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三、闭关
 
{返回 佛教丛林观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99

  三、闭关

  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是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日渐风行。修炼界一谈到“闭关”,人们就自然想到,在深山古洞里打坐,足不出户,不食人间烟火的苦修者景像,人们思想模式把“闭关”二字定位了。闭关,是指一个人在僻静处独修的概念,从开天劈地有修炼者起,就有无数闭关的人,有的一闭就三年五载,有的一闭几十年光阴。可是,闭关,能不能让众多的修道者受益呢!能,不可否认,但是,真正闭关得道者,可谓“凤毛麟角”,人生短暂,不能因闭关方法不当而担误自己的修行。

  (一)闭关的种类

  闭关,首先,要真正明白和理解闭关的含义和方法,闭关,有两种,一种是“活闭关”,一种是“死闭关”,这里就闭关具体说一下,“活闭关”是指不单独选择一个静修的地方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行、走、坐、卧、吃、穿、住等一切处与修炼结合在一起,把五光十色,眩人眼目的外界环境当成闭关的道场,把日常百姓生活当成闭关修行的乐土,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沟通,这是活闭关,活闭关有什么好处呢!能深深感悟人生的真谛,佛法的真谛,《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生活中发生每一件事当成磨炼心性的基石,也就是说,在动中修静,于一切处,不住内,不住外,亦不住于中间。

  我们生活的空间,什么事情都有,电视、因特网、报纸、电影、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街头形形色色、来来往往的人和各种商业服务,在这样犹如大染缸的社会环境里,我们都不起心动念,我们的心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这样我们虽身在俗世,而心却如在闭关之中。

  活闭关,能让我们修道的人,深深感悟无上佛法的真妙义,也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佛法奥义。诸如常说的“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被境界转,既能转境界”等等真含义,深入生活,不说“口头禅”。在生活中一切处无相,于一切事物中不生爱憎,在一切处利益中不起好坏想,安闲恬静。

  “死闭关”就是找一个僻静地方,打坐独修(或者其它修炼方法),一闭就是几十年,少则三、五载,没有明理的闭一辈子关也没有参透生死玄机。因此,不能看别人闭关你就闭关,执著闭关,就像“积雪为粮,磨砖做镜”,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就白白浪费,一辈子也没有成就,这样人不在少数,过去有“死闭关”的,因为,特殊修炼的人确实得采用这种方式。因为法是“口口相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特别是真传弟子,修行到一定境界时,师父传他法术,必须得有一个独修的环境,只要是真传弟子,往往七七四十九天,最多三、五年,也就把法传授完了,闭关期间,得吃净口素,而且佛道两家密传弟子,有的得配合药功修炼。唐朝无际禪师在快圆寂的半年前,他不吃饭,天天上山采药,每天喝二、三十碗中药汤,他的弟子惊讶的问:“师父,你为什么喝这么多汤药,无际禪师,笑而不答,后来,圆寂肉身不朽,就跟它所喝的汤药有关,这也是他积功累德的善报,二战期间,他的肉身被日本特工作员秘密移到日本供奉。

  可是,众多的修道者,能受他人指点和传授的,必竟是少数,我们普通人用不用闭关呢!“用”,回答是肯定的,但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在闭关前,最好读经,读你最喜欢的大乘经典,最好读三年,三年期间,专读一部经,其它大乘经典辅助看,三年后,再“闭关”,为什么呢?“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读这三年,也是洗心、洗脑、洗髓的过程使自己过去多劫储存多种不良思想、不良心态,都在读诵经典中洗礼和扫除,在这三年读诵经文中,也把菩提种子种在阿赖耶识之中,最好,每一次诵完后,做一次回向:“愿以此功德,超拔我过去生生世世历代祖先,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往生西极乐世界,超拔人:某某某,谁诵的就把谁的名字说在超拔人后面,(此回向偈,适宜佛教中任何一种修炼方法,比方说:

  “拜忏、念佛,持咒等等)因为,读经回向,能让虚空法界的众生也跟着受益。

  (二)闭关的意义

  佛家闭关阶段,简单地说,就是修持者把自己在关房内关闭起来,除护持者外,不与他人、外事接触,自己进行长时间的静坐和入定,就叫做闭关。但这只是世俗对闭关的精浅的表象看法,实际上佛家闭关的解释是另有深义的。佛家认为,闭者,乃是超出三界染污的行为;关者,指其行为乃是关系整个法界及其修证体系而毫无颠倒,即修证要依一定的次第。若以一人要吃三个半包子才饱为喻,则闭关就是最后之半个包子,因学佛者都是最后阶段才开始闭关的。但严格地说,闭关以后的修行才是真正算数的,也就是说,三个半包子全是闭关后才算开始吃。

  显教、禅宗、密宗的闭关条件有区别。显教闭关最重要的须有“四念处”作为思想基础,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因为观身不净,生起无常心,精进修持,减少染污,以防因无常而横死;观受是苦而了知凡受皆苦,要把觉受空掉,以免烦恼和执着;观心无常,不随之乱走,以减轻散乱和昏沉之心;观法无我是为了证入空性。具备了这些条件,闭关才有习定的正当动机,才能坚持下去。禅宗则在未开悟前要参访行脚,不许闭关。开悟后要住房子闭关,称为初关;破了初关,要住山,但可在山中自由往来,称为重关;破了重关,则住闹市,在声色场合中调练,称为牢关,直至破了牢关后才算成佛。密宗闭关的重要条件则是四根本,即以上师、本尊、空行母、护法四者为根本,下文再详述。总而言之,闭关能否成就,最主要的是否发了普度众生的大菩提心并身体力行。

  古来得道高僧和修持有大成就者都经历过长时期的闭关。西藏密宗噶举派(白教)祖师米拉日巴以苦行著称,他几乎终生都在岩穴闭关,当代高僧诺好上师就闭关了二十年。康藏行者修持密法,一般闭关起码数年至十三年不等,如闭关十三年不成功,再闭十三年,如再不成功,再继续闭十三年,所以有终生闭关者。

  现在的丛林大寺院中,仍经常有一些修行僧在闭关修行。一般闭关的人有两种目的:一者,为了能集中精力阅读大藏经;二者,能够顺利专修某一法门。

  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数月也有数年的。闭关者住的房子称为“兰房”,一般都建在僻静处,兰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如有小阳台能让闭关者晒到太阳,内有厕所等等。在闭关期间,以不出兰房为原则。所以在兰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疗等等,称为”护兰”。可见,要有一定资格的人才能闭关。

  (三)闭关的仪式

  在寺院中,有人愿意闭关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寺院的僧人集中在大殿,维那举香赞,接着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大悲咒三遍,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唱观音赞,闭关的人行十方礼,感谢大众成就他的修行,祈求佛菩萨加持。接着唱观音偈诵,大众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每人拿着一支香,诵关主到关房前。在关房前预设香桌,方丈和尚,关主拈香,接着敲引磬三下,方丈说法,说明闭关的重要意义,劝关主能珍惜殊胜因缘,在关中努力修行。说法之后,方丈说:“请”,关主进门时,回首礼谢大众三拜关门,然后,大众回大殿念回向偈。

  关主闭关结束时,寺院也举行很隆重的仪式来祝贺,并且有很多信徒来供养关主。首先,客堂挂起关牌通知大众,大众在听到午梆后,齐集大殿,唱香赞,然后大众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到关房前,悦众敲引磬三下,方丈和尚说法,说毕,方丈用如意一击关锁,喊“开”,关主出关后,随方丈到大殿念回向偈,再拈香上供,上供之后,关主须在大殿中礼谢大众。

  闭关修行能够摆下杂务,杜绝外缘,是专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须具备诸多因缘条件,一者闭关者的禅定功夫,二者是寺院能成就,所以非常不容易。有成就者,要在思想上提高一个境界,在这个繁杂的尘世不容易做到,往往要到一个清静的地方,或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来,安下心来,有所思,才能有所得。

  闭关是对闭关者毅力和意志的考验,每一位准备闭关的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禅定功夫,而且还要具有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耐力,才能够最终圆满完成闭关的任务,达到预期的闭关的目的。


{返回 佛教丛林观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四、讲经法会
下一篇: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二、放生法会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五节 警策法器 五、竹篦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三节 供养具 四、烛台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一、开光法会..
 佛教丛林观 第四章 僧人服饰 第二节 袈裟的种类及功德 二、袈裟的种类..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八、须弥坛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八、方丈升座法..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五、普茶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五、三皈五戒法..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五、称谓 三 佛门俗称..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三、八大执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现在就要转变[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什么是禅修正确的态度?[栏目:禅定]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三五二)[栏目:杂阿含经]
 念佛三昧[栏目:法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