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七集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80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七集)  2009/7/30  台湾  档名:12-47-6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文第十三面,我们从第四行看起:

  【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谓大智照真名为质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又质直者。约本性不迁。柔和者。约随流不滞。柔则伏灭烦恼。和则顺理修行。用兹调和之法以摄众生也。】

  昨天我们学到此地。这里面的意思深广无尽,我们能看出多少,这就是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夫。功力无限的向上提升,那你就看出无限深广的义理,这些义理都在日常生活之中。凡夫之人所谓心浮气躁,他不能体会;唯有心地清净,慈悲济世,不为自己的人,他能够体会得到。真正体会到这里面有无限的法喜,真的是常生欢喜心。贤首大师在文字里面教导我们『大智照真』,这就是定慧现前才有智照,菩提心的体就显出来。这个体就是直心、真诚心,直心就是真诚心,真则不妄,诚则不伪,谁能够体验到?法身菩萨。由此我们就明白,在十法界里面都不是用真心,也就是说都不是真诚心。那用的是什么?佛告诉我们,用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它的体是真,它的相、它的作用不是真,是带着妄,也就是说它带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不能叫它做真心,有时候称作妄心,虚情假意,都是讲的这桩事情。我们希望用真心用不上,用真心的人就是法身菩萨,就是诸佛如来用真心。想用,为什么用不上?就是它的附加物没除掉,它附加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没除掉,真心不现前。真心人人都有,一切众生平等平等,这一切众生里头包括无情众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只要有现象它就有真心。现象从哪里来的?真心变现出来,真心是一切相的本体。凡夫之人着相,就不见真心;离相,真心就现前。所以佛告诉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个一切法后头加一个字,你就明白,法性,离一切相就是一切法的性,就明心见性,智慧就现前,智慧就照了真心,就这么回事情。

  『大悲救物』,这个时候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性德,自性里本有的。迷了自性,大慈悲心露不出来,大慈悲心变成什么?变成烦恼,变成自私自利,必得放下它才能现前。你看它救物,没有说大悲救生,没有说大悲救人。这个物包括境界太广,人是属于物里面的一个种类,这个诸位要晓得,人不包括物,物包括人。所以佛经上常常用物不用人,这个意思深、意思广,救万物!宇宙之间没有一样东西他不救,他怎么救法?正己就是度人。所以佛法叫内学,内正,内正外面就得救,为什么?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外面这个物有了灾难,是怎么形成的?是我们的心有偏邪,不正,是这个造成的。我们要化解灾难,要叫万物恢复正常,没有别的,我心正,万物就正常。这个深密的奥义很少人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的般若智慧失照,他因为有烦恼习气盖覆住,他没有照见,他是情见。六道众生带着情执,就是带着执着,带着执着的人叫情见,全看错,全想错,所以造成天地万物都不正常,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最为明显,这个要懂。所以诸佛菩萨,他们自己就是这个做法,正己就度了众生。

  众生求佛菩萨,佛菩萨应不应?应,立刻就感应。感应是怎么回事?感应是你自性变现的。记住,大乘教里常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现不现前?现前。从哪里来?自性变的,不是从外来,自性遍一切处。所以诸佛如来的应化身也是遍一切处,你这一动念头他就现前。唯心净土,净土现不现前?现前。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处不是净土,只要你心净,净土现前;心染污、心污秽,秽土就现前。真的,一切唯心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点都不错。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拯救这个社会,就知道从哪里下手,从什么地方做起最有效果。那我做,做了没有效果,这不是没有效果,是我们的功力不纯,功力不够。为什么?我们功力里面有夹杂,不但有夹杂还有怀疑,有怀疑是我们智慧不够,看得不够清楚,功夫不到家是我们的力度不够,用功里面掺杂着妄念。我们把妄念放下,在经教里面,我们自己智慧没开,藉佛陀的教诲帮助我们把诸法实相看清楚、看明白,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放得下!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看破之后自然放下,你放下之后,又会有更深一个层次的看破,这个层次永无止境,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

  大乘里面讲的五十二个阶级,前面五十一都叫菩萨地,最后一个位次叫佛地,究竟圆满佛。这个级别再一层一层向上提升,提升要定、要慧,没有定慧就不能提升。因为慧是因定而起的作用,定有五十二个层次,慧也有五十二个等级。我们在大乘教里面看到,初学第一关难破,第一关破了之后,开头修学进步很快,愈往上面去愈难。怎么知道?世尊跟我们讲菩萨修行,时间要三大阿僧祇劫。他老人家告诉我们,第一个阿僧祇劫你可以提升三十个阶位,也就是说你能够提升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阶位。所谓基础的阶位成就,基础的阶位是十信,十信是基础。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祇劫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一个阿僧祇劫往上提升,提升三十个阶级层次,第二个阿僧祇劫只有七个,第三个阿僧祇劫只能提升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这说明什么?愈往上去愈艰难。像爬山一样,古人告诉我们爬山爬到一半,一半是多少?一半不是二分之一,愈往上愈辛苦,所以爬山一半,一半是九十。这一座山有一千公尺高,爬到九百公尺叫一半,最后一半这一百公尺,那个劳累辛苦相当于前面九百公尺,愈上去愈难。我们也知道,到第三个阿僧祇劫一开始,是什么阶位?八地菩萨。第二个阿僧祇劫,这一个阿僧祇劫他修七个位次,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这需要一个阿僧祇劫,第三个阿僧祇劫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八地菩萨了不起,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见到才能转,你见不到你就不能转。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一转一切转,阿赖耶是第八识,跟前五识果上转。你知道果,那你还得知道因,因是什么?因是第六、第七,第六、第七是因上转。换句话说,七地菩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转过来,果上马上转,他从七地就提升到八地。

  我们今天在凡夫地,连初信位我们都没有证得。但是《华严经》上又说到,华严会上的当机者是什么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凡夫小乘没分。可是里头有例外,大心凡夫有分,他是凡夫,是凡夫,就说明他的分别执着没断,这叫凡夫,为什么有分?他心量大,他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谁?为一切众生,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太大!这个心就叫做大菩提心。所以他的分别执着并没有断,他的心量这么大,起心动念从来没有为自己身家着想,真正是为正法久住、为苦难众生,他升得快,他要是遇到缘的话提升得非常快,不断超越。这是大悲救物,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跟一切如来没有两样,差一点是差什么?如来不着相,他着相。虽然发大心,他还着相就差这么一点,这一点修正过来他就成佛。我们想想,不着相难,着相比较容易,从着相慢慢再把执着化掉这就行了。所以『柔和』是性德,要不要学?我们要学,契入境界的人不要学,为什么?自然流露出来,从真诚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柔和。柔在我们中国人讲温柔,温是个比喻,一切众生,人也好,物也好,动物、植物、矿物接近你的时候,都得到你的温暖。现在人讲磁场,你的磁场温暖,你的磁场柔和。「柔」是温柔,「和」是和睦,睦,睦里头有亲情,比和谐的意思还要深。中国人讲和睦,都说和睦,和谐比较少,家庭和睦,家族和睦。里面有亲情,这个亲情就是父子有亲。

  下面又一个意思,这里一共做了三层的解释,第二个意思,『又质直者,约本性不迁』,本性是善,本性本善,这个本善永远不变。昨天我也给诸位提过,就不变来说,不变随缘是佛,随缘学不变是菩萨。菩萨在因地,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还是恶缘,都能保持不变,这个人就是菩萨。怎么叫不变?我们看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给我们说出本性本善的样子,与这个样子相应的就是自性本善,与它相违背的那就是不善。他第一个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不管在什么境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的心是清净,这就是「本性不迁」。那心不清净呢?不清净你的心就变了,你要晓得,变的不是本性是习性,这要知道。习性当家作主你就有烦恼,你就有灾难;自性当家作主,没有灾难,不变!他又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生灭是什么?生灭是念头,起心动念,你看前面念头灭,后头念头生,根本无明,佛法称为根本无明。这里头没有分别执着,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生灭。本不生灭就是真性、自性,「质直」是讲自性,从来没有起过念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起念头是什么回事情?起念头是妄心,这个诸位要知道,妄心,阿赖耶有念头,真心没有念头。

  佛教我们用真心,在《华严经》上法身大士就用真心,用真心的人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没有用真心,他们用妄心,但是他们的妄心用得跟真心的样子差不多。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讲,他老人家讲「六即佛」,说四圣法界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很像真佛。为什么用阿赖耶会很像真佛?他学佛,依照佛的教诲去做,严持戒律,绝不违犯,就跟佛的样子很像。六道里面学佛的人有破戒、有犯戒,四圣法界里没有,四圣法界里面要是有破戒、犯戒,他就堕落到六道去,就堕落,决定没有毁犯,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他我相破了。四圣法界里面,像《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他做到了,所以他不会破戒、不会犯戒。他跟诸佛菩萨所表现的没有两样,所差的他还有起心动念,法身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差别在此地。这也是教给我们,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见思烦恼断不掉,应该怎么样?严持戒律,戒律是佛的样子。首先我们要把我们的样子要学得像佛,像他的样子,然后努力把功夫再向上提升一层,把执着放下,把分别放下,把起心动念放下,那你就是真佛,不是假的。

  虽是真佛,还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起心动念的习气还有,这个很不好放,起心动念的习气要是完全没有了,要靠时间去淘汰,经上常讲三大阿僧祇劫,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把它淘汰尽。在这个时间里面绝不妨碍你大悲救物,不妨碍,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情有感,你都会去应,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实际上就是《华严经》末后所讲的五十三参,就是那个例子。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求于你,你都能够帮助他,随类现身,应机说法,你帮助众生解决问题;对自己是历事炼心,淘汰无始无明的习气,习气这么断的。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你从形相上来看,他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可是实质上完全不一样,他们不但四相破了,四见也没有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没有了,真没有。所以他那个相,众生有感的时候他就现,相在,众生那个感消失掉的时候,他相就没有。他所现的是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要能体会。什么叫究竟圆满的大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他又性相一如,又理事不二,这个妙极!这叫圆满。不像凡夫,凡夫性相是两回事,理事也是两回事,合不拢来,不妙。

  佛菩萨示现妙用,随缘妙用。我们随缘起用就是造业,人家起用不造业,那就妙!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不造业?他无心。这个心就是凡心,佛家叫妄心,他有自私自利,他有是非人我,他有贪瞋痴慢。诸佛菩萨没这些心,示现在这个世间,我们讲你看看从十法界,都不能离开阿赖耶,阿赖耶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诸佛菩萨示现没有心心所,这个了不起!他示现跟我们在一起和光同尘,我们看好像都有,其实他没有,这就叫妙用。学佛真正会学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炼这个功夫,佛法没离开生活,没有离开工作,没有离开处事待人接物,跟凡夫有什么两样!不一样的,凡夫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菩萨应化在世间这些全都没有,你看样子好像有,实际上他没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样子上有,实际上没有,这妙!为我们示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要在这里面去体会,然后就知道佛应该是怎么学法。你要是真会了,你就恍然大悟,原来无处不是道场,无时不是道场,无一个众生不是如来、不是菩萨,全都是!凡夫呢?凡夫是我自己一个人。你能契入这个境界,你能如是修学,你的成就肯定在一生圆满,不必等第二生,一生圆满,跟善财童子一样,善财童子就是这么学的。这是讲本性不迁。

  柔和是就『随流不滞』,「随流」是恒顺众生,「不滞」是没有一丝毫障碍。《华严经》上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柔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恒顺、随喜里成就无量功德,那是什么?成就自己的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慈悲心、智慧心,我们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恒顺、随缘里面成就这个。你不接触你怎么能成就?顺境里面没有贪染,逆境里面不生瞋恚。善心善行的人是菩萨,恶念恶作的人也是菩萨,凡夫各有因缘,各有因果,各有报应。对一个真正修行的菩萨来说,成就菩萨真实智慧,菩萨在这当中彻底明了、觉悟,宇宙里面像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的道理,他觉悟了,他明白了,这在佛学名词里面讲成就菩萨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

  方东美先生早年教我的时候,他老人家说,他对于佛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佛法里面讲的智慧,是通过科学的验证,不是凭空想出来,这叫真实智慧。五十三参一推广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讲的不同维次空间,他统统都去干过,没有一样不明了,这叫真的。你没有看过,听人说的,听书本里介绍的,这不算数,佛法叫你亲证。你跟人家介绍地狱,地狱去过没有?你去过,不去过怎么行!你给人家介绍天堂,天堂去过没有?去过。无论哪一个行业,你统统都去过,这叫真实智慧。说起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统统都经历过,你都干过,你真了解、真明白,所以你才能普度众生。我们凡夫真的没有这个本事,纵然亲身经历也很有限。佛菩萨们很厉害,他们有定功,他们可以从定中境界里面突破所有障碍,他哪里都能去。这个道理我们能肯定,不会怀疑,为什么?你能够修得四禅八定,六道里面你都会亲自去过,无论哪一道。就跟善财去访问、参学一样,上面二十八层天,下面一直到阿鼻地狱,你统统都能去。而且你还能分身去,不是一个去,同时分很多身,到不同境界里面去访问、参观,有这样的能力;六道凡夫必须入定才行,才有这个能力。所以人家智慧比我们大,我们今天读这些经论是听说的,不是亲身经历的,他们亲身经历。

  证果之后能力就强了,要不要入定?不需要,根本他就在定中,大乘教里面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个功力比四禅八定高太多了,四禅八定要入定,菩萨不要,阿罗汉还要入定。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光目女怀疑她的母亲堕地狱,她很幸运遇到一尊阿罗汉,求阿罗汉帮助他,阿罗汉入定见到了,出定的时候告诉她,她母亲堕在什么地方,你要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她,要入定、出定才行。如果是菩萨不必要,功力比他高明太多,菩萨常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讲的「师子奋迅三昧」,这是什么?这是自性本定,明心见性,自性本定。换句话说,遍法界虚空界你全知道,怎么知道的?不是在经上读来,见了性,遍法界虚空界不都是性变出来的吗?见了性怎么会不知道!就全知道了。

  所以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显教、密教,连包括念佛,我们念佛的宗旨是什么?以前我不知道,我初学的时候,我向李老师提出,那个时候我学习的心得报告,就是在台中的一年三个月没出家之前,我提出的心得报告,是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李老师告诉我:你还少了一句,少什么?「明心见性」。原来跟禅宗没两样,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到极乐世界去明心见性,见性才叫大圆满。不学就会,为什么不学就会?因为遍法界虚空界是自性变的。就是惠能大师所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只要见性,万法就全通,万法就是遍法界虚空界,全通!你就晓得这多重要。所以这一句加上才圆满,老师点我这一着,我们才知道佛法修学,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显教、密教,终极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华严经》贤首大师这个著作,就是告诉我们「妄尽还源」,还源就是明心见性。怎么样还源?你妄不尽可不行。可是三乘学者,三乘是大乘、中乘、小乘,大乘是菩萨,中乘是辟支佛,小乘是阿罗汉,不是上上根人,这是三乘学者,没有能力一时顿舍,没有这个能力,顿舍就放下。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做不到,这一类人多,绝大多数,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为这种根性开的。上上根人不必,一闻千悟,他能够顿舍、顿证,一点不费工夫。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给我们示现,那叫顿舍、顿证。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顿舍、顿证,这不是凡人。我们怎么样?我们要渐渐的舍,要记住,舍就是放下。

  「看破、放下」,章嘉大师头一天见面教给我,这句话念兹在兹,决定不能忘记。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像上高楼一样,一百层的高楼,你从底下第一阶放弃,放下第一阶你才能踏上第二阶,放下第二阶你才能踏上第三阶,渐修。天天要放,年年要放,永远学放下,先把容易放下的先放下,慢慢的再把你坚固执着的也放下,要知道这是帮助你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放下?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身体,身体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你还能放不下吗?但是这里面最难的是亲情,这个可麻烦大了。你放下他,他放不下你,这就好像树跟藤绕在一起,这个事情是最麻烦。所以一般修行人,生生世世不能说修得不好,最后都出不了轮回,原因在哪里?就在亲情,最难舍的。所以古时候出家,出家之后再不跟家人见面,这不是绝情,他天天早晚课诵里面还为亲人回向,没有忘记。为什么再不见面?见面怕情执增长,到最后临命终的时候造成障碍,怕这个。念佛人最后能不能往生,这是个大关,很难突破,多少念佛人到最后这一关不能突破,怎么办?到第二生再来。到哪一世你能把这关口突破,那恭喜你,你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要学着没有一法不能舍。佛菩萨确实有时候跟我们做助缘,我们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头不能舍的,佛菩萨帮助我们,给我们一个逆增上缘,非舍不可。我们在这个地方建一个道场,修行得很好,不知道来了个什么原因,这地方不能住,你非离开不可,这是什么?叫你对这个地方不可以贪恋。你自己心里要是了解,没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要想什么?我自己有业障,我自己应该要受,在这里面消除业障。能舍得干净,不再起心动念,你业障就消掉,业障消掉之后那个境界一定更殊胜。我初学的时候老师常常教我,在这一生当中像这种境缘我真遇到不少,遇到之后就想到老师的教诲,逆来顺受,不但没有怨恨的心(那个念头),而且生感恩的心。这些找麻烦的人帮助我提升,我不怨他,我还感恩他,这是真的。我每天诵经、念佛、讲经教学,都有功德回向给他们。为什么?障碍正法,正法修行道场你来破坏、来障碍,这罪很重,他不知道,我们知道。我们虽然没有怨恨,他帮助我提升境界,我们也要把功德回向给他,希望他将来受果报的时候减轻痛苦,要生这个心,报恩心。他对我们是逆增上缘,是用一种不正常,非常手段逼着我们非放下不可。这些事理要不是深入经藏,你处理这些事情肯定造业。为什么?你决定有怨恨,你怨人,你害人,记恨在心。这个事情会招来什么?招来来生后世的冤冤相报,这个损失就太大太大了。本来我们这一生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现在还继续搞六道轮回,继续搞冤冤相报,这就铸成大错特错,这个决定不可以。

  下面大师说『柔则伏灭烦恼』,能放下烦恼。『和则顺理修行』,冤亲债主都要和睦相处,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他见到我就讨厌,见到我就起怨恨,我就远远的躲避他,让他不生烦恼,不起怨恨。他看到我们会生烦恼,听到我们会生烦恼,我们避得远远的,每天还是给他回向,应该做的。这说明什么?他对我有误会,我对他没有误会,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他的本性本善,一时迷惑,一定要原谅他,不能跟他一般知见,跟他一般知见,那我们就错了。再大的灾难,误会造成灾难最严重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示范,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灾难当中最严重的。割截身体是我们一般讲凌迟处死,把你杀了,不是一刀就让你毙命,不是,把你的肉一块一块,活着慢慢把你割下来,这样让你死,死得非常痛苦,冤枉,误会。忍辱仙人修菩萨行的,修忍辱波罗蜜,没有怨恨他,不但没有怨恨,而且还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感恩,感什么样的恩?你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等于说你来考试,我顺利通过,欢喜,真的没有一丝毫怨恨的念头,干干净净,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忍辱仙人是他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尊者。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第一个开悟证阿罗汉果的就是憍陈如,菩萨说话算话,绝不打妄语。

  这个事情我们能相信,我看到美国心理医生魏斯博士写的《前世今生》、《返璞归真》,里面讲到他肯定六道轮回是真的。过去常常在一起的这一帮人,今世来到这个世间往往又在一起,在一起的有恩恩怨怨,不知道前世关系;如果今生没有提升,来生后世有缘又遇到一起。他是在深度催眠当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做成这个结论。跟佛法所说,跟中国古圣先贤典籍里面所记载的相同。学佛之后,我们对这个道理搞明白,更是深信不疑!所以柔和,是我们这一生必须要学习的功课,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们的态度要柔和。柔和必须要学习谦卑,没有谦卑,柔和做不到,它要从谦卑做起,要从懂得尊敬别人、敬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真正做到能够舍己为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岂不处处都是在行菩萨道吗?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处处都是道场。这个地方没有人,没有人有花草树木、有山河大地,我们用柔和这种心态面对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是不是行菩萨道?是!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龙王是水神),树有树神,草木也有神,我们对他尊重,对所有的灵尊重,他知不知道?知道。

  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用科学的方法显示出事实真相,跟佛经上讲的一样。只要是物质现象,它里面一定带着有精神现象,心跟物是一体,决定分不开。小到尘沙,小到微尘,里头都有识,识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粒尘沙都有。江本博士是用水实验,一滴水,水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所以它能看、能听、能接受不同物体的信息,人的信息,其它动物的信息,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信息,它都能感受到。在我们地球上,我们深深能体会到,地球上的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它们现在接受的信息很复杂,非常的凌乱,所以它们的环境也不好受。我们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它们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纯正,它们接受是正的信息。你细心去观察,这树会比别地方茂盛,花比其它地方开得美、开得香,它回报,这是因果。我们学习佛菩萨,学习圣贤教诲,这是因,我们居住这个地方的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变得很美,那是果。

  过去我有几年住在澳洲,我的院子很大,里面树木花草很多,确实如此。跟隔壁邻居就不一样,邻居进入我们的院子,他就很欢喜,就感觉不相同,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依报随着正报转」。从这个事实现象我们就能明了,如果我们居住在地球上这些人,都能够学习圣贤教诲,随顺性德断恶修善,整个地球树木花草、山川大地,它很快就起变化,它变得美好。所谓自然灾害不就没有了吗?人心都变得很好、很正常,都有爱心,都能明理,战争不就没有了吗?天灾人祸是可以避免的,怎么避免?从自己做起。这个事情不能指望别人,指望别人是错误的,永远不能成就。要从自己真干,自己做好了我们会影响一个家,会影响邻居,会影响亲戚朋友,会影响同事,你就会影响这一方。这一方山川大地、树木花草都改变,这一方改变会影响到另一方。尤其现在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发达,如果这一方好,用媒体向全世界播放,传达这个信息。全世界的人民,哪一个不希望安定和平?听说有这么好地方,都来参观,都来学习。我们相信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三、五年的时间,这个世界就能恢复安定和平,这个世界的居民就懂得相亲相爱,真正懂得互助合作。幸福美满的人生,在这个地球上开花结果,不是做不到!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自己做起,真干,真干就是没有任何顾虑。障碍肯定有,为什么有?圣贤教育、传统文化疏忽了,断层将近一百年。社会一般大众迷惑,不知道这个东西好处,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对现在社会会有用处,所以他不相信,他排斥。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我们不能怪他,我们要更认真、更努力做好样子给他看。做出好样子,他看到之后,他慢慢去想他会想通,他会变反对为赞成,从前厌恶的态度会变欢喜。古德常说「事在人为」,这个人是自己,我自己要干,我自己要真正落实《感应篇》、落实《弟子规》。《感应篇》比《弟子规》还重要,在六道里再没有比深信因果更重要。唯有深信因果,他心是定的,他不会攀缘,他不会妄求,为什么?他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要想求,即使求名求利也不向外求,为什么?他知道外面求不到,求名求利要向内心去求,向内求没有一样求不到,内有感,外有应!不向内,光向外是求不到的,你所求到的一定带来灾难、带来病苦,那错了。向内求,内是什么?积功累德、断恶修善。求财,财布施得财富;求聪明智慧,法布施长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这佛经上讲得透彻,真的不是假的。

  现在世间的人,哪一个不迷在这里头,求财、求智慧聪明、求健康长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得不到的,你所得到是正面的,如理如法,你的享受是自在的,你的人生是幸福、是美满的。佛门里面讲求,实质上是告诉你,向你心性里面求,谁是佛?自性是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性弥陀,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是自性释迦,自性观音,自性势至,自性现的,你这样求就对了,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自具足。你向外求,错了,向外求,佛家称之为外道。你求,得到了,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的,你求,得不到。不是每个人求都得到,求的人很多,得到的人很少,为什么?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求也得不到,命里有的不求他也得到。命里没有,求能得到的,都是向自性求,最明显的例子,袁了凡先生写出来,他这一本小册子可以给我们做见证,有求必应。云谷禅师教他的,他听懂了,他接受,依教修行,改变了命运。这不是迷信,是真的,谁求谁得,谚语所谓「公修公德,婆修婆得,不修不得」。顺理,可不能违背理,理是什么?理是性德,修行是把我们违背性理的那些思想、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用这样调和的方法来摄受众生,这个『摄』,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影响,我们做出来给众生看,来影响他,这个才能产生效果。光是说、劝,他没有见到,他的信心生不起来,他修正他错误的思想、见解、做法,他生不起来;我们自己要这样做,然后去影响他。下面说:

  【又质直者。体无妄伪。言行相符。】

  这个说得就更明显,『质直』是什么?质直的体就真性,唯独自性是真的。万物是假的,为什么?它有生灭。自性没有生灭,所以它不是虚妄,它不是虚伪。『言行相符』,这是教我们修学的方法,修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说到要做到,做不到的不能说。「言行」必须要依性德,性德里第一德是孝,孝养父母,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这叫尽孝。单单把父母的身养好,生活照顾好,孔老夫子都说,这与你家里面养一只狗、养一匹马,有什么两样?所以对父母要敬,要让父母心情愉快,常生欢喜心,他身心才健康。父母对儿孙的期望,现在价值观变了,麻烦来了。可是我们自己晓得,我们自己要学圣、学贤、学佛、学菩萨,他暂时不知道,久了之后他知道。我早年在台湾出家,那个时候跟母亲没有联系,我父亲过世得很早,以后联系上,知道我出家,我母亲很难过。到以后我在香港讲经,我把她从大陆接到香港,在香港见面,三十六年,我离开三十六年在香港见面。她听我讲经,看到许多的听众叫她菩萨妈妈,她高兴,她才知道好处,把从前那种误会就消化。以后我每年到大陆我都去看看她,我弟弟照顾她,她住在上海。劝她念佛,劝她吃素,真干!念佛往生,九十一岁走的,所以养父母之志这个重要。做父母都希望儿女有出息,都希望儿女在社会上能多做一点好事,多做一些贡献,社会大众赞叹,古人所谓「光耀门楣,光耀祖德」。现在虽然很多做父母的不知道,我们自己做出来之后,他会生欢喜心,他会明了。所以要从「言行相符」下手,这也是世尊在《无量寿经》讲三业清净,先说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底下说:

  【蕴德居怀。】

  这四个字是总纲,心里要常怀着道德,『蕴』是蕴藏,心里面常常想到什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心里常常想着这个。学佛常常想到三皈、五戒、十善,好记,不多!心里常有,这个东西从来没有离开心的,念兹在兹。你才真正做到:

  【不拘名利。】

  你把名利放下了。

  【轻金若块。】

  这个『块』是砖头、瓦块,你看到黄金就跟砖头瓦块一样,不屑一顾。

  【重教逾珍。】

  这个『教』是经典,佛菩萨的教诲、圣贤教诲。我们今天提倡的《感应篇》、《弟子规》、《十善业道》,这个超过任何珍宝。

  【但为正业调生。】

  『正业』是八正道里面所讲的,「业」是事业,也是我们的行业、行为,都在正道上,都与性德相应。这个地方『调』是调理,我们说浅一点,也是去影响大众。

  【速愿自他圆满。】

  『速』是快速,不能等。特别在今天这个社会,世界已经走向末日的边缘,我们想拯救这个世界,帮助众生化解灾难,怎么做?从自己身心做起,一定要真干。我们做得圆满,他也得到圆满;我们做得不够圆满,还有欠缺,我们不免灾难,他也没法子免除灾难,这重要。所以叫『柔和质直摄生德』,这是四德里面第三条,我们不能不认真去学习。自利相信决定可以利他,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教导我们的,摄受众生,四摄法,头一个是布施,布施是法布施,修法布施,我们自己修行,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你不真修,拿什么回向?不修行,那个回向是讲假话。回向要有真的、有实质才能回向,有德行。佛教给我们六度、普贤菩萨十愿,真正做到,影响众生,做众生的好样子,这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八集
下一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六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三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三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二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九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七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七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五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四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一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一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由上海至西贡一瞥[栏目:太虚法师]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八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变动的法&法[栏目:清净的法流]
 杂阿含经卷第六(一一五)[栏目:杂阿含经]
 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答问》的历史意义[栏目:韩焕忠博士]
 圣者言教 第九课(十二)谒见导师求法的真正意义[栏目:圣者言教]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智为先导、随缘立言[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栏目:千江映月·星云说偈]
 供养的三大收益[栏目:济群法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