九、齿木
齿木,即杨枝,为清洁口腔之木片。是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树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洗清净,方行敬礼。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在印度、西域诸国请人时,先赠齿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恳请之意,故请佛菩萨也用杨枝净水,称为请观音法或杨枝净水法。皈依典礼时,以杨柳枝沾净水洒净,表净身之意;或于法会前,以杨柳枝沾净水遍洒法会坛场,表洁净坛场。
根据传统的说法,嚼杨枝非常有益于卫生。佛教使用杨枝的缘起在《五分律》卷二,只要是性和、有苦味的树木便可以,不单单指柳木一种,所以见月律师主张有四种杨木:白杨、青杨、赤杨、黄杨。
齿木的大小,也有一定的规制,不过各种典籍的记载有些出十六中记载,有一些比丘口气臭秽,而且饮食难以消化。在与上座谈话时,上座厌恶他的口臭,所以这些比丘将这种苦恼告诉给佛陀,佛陀于是允许比丘应该嚼杨枝,并且说明嚼杨枝有五种功德:一、消化饮食,二、消除冷热,三、善于分辨味道差别,四、口气不臭,五、能使眼睛明亮。
所谓“杨枝”,究竟是什么树枝呢?《五分律》卷二十六记载,佛陀曾经说过有五种树木不应当嚼: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第八条“朝嚼杨枝条”,把亲眼所见的古代印度僧人使用齿木的情景说得极为真切生动,而且指出齿木并非杨柳。根据清代读体见月律师汇集的《毗尼日用切要》中说,中国人都以为杨枝就是杨柳,但是如果没有杨柳,将用什么来梳齿呢?所以见月律师主张一切树木都可以用来梳齿,都可以名为齿木入。如《五分律》卷二十七记载,齿木最长只能一搩手,最短不能少于五指;《四分律》卷五十三记载,齿木最短为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记载,齿木长度有三等: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介于长短之间的长度为中(十指);《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齿木最长有十二指,最短不少于八指,粗细如小指头。
嚼杨枝的时候,必须注意礼法,而且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五分律》卷二十七说,比丘不能在讲堂、食堂的地方嚼杨枝,因为要重视卫生;不能在长老上座前嚼,以免失礼;不能在白衣(俗人)、外道面前嚼,以免受到他们的讥毁。《南海寄归内法传》说,如果靠近尊敬的人,应该用左手掩住口;用过以后,要马上到洗弃的地方;凡是弃齿木,如果口中吐水以及涕唾,都要先弹指三遍,或咳嗽两下,否则的话,弃齿木便有罪。
齿木的用法,是先把一端慢慢地嚼碎,顺便把汁液咽下喉中;然后,用碎成纤维状的一端,轻轻地磨擦牙齿。擦完以后,再把齿木撕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每天清晨这样持久作去,能够固齿清肺、消毒去火。不过在使用时,必须小心,以免口腔受伤。
佛教传入中国后,嚼杨枝的作法并没有流行。近代以来,世人早已普遍使用牙刷、牙签,这也是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