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
道绰大师·撰 林克智·译注
{返回 安乐集白话译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9

  第五大门

  第五大门四番料简,主要说明难行道须修行万劫;易行道净土法门随寿长短,一生即可至“不退位”。此土修禅全靠自力,难入易退;彼土修习禅观有佛力护持,位阶不退等。   

  △第五大门中,有四番料简:

  第五大门中,分四部份来讲,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欲令速获不退。

  第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以便快速获得不退之位。

  第二、此彼禅观比较劝往。

  第二、分别此土与净土在修禅观照的不同,劝众人往生。

  第三、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1]比较。

  第三、此秽土与彼净土的境界不同,也叫做有漏与无漏的比较。

  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四、引用经典来证明,劝后代的人起信心求往生。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问答解释。

  第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可分二部份讲,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二、回答问题。

  一、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此心难识难起,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谓信、进、念、戒、定、慧、舍[2]、护法、发愿、回向,进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径一万劫,始证不退位。

  一、说明修道时间的长短,所有众生没有不厌恶痛苦而追求快乐的,全都畏惧束缚追求解脱,也都想早日证得无上菩提。为此必先要发起菩提心,而这个菩提心很难认识和很难发起。即使发了菩提心,经上说还必须要修信心、精进、忆念、戒律、禅定、智慧、行舍、护法、发愿、回向等十种修行,才能逐步在菩提道上前进。而且此修道之身还须相续不绝,需要有一万劫才能证得不退的果位。

  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3],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

  而现今的凡夫,信心和观想之力轻如鸿毛,可说是假有之名字,也叫做不定聚,也叫做外凡夫,都未能脱离三界的火宅。怎么知道呢?据《菩萨璎珞经》中所说的修行位次,从入门到证果须一步一步地前进,都要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难行道。而且在一劫之中,所受的生死之身,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在一万劫之中,白白受到痛苦之火的燃烧。如果能够明白相信佛经所说,发愿往生净土,不管这一生寿命的长短,尽此一生即往生净土,就能登不退之位,和在此修行一万劫的功德相等。诸位佛弟子呀,为何不想一想,为什么不舍弃难行道,而转修易行道呢?

  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4]、六波罗蜜[5]、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论》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

  在《俱舍论》中,也提到难行、易行这二种道。《论》上说:“难行道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每一劫都要具备福德智慧的资粮,还有六波罗蜜等的一切诸行。而每一种修行中,又都有百万种难行的道路,如此才能达到一个果位。”这就叫难行道。该《论》又说:“易行道是用特别的方便法门,而达到解脱的目的。”这就是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

  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6]。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现在劝大家归向极乐世界,把一切的修行功业,全都回向净土,只要能专心致志的念佛,命终时必定能往生。只要能生到彼国,就能获得究竟的清凉,这还能不叫易行道吗?应当懂得这个道理啊!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否?

  二、问题:既说发愿往生净土,随着此生的寿命结束就能往生,这有经典上的证明吗?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

  答:约有七部份,都可以引用经论来证明。

  一、依《大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一、依《无量寿经》上讲,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有众生,想要在今生见到无量寿佛的话,就应当发无上的菩提心,以修行功德,发愿往生彼佛国土,就可以得生。

  故《大经赞》云:

  “若闻阿弥陀德号,

  欢喜赞仰心归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则为具足功德宝。

  设满大千世界火,

  亦应直过闻佛名,

  闻阿弥陀不复退,

  是故至心稽首礼。”

  故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称赞说:“如果听闻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起了欢喜赞叹仰慕归依的心,甚至只要起一念这个心,就能获得甚大的利益,就能具足功德的宝藏。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大火,为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要从中穿过。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之后,就不会再退转。所以要以至诚的心,向阿弥陀佛顶礼。”

  二、依《观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念,即得往生。”

  二、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说,所有九品往生者,都只要具足“临命终时心有正念,就能够往生。”

  三、依《起信论》云:“教诸众生,劝观真如平等一实。亦有始发意菩萨,其心软弱,自谓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以常见佛故,永离恶道。”

  三、据《大乘起信论》中说:“要教导诸众生,劝大家观照真如之性是平等真实的。也有刚开始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们的信仰之心很软弱,认为自己不能经常遇到诸佛,而亲承供养诸佛,就可能会产生退心。当知如来有殊胜的方便法门,能够收摄护持他们的信心,就是只要专心想念佛,便可随所愿而往生净土。以能经常见到佛的缘故,所以能够永远离开恶道。

  四、依《鼓音陀罗尼经[7]》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若能令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皆得往生。”

  四、在《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我当为你们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之事,那里现在有一尊佛叫做阿弥陀佛。如果你们四众弟子,能够以正信的心,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且信心坚固忆念不忘,在十天十夜之间,能够把散乱的心去掉,很精进勤力的修持念佛三昧。要是能使此心念念不断的话,在十天之中,一定能见到阿弥陀佛,全都能往生安乐世界。”

  五、依《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之时,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五、据《法鼓经》中说:“如果有人临命终时,已没有办法出声念佛,但只要他知道西方有佛,心里起念要往生西方净土,这样的人也能够往生。”

  六、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

  六、据《十方随愿往生经》中所说:“如果有人临终之际,及死亡堕入地狱之后,家中的眷属为死者念佛、诵经及斋僧培福的话,亡者就会从地狱中出离,而往生到净土。”何况是现在自己能够修行念佛,怎么会无法往生呢?所以该《经》又说:“活着的眷属为死亡者追造福业,犹如宴请想要远行的先人,其先祖定能得食。”

  第七、广引诸经证成。如《大法鼓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系意称念诸佛名号者,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是故此经,名《大法鼓》。当知此人,十方净土,随愿往生。”

  七、广引诸经来证明,《大法鼓经》上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常能专心一意称念诸佛名号的,十方的诸佛、及一切的贤圣,都能够经常见到此人如在眼前。所以这部经,叫做《大法鼓经》。当知此人在十方净土中,必随其意愿而得往生。”

  又《大悲经》云:“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又有《大悲经》说:“什么叫做大悲呢?如果能够专心念佛,心念一直相续不断的话,随其命终,一定能生到安乐国中。如果能够展转劝别人念佛的话,这些人全都称作修行大悲心的人。”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所以在《涅槃经》中,佛陀告诉大王说:“假如你打开国库的宝藏,在一个月内布施一切众生,所得的功德,不及有人口念一声佛号的功德,此功德超过打开库藏布施众生的功德,两者根本不能相比较。”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供养一阎浮提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所得功德,宁为多否?’阿难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数量。’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搆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量,无有能量者。’”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问阿难说:“如果有众生,供养一个阎浮提的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他所获得的功德多不多呢?”阿难回答佛陀说:‘世尊,甚多甚多,多得算不完。’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有众生,以善心相续不断的称佛名号,只要用短得像取一滴牛乳般的时间,所得功德比之前者,更多得无法估量。’”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8]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若人散花[9]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

  《大品经》中说:“如果有人以散乱的心来称念佛号,及至其苦尽而福则不尽。若人散花念佛也是这样,至其苦尽而福则不尽。”所以知道念佛的利益甚大,是不可思议的。

  《十往生经》、诸大乘经等,并有文证,不可具引也。

  此外,在《十往生经》及许多大乘经中,都有明文可以证实念佛的利益,在这里就不一一引证了。

  ○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较,劝往生者。

  第二、比较在此世界及在净土,修禅定及观照利益的不同,而劝大家往生净土。

  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10],多喜味染[11]。又复但能伏业[12],报生上界,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

  此世界环境秽浊,人们的心念杂乱,难以进入禅定境界。即使修成,也只是获得事相上的定境而已,而且还会沉迷在此定境之中,大多未断喜欲、食欲等情。好一些的也只能伏住业报,得上生诸天的果报,等到天界的寿命终了之后,大多还是退堕而受轮回之苦。因此《大智度论》上说:“多闻且持戒又修禅定,然而尚未获得无漏法之前,虽然有这些功德,但还不能确信会不会出错。”

  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经》广说。

  如果在西方净土修行的话,那儿的事相及环境光明而清净,故修禅定时观照易成,就能除去无量劫的罪业。由于长久处于禅定中故进步神速,能证得毕竟如实之涅槃境界,如《无量寿经》所说。

  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

  问:如果西方净土的境界殊胜,可以感得禅定境界,那么此娑婆世界的诸天色身陋劣,就不能进入禅定境界吗?

  答曰:若论修定因,该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答:若讲修禅定的因,则娑婆世界和西方净土是一样的,因为一往生西方净土的果位就是不退位,而且还有佛力的加持,所以说殊胜。这里虽然也同样能修禅定,但却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而没有佛力的加持,这一生过完之后,下一世还免不了会退堕,所以说不如西方净土。

  ○第三、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

  第三、此土和彼土是秽界和净界二种境界,也即是有漏与无漏之差别。

  若论此处境界,唯有三途、丘坑山涧、沙卤棘刺、水旱暴风恶触、雷电霹雳、虎狼毒兽、恶贼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语论正报,三毒八倒[13]、忧悲嫉妒、多病短命、饥渴寒热、常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说。故名有漏,深可厌也。

  说到我们所处的境界,只有地狱、饿鬼、畜生三种归途。随处都是丘陵、坑洞、高山、深涧、沙漠、荆棘、水灾、旱灾、暴风雨、雷电霹雳、老虎、野狼、毒蛇、猛兽、凶恶的盗贼、败家的恶子,还有战争、瘟疫、饥馑的三灾的侵扰、破坏。说到我们色身的正报,有贪嗔痴三毒,有常、乐、我、净、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的八倒,有忧愁、悲伤、嫉妒的情绪,又常生病,或短命而死,有饥饿、口渴、寒冷及炎热的痛苦,常为司命害鬼所追逐,深深的污秽罪恶,不可具体言说,所以名为有漏,令人深可厌。

  往生彼国胜者。据《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何者?

  往生安乐国的好处,据《无量寿经》中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只要生到那里,没有不会获得种种利益的。有哪几种利益呢?

  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14]在前,入则梵王[15]从后。

  一生到西方净土的人,走路时就有金色莲花捧着脚,坐下来时有七宝所成的座位承受身躯,出门则有忉利天主在前面开道,入室则有梵天王跟随在后。

  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为我大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

  所有的圣人,都是我的亲朋好友。阿弥陀佛是我的老师。在宝树宝林之下,随我任意飞翔。在八功德池中,可以游玩洗脚。有金色的身体,寿命则和佛同样也是无量寿。

  学则众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至则到大涅槃。一切众生,但至彼国者,皆证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

  在修学上,一切法门都可以同时修学,在修止时,则真俗二谛虚寂融会。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时,就用大神通力。暂时安住则坐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中。游行则进入八正道之道路。目的地就是到达大涅槃的境界。所有众生只要生到彼国,都能证得此种利益。因此,为什么不想一想,赶快去呢?

  ○第四、引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愿往者。

  第四、引证佛经上已修成者,以劝后来的人相信发愿求往生。

  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十方诸佛,各于华台中结跏趺坐,于空中现。

  依《观佛三昧海经》所说,那次法会中有十方诸佛,各自在莲花台上结跏趺坐,显现在空中。

  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大众言:“汝等当知,我念过去无量世时,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彼佛出时,亦如今日,说三乘法。彼佛灭后,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将弟子九人,往诣佛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观已敬礼,目谛观之。各说一偈,用为赞叹。随寿修短,各自命终。即命终已,即生佛前。从此已后,恒得值遇无量诸佛。于诸佛所,广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16]。既得此已,诸佛现前,即与授记,于十方面,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余九方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礼塔,一偈赞故,得成为佛。岂异人乎?我等十方佛是。”

  以东方善德如来为首,告诉大众说:“你们要知道,我想起过去无量世的时候,有宝威德上王如来出现于世间,他也和现在的佛一样讲说三乘之法。该佛灭度之后,在末法时期,有一位比丘,带领九位弟子,去佛塔礼拜佛像。他们见到一尊佛像,塑造得非常端正庄严,大家礼拜过后,还目不转睛的注视瞻仰,各人还都说了一首偈语,以作为对佛的赞叹。之后他们就随自己寿命的长短,而各自命终。他们命终之后,都生到有佛的国土。从此以后,他们遇到无量诸佛,都在诸佛处广修清净梵行,最后他们都获得了念佛三昧海。获得念佛三昧海之后,诸佛就出现在眼前,为他们授记,于是他们就在十方世界,随意作佛。东方善德佛就是我,其他九方的佛,就是我本来的九位弟子。这十方佛世尊,由于到佛塔礼拜佛,并以一首偈语来赞叹佛,到最后都证得佛果,他们并非别人,就是我们这十方佛。”

  是时十方诸佛,从空而下,放千光明,显现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释迦佛床,告阿难言:“汝知释迦文佛,无数精进,百千苦行,求佛智慧,报得是身。今为汝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天龙大众、四部弟子,说观佛相好,及念佛三昧。”说是语已,然后问讯释迦文佛。问讯讫已,各还本国。

  这时候十方诸佛都从空中下来,放出千种光明,明显现出他们的色身,和眉间的白毫光,这十方诸佛都坐在释迦牟尼佛的床上,告诉阿难说:“你应该知道释迦文佛,是经过无数劫的精进,修百千种的苦行,以追求佛的智慧,最后才获得此佛身的果报。我们现在同你说,你要受持我们十方诸佛的话,为未来世的天龙大众,及四众弟子讲说,要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还有念佛三昧的功德。”十方诸佛说完此话之后,就向释迦文佛合掌致意。问讯好之后,就各自回到他们的佛国。


  [1] 漏无漏,烦恼为漏,无漏即无烦恼。秽土充满烦恼,因此为漏;净土没有烦恼,故为无漏。所以亦用漏,无漏称秽、净二土。

  [2] 舍,是舍弃,这里所要舍的不是物质的舍,应是行舍。行是修行,即修行人应舍弃我相和法相,即内心平等而无执着。又谓精进三业,令心平等,寂静而住,一切掉举昏沉等障,悉皆舍离也。

  [3] 不定聚,三聚之一。指凡夫众生根性不定,或可证悟佛道,或不得证悟。

  [4] 资粮,资为资助,粮为粮食。人的生活,必须依靠粮食以资自己的身体。佛家以修习功德善根,作为自己追求佛道的精神粮食,故喻之为资粮。

  [5] 六波罗蜜,即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因修此六种行即可达到涅槃境界,故称为六度。

  [6] 究竟清凉,指获得解脱以后的涅槃境界。佛家以众生所居之世界为三界火宅,与此相对,脱离三界轮回的涅槃境界,便是究竟清凉之处。

  [7] 《鼓音陀罗尼经》,即《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一卷,载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编号370。是一部介绍陀罗尼密咒的净土经典。

  [8] 散心,与定心相对,指未加收摄的散乱之心。

  [9] 散花,与散华同,是佛教的礼仪,表示对佛的敬意。我们中国也同样,《魏书》世祖即位,每引高德沙门共谈,于四月八日与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敬礼。

  [10] 事定,又作事禅,相对於理禅而言。指还未断绝烦恼的初级禅定境界。又可称为“有漏定”。

  [11] 味染,染即染污,贪着於饮食味欲,即为味染。

  [12] 伏业,伏为降伏、制伏之意。伏业即为能降伏业力。

  [13] 三毒八倒,三毒指贪、瞋、痴。八倒指凡夫与二乘人执迷的八种颠倒妄见。即凡夫以世间之苦和不净等执迷为常、乐、我、净,称凡夫四倒。二乘人以涅槃的常、乐、我,净执迷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称二乘四倒,合为八倒。

  [14] 帝释,即帝释天,有时又译作释提桓因,为欲界六天之一的忉利天主,佛教的护法天人之一。

  [15] 梵王,又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等。本为印度教主神之一,後作为佛教的护法天人,为色界的初禅天之王。又常侍佛之右边,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请佛转*轮。

  [16] 念佛三昧海,因为念佛三昧功德广大,其深似海,故以海来作比喻。


{返回 安乐集白话译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六大门
下一篇:《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七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六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二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一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九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三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八大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前行讲记 第二百三十讲 前行备忘录-发心-方法-四无量心-前行[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缘起的面面观序[栏目:仁俊法师]
 62.处理婚丧的原则[栏目: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栏目:广超法师]
 佛教基本知识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二节 果[栏目:佛教基本知识·正果法师]
 无诤与圆融——《维摩诘经》的核心义理对宗教对话的贡献(刘朝霞)[栏目: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法句经要义 第十三品 世品 盛大的布施 随喜乐施得安乐[栏目:法句经要义]
 妙宝菩提心4[栏目:妙宝菩提心·嘎玛仁波切]
 四共加行[栏目:洛本仁波切]
 《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栏目:宗性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