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养生论与医药卫生学
 
{返回 佛教与医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08

佛教养生论与医药卫生学

重庆华严寺方丈道坚大和尚

    佛教医药学属于五明之一的医方明,佛典《增一阿含经》卷十二、《金光明经》卷三《除病品》、《法华经》卷五《良医喻》等,载有医药学知识,可以窥见佛教医药学的大概。佛教有关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规定的“二十犍度”中,第七项“药犍度”(又称医药法)详载比丘患病的种类、对治诸病的处方、病中饮食调理等种种规定。唐义净三藏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举出“八分医方”,归纳印度古来各种诊察投药方法。
 
    有关佛教医药学的典籍,《大藏经》所收有关医疗治病典籍有《佛医经》、《疗痔病经》、《咒齿经》、《咒目经》、《咒小儿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治禅病秘要经》等。北本《涅槃经》卷八载有切开盲人眼膜所用医学器材“金篦”,其后成为密教法器。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医方明部收录《龙树百治疗法》等数部医书,西藏、蒙古等寺院中,大多还设有医学部,专门以医药学治病救人。
 
    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一套医学理论,其中“四大”学说是印度佛教医学理论的总纲。四大学说认为地、水、火、风为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各具坚、湿、暖、动四种属性,有持、摄、熟、长四大作用。四大又有主观感受到的能造四大和能被感知的所造四大之分。人体也属于四大所成。四大有二种,一是有识四大,即眼、耳、鼻、舌、身“内五根”;二是无识四大,即色、声、香、味、触“外五尘”。人身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液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四大和合而身生,四大分散而身灭。人死亡后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从四大所生,还归于四大。人身疾病,多因四大不调所生,这就是四大不调病因说。如《佛说佛医经》中说:“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因此,佛教四大学说为医学生理、病理、治疗理论的总括。
 
    随着佛法而东流,耆婆和龙树等著名医学奇术也传入中国。如《奈女耆域因缘经》,说耆域与佛同时,医技如神。《隋书·经籍志》载有由僧人译述的印度医书十一种,其中有《耆婆所述仙命论方》。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录有耆婆仙方十余个。耆婆医学理论对于改变孙氏的取药原则、组方规矩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并通过孙氏的医学著作,影响后世医学,开唐以后一代医风。
 
    龙树为公元3世纪时印度高僧,为大乘中观派的创立者。他修订过印度医学外科经典《妙闻集》,尤以医学著名。在中国,龙树以眼科闻名于世,称之为“龙树眼论”。其中金针拨内障法最为著名,此法源自印度,而早在印度失传,在中国则大有发展。
 
    佛教的传入也影响到中国的卫生习俗,其中重大的典例为刷牙洁齿和净身洗浴的习俗。中国以前虽有漱口、沐浴的习惯,但不如印度那么重视,且在佛教中被赋予神圣的意义。刷牙之法,在中国源自扬技揩齿。刷牙在印度佛教是嚼齿木,即以苦涩辛辣树木为木片,长八至十二指,粗如小指的木片、枝条即可。嚼齿木不但能洁净牙齿,还有现在“药物牙膏”的作用。后来中国医生吸取佛教的嚼齿木,发展成为辽代的粗毛牙刷,成为民众良好的卫生习俗。在恒河中沐浴在印度有特定的宗教意义,即通过洗涤的活动,得到精神和生理的净化目的。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良好卫生习惯也传入中国,如《诸佛福田经》非常强调建造浴池圊园积聚功德。浴池是公众沐浴场所,圊园即公共厕所。这些公众福利性质的卫生设施对中国卫生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影响中国医学最深刻的,当推“轮回报应”思想衍生出来的佛教医学伦理道德准则。佛教医学伦理道德准则当有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大悲为首,慈悲喜舍。二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是自利利他,自自觉觉他。这一基本精神在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专门的论述。他还吸取佛教“不杀生”的戒律观,主张济生不能以杀生为代价。
 
    还有佛教的养生论、禅学对中国古代的医疗、养生、健身和开发智慧有密切关连。禅定能使人断除烦恼,淡化欲念,纯净思虑,安适身心,自然能治病健身。


{返回 佛教与医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医僧的历史贡献(薛公忱)
下一篇:佛教疾病观
 从佛说《金光明经除病品》看经典医学的特征(李守力)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
 佛教医学——释尊与名医耆婆(刘欣如)
 佛教医学的根-识-尘整体结构
 佛学与现代医学
 试论西藏医学与佛教的关系(刘尔年)
 佛教养生论与医药卫生学
 鉴真医学思想及医药实践活动初探(吴洪生)
 佛法与现代医学(陈重晖)
 佛教的医学部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栏目:怡僧法师]
 素食:动物性食品的缺失[栏目:这样吃最健康]
 习气是造业的因,为什么声闻缘觉有习气障却不造业呢?[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明月流光 法音清凉[栏目:传喜法师]
 被佛像“收藏”[栏目:上师讲故事]
 施戒得名利[栏目:布施]
 您个人如何平衡弘法利生和个人修行之间的关系?[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兴建大利的智慧[栏目:蔡礼旭老师]
 毁谤受苦,恭敬得益[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08 依止上师[栏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