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谛的医学观(释慧明)
 
{返回 佛教与医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83
四谛的医学观
  总编辑/释慧明
  佛陀于西元前四六三年顷,生于释迦族的中心地——北印度迦毗罗卫城,乃该国净饭王的长子,名悉达多。
  出家缘起——四门出游
  悉达多太子十六岁时,娶邻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妃,并生下皇子罗侯罗。据《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所载,悉达多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痛苦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
  于是二十九岁时的悉达多便决意出家,以寻求解决生老病死等人生苦恼的方法。
  放弃苦行至悟道
  悉达多出家后,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之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终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
  太子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罗树(后称此树为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时年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
  初转*轮,宣说四谛法
  佛陀首先思惟:什么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从一出生便开始承受寒热饥渴、忧悲苦恼等身心疾苦;若没夭折得以长寿,又需历经年老体衰之苦;最后皆无可避免地归向死亡。这生、老、病、死即所谓人生的四苦。如此过程的人生,实在只有苦并无真实快乐可言,唯有真正了解生死实苦(苦谛)、以及招苦的原因(集谛),并奉行八种正道(道谛),才能不再轮回生死,并获得寂静涅槃之境(灭谛)。
  因此佛陀在悟道之后,于鹿野苑初转*轮时,便为五比丘宣说此四谛法。并告知五比丘,要解决人生生老病死等四苦,乃至解脱生死的唯一方法,唯有苦集灭道四谛法。
  生命的本质惟苦
  佛陀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也就是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的一切,本质皆苦,此为苦谛;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
  这苦的原因,乃因人们种种欲望而产生无数烦恼,欲望无法满足,所以产生“求不得”、“爱别离”等诸苦;而集谛便是指这一切烦恼惑业,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是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如果能克服这些欲望,便能消灭痛苦,并让内心得到安稳寂静;所以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能够克服这些欲望的方法,便是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界;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医学观
  这苦、集、灭、道等四谛,可说是佛教中的根本思想。四谛的思考方法,用在诊察或治疗患者时,首先正确掌握患者的病情,了解真正致病的原因,而后施予有效的治疗,以期恢复健康的身体。
  也就是说,“苦谛”乃指病患的疾病现象,即现代医学中发烧等身体所见的病症;“集谛”即生病的原因,也就是病因论,根据特定的疾病,而从生命体内外去探究发病原因;“灭谛”则是除去病因而病情痊愈,现代医学来说也就是理想的身体健康状态;“道谛”则指各种适当的治疗方法。
  医病的究竟之法
  佛陀出家前,当时印度流行许多传染病,有相当多的人民因此突然死亡。虽说当时印度的医学非常进步,但对传染病的原因与治疗却毫无办法。因此,比一般人有著更敏锐觉察性的悉达多太子,看著大批因传染病而突然死亡的人民,顿觉生命无常竟如水泡般的脆弱。生命无常的示现,在当时悉达多太子的内心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因此决意出家,以解决人生无常的课题。据说这是佛陀出家的第二大动机。
  佛陀的医学知识相当渊博,苦集灭道四谛的思维方法,不仅是佛教思想中彻底解脱生死大病之法,也是世间医学诊断病情依循治疗的法则。
  一般的医学是对生病的现象给予治疗,但并未能根治真正的病因。唯有佛陀观察到一切众生患病的根源,彻底地解决并教示解脱之道,医治众生无明生死大病,究竟得到无病无恼身心寂灭的涅槃境地,此方堪称为彻底伟大的医学。

{返回 佛教与医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与医学(太虚大师)
下一篇:佛学与医学(惟觉法师)
 慈心观在创伤中的应用(李孟潮)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
 鉴真医学思想及医药实践活动初探(吴洪生)
 论医僧的历史贡献(薛公忱)
 佛教“四大”学说与维吾尔医学之关系(杨富学)
 认识佛教心理治疗(王新霞)
 佛教疾病观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薛克翘)
 从医学伦理角度浅谈“临终三要”(黄远良)
 佛法与治疗(宗萨钦哲仁波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横死、自杀的都得找替身吗?[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4[栏目:东宝·仲巴仁波切]
 我们的善恶行为都是记录在案的[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相应4经 摩诃迦神变经[栏目:相应部 41.质多相应]
 少林禅法中的佛陀系统[栏目:董群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