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现观略义讲记 第二课
 
{返回 现观庄严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67

现观略义讲记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课

昨天学了重要的八种事,而八种事可分为七十义,所以,七十义分八部分宣讲。

在七十义中,首先是表示遍智的十法:

一刹那能照见一切万法真相的智慧叫遍智,也即佛陀的智慧。遍智可以用十种法表示,而其余的每一事也都是用不同的法表示的。对于遍智、道智或基智等的本体,为什么不直接宣说而要用其他法来表示呢?华智仁波切讲过:要表示眼识,依靠它的对境——蓝色物体以及它的因——眼根等因缘就很好了解或表示,而直接说有一定的困难。同样的道理,依靠发心等十法则易于了知佛陀的智慧,否则凡夫无法了知遍智之本体。那么,能通达一切万法的遍智,为什么只此十法就能表示呢?因为十种法已经足够,不需要多、也不能少。

下面讲十法的第一法——发心:

一、发心:以希求或者向往他利为因而引发,并以相应希求菩提果位为助伴的大乘殊胜意识,是大乘发心的法相。

大乘的发心有两个条件:一是希求向往他利——利益众生,让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这是因;二是希求菩提,希求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是助缘。这样的殊胜意识,叫做大乘发心。

如果就本体而分,则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如果以比喻而分,则可分为二十二种。其界限,是从小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

从本体的角度,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或者也可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从比喻上分,本论以大地、黄金、月亮等二十二种比喻来说明。在发心的界限上虽有辩论,但一般而言,是从小资粮道开始一直到佛地之间。遍智佛果以发心为因,就像修房子先打地基一样,没有发心也就没有成佛之因。所以,在成佛所需的一切因缘中发心是根本,而弥勒菩萨在七十义中先讲发心的原因,也在于此。

发了菩提心以后,没有善知识的教授和引导,凡夫则无法独自获得解脱。宁玛巴历来有这样的教言:解脱之道,梵天、帝释或世间智者、婆罗门、父母等谁都不能开示,唯有具法相之善知识才能给予指引。因此,发心之后一定要听闻教授,具足教言。下面就讲教授的法相。

二、教授:对于获得大乘发心之义的方法,能够无有错谬地演说的能诠语,便是大乘教授的法相。以对境而分,可分为十种。其界限,相似的(教授),是从未入道(开始,一般的教授,是从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

发心以后,其意义要得以圆满成就则须无错谬之教言,这些能诠语就是大乘教授。

所谓大乘教授,从听受者的角度,凡夫至十地末之间都要听受,初学者要听,十地菩萨也要在佛的面前听受。只闻思几年就认为不用听法了,这是一种错误想法。七地、八地菩萨还要以苦行方式听法,凡夫人为什么不用听?所以,从资粮道至十地之间都要听受教言。而从宣说者的角度,未入道者只能讲相似教言;真正的教授,只有资粮道者至佛地之间才能开示。

不过,现在有些未发心、未入道甚至有些外道都想讲窍诀。“要不要我给你灌个顶,你过来居士,你多找一点人……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为什么不通知其他人,不行不行!今天灌顶的缘起不成熟,星期天的时候人多,那时候你多叫些人,最好是大老板,然后我再给你灌顶。这个灌顶在藏传佛教中都很难得……”这也是一种“教言”。

真正能接受大乘般若波罗蜜多教言的根基在顺抉择分,也就是加行道。所以紧接着讲教授的接受者——顺抉择分。

三、抉择分[大乘加行道]:在大乘资粮道之后生起的,为胜解行地所摄的,具备五种差别法[特征]的现观,即为抉择分的法相。可分为四种。其界限唯在加行道。

加行道在资粮道以后产生,为胜解行地所摄,不为有学、无学地所摄,加行道具五种特法的现观就叫顺抉择分。有些教言中讲:加行道是行者相续与见断烦恼即将分开的阶段,由于见道使见惑从相续中抉择并分离出来,而此时随顺此抉择的缘故,说加行道为顺抉择分。它分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四种。其界限在加行道。

前面讲了发心、教授、教授的接受者,下面讲修行。修行分四个方面:修行的所依、所缘、所为以及本体。首先讲第一个:修行所依。自相续要获得成熟必须依靠修行,而修行就要有所依。就像修路不离大地一样,大乘现观境界离开了所依,也无法现前。下面讲修行的所依——自性住种性。

四、修行所依[修行所依自性住种性]:某种法界,便是此处所说的修行所依或种性的法相。根据能依之法的差别而分类,则有十三种。此论直接指出,其界限是从小暖位直至最后有际。

所谓修行所依或种性,小乘以无贪等为种性,唯识宗指阿赖耶上具有的无漏种子,中观宗指的是无垢佛性,而这个无垢佛性就是此处所谓的修行所依,也就是说,抛开了小乘等根基,此处以某种法界为修行所依。由于所依是法界无法分类,所以从能依的角度分十三种。它的界限是从小暖位直至最后有际。这是修行所依。

下面讲修行所缘:

五、修行所缘:大乘修行人遣除增益基础的所知[外境],即是修行所缘的法相。可分为十一种。没有界限。

修行者修法要断除增益、了解本义,作为其基础的所知法,就是修行所缘。比如做生意,生意人的身份先固定下来,之后要掌握所买卖产品的种类,也即交流对境。同样,作为修行对境的所知法,有些是所取,有些是所舍,有些是所得,而修行人要取舍,所缘的就是这些所知法。修行所缘可分为十一种,没有界限。所谓没有界限,是因为所知法从对境的角度安立,对境方面不能说为资粮道、见道等道地所摄。

然后讲修行的所为,也就是修行要达到的目标:

六、修行所为:菩萨依照某种途径而趋入修行所获得的究竟成果,即是修行所为的法相。可分为三种。其界限为佛地。

菩萨通过某种途径——发心、行持六度万行等,趋入真正菩萨道而获得的成果,就是修行所为的法相。而最后获得的成果是三大——大心、大断、大证。所以,我们学《现观庄严论》就是要获得大心、大断与大证。凡夫的心胸狭小,有人说两句就气得要命,一个小火星落到身上也难以忍受,心量很狭窄、也很脆弱。但佛陀的心量广大,即使身肉一块块割下来施予众生,也能忍受。在大心之上,还有远离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大断,以及证得尽所有智、如所有智的圆满大证,这三大就是我们的目标,也即修行所为。它的界限唯在佛地。

讲了修行的所依、所缘、所为三个支分,下面讲修行的本体。本体分四个方面,首先是披甲修行:

七、披甲修行[披甲正行]: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并在任何一种波罗蜜多中,都各自摄持了六种波罗蜜多,从而进行修持,即是披甲修行的法相。可分为三十六种。其界限,是从资粮道直至最后有际。

发心以后,为了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的目标行持自利与他利,并在一种波罗蜜多中摄持六度而修,就是披甲修行。披甲修行要在修一个波罗蜜多的同时完成六度,否则单修一度,今天单独布施,明天单独持戒、安忍……分开修需要漫长的时间,十分困难。所以,每一波罗蜜多都应涵摄六度,比如行持布施时将六波罗蜜多全部涵摄,就成了菩萨的方便。总之,在发菩提心的前提下,以一种波罗蜜多圆满六度而修,就是披甲修行。每一波罗蜜多分六种,总共就有三十六种。披甲修行的界限是从资粮道直至最后有际。

下面讲趋入修行——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去行持:

八、趋入修行[趣入正行]: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并主要以修所生慧所摄持的趋入大乘行为,便是趋入修行的法相。可分为九种。其界限,是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

披甲修行时也有大乘行为,但它以发心为主,以一度摄六度而修持。而趋入修行则以修所生慧为主,也就是说,这里的实际行持是以修所生慧摄持的趋入大乘行为。趋入修行可分为九种。其界限,是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

下面讲资粮修行。通过十七种资粮的修行,真正的菩提妙果自然而然会出现,从这个角度安立为资粮修行。

九、资粮修行[资粮正行]: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并能直接产生自果大菩提,即是资粮修行的法相。可分为十七种。界限,前面的十五种(资粮)是从世第一法直至最后有际,而地资粮与对治资粮二者则存在于十地。

不离发心和行为,通过广大智慧、福德资粮的修行,自果大菩提自然而然出现。这里的内容较多,以后会一一广说,现在只要大概了解其次第和重要性就可以了。

学习《现观庄严论》,不具前世善根、对般若空性没有信心的人,我觉得有一定困难。《现观庄严论》所述的最低境界是小资粮道,而很多道友最高也许只是小资粮道。当然,除非是大菩萨的化身,否则以我们目前的境界,想真正了解此论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短暂的一生中能值遇这部论典,的确很幸运。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现观庄严论》由释迦牟尼佛的补处——弥勒菩萨宣说,所以学习此论,对将来值遇弥勒佛出世转*轮有非常殊胜的缘起。

《弥勒五论》中《现观庄严论》最深,它宣说的是般若波罗蜜多现观方面的法义,只要我们圆满听受就有相当大的功德。因此,有些人听不懂不要紧,只要每天听辅导,并且观想:即生能遇到释迦牟尼佛的空性法门,多么快乐!以这样的心态听受圆满,也有极大利益。

下面是定离修行:

十、定离修行[决定出生正行]: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最终必定会产生遍智,即是定离修行的法相。可分为八种。其界限,为十地的殊胜道。

以此修行,最终必定产生遍智。它可分为八种。资粮修行从世第一法到最后有际之间,但定离修行只有十地的殊胜道中才有。

以上讲了遍智的十法,以此可以圆满了解佛陀的遍智。下面讲表示道智的十一法。菩萨相续中的无我智慧是道智。没有不经过菩萨地的佛陀,所以遍智以道智为因。世间上也是如此,读过中学才可以读大学,而遍智就相当于大学境界,道智相当于中学境界,我们初学者只相当于幼儿园——幼儿园的人,小学、中学、大学都没读,却要去说大学的思想如何、中学的思想如何……是不是这样?比喻不一定适合,但也可以相似说明。

表示道智的十一法:一、道智支分:以道智的因、本体以及果法中的任何一种所摄的功德,就是道智支分的法相。可分为五种。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

表示道智的十一法,第一是道智支分。道智支分是道智生起的基础,道智的因、体、果任一所摄的功德,都能作为生起道智的基础。本论的颂词提到:释迦牟尼佛转般若*轮时,很多天人因身体发光而心生傲慢。佛陀知道,天人们生了傲慢就不能成为般若波罗蜜多的法器,于是身中放出无量光明令其身光暗淡,当傲慢被摧毁以后才成了法器。由此可见,就像在荒田里撒种无法生长一样,修持菩萨道智要有堪能的根器,否则无法修持。道智支分可分为五种。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

下面是第二、弟子声闻道:

二、弟子声闻道[声闻道智之道相智]:以摄受所调化的声闻种性,而令其证达声闻道之所缘不可得[声闻道所证悟的无我空性部分]的菩萨圣智,便是弟子声闻道的法相。

弟子声闻道是指声闻的人无我智慧。为什么在这里讲声闻的智慧?很多高僧大德解释说:虽然《现观庄严论》并非小乘论典,讲的是大乘智慧,但作为菩萨必须了知声闻的智慧,所以要涉及声闻乘。不像《俱舍论》专门抉择声闻罗汉果,《现观庄严论》自宗讲小乘境界,有些是从所舍的角度,说明大乘不该寻求的一些自利境界;而有些则是从所取的角度,说明大乘也承许并接受声闻所证悟的人无我。

为了摄受声闻种性,大乘行者必须懂得他们的道,不懂就无法摄受,就好比摄受外道也要懂外道的教理一样。当然,对外道典籍也要有个度。有个道友喜欢看气功书,我发现了以后就问他:“你是佛教徒,为什么看气功书?”他说:“上师,你要理解啊!我是为了调伏那些气功师,所以先看一看……”我看,也许是他自己已经入于其中了。不过,如果他的发心是真实的,也可以。

总之,为了度化声闻而通达声闻相续中人我不可得之空性法,是弟子声闻道的法相。

如果以对境而分,则可分为声闻圣道以及加行道的不可得智慧[空性智慧]两种。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从这里明显看得出来是讲大乘智慧,而不是讲声闻自宗的智慧。

第三讲独觉道:

三、独觉道[独觉道智之道相智]:以摄受所调化的独觉种性,而令其证达独觉道之所缘不可得[独觉道所证悟的无我空性部分]的菩萨圣智,便是独觉道的法相。其分类与界限同前。

这和前面一样,应该好懂。而所谓独觉道所证悟的无我空性,是指人无我与部分法无我。

四、大乘见道:尚未产生无漏修道之前的,证悟两种无我的出世间智慧,便是大乘见道的法相。可分为十六种忍智。其界限,是从获得见道果位的当下直至修道即将生起之际。

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时,二地以上的修道智慧虽未产生,但已具足证悟两种无我的出世间智慧,这就是大乘见道。大乘见道可分为十六种忍智。修道生起以后就变成了修道智慧,所以,只有这一刹那的智慧叫大乘见道。

第五叫修道功用:

五、修道功用[大乘修道作用]:修道成果的功德,即是修道功用的法相。可分为六种。其界限,是从获得修道的第二刹那,直至最后有际之间。

二地菩萨以上修道成果的功德,叫修道功用。修道功用可分为六种。在有学位,第一刹那见道尚未得此功德,所以它的界限是从获得修道的第二刹那开始,直至最后有际——十地末尾之间。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返回 现观庄严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现观略义讲记 第三课
下一篇:现观略义讲记 第一课
 现观略义讲记 第三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一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七课
 劝学《现观庄严论》公开信
 现观略义讲记 第五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二课
 《现观略义讲记》思考题
 现观总义讲记 第六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三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五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How to Escape from the Haze of Emotions[栏目:Master Sheng-Yen]
 对药师山居士学佛的期许[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愿力加持[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246.问曰:何以但一波罗蜜为主?[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