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八)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99

14、菩萨诸业  

“菩萨诸业”指圣者菩萨所行持的种种事业。具体指每个刹那都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众生海,分别诸法海,深入智慧海,清净诸行海,圆满诸愿海,亲近诸佛海,供养诸佛海,修行经劫海。

什么是事业?就是心的能力的外在发挥,比如太阳是本体,光、热是功能,由光热的发挥而长养万物是事业。圣者菩萨以证悟心性的力量,能令本具的功德周遍地发挥作用。心性远离垢障就能起不可思议的妙用,能在一个刹那就做到严净诸刹海、解脱众生海、分别诸法海等等的极广大事业,远远超过了凡夫和小乘阿罗汉的境界。比如世间杰出人士也拥有教育、环保、慈善等等的事业,但在效率、影响、成果等方面无法和圣者菩萨相比。比如圣者菩萨一刹那就能往诣无量佛前广兴供养,能教化十方无量众生,而世间的一个教育家一时只能为几百、几千个人授课,而且一个刹那决定说不出一个字来。所以在做事业的能力上,凡夫和圣者有天壤之别。

我们应当心怀最远大的志向,不应以做一些世间事业为满足,应当发愿追随圣者菩萨,成就与他们同等的事业。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海表示无量无边。藏文每一句都有“能”字,汉译为了照顾译文的优美和气势,有几句省略了,但我们持诵发愿时,要有“能”的内涵在里面。

普能严净诸刹海

 无量无边的刹土叫做刹海。以修证的力量普遍净除无量刹土中的器情垢染,令其清净,功德庄严,叫做严净刹土。念一句时,应当发愿:每个刹那都能令如海的刹土像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庄严。

解脱一切众生海

 观察轮回的现状就知道,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身陷在三有牢狱中,被铐上烦恼枷锁,日日夜夜受众苦逼恼,无量劫不得解脱。我们要发愿:一切系缚在惑、业、苦中的众生,我能在说法时以身神变和意神变让他们欢喜、满足,之后,以语教诫神变宣说妙法,让他们当下心得解脱。

善能分别诸法海

 

诸法海包括讲述方面的教法海和修证方面的证法海。教法按经、律、论分,有无量的文句法蕴,证法按戒、定、慧分,有无量的证德,所以都叫做海。

念这一句时,应当发愿求证慧眼一一刹那都能别别观见如海教证诸法的无上境界。就像一面大圆镜子顿时照见森罗万象那样,智慧眼一时就照见如海的教法和证法,对无量法的每一细节都了了分明,毫无错乱。

这不是一般智慧的作业。一般智慧的作用相当有限,比如一次只能了知有限的一部分;对于一分法的意义,也要通过渐次地观察才能有所了知;或者,只是在文句上了解,对于内证的境界却茫然无知。

大家观察,比如看一页书,迟钝的人做不到“一目一行”,观察力敏锐的人却可以“一目十行”。又比如有这样的修行人,初学道时看不懂经文,但悟道后开了智慧,再看经书,一目了然。这些现象都说明有情本来具有观察的能力,只是被障碍遮蔽而使观察力变得狭小、暗钝,等到障碍消除时,就能现前慧眼一时照见无量法海的境界。比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是意伏藏之王,在他老人家心中能一时顿现无量无边的法义,无量的显密法海、菩萨地道修证的境界都能极透彻地见到。有这样的智慧,就能起无边妙用,能做极广大的佛法事业。

这里,发愿的重点是誓欲把心性本具的观察力开发到究竟,也就是誓愿求证到一刹那就能顿时无杂照见一切教法海和证法海的智力。

能甚深入智慧海

 

从哪个角度讲智慧是如海呢?打个比方,我们称赞某人智慧如海,是指他对各领域的现象、原理等都了如指掌。由此就知道,是从“智慧的境无量”上来说智慧如海的。所以,智慧海是指对诸法的性相、因果等的无量所知一一通达的智慧。

了知了智慧海的涵义后,再认定这里发愿希求的目标。这里是希求每个刹那都能深深趣入了知无量尽所有相的广大智海(“深入”是现证的意思)。这是针对了知尽所有相的广大智慧,誓欲使其作用开发至究竟。所以,重点在发愿令本具的广大智慧的妙力开发到最究竟。颂中“能”字是关键字,表示能力、作用。当广大智慧的力量开发至究竟时,就会现前每个刹那都能入于广大智海的境界。

 

普能清净诸行海

 

所谓行海,“行”指菩提行——能成就佛菩提的妙行,“海”指无量支分。菩提行就是福慧资粮——能成就佛功德法的智慧资粮和能施予一切众生利乐的福德资粮。成就佛果需要圆满无边的福慧资粮,福和慧都要修到最圆满为止,要修满一切菩提行海,无欠无缺。

这一句重点落在“能清净”上。“普能清净诸行海”,就是能做到普令一切菩提行都清净无垢。以布施为例,在行布施时,内心没有悭贪等的烦恼垢;进一步,执著能施、所施、布施的分别心也空净了。像这样,行持一切菩提行时,都能净治违品,不染垢秽,叫做“普能清净诸行海”。

有人疑惑:怎么能在“清净”上说能力呢?清净上确实有能力的大小,比如行菩提行时,有悭贪、嗔恚等障垢,都会使菩提行不清净。对于这些违品,你能伏住吗?能断除吗?有多大的净治能力呢?在它现起时,是当下能空净,还是需要经过长时对治才能止息?或者是能净治有限的几种障垢,还是能净治一切障垢?……这样观察就知道,清净菩提行的能力因人而异,大有差别。那么,净治的能力到达究竟是何种境界呢?就是一一刹那都能令无量的菩提行清净无垢。这就是我们发愿求证的目标。

总之,念这一句时要发愿求证一一刹那都能令一切菩提行海清净的境界。

圆满一切诸愿海

 

这是发愿一一刹那都能以戒、定的力量圆满无量菩萨愿海。也就是,每个刹那都能令无量的菩萨愿圆满地实现。比如,利益众生方面的许多愿——愿众生见闻忆触即能灭除罪障、增长福德、获得辩才、开启智慧、增益菩提心、止息烦恼、坚固正念等等,所有这些发愿都能在一个刹那圆满地实现。总之是发愿让自己一切发愿的能力都毕竟圆满。

亲近供养诸佛海

 

这是发愿一一刹那都能化现无数身显现在十方诸佛刹土,亲近如海诸佛,以周遍虚空界的普贤供养云献上供养。

这里的要点是誓欲使心性本具的供养妙力显发至究竟。比如,我们当下就能在佛像前供养一朵花,说明我们本具供养的妙力,土木砖石冥顽不灵,不会供养,可见供养唯是佛性的作用。我们要尊重己灵,使自己佛性的妙力无限地发挥、周遍地发挥。我们现在被客尘烦恼障蔽了,使得灵知狭小局促,等到消尽了虚妄分别时,心性妙力就能彻底地彰显,遍界发挥。这时是佛位的普贤。我们为了求得生命境界的圆满,应当发愿令心性本具的供养妙力毕竟圆满。当供养的妙力到达究竟时,就能一一刹那化现无数身在无量佛前遍虚空界广兴供养,这就是普贤的自性无障碍地尽性发挥。

大家要懂得普贤行愿的重点是在这里。想一想,欲证入如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能不发起普贤行愿吗?不发普贤行愿,就没有成佛最圆满的因,怎么能趣证大方广的佛果呢?大家知道,“大”是指体的常遍,即性体遍一切处,无始无终,含裹十方三世。“方”是指相大,圆满含摄常乐我净、智慧、慈悲等的恒沙性德。“广”指用大,能起一切作用。我们的佛性是如此不可思议,要开显它,就必须依仗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

 

修行无倦经劫海

 

这是发愿:以上这七种事业在无量劫数中行持也无丝毫厌倦,以精进波罗蜜多的力量勇猛勤修,永无疲厌地严净诸刹海、利益众生海等等。

以上这八种事业海,一一刹那都修行无缺,叫做毕竟圆满《十地经》所说的菩萨十自在、十力等。这是成就十地(法云地)时的主要事业,但它的同类在十地之前也有显现。

以上这些圣者地的大愿,我们在最初学习时,需要在念诵愿文时,以心作意圣者菩萨的事业行相而发起猛利胜解。这样以随文发愿为起点,向着高深的地道进趣,熏习殊胜法门。

我们发愿务必要目标明确。就像射箭,瞄准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射中靶心。如果目标不明确,那就成了无的放矢,怎么能让作意到位呢?很多人不清楚作意的法相。作意就是把心有意识地引到所缘境上去,所缘境不明确或者有错误,就不是如理作意。我们持诵普贤行愿,不能充分地和愿王相应,不能强猛地促发善根,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没有吃透愿的内涵,没有认定好所愿的目标。所以,心中不能现起所愿境,即使很努力勤作,也收效甚微。

大家都读过书,知道在学生中有些学习很用功,但没有掌握要领,事倍功半,成绩不佳。又像练武的人空有浑身力气却不懂得如何发力,但练武的行家轻轻松松,运转自如,四两拨千斤。所以,关键是要开智慧,懂方法。智慧就像眼目那样重要,有智慧才懂得怎么发愿、怎么修持,不然就像盲人一样。

从“力”的发愿系列到“海”的发愿系列,有一层递进的关系:“力”的系列是发愿种种妙行都成就违品不可夺的力,“海”的系列更进一层,是誓愿令种种力的作用都毕竟圆满。这真是志气凌云,誓于如来行处行。心真能和这些无上大愿相应,会极强地摧发善根,会像雨后春笋那样不可抑制地发起。与普贤行愿相比,世间人的人生理想、外道希求升天的愿望、小乘唯求自了的发心都太渺小、太狭隘了。对比这些,我们会深深地觉悟到,一切有佛性的有情最应该发的就是称性的普贤愿王。觉悟到这一点,就要把普贤愿王如意宝安放在内心最深处,尽未来际恒不忘失,念念相续不令间断。

15、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分二:(1)随学如来的回向 (2)随学菩萨的回向

(1)随学如来的回向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1]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是发愿: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为了成就最殊胜菩提所发过的一切行愿种类,我都一个不缺地全部圆满修习,愿我以修持圆具一切善的普贤行现证无上菩提。

这表达了一位普贤行愿行者的极伟大志愿。他选择成就菩提的道路,是全身担荷起三世诸佛的所有行愿,以最壮阔的普贤行来取证无上菩提。他的胸襟就如海纳百川,无论有多少佛,无论佛有多少种行愿,一切都供养、一切都圆满修持。就像虚空不会拒绝任何色相的发挥,普贤行愿的行者不会拒绝任何诸佛的行愿。这里没有任何局限、没有任何偏袒,有的只是求证菩提最勇猛、最广大的意乐。

学习这一颂时,意中要想到: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佛陀为求证得无上菩提在行菩提行时都发无量的行愿,比如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浊世众生,发了五百大愿为根本的无量行愿;阿弥陀佛为了接引众生速成佛道,发了以四十八愿为根本的大愿海,就像这样,每一尊佛都有无量行愿,这一切佛的行愿,我都誓愿修持,直到毕竟圆满为止。我誓愿以圆摄一切善行的普贤行来现证无上菩提。

总之,这是自己内在毕竟圆满三世诸佛一切行愿的发愿。能如此发愿,一切诸佛的发愿种类都包含在其中,成了普贤行愿的支分。从此,以诸佛所愿为己愿,以诸佛所行为己行,这样以最广大的普贤行来显发自己心性无量、无尽的妙德。这是立志走最圆满、最壮阔的菩提路,根本不是以获得人天善趣、获得阿罗汉果为究竟目标,这就是无等无上的大乘佛道。

(2)随学菩萨的回向

这里“菩萨”是指释迦佛的左右胁士——普贤和文殊。毗卢遮那佛(法身佛)、普贤、文殊,叫做华严三圣。其中有甚深的密意,普贤主一切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理”即法界本体),与文殊主一切诸佛的智德、证德相对,表示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因此,以普贤、文殊作为佛的胁士,文殊骑着狮子侍奉在佛的左边,普贤乘着白象侍奉在佛的右边(现在反说智是右、理是左,是表示理智相互融通)。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不二,即是毗卢遮那法身佛。《华严经》所阐明的意义都归于这一佛二菩萨的法门中,所以叫做“华严三圣”。

我们要想速证法身,关键就在引发内的文殊智和普贤行。上面的无量行愿归根结底就是发愿随学普贤的大行和文殊的大智。所有的菩提行愿都不离这个核心。所以这里就摄要宣说发愿随学文殊、普贤。

分二:①愿等普贤 ②愿等二圣

①愿等普贤

就是回向随学身口意的行为、刹土、愿力一切都清净的普贤菩萨。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凡是诸菩萨的普贤行,菩萨所有的传记、所有的三摩地,总之一切菩萨有多少种的功德,就有那么多到达究竟,以这个原因,尊称普贤是一切如来长子。(按密教说,普贤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金刚智《五秘萨诀》说:“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阇黎。”)

有着“一切如来长子”尊称的普贤大菩萨,为了达到和他同等的智慧和行为,我把以上的善根在每一刹那中都作回向。(这是最核心的愿,所以念念如是回向。)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以上“愿等普贤”的发愿再具体化,就是愿我的身口意恒时都清净,愿一切的行为和刹土恒时都清净,唯一像大圣普贤菩萨那样,愿一切的一切都与他同等。为了成就此普贤行,我把所有的善根往这方面回向。

以上是回向能如普贤菩萨那样具足五种清净。即:身清净,一身化现刹尘身等;语清净,一音流现一切音等;意清净,念念菩萨行海现在心前;行清净,波罗蜜多行、静虑行、三摩地行等一一刹那无余清净;刹土清净,刹土器情具足功德庄严,一一刹那使令清净。以这样的清净相作为标准,像善巧的普贤菩萨那样,我也如是如是地随学,与他一切皆同等。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说:“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普贤”这二字拆开来讲,“普”是指妙体遍一切处。“贤”是最极妙善。这就是说,以菩提心发起的愿、行和身、口、意都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具足万德,所以叫做普贤。)

《华严经探玄记》云:“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

《清凉疏》上讲:这里“同等”,不仅是无量阿僧祇的愿,而且是如同法界量的无尽愿行,都发愿等同。

问:为什么在“随学菩萨”中首先只单说“愿同普贤”呢?

答:因为这一品说的是趣入佛果的无量行愿,而一切菩提行的本体正是普贤,所以首先单说“愿同普贤”。

②愿等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念这一颂时,应当祈愿:为了清净一切普贤行和成满文殊师利的诸大愿,我誓欲圆满他们所有的事业,在尽未来的一切劫中恒时无有厌倦,也没有别的庸俗之念。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念这一颂时,应当祈愿:我所作的修行成为无量;我所获的功德也无量;我安住无量的修行和功德后,对于诸佛菩萨的种种神变等全部无碍了达。

这是具体发愿:一切菩萨的广大修行无不圆满,所担荷的修行无量无数,广大无边。所获的功德也无量无边,也就是获得一切不可思议的身密、口密、意密的功德。这样,安住无量诸行后,对于诸佛菩萨的无量神通力都能了达,都能现证。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这里随学的是文殊的大智和普贤的大行。“勇猛”是形容智慧的力量,文殊以智慧剑从根斩断我执无明的命根,叫做勇猛。“普贤慧行亦复然”,就是说,不仅随学文殊的勇猛智,也随学普贤的巧慧行。“行”前加一“慧”字有甚深意义。“慧”是巧慧。《维摩诘经》说:没有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菩萨的系缚。可见普贤行是巧慧行,里面有灵明的智慧。不然,执著那么深重,连基本行为都做不好,怎么能施展无边妙行、广大地起用呢?真正说来,以根本智证悟法界后才能流现广大的菩提行。所以智慧和方便不能脱离。

有人问:为什么要回向世世生生随学文殊、普贤呢?其中有何重要的意义呢?

《清凉疏》上解释:“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解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文殊表示甚深的解,有智慧才理解种种发愿的意义。普贤表示广大的行,就是由解所发起的万行。所以,愿或智慧属于文殊,行属于普贤。)这是用解、行一对作解释,文殊表示能起的解,普贤表示所起的行。弥勒菩萨说:“汝得见诸善友,闻菩萨行,入解脱门,都是文殊的威神之力。”这是说,由智慧解了才发大愿,以愿力推动才亲近善知识、听闻菩萨行、趣入解脱门,所以都是由文殊的威神力所致,意思是,以智慧才发起了这一切。经上还说文殊常为一切菩萨之师,意思是,以文殊智为指导才出生菩萨万行。

总之,智慧如目,行持如足。目足需要并运,缺一不可。没有文殊智不能了悟本具的妙明真心,没有普贤行不能圆显本具的万德庄严,文殊智和普贤行并运才能修成“明行足”的佛果。这是本颂所寓含的深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菩提行的要点都归摄在这一颂中。因此回向善根常学文殊、普贤。

法王《愿海精髓》有一句愿文说:愿一切生世得到父亲智慧藏文殊勇士的欢喜摄受,愿毕竟圆满普贤行愿所说的菩提行海。和这一颂意趣一致。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念这一颂时,应当回向: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一致称叹的如是最殊胜诸大愿,我此刻把自己修持的善根,为证得普贤殊胜行,而猛利回向。

这一颂提到普贤愿是最殊胜的大愿,这是因为:在普贤行愿中总集了一切佛陀稀有的行为,包括菩提道从因至果的所有行愿,而且,愿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从作用上说,以普贤行愿力能速疾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能引生暂时、究竟的无边利益,成为现证菩提的最强因;从他利而言,以普贤行愿作回向,能成为在三有存在期间让尽虚空界的有情增长无边利益安乐的法宴。由以上这些原因就说普贤行愿是最殊胜的行愿,三世诸佛无不称叹。

龙树菩萨说,以上“文殊师利勇猛智”等二颂是极殊胜的回向,前面的一切大愿都总摄在其中。

[1]“供养”指法供养。愿诸佛所愿、行诸佛所行,是真法供养。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九)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七)
 至尊门措上师祈祷文(四)
 入中论自释讲记
 净土教言讲记(十)
 法王如意宝著作译传缘起(二)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讲记
 对修心班的三个要求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下)
 益西彭措堪布·皈依问答录
 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二(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往生论注讲记(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对看来不持守戒律、不认真学习修持佛法的僧人,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应恭敬供养?[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从“法门之光”看佛教未来[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六、应该念藏音还是汉音?[栏目:密宗五加行十七种疑难汇解]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五[栏目:紫柏大师]
 语言的方便妙用[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惯性[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修行态度小语[栏目:著述文集]
 以戒为师[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五○五)[栏目:杂阿含经]
 僧教育的新构思(妙湛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