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4.学佛的方法
 
{返回 佛法基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65

4. 学佛的方法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惑,超凡入圣。

  何以说此三学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释迦世尊的根本教法,「苦、集、灭、道」四圣谛,即「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修道,是修学八正道,摄于戒、定、慧三学。三学包括戒学、定学和慧学。戒学包括正语、正业、正命和正精进。定学包括正念和正定。慧学包括正见和正思惟。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生定;定是息缘静虑,依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此三学,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兹将此三学再分述如下:

  一、戒学:戒亦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规范。我们起心动意,日常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此三业,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

  释迦世尊曾说十六字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我们的根本烦恼,「贪、瞋、痴」三毒,以意为主,发之于身者为杀生、偷盗、邪淫,发之于口者为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故佛门基本大戒,首戒杀、盗、淫、妄、酒。然而五戒,只是消极的外在的戒恶,若欲前进一步则要积极的由内心自发为善。所谓为善,就是把贪、瞋、痴、杀、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十恶,化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放生、布施、净行、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十善。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在家学佛人所应遵守的。至于出家众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文细密,已成为专门学问。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虑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纷乱。

  身心感受的苦果,是业和烦惑集聚而来的。因此要解脱苦果,先要断除苦因,苦因的由来,无非是由妄心产生,试看心上的妄念,前念未灭,后念已生,剎那不停,相续无已。妄念是惑,发之于身、口、意的意念行为是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所以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恶业,定是治内心的妄念,要依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

  禅定的种类众多,于修持的方法中再行介绍。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这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智慧,梵语「般若」,译为「智慧者」,相近之辞也。智慧并不能包括般若的全部含义。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如明镜蒙尘。矿中之金,本质未损,蒙尘之镜,光明仍俱,若去除沙土,拭去尘垢,纯金的本质和镜体的光明,仍然可以显露出来。正如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扫除妄惑,回归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显露,就是证得「般若」了。

  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也就是广行六度。

  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其中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属于戒学;禅定属于定学;智慧属于慧学。

修持的方法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以众生根器习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说。事实上,「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门门皆归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们初学佛者对各种法门,本着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优劣的执见,这样才会见理圆融,会入不二。

  学佛修道,不在法门之多,而在专一深入,在众多法门中,我们可以选一种与自己根性兴趣相近的法门,作为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会有所证得。现简单介绍几种修持的方法如下:

  一、参禅:释迦世尊住世之时,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默契于心,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的缘起。梁武帝时,达摩祖师来华,传衣钵于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禅风鼎盛。那时所传的是直指本心,当下开悟。例如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半晌云:「觅心了不可得。」祖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当下大悟。

  再如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道曰:「愿师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曰:「谁缚汝?」道信曰:「无人缚。」三祖曰:「无人缚何求解脱?」道信乃言下大悟。

  后世众生,根机日钝,心识上妄想纷纭,不能直下见道,后世祖师才教人以参话头的方法而渐悟。

  所谓参话头,是把一向妄想纷纭的心念,回转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极力参究,力求透悟,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见心性,而立地悟证。正如雍正御选语录序云:「学者将个无意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尽,并此无意味语,一并亡却。」

  参禅,须有明师指导,个人盲目修炼,不特恐难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处所介绍者,不过略述其意而已。

  二、修密: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的三密相应法门。此持咒法门,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每持一咒,用手结印是为身密;口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的对象,心中观彼佛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一个字母,代表佛菩萨的本体,曰种子字。)是为意密。如此三密相应,修持者心识上的妄念自可不起。惟密宗修持,例须经阿阇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否则一切徒托空谈,难获行证。

  三、观心:观心与参禅,都是定学,人的心识之间,妄念相续,剎那不停,俗语说「心猿意马」,即此之谓。所以我们若用自性来照自心,直下观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观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识上一切妄想杂念,善恶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静观自己的心念,对于幻生幻灭的心念,不去执着,不去谴除,亦不随其流转,只静心观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大乘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亦须随明师修习。各宗之止观法门各有不同,故修习此法者,亦须在明师指导下行之。

  四、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易行门中的易行法。晋代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开立此宗,中经道绰、善导、永明、延寿等大师的倡导,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简单,容易普及,因而学佛者多修此法门,也是近现代较易普及的方便法门。

-----------------------------------

名词解释

参禅
参禅是禅宗的一种修法,有参古代公案的,也有参话头的,方法就是:抱定一句话头,一参到底,直到桶底脱落,一观到底,直见真心自性,即所谓见性成佛。

修密
是密宗的修法,有很多规则,必须严格遵守严持三密,即身、口、意,此修法必经上师亲授,不可自修自练,不然无法成就,反招魔境。

念佛
是净土宗的法门。此法方便简捷,易于普及,也是中国佛教在近、现代普遍倡导的方便法门。 


{返回 佛法基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5.学佛的过程
下一篇: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3.学佛的途径
 佛法基础 二、佛法在中国 2.经典的翻译
 佛法基础 一、佛陀的缘起 3.四圣谛
 佛法基础 二、佛法在中国 4.中国巴利语系佛教
 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2.学佛的历程
 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1.学佛的目的
 佛法基础 一、佛陀的缘起 2.出家到成道
 佛法基础 二、佛法在中国 3.宗派与传承
 佛法基础 三、佛法的內容 2.佛法的人生观
 佛法基础 二、佛法在中国 5.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法基础 一、佛陀的缘起 4.佛法的诞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慧灯之光三 戒杀放生的功德[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了脱生死[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禅者的初心 序 目录[栏目:铃木俊隆]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目录 序[栏目:慧律法师]
 请施庄为寺表(王维)[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我不思,故我在[栏目: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
 修行佛法切勿轻视调伏内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为何地狱中之狱卒多以蓝色来呈现?[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第六章 唯识宗基本教义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栏目:中国唯识宗通史]
 相应24经 道迹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