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5.三种渗漏
 
{返回 善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10

(一)公案本文

曹山本寂道业有成,往辞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并经一番印证后,禅师乃曰:「吾在云严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躬的要,今付于汝。」

(缘起于现象界,曹山本寂要出山时,往谒洞山禅师,禅师告以宝镜三昧之功夫,并亲自付于曹山。)

    禅师又曰:「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子宜知之。」

(在此末法时期,人的智慧多枯干了,若要辨验行者修证之真伪,只要用三种渗漏观其人即可。一是见惑渗漏,禅机不能使他离开其堕落境界,此种人大约浸在贪、瞋、痴三毒中而不自知。二是情见渗漏,虽已背离见惑之境界,但执持偏空理而不自知,使此心枯竭。三是语言渗漏,研究佛法名相多了,反失其宗趣,禅机昏昧其往后及开始之悟境。学者在愚浊、智慧间流转不出此三种,汝往后度众时应知道,依法化导。)

 

()玄祥释解

1.前言

古代唐朝末年,诸古僧大德已叹息修行人智慧不足,形成干慧之窘境。行者所有境界常会误认自己修证的对,以为是真实的佛法、解脱道。所以禅师说要从三方面来勘测学者,以导学佛者的正知正见,永保不偏失。

唐朝去今已是千年有余,此时更是末法中的末法。今日未法时期证悟者越来越少,耍嘴皮子的越来越多,依近代印刷科技,为文出书容易且数量惊人,或网络全球联机的文章,误导众生更容易,影响极大且深远。

有些人凭些许境界,却大谈佛法解脱道,或谈佛性、如来藏等,但却不深入经藏,一言半句便以为究竟;就是深入经藏,也许是智慧不足或魔力使然,不能得到经中要解,不能得世尊所言的真实义。此等人都依自己邪智邪慧,广为蛊惑大众,还叫徒众们等不要读经典,或说光读一部《心经》或《金刚经》已足够,偏偏又没把《心经》、《金刚经》读通,大家应知道《心经》、《金刚经》告诉我们,要以般若智不取一切相,不着一切境,如此还有何言说。若不因初机众生可不必说,有所言说也不要犯戒律而说,此等人若能读通《心经》、《金刚经》也就不会有犯毁谤、坏行之举。

所以此等人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末法时期行者要断嗔心证个须陀洹果已不可得,更何况能断贪得阿那含果?那阿罗汉果更别提了)好强好辩,贡高我慢,出言污辱僧众,贬抑居士大德,如此已失庄严万德,犯了优婆塞戒之一的毁谤四众罪(尤期是僧众罪),真是末法时期,佛教界的共业使然。某些无智大众不能从戒律来察觉某些人的修证,光从高不能测的佛教名相着眼,或一些怪力乱神事迹着迷,对此等人景仰有加,还因而深信其所言,盲目追随起哄,小者自误修道前程,大者毁戒谤法,还要受业报之苦,造成佛教界极大之困扰。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三种渗漏」,渗漏者修行者在道德上的不完美,心地上的执着,甚或可称为毁行败德之相。三种渗漏是曹洞宗祖师爷洞山良价禅师所立的,所以称之为洞山三渗漏。何谓三种渗漏,即是所谓的见渗漏、情渗漏、语渗漏等三。

见渗漏者意谓修行者犹有我见,我见特深,所以法见更不能避免,真是难以去除法执之境地,执着自己所证的为是,别人的都不是,不知色界、无色界及菩提道之旅程,之深之广非走过一趟者不足以了知。谁能全程走过一趟,也仅有释迦牟尼佛一人,所以我们佛子要多深入经藏,始能稍窥其堂奥,就不会自以为是了,好强好辩。犯有见渗漏等人不能彻见诸法实相,也不能观自性空、共相亦空的道理,有所见执取己见不舍,真是学解脱道的大敌。

情渗漏系指行者对于所见能离,但偏执于定要离一切境、一切法,如此执空而住,当会使佛性偏废,而形成智慧枯竭,如此行者当堕入小乘修为,只能得偏空之理,而不能得空有不二之见地。但行者当知,在修行过程中,若不能有一段长时间的磨练空性,锻炼韧性,则对于大障碍来到就没有解脱的耐力与智慧。所以学习空观智的过程是不能省却的步骤,时间要多长,系因人因智慧而异,不能以一而概论之。

三者语渗漏,可以说在未得佛法真谛前,失去其宗趣意旨,自以为是地认为经文是这样、是那样,「想当然耳」的念头左右着行者,若不深入经藏,真是迷失前程。此辈行者自认技高证广,执非为是。因认识不清,最后机智禅慧当变为晦暗不明,终于走入错误的修证方向中,甚或着魔而不自知。

 

3.语体文解

曹山本寂道业有成,往辞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并经一番印证后,禅师乃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躬的要,今付于汝。」

曹山本寂师修禅有成后,已达可以下山独当一面来弘法的时候了,所以亲自来到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处辞行。师徒经一番印证后,良价悟本禅师首肯,真是可以下山弘法。

离别前良价悟本禅师,特将自己以前在云岩昙晟禅师处,所印证学人的宝镜三昧的要点,将要付嘱于曹山本寂。所以良价悟本禅师对曹山本寂师说:我在先师云岩禅师处,经他亲印证我宝镜三昧之义,您事必躬亲其的要,我今将付嘱于您了。」

本寂禅师,曾居曹山,故以「曹山」为号,称曹山本寂禅师(840~901)。曹山者系位于江西宜黄县北约二十公里处,旧称吉水、荷玉山、梅山。本寂禅师于唐朝末年住锡此山。本寂师受法于洞山良价禅师,两者蔚成曹洞宗,因本寂师以仰慕六祖慧能之德,遂以六祖所居之曹溪而改山名为曹山。

本寂禅师泉州莆田人,今福建古田,俗姓黄。本寂禅师为禅宗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本寂师幼习儒学,十九岁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即受具足戒。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禅风极盛,乃谒洞山良价禅师,往来请益,遂得密受宗门玄旨。后开堂于抚州吉水,改名曹山,以表思慕曹溪六祖之情。未久,学徒云集,大振洞门宗风,讲授洞山五位之旨诀,成为丛林之标准,并注解寒山诗以飨学人。唐天复元年(901)六月,本寂禅师焚香安坐而终,世寿六十二,敕谥为「元证禅师」。

《宝镜三昧歌》系筠州洞山悟本禅师(807~869)所语录,本篇系咏叙曹洞正偏回互之玄旨,偏正回互之说渊源于石头希迁所撰《参同契》。其后,《参同契》从石头禅师传药山禅师,药山禅师传云岩禅师,云岩禅师传洞山禅师,至洞山禅师时开始汇集「五位」说之大成。故本歌与《参同契》同为曹洞宗之宗典而备受重视。全篇由四言九十四句、三七六字所组成,详如下文。

五位者即曹洞君臣论:君─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体)。臣位者─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用)。君视臣─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依体起用)。臣向君─不堕诸恶趣,凝情望圣容(用还照体)。君臣道合─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体用不二)。

《宝镜三昧歌》:「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不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曹山本寂禅师阐述五位君臣旨诀说道:「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君为正位)。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臣为偏位)。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君视臣为正中偏位)。偏中正者,舍事入理(臣向君为偏正位)。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元大道,无着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元,当详审辨啊!」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曹山本寂要出山时,往谒洞山禅师,禅师告以宝镜三昧之功夫,并亲自付于曹山。

 禅师又曰:「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子宜知之。」

洞山禅师又道:「现今离佛灭后已近1,500年,故是属于末法时期,大多数修行人智慧力不足,有称做干慧者,若要辨别、验证此人之修行境界,是否真的得到佛法真谛,就可以用三种方法来勘验,若不是属其中哪一种的渗漏,那就代表他真的已悟得佛法真髓。第一曰见渗漏,尚还有根本习气不断,禅机考验对话中却不能离一切见惑之位,堕在贪、嗔、痴等三毒之毒海中;此等中人根本不知什么叫修行,六根不知如何清净,对于六尘境执着尚勇。第二曰情渗漏,禅机对话中滞留在空境,虽能有空悟,但一向背离本体佛性,虽有所见之处,却偏向于空执,最后会使佛性灵觉枯竭。第三曰语渗漏,善于研究妙心,却失去宗旨,把握不住空体而堕于偏有之执,此等人禅机晦昧不清,自始至终落于嘴巴禅,没有真实证功夫,解脱道的获得当然谈不上。修禅学者混浊不清智慧流转之中,不出了此三种境界,若能在勘#中,没有此三种境况出现,表示真佛子,有修有证者,当可以跟他印可。此三种渗漏,您宜熟知之,以后当能善用来勘验一切参访者。」

按语说:在此末法时期,人的智慧多枯干了,若要辨验行者修证之真伪,只要用三种渗漏观其人即可。一是见惑渗漏,禅机不能使他离开其堕落境界,此种人大约浸在贪、瞋、痴三毒中而不自知。二是情见渗漏,虽已背离见惑之境界,但执持偏空理而不自知,使此心枯竭。三是语言渗漏,研究佛法名相多了,反失其宗趣,禅机昏昧其往后及开始之悟境。学者在愚浊、智慧间流转不出此三种,汝往后度众时应知道,依法化导。

(2004.08.03撰于法尔)


{返回 善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6.解脱五逆
下一篇: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4.虚受供养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2.执杖牧牛..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体用 10.直言须道..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5.用功异同..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三)理事体用 5.空不碍有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5.日後看取..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法梦幻
 公案禅机 壹、引言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3.六根互用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悟空无死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6.以心传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六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我想问梵高的艺术境界已达到了一种极致,那他能不能感悟一些佛理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相应11经 外部的过去未来苦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栏目:净界法师]
 请问北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教法有什么差异?[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零二课[栏目: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打鬼[栏目:鬼道众生的故事-印度篇]
 《菩提道次第摄颂》(广本)[栏目:菩提道次第专题·根本论述]
 《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么意思?[栏目:成刚法师·修学问答]
 论奘译观所缘释论之特征[栏目:吕澄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