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三十集
 
{返回 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10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10年4月2日

[又云:‘起一念之嗔,能烧尽菩提之种。’]如果一念嗔心起来,就能够把菩提种都烧掉。看见这个嗔心的火多厉害。[足见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是法乐之冤家,为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骂詈,] 詈(lì)是骂的意思。[皆从此起,故云府藏。当知恶口骂詈,其过非常重大。古云:]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亦能丧邦。’]邦就是国家。用一句话可以令国家兴盛起来,一句话也能令一个国家丧失。[口业之造罪,不可不慎。]讲好话对人是有很大的利益。最具体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佛说法都是好话,不但是令人欢喜而且令人心得定,令人因此灭烦恼证菩提解脱。这个都是好话。所以古人也有说:‘赠人以言,犹如珠玉,伤人以言,犹如剑战。’

‘赠人以言,犹如珠玉,’就是说你讲好话给人家听,人家受用好像你赠给他珍珠宝贝一样。譬如说有人如果称赞你说,你一辈子都记得祝福。反过来讲‘伤人以言,犹如剑戟。’如果你用话来伤人的话,就好像拿剑拿戟割矛去刺人家一样。就是说那伤害是很大的。比如说你对一个女孩子说:‘你这个丑八怪’,她一辈子都恨死你了,而且对她伤害很大很大,乃至于伤害到她的自尊心。讲一个笑话,如果你称赞人就称赞,不要挂一些修饰的,譬如说你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你很可爱。这个对她就不受用。你就称赞说你很可爱,这样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加上说长得不好看。所以她听到的恐怕是你长得不好看这一句话,她会永远记得。很可爱她就会很怀疑。所以你讲的话如果伤人家的心,人家一辈子都会记得,一辈子都是伤害。这是很奇怪。其实也不奇怪就好像你听了佛的讲法以后,你受用就一辈子都受用。我在高中的时候总共有四个要好的朋友,其中有两个同学他们是从初中就认识,我们高中没有同校,跟我同班同学那个我们称为某甲好了,某甲跟某乙是初中同学而且很要好,我和某甲还有一个某丙我们四个人是很要好,但是跟某乙是因为某乙的关系,所以大家要好。某甲有一天到某乙家,因为他们是很要好的知己好友天天都在一起,有一天不晓得怎么搞的,甲到乙家中午乙的妈妈照常请甲吃饭,不知道他说了什么话,他离开的时候某乙的全家人他自己、他妈妈、他弟弟、他两个妹妹,全家人抱在一起嚎啕大哭。所以就这样子不跟我们往来,也不跟他往来。然后我们一直就追问某甲说,你到底说了什么话,让人家这么伤心。他说我也不知道。你知道的话还可以去道歉,不知道所以愚痴到这种地步。顺便讲这个人是很喜欢讲笑话。我现在因为是再讲经所以必须要讲,讲笑话什么是笑话?让大家一听起了很好笑很快乐,这叫笑话。但是那个笑话是取笑的话,也就是说取笑在场的某一个人,然后令其他的人大家很快乐,就是牺牲其中一个小我,完成我们这些大我的快乐。这就不是笑话。那个被取笑的人就会很糗很糗,乃至于没办法下台,这就不是笑话,这是很残忍的话。笑话有的说这是幽默,我告诉你幽默是幽自己默,让别人快乐。不是幽别人的默让别人下不了台,叫做幽默不是。笑话不是取笑他人的话。所以很多人讲话就是贫嘴,喜欢捉弄他人、取笑他人以为快乐,然后以为幽默。错的。真正幽默是什么?象那些幽默大师常常都是幽自己的默。我们高中老师因为是大陆人,幽自己的默(mei),可是别人很快乐。因为你是幽自己的默,所以没有人损伤。虽然他幽自己的默,但是人家也不会因此而瞧不起他。所以这个是真正幽默的人。最高级的幽默是跟本不损伤任何的人,也不用捉弄自己,那是最高级的了。所以要搞清楚笑话你如果要取笑其中一个人,那就变成恼其中一个人令别人高兴,这个不对。所以我讲说这个口业是很容易造、很容易犯,然后你一不小心就会犯。还有一种口业是多话,那个话好像连珠炮一样讲不停。你常常也会碰到这样的人,他讲话你就插不进去,他的话好像武林高手,他的剑术很高明然后一挥起来,泼水都泼不进去滴水不入。你跟他一讲话十分钟、二十分钟都是他在讲。我小时候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同学,住在同一条巷子,我们两个是很要好,小学就六年同班同学,初中他就考上成员,我考上附中,高中他考上建中,我考上附中,不过我们是因为住在同一条巷子所以很要好。我到高一的时候我才发现,你们听经的人注意,我才发现他一讲话,他就忘掉了别人,他就只顾自己一直讲。然后每一次如果碰到的话,他就只顾自己讲话,他也不会去顾你的反应,所以都是他在讲。我后来又研究一些心理学知道,这个人以佛法来讲就是我执很重,自我中心很强很强的人。所以他一讲话他不在意你听不听,或是你要讲什么他不在意,你只要跟他一起讲话就是他在讲。你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机会讲,他也好像没有再听。后来我发现一般的张妈妈、李妈妈都是这样。因为我小时候我妈妈年纪比较大了42岁才生的我,等到我七八岁的时候她已经50岁,我10多岁她已经50多岁了,然后就是这些婆婆、妈妈在一起,我又常常喜欢跟着我妈妈,我那时候小小年纪,我就注意到张妈妈、李妈妈、王妈妈,在讲话的时候,虽然大家一起在那边讲,可是每个人都是很专心的在讲自己的话。但是其她的人也没闲着,你知道吗?其她的人就是一直在注意说,就好像在武侠小说里面武林高手过招一样,就是看你有没有缺陷缺点,如果有漏缝的话她就一刀刺进来。那个张妈妈、李妈妈聊天的时候也是这样,李妈妈如果一不小心她的口剑有一点漏招的时候,王妈妈她就插进来然后就回不去了。所以王妈妈在听李妈妈讲话的时候,她不是在听她讲话,她在听她那一个时候空缺比较大,她就见缝插针插进去。所以搞了半天每一个妈妈都没有在听别人讲话,都自己在想办法找机会讲自己的话。讲的是什么话呢?讲的无非是我先生怎么样;我那小李子怎么样;我大柱子怎么样,就讲这些。就是不是讲她先生就讲她儿子、女儿。每个人都是在讲她自己的,可是都没有人在听。这个就是婆婆、妈妈聊天就是这样子。那个就是什么?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所以我那时候年纪小小的我就发现这一点。后来我读书多了才知道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爱讲话的人。注意听这句话‘爱讲话的人都是没有智慧的人,多言者无智,智者寡言。’有智慧的人讲话一定少。还有‘有智者善听人言’,乃至‘有悲者善听人言’。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会听人家的话。没有智慧、没有慈悲就是喜欢自己讲话。别人讲话的时候她都不爱听。所以我执我见很强,自我中心只考虑自己。好像一块骨头没吐出来一样,所以非讲不可。他常常这里都有话,一定要讲话,讲了东西没有营养的话。他一天要嘴巴一定要动一定要出声音。所以有智慧的人会听人家的话。还有你注意有智慧的人不会抢人家讲话,不会插嘴,人家讲话就让人家讲,然后注意的听。然后听他都讲完了没的讲了,换你讲你就讲这样子。所以有智者善听人言,然后会很有耐心的去听人家的话,而且以设身处地乃至于同情的心去听人家的话。但是没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以自我中心,如果他能够听人家的话,他常常以自我中心去听人家的话,然后找别人家话的毛病,跟人家抬杠反对人家的意思。令人不欢喜。但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这样子。而且有智慧的人就会倾听别人的话,很有耐心再有悲心。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信众有问题来找你,不管有没有问题,反正没问题他讲你听就对了。如果你被他找上你那一天就要心里有准备。我听人家讲话最高的记录是,有一对夫妇在大觉寺从早上八点,两个人一直问问题到吃中饭,吃完中饭在继续问,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总共问了十三、四个小时。当然这中间累了我也要很注意的听,还要给他回答。你不能假装在听。所以这是一种训练,训练忍力以及你悲心的训练。所以口的恶业很容易造,口的善业很难造。

[若行者,于坐禅时,当正念未彰之先,即自思维;]在正的前面加一个起,在正念后面加嗔恚,这样才通。如果修行的人在坐禅的时候,嗔恚彰就是彰显也就是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你就要起正念觉知他,就要思维,[或缘于过去违情之境上,] 违就是不顺,情就是心,吾顺你心意的事情,用我们现在俗话就是不爽的事情。你也许是攀缘不过不顺的境界上,[而起嗔;或复缘于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戚,或赞叹己之冤家,]或是赞叹我所讨厌的冤家、仇家,[此是现在三种嗔。过去亦有恼我,恼我亲,及赞我冤家之三种。未来亦然,三世类推,]现在恼我,恼我亲,赞我冤;过去恼我,恼我亲,赞我冤;未来也有恼我,恼我亲,赞我冤。[即有九种,是为九恼。]三三得九所以称为九恼。明明我很讨厌的人,却来在我面前赞叹他,那不是太恼人了吗?你说你恼我跟你赞叹我的仇家,那一个比较恼,很难讲都很恼。是令人很恼火。[因缘九恼生嗔恨,]因缘就是由于的意思。由于九恼就会生出嗔恨,[由嗔恨而生怨,由怨而生烦恼,由是嗔恨繁起,]嗔恨就很多很多一起生起来,[冤怒丛生,遂将本有之真心盖覆殆尽,故名为盖。]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这个怨字我是觉得,好像智者大师他的禅识是由嗔恨而生怨,不过我觉得这个怨比较没有那么强,但是他比较浅在。譬如说我们在诗词歌赋里面常常说:‘幽怨’。譬如说我们诗里面最常见就是说丈夫远行,然后太太独守空闺,那就有幽怨。可是那个幽怨并不是嗔恨,不是怀恨。是怨叹,所以应该是一个比较浅的一种不满足、不满意。但是不满足、不满意不是恨,也不是嗔这样的。应该是这样子。当然我们中国的诗词歌赋,说很多这种所谓的怨妇独守空闺,都是丈夫去做生意,不要然就去做官远行。事实上那个都不是诗人的意思,诗人都是比喻,比喻什么?他自己就是怨妇。那丈夫是谁呢?国王、皇帝。皇帝不爱他把他贬走,然后让他独守空闺一样,这样的幽怨。可是幽怨有一点怪,但是不是嗔恨。应该是这样子。不过大师这样写我们就照这样子好了。所以这个怨英文就很难翻,你要翻到恰到好处。他是不满意不满,但是又不是恨,他还是一种爱,由爱而产生的因为不满足而产生的,爱之而不得生怨应该是这样子。不是由嗔恨而生怨。爱之而不得亲近就得幽怨。[故行者当急弃之,无使令其增长。]所以修行人应该赶快把嗔怒盖给抛弃掉。不要令他增长。

[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灭除之,令心清净。]

释文[初问谓何物能杀安乐?]初问就是第一个问。第一个问就说什么物可以把安乐杀掉、消灭掉?也就是说什么东西能令我们不得安乐?[何物能可杀无忧?]什么东西能令我们不能得到无忧无虑的生活。[安乐者,]这里的安乐不是一般的安乐,[即涅槃,] 而是指涅槃。[无忧者,即是菩提。所谓无上涅槃寂静乐,无上菩提觉法乐。] 无上涅槃所得到的乐是之寂静乐。无上菩提是之觉法乐,觉法的快乐。觉法不是说觉动词觉了法,而是觉悟本身这个法。你心中有觉悟的时候就很快乐。不是说去悟了什么东西而快乐,而是本身有那个觉而快乐。所以这个觉法乐是觉法之乐,是觉这个法的乐。觉这个法不是去觉别的法,而是觉本身这个法的乐。所以你心中里面如果有觉这个法的乐。所以无上菩提就是一种觉法之乐。

[若能证到清净涅槃,即能安隐快乐于常寂光中,]常寂光常就是恒常的意思。寂就是寂静而且光明,寂静的意思就是没有烦恼。所以这个常不用管他,把寂光用引号引起来寂静光明。寂静是什么?寂静就是涅槃。光明是什么?光明就是菩提。就是恒常的涅槃菩提之中,这是最快乐的。我们现在讲佛法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学佛的目的或是目标。目的是什么吗?所谓的离苦得乐。离苦就是种种的苦八苦等等。什么是乐呢?佛法方程式:本来众生心都是苦的,苦的是-1不只是-1,最小的是-1越往那边苦越多,负的越大。然后修种种佛法善法修到无苦,苦变0度。0度没有苦了以后在往上修,修到清净庄严,无苦就是清净,修到无苦0就是清净。清净就是无染。什么是染?就是苦。无染没有种种灰尘没有种种尘,就称为无相。清净以后再走正向就是庄严,所以修行困难就在这里,你不只是清净就好,清净就是寂灭。寂灭以后还要在求庄严。所以从无相以后还要起有相。这叫做从空出假。因为这个庄严之相也都是自心所造。这是正向的+1。庄严的相就是法觉。本来是心中只有苦,修到没有苦就清净了,清净就见到自心无相的状态,无苦以后再正修令心得到法,这个好的法充遍全心,接着就令心整个觉知,觉知以后开始最重要的就进来了,这个时候就称为乐。所以你染法没有灭之前,不能真正觉得乐。乐什么?乐法、乐觉或是法乐、觉乐。然后在进一步修以后,本来是心中没有法,只有苦。因为修法的关系所以就以法灭苦,而得到无苦。然后等到无苦了以后接着,因为是正向的所以累积就有法了,就会产生法乐。法乐之前可能有一些法喜。然后渐渐就法乐,然后乐觉或是觉乐,在继续修以法灭苦,因法生乐。接着在因法而觉心或悟心,觉到自心。如果因法觉心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的乐是什么乐?是心跟觉在合一起而成为一个乐。这样听得懂吗?心跟觉或是心跟法合在一起而成一个乐。这个好像很抽象不会了。就好像你很专心的念持咒或是念经,心跟咒或是经文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他自然不可思议就产生一种快乐。那个叫做法乐也叫觉乐。因为你有觉知。这种快乐不会没有觉知,要有觉知才有快乐。觉知什么?因为你摄心、专心然后跟法融合在一起,法跟觉合在一起所以产生乐。然后进一步因为法而悟到你的心,悟到你的心以后这个心就自己产生快乐。所以最后的快乐是什么?是自心乐。自心乐而可以离于法离于觉。虽然离于法离于觉但是也不是真正的离。就说自心他不一定要完完全全靠不停的念法,或是念咒而得到快乐。他自心就不思议的,因为累积修法的那种功德威力,令自心就不思议的产生一种快乐。所以叫自心乐。在更深一层就是念到自性里面,就自性乐。自心乐、自性乐得时候,这个就说密教经典里面所说的,诸佛菩萨依法自乐,自受法乐。自受法乐就说这种自心乐的状态。你如果自受法乐的话,你自心的乐因为法的关系,这个法好像城墙一样,把你整个心包起来,心里面都是纯然无杂的,都是纯粹的都是快乐,由法的城墙把你包起来,把一切的杂染都摒除在外,你在里面自受法乐。自受法乐什么?犹如法王。自受法乐所以不为一切烦恼所侵害,也不为一切烦恼所倾动。所以换一句话讲我们修行的目的在那里、目标在那里?就是要造这一座城墙,这一座法王城的城墙。然后让自心这个法王,在这个城墙里面安坐如泰山一样,然后自受法乐。所以种种烦恼、邪魔外道都不能够侵害你。那就是究竟的快乐。在自心的法王城里面,有菩提有涅槃清净妙乐。所以就永远离苦。这个就是所谓的离苦得乐的意思。所以再讲一次这个种种念经、打坐、礼佛、念咒、修法等等,这个要什么?要造城运动,造这个法王城,造这个法王的国度。把这个城墙打造起来,然后里面都是干干净净的,永远没有染污、没有尘劳、没有烦恼进来。这样修久了以后,这个法王也可以到外面去巡视,然后度众生。但是要自己先建立这个法王城,用法来建立。

[远离见思、尘沙、无明之忧恼。]在见思下面打一个顿号,尘沙下面打顿号。总共有三种惑:①见思惑、②尘沙惑、③无明惑。①见思惑是二乘所断,二乘所断见惑跟思惑而证涅槃证阿里汉果。②尘沙惑是十地以下所断的,这惑是什么?因为已经到了习气,然后习气烦恼很多,好像尘沙一样。最后到等觉妙心的时候,最后断③无明惑。十地以上断无明惑,断惑的根本就无明。所以十地以下的菩萨断尘沙。十地以上的大菩萨断无明惑。再回头讲所以佛法所说的快乐是什么?简单一句话讲就是法乐。你那法乐久了以后就好像筑了一道城墙一样。让你怎么样?我们最近不是到万方医院去检查,本来要打预防针,结果发现我没有抗体。你修法修到够了以后,自心就对烦恼产生抗体。但是真正修到最好的时候,不是有城墙嘛,也还用不到自心的抗体。烦恼到了城墙就已经被挡住。所以那个更好了,是一个很好的绝缘保护。

[若杀去安乐,则获不安乐,]如果把安乐杀掉,就会得到不安乐。[戕去无忧,] 戕就是杀的意思。如果把无忧杀掉,[即复有忧。]就变成有忧。[此文乃反显,当知不安乐,即是生死,]你必须要知道不安乐就是生死。[有忧即是烦恼。何物为三毒之根?]什么物是三毒的根本呢?[何物能吞灭一切诸善之法?]什么东西能把所有的善法都吞灭掉。[佛即以偈答言,当知如来大慈,有求必应,正如洪钟待扣,有扣则鸣,故即答曰:‘杀嗔则安乐,]佛答的很妙,佛是反过来答的。注意本来是说何物能杀安乐,他却说杀嗔则安乐反过来答。他如果正答应该是说嗔能杀安乐。[杀嗔则无忧。’]第二句何物能杀无忧?杀嗔则无忧,本来应该说嗔能杀无忧。然后第三句何物为三毒之根?佛答说嗔为毒之根,这个是正答。什么东西能吞灭一切善呢?嗔灭一切善,这也是正答。只有前面两句是反过来答。[嗔即是烦恼,若能将嗔心除灭,即获清净涅槃,亦能远离无忧,]这个无应该去掉,远离忧恼才对。[是故当知,嗔为毒之根,]所以你知道讲经比较容易,写书就很难。讲经一讲过去了,如果讲错有时候没有注意就没发现。可是写出来白纸黑字你是逃不掉。

[嗔能伏灭一切善。故古偈云:‘嗔似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提道,戒嗔护真心。’]嗔怒就好像心中的一把火一样,能够烧尽整个你所修德功德林。为什么称为功德林呢?比喻说你修功德就好像种一棵树一样,你修了很多的功德,就好像一片林一样很多的功德,所以叫功德林。无量的功德象树林一样。但是即使的你功德修得这么多,可是你生了一把嗔心之火,就能够把整片你所种的功德林都烧光。也不要说是一把火,光是星星之火就可以把他烧光了。你要想行菩提道,戒嗔护真心。戒就是戒除。戒除嗔心而且要保护守护你的真心。守护你真诚无畏没有贪、嗔、痴所污染的心,这叫真心。有贪嗔痴的心那就是假心,就是虚伪的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的心为贪所附的时候,他就不真了。为嗔怒所附的时候,那个心也不是真的心。愚痴所附那个心也不是真的心。人的心本来是应该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这个才是他的真心。这是心的本来面目。但是如果被涂了贪、嗔、痴染料的话,那就不是他原来的心,所以称为假的心。


{返回 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九集
下一篇: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三十一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一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九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八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四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三十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九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三十九集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一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爱芳邻[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举世闻名的万年寺普贤铜像(田怀清)[栏目:普贤菩萨·文集]
 现在灾难频繁是继续工作还是专心修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破山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栏目:道坚法师]
 如何教导孩子孝顺、爱护父母?[栏目:蔡礼旭老师]
 修行的目标[栏目:仁达法师]
 禁不起外面诱惑[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南传法句经 第二:不放逸品[栏目:南传法句经[白话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