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在心中生起大乘境界!?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79
  问:如何在心中生起大乘境界!?
  索达吉堪布答: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教言,有时候去深入了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配以一些简单的大乘修法,自己的心态就会有很快的转变。
  大乘境界若想在心中生起,《修心七要》等中有许多殊胜窍诀,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要求我们先有大悲心。也许有人认为:“大悲心很容易,我应该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生起大悲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你看到一些病人、残疾人,光是觉得他们很可怜,生起一种悲悯心,这不叫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要把天下无边的众生,平等视如自己的母亲。
  试想,假如你的母亲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精神失常、疾病缠身,正处于非常危险的悬崖边,马上就有掉下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稍有孝心的子女,肯定会什么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样,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众生,前世都当过我们母亲,她们如今没有智慧的双目,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无明愚痴、疯狂颠倒,在轮回的悬崖边,随时都有堕入恶趣深渊的危险,如果我不去救,那谁去救呢?倘若看见任何一个众生,都会想到这一点,这才说明你的大悲心已生起来了。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认为自己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实这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你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种子。印度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过:大悲心对成就佛果来说,初、中、后都特别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行菩萨道时,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成就佛果时,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才能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众生要想成佛,必须要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因是大悲心。大家如果对大乘佛教有兴趣,不妨在实际行动中修一下大悲心或菩提心。尤其是菩提心,在你心中哪怕生起来一刹那,这种功德也无量无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当然,对一个不学佛的人来讲,可能觉得有点玄,但即使你不相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像跟一个不懂珠宝的农夫讲珊瑚、玛瑙、钻石,纵然他对此一窍不通,但这些珠宝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他不信而大打折扣。
  若想生起这种菩提心,就要次第去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倘若经常串习这些大乘精要,并贯彻于实际行动中,那你的生活态度定有极大改善,无形中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甚至原本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也会因此而脱胎换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有个人叫冼娜(Zina Rachevsky,1930-1973),她是前俄国太子的女儿,母亲是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冼娜自幼在非常奢华的环境中成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她的少年时代,已多次因吸毒、藏毒、酗酒、淫乱的男女关系而备受媒体关注。60年代,她还受过嬉皮士文化的影响。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著名的大德——梭巴仁波切及其上师耶喜喇嘛。可能是前世的因缘吧,她马上对佛教生起信心,并皈依了三宝,从大乘菩提心开始,系统完整地了解佛教。经过九个月的学习,冼娜慢慢地由狂妄纵欲、处处受人迁就的刁蛮公主,变为一个开始为众生着想的人。
  随后她受戒出家,在二十五个国家,为上师建立了上百个佛教中心,引导成千上万的西方人修行。据说她是格鲁派第一位出家的洋人尼师。我以前去西方国家时,看到过很多关于她的介绍。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请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下一篇:请问大乘佛教对现代人类的意义?
 信徒往往只知供养礼拜,对佛教的信仰含有很多迷信的成分...我想知道的是..
 如果每一世都有前生后世,生命是不是就会一直持续不断地存在?
 有位大德说“禅宗是显宗的大手印”,您是如何看待禅宗的?
 现在汉地许多人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请您介绍一下这部论在佛教中的地..
 造恶业的环境实在太多了,我是不是只能逃离这个城市?
 吃肉...这种过失有多大?
 当我能帮到他人时,确实感到幸福;当我帮不上忙时,反而会觉得痛苦。您遇到..
 有人说,如果生活很优越,说明前世积累了很多福报,这一辈子应该精进修行。..
 风水对我们修行有影响吗?
 作为一名佛教徒,很想自己的孩子从小能接受传统教育...但这类学校一般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弥勒菩萨与一具腐烂的狗尸[栏目:弥勒菩萨专题文集]
 第三十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 入空门剃度一峰[栏目:观世音菩萨传]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十五课 《维摩经》与维摩[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三册]
 学会和自己相处[栏目:慧语禅心]
 空中妙有[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一片童心一百年[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四圣谛在三士道的意义[栏目:雪歌仁波切]
 转世时,是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比如,一头牛是转世成一只青蛙?还是几只青蛙?[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前行讲记 第六十七讲 普贤上师言教-思维难得之喻-思维数目之差别[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第三章 彼岸 《支罗经》的记载[栏目:舍利弗的一生]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