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24.分析从“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应舍”的思路。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21

24.分析从“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应舍”的思路。

答:“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首先请傲慢声闻陈述声闻乘成立的理由;

“二前成此故”——对方提出声闻乘是双方共许的,因此是佛说的清净教法;

“初于汝不成”——至少你们生下来的时候是不知道声闻乘是佛说的,那你们后来为什么会接受呢,肯定是因为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就促使对方陈述声闻乘成立是佛说的理由;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同具,不然二许真,吠陀等成真。”——对于对方提出成立佛说的两条标准,即传承清净,及符合戒定慧三学,大乘其实也一样具备的,并指出了不能仅以共许就下结论,否则信吠陀的人共许他们是真实的解脱法门,那也应该成立了。

“大乘有诤故”——傲慢声闻认为,大乘是否符合这两条标准,存有疑问,所以不应该成立是佛说;

“外与教有诤,教内亦互诤,有诤故应舍。”——有争议就应该对争议进行认真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舍弃,如果是这样,那外道对内道,内道十八部之间都有争议,那是否都要舍弃了。

这三颂确立了衡量一个法门是否是内道的标准,同时否定了两个不正确的方法。这个正确的标准有两部分,就是全知在解释“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同具”时说的:“然从可信赖的传承师前获得听受,而且此是现于律藏、入于经藏、不违论藏法性而阐述真实道之教”。另两个错误的方法,即是“二前成此”与“有诤应舍”,因为他们有不遍的过失,不能成为比量。

在分辨内外道时,一般人会和傲慢声闻一样,会想当然地用“二前成此”与“有诤应舍”去分辨,但是这不是正确的方法,因此不会有效地区分出内外道,也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最合理的,应该从这两条标准上去观察,即一、传承清净,可以一直追溯到佛陀,二、所有的法义,与三藏所诠释的戒定慧三学相一致。凡是符合这样的标准的,都是清净的内道圣教。


{返回 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25、请分析全知对“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注释中,从“诸声闻部认为”到“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为一味故”这部分的结构。
下一篇:23、在于果利他断诤中,寂天菩萨说“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意思是佛陀能像摩尼宝和如意树一样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给众生带来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利益,那佛陀是否就像外道所谓的“大自在天”、“上帝”那样,是万能的呢?
 28、复习《讲记》第22讲中破俱生我的内容,并仔细对照自相续,分别找出..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
 16、既然世间人的无患根识所取的境和八地以下的菩萨在出定时所见的相同,..
 24.分析从“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应舍”的思路。
 19、认真理解并体会全知的这段释文:“凡成立识实有,则于无分一体的实有..
 13、以不了义法的三个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来分析《般若品..
 15、寂天菩萨说:“世间见有事,执彼为真实,不许幻性故,诤于瑜伽师”,..
 8、静思五分钟,从身体、感情等自己的身心相续和周围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
 25、请分析全知对“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注释中,从“诸声闻部认为”到“..
 12、对照《讲记》理解下面这句话:“因此,乃至承许有、无等边之间,当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的宇宙观 第一篇 三界 二十八天[栏目:佛教的宇宙观]
 教授开示《大手印五支证道歌》第一天[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自序:仿“佛”在人间[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一部分:仿佛在人间]
 懈怠贪着当警惕[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红红的丁香叶[栏目:圣凯法师散文随笔]
 空性与佛性是不是同一回事?[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32集[栏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第四十三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少计较•多快乐[栏目:印良法师]
 文化与民族及人类的存亡关系[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