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三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8

第一百四十三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如何对治三种烦恼——嫉妒心、竞争心、傲慢心。这次的修法跟往昔有点不同,是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来断除烦恼的。嫉妒心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二个问题——修竞争心。

寅二、修竞争心:

为令自优胜,利能等我者,

纵诤亦冀得,财利与恭敬。

“略说”中已经讲过,我们对高者生嫉妒心、对平等者起竞争心、对低下者起傲慢心,依靠三种对境产生这三种烦恼。现在讲的是竞争心。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有一些竞争心。虽然竞争有合理的竞争,也有不合理的竞争,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竞争,都是一种烦恼。你们平时也可能感受得到,有了攀比心之后,自己会觉得很难受。可若没有懂得对治的方法,它始终都是存在的,因此一定要通过大乘修行来断除。

这里也讲了,自己应站在别人的位置,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原来我对平等者在才华智慧、名声地位等方面有一种竞争心,那么现在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对自己修这种竞争心。在利养、能力、智慧、势力等方面与己相等或者稍微超胜的对境面前,我们应该这样想:“如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众人对他的恭敬利养夺过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没有这么顺利,纵然吵架、造谣也在所不惜,我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这是很多凡夫人一再想的事情,这种想法如果详加观察,确实是内心中的烦恼。

包括我们学院里面,大家在闻思、修行、辩论或守持戒律上,互相也有种竞争心:“别人那么出色,我为什么不行?”但这种竞争对自他都有利,应该说比较合理。现在世间上的竞争可不是这样,商人在商场上、领导在官场上,各式各样的竞争层出不穷,在这些里面经常掺杂不合法的途径,通过搞关系、开后门,千方百计让自己获利。

当然,如果自己跟别人差距很大,是不会产生竞争心的。比如我是一个单位的局长,而我的同学是省委书记,那我对他没什么可竞争的。或者我的一个同学关在监狱里,我也不会对他有竞争心。但如果我是局长,我同学是另一个单位的局长,那我肯定想在下次选举当中超过他。这是世间上很正常的一种心态。

但假如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把原来的我作为竞争对手,然后进行攀比,就会知道这种做法非常可笑。这种嫉妒心,也是一种悭贪心,《药师经》中说:“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坠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这样的竞争,古代宫廷中尤为严重,汉朝赵飞燕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被召入宫之后,很快搞垮了皇后,自己取而代之。仗着皇帝的宠爱,她一手遮天,凡是皇帝喜欢的宫妃,她都看不惯,觉得对自己有威胁时,不择手段地加以残害。由于她不能生育,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一些怀孕的宫嫔屡屡遭到厄运,曹宫、许美人等产下皇子后,她以嫉妒心制造了耸人听闻的惨案。当时的皇上也是很可怜,沉迷于温柔乡中难以自拔,以至于看着自己的骨肉被害,只有流泪哀叹而已。

竞争心是一种隐藏的烦恼,倘若没有认识它,将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烦恼比较粗大,很容易发觉,可是竞争心,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没有,然而一经观察,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这种烦恼。所以大家平时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应当尽量如理如法,按照密宗来讲,什么都要以大圆满的妙力智慧来摄持,按照禅宗的说法,什么都是心的一种境界。

以前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势力、智慧、才华,还是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随时随地与人合作时,若能多讲些禅话,多听些禅音,多做些禅事,多用些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就是说欢喜的语言,说真实的语言,说谦虚的语言,说利人的语言。”(有些修行人说话完全相反,尽说些不真实的语言、傲慢的语言。)

女施主又问:“禅音怎么听呢?”

“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那禅事怎么做呢?”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禅心又是什么呢?”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弟子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也是一种禅心。但达到这种境界比较难,如果经常祈祷上师,明白诸法本来清净就是我们的心,心的本体是上师的智慧,这就是用禅心。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治烦恼也非常好。)

女施主听后,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变成了非常好的修行人。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断除竞争心、烦恼心,用禅宗或密法的窍诀来调伏自己。

世人常说:“一个人握着拳头生下来,最后摊开双手而离去。”这种说法也对,人刚生下来时握着拳头,什么都想要,就算是个小孩子,也是抓着玩具不放。每个人来到人间希望很大,什么都想拥有,可是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整天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死时只有摊开双手离开。(也有睁着眼睛死去的,比较可怕。我原来看见一个人,死后眼睛睁得特别大,另一个人有点害怕,就用手把他眼睛捏起来,但松开手以后,眼睛睁得更大了。所以不但是摊开双手,而且睁开眼睛而死的,什么都没得到,死不瞑目。)

原来我跟个老乡晚上火化一具尸体,当时只有我们两个人。烧到一定程度时,因为火特别旺盛,尸体的筋全部缩回来了,好像动起来一样。那个人有点害怕,上去捡些树丫丫放在尸体头上。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尸体好像用手把它都拿下来了。他更害怕了,“没事,你坐在这里,我再去捡一点树丫丫。”那个时候我很小,坐在那里也特别害怕,就说:“我也跟你一起去捡。”(众笑)其实按照米拉日巴的观点,死人和活人是一样的。

极力称吾德,令名扬世间,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间闻。

此处继续修竞争心:我将尽力宣扬自己闻思修、讲辩著及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令美名传扬各方,整个世间无所不知。而对他(原来的我)要想方设法压制、隐藏,一个人也不要听到他有点滴优点。

嫉妒心比较强的人,一讲到自己,本来没有功德,无中生有也能造出各种功德;别人本来有很多功德,但自己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不是他的功德,其实是我的功德。”这是不合理的。阿底峡尊者说过:“发露自己之过失,不觅他人之过失;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当尽量发露自己的过失、隐藏别人的过失,宣扬别人的功德、隐藏自己的功德。

可现在凡夫人恰恰相反,包括我自己也觉得特别惭愧,在说话过程中,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喜欢添枝加叶。刚才我碰到一个喇嘛,他吹得特别有劲儿,全是说“我怎么怎么……”,别人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我一直听他吹了半个小时,他越吹越有精神,越吹越欢喜。

人真的是这样,你没有观察时不发现,一旦观察自己,就知道自己经常赞扬自己,有过患不愿暴露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这不是智者的行为。智者会隐藏别人的过失,在诸佛菩萨、金刚道友面前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可是现在很多人为了出名,所作所为真的特别可怕。

古人云:“人怕出名,猪怕壮。”古人不愿意出名,害怕树大招风,遇到很多麻烦事。但社会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出名,本没什么功德可宣扬,但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巨星。甚至有些人为了出名,不知道惭愧,通过裸体、骂人等手段来提高知名度。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弊病。

其实如果真有功德,并不需要特意去宣传。我以前也再三说过,如果你有学问智慧、戒律清净,不一定要去搞各种宣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迟早会有弟众成群结队地蜂拥而至,用不着你亲自去打一些假广告。所以我们佛教徒有些地方要值得谨慎,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非常关键。当然,如果对众生有利益,自己有名声也没必要刻意隐藏,显露出来是可以的。

这里是说,对一般世间人而言,听赞叹别人就怒火冲天,听赞叹自己就沾沾自喜,这是凡夫人的习气和毛病。但修了这种大乘佛法之后,别人赞叹你的时候,应该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这种功德,没有的话,即使成千上万个人异口同声地赞颂,你也长不了什么智慧。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名利,我们一定要看破,否则稍微受点诽谤,自己就特别难受,稍微受点赞叹,自己会兴奋得受不了。

大家要经常听闻佛法,这样自然会明白很多道理。佛经云:“以闻知诸法,以闻去罪恶。”这一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通过闻法,可以了知诸法的实相,去除相续中的罪恶,闻法真的特别重要。萨迦班智达说:“所谓的闻法,就是听闻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和高僧大德的教言。”佛菩萨、大德们具有加持的金刚语,通过听闻而研习,这就是真正的闻法,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因此,大家不要盲修瞎炼,来学院后马上就盲修瞎炼,这是很危险的。以前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过,现在仍是这个原则——你们要一边闻法一边修行。《扎嘎山法》中有个章节是“闻思修勿脱离”,通过闻思来修行,通过修行来闻思,这两个要结合起来,诸大德也是通过这种途径而获得成就的。

现在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恶劣,所以大家一定要对高僧大德的教言经常修行。《中观宝鬘论》里面说:“莫爱世间语,应喜出世言。”这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我们修行人应该喜欢出世间的语言,对业因果、大德教言、佛经等方面,发自内心有一种欢喜,而不要特别爱看电影电视,对战争、爱情、军事、经济、政治等津津乐道,那这完全是一种恶兆。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特别关心政治经济、国家大事,整天拿着收音机听,对断除过失有什么帮助?昨天我遇到一个喇嘛,他一直讲些政治话题,后来我都看不惯。我们穿这种衣服的人,并不是搞政治的,而是搞解脱的。要想解脱的话,目标一定要弄清楚,假如经常念一些经、对大乘教言有兴趣,才说明你解脱有望。然而,末法时代的有些修行人,通过言行举止也可以发现,他非常喜欢世间法,不喜欢出世间法,这样的话,了脱生死相当困难,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习气。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修换位修法,如果觉得比较复杂,就直接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经常发露自己的过失,这个道理很简单。

复当隐吾过,受供而非他,

令我获大利,受敬而非他。

刚才讲的是功德方面,这里是讲过失方面。此时自己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全力以赴隐藏自己的过失,渴望受到众人的供养尊重,而对他(原来的我)则完全相反,尽力揭露其过失,令他一无所得。我获得丰厚利养,受人恭敬爱戴,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名利,反而遭受众人的呵斥谴责。(原来我觉得自己获得利养很重要,但位置换完了以后,会觉得别人得到利养非常重要。)

说过失的问题上,大乘经论都进行了极力遮止,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世上有智者和愚者两种人,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我今天说了什么话,心里想了什么,身体做得怎么样”,而根本不看别人过失。就像是孔雀常常观察自己的羽毛,一有污点立即剔除,使身体保持艳美无暇。而愚者的话,整天对别人指指点点,今天说这个是坏人,明天说那个是坏人,就好像鸱鸮一样,经常发出“呜呼、呜呼(意即倒霉)”的声音,给人带来不祥的恶兆。

特别喜欢说人过失的话,那绝对是个坏人。广化法师曾讲过,他以前见过两位法师,既能说,又会写,才华很不错,但终生都穷困潦倒,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通过不同的因缘,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那两位法师经常喜欢议论别人,不是说这个大德有老婆,就是说那个和尚有太太,除了他俩以外,整个台湾没有一个戒律清净的。而他们自己呢,声称小戒虽不能一一守持,但大戒从来没有破过,在“大戒不破、小戒不算”的口号下,经常肆意诽谤别人。广化法师说:“他们的穷困潦倒仅仅是现世现报,来世的地狱还等着他们呢!”

看见别人就开始说过失,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像那天《佛子行》所讲的一样,尽量把别人观为清净,最好不要说入了大乘的佛子过失,不然将失毁自己的大乘戒律。以前上师讲过,即使有些管理人员不得不说,也应该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说某某人的过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净而说的。这个不说的话,对僧众、对佛教可能会造成一些危害”,然后一边忏悔,一边在私下或公众场合说出来,这种情况是允许的。除此之外,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是仇人,这种做法是失坏大乘佛子的一种行为。

因此,正如华智仁波切所说:“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自己的功德要尽量隐藏,他人的过失也不能说,未来要做什么事情,没有办完之前不能宣扬。以前法王如意宝去美国的事情,1990年去印度时就有计划,但法王说未来的计划现在不能说,任何人都不要告诉,我就没有告诉任何人。后来在1993年,所有的手续才办下来。(当时出国不像现在一样,现在只要有人民币,东南西北哪里都能去,今天到北极、明天到南极也没问题。但那个时候比较困难。)所以上师如意宝当时引用了这个教言——“隐秘未来之计划”,不能随便说。但现在很多人恰恰相反,动不动就“我再过一段时间要做什么啊”。当然有些事情是可以公开的,但有些问题不方便,做人还是应该掌握分寸!

吾喜观望彼,沦落久遭难,

令受众嘲讽,竞相共责难。

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他(原来的我)遭受百般痛苦,一旦他缺吃少穿、倒霉连连,我就欢喜若狂。(有些人心很坏的,看见别人受苦,就高兴得不得了。)我要使他成为大家冷嘲热讽的笑柄,成为众人竞相毁谤的对象。若听说他被众人侮辱,我就非常高兴,想去看一下他的惨境。

我们以前看别人遭受痛苦时,往往没有关心过,现在换成别人后,反过来看自己遭受痛苦,看看感觉怎么样。应该经常这样修,这样修的话,诸佛菩萨金刚语的加持不可思议,竞争心和烦恼心定会一天天减少,就像桶里的水放在外面会慢慢干下去一样。

前两天我去青海的路上,看了一位上师的传记,他是六百多年前的人,也是通过修学《入行论》,自相续中的烦恼逐渐减少。当时我就想:“以前很多大德通过这种教言,减少了自己的烦恼;现在也有不同民族的众生依靠这样的教言,从中获得了不同的利益;那么将来的人类历史上,相信也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得利。”尤其是这次《入行论》传得比较成功,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论典。而且现在传的范围也比较广,每个人身边有很多知识分子有能力、有势力,我觉得再过几代以后,《入行论》仍会让很多人受益无穷。所以,好的论典在千百万年中对众生的利益,真的是不可估量、无法宣说。

这里作者想间接告诉我们,看见别人痛苦,自己在一旁欢喜是愚痴的行为。以前有个小孩叫帕克,他是8岁。一天他气势冲冲地回到家,一直跺脚,特别不开心。当时父亲在院子里干活,见后想跟他聊一聊,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帕克气愤地说:“我们班里的华金特别坏,在很多人面前让我丢脸,真很希望他遇到倒霉事。”父亲于是指着院子里晒的白衬衫,对他说:“你把这个白衬衫想成华金,拿一袋木炭使劲砸,砸中一个就代表他遇到一件倒霉事。”帕克听了觉得很有趣,就开始拿木炭拼命砸。全部砸完之后,父亲问他感觉怎么样,他气喘吁吁地说:“蛮舒服的,毕竟砸到了好几个,但累死我了。”父亲知道他没明白自己的意图,就把他带到镜子前。帕克一看,自己完全成了一个“黑人”,只有牙齿是白色的,而白衬衫上只有几块黑点而已。他马上醒悟到:“自己若以恶行去攻击别人,对别人的损害并不大,但对自己的反作用相当强。”

《前行》里这方面的教言和公案比较多。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哪怕跟别人关系再不好,也千万不能发恶愿“但愿他遭到如何如何的苦运”,而应该用菩提心来摄持。然而凡夫的习气有点重,大家在一个经堂里听经时,觉得自己发了菩提心,应该能做到这一点。但在生活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别人无缘无故对自己开始攻击,那时候就不能宽容了。俗话说得好:“原谅别人是善待自己,恭敬别人是庄严自己。”如果能用大乘教言来约束自己、包容别人,那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否则虽然道理上明白了,但真正产生烦恼时是很难控制的。

当然,这个应该提前训练。我以前也一直讲,平时空的时候、没有生病的时候、没遇到违缘的时候,应该经常修持这些甚深教言,否则心情不好时再修,就已经来不及了,甚至会觉得所有人都在欺负自己。以前我看见一位女众,她就说:“世界上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学院的人,都在对我进行攻击。”大家都是学大乘的,不可能的!但自己心眼不清净的话,会觉得谁都在落井下石,所有的痛苦都降临到了自己身上。其实纵然全世界的人攻击你、对你不满,你也不要管他们,一心就是要恭敬天下众生。如果发了这样的大乘菩提心,即使你遇到一些违缘,也不会痛苦的。

寅三、修我慢:

据云此狂徒,欲与吾相争,

财貌与慧识,种姓宁等我?

自己的智慧、相貌、种姓等方面胜过别人时,傲慢很容易生得起来。有些人有钱后特别傲慢,有些人长得漂亮很傲慢,有些人有点地位很傲慢……傲慢的人肯定有一分长处胜过别人。其实傲慢是可以对治的,怎么样对治呢?以前自己很傲慢的话,现在站在别人的角度,把别人换作自己,用这种方式进行修持。

颂词的意思是,据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愚痴之徒(原来的我),想和我一争高低,这简直是白日做梦,难道他能和我平起平坐吗?我的智慧像文殊菩萨,而他就像牦牛,一点学问也没有;我的相貌庄严如天人,而他丑陋如青蛙;我的财富犹如龙王或多闻天子,而他就像是贫贱的乞丐……无论是势力、智慧、学识、种姓哪方面,他能跟我相比吗?(换一种心态时,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傲慢虚幻不实。)

华智仁波切曾说:“切莫自大与傲慢,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对任何人都不能傲慢。我昨天给法师们也讲了,现在不管是居士、出家人,有智慧、有能力、有经验、有学问的大有人在,千万不要轻视别人。当然轻视倒也不可能,但有时候没有重视,这种情况经常会有。你们不要觉得:“这个人可能一般般吧,看起来有点笨,也比较难看,应该远远比不上我。”不能这样想。现在即使是残疾人,地位也是很高的。最近就开了“残疾人特奥会”,很多人都想挖掉自己的眼睛,参加这个运动。(可能你们山沟里的人不知道,不说了!)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对任何人都不能有轻视之感。可是现在有些人,一见到大法师、大领导、大老板,就恭敬得五体投地:“啊,您来啦!我看有什么样的坐垫适合您。您吃什么呀?”而来了一个普通人,甚至穷人、病人、可怜人时,就漠不关心,以蔑视的眼光来对待。这是不合理的。学了大乘菩萨道的人,对所有的众生都不要有轻辱心,应该有恭敬心,来了县委书记和来了一个乞丐,应该用同样的态度来招待。你们谁能做得到,就真正有一颗非常好的菩提心。

但很多人是难以实现的。包括我们这里各部门的发心人员,也要对所有的人公平相待,不要来了一些上师、活佛、高僧大德,就“哎哟,您今天来了,真是我们的荣幸!您要不要买什么东西?没事没事,不用钱,这是常住的,您拿走吧!”我不是说我们商店有这种情况,但对于上师们,锦上添花的人确实比较多。其实对一些可怜人,如果给一点点东西,他一辈子都不会忘的。

佛教的平等观,大家务必要重视。这个说起来简单,实际做却非常困难。对我而言,来了领导和来了道友时,也会以不同的眼光对待,这是我自己发现的一些错误。按佛教标准来衡量,我们自他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跟得上,但还是应该尽量往这方面努力。若能如此,境界好一点、修行好一点、善根不错的人,应该能够做得到。

我们今生遇到了这么好的大乘佛法,应该有欢喜心。《中观宝鬘论释》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数百劫中极罕见,于此妙法生欢喜。”茫茫无边的轮回苦海中,我们遇到这么好的佛法、这么好的善知识,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果报。通过这样的学习,应该在心里点点滴滴去积累,久而久之,阿赖耶上的善根慢慢会成熟,终有一天,我们也会了达诸法的实相。

《入行论》里的每一句,大家都应以恭敬心、欢喜心、渴求心、信心来对待。我前两天去了兰州和西宁,看到那里菩提学会的很多人得到一些利益,心里很欢喜。佛法的加持和力量真的不可思议,我大概四年前去过兰州,那时候很多居士对佛法的了解非常粗浅,令人见后有种悲伤之感。那么这次,虽然有些人学得不一定非常好,但还是对大乘佛教有所了解。这种了解并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行为上、修行上有所改变。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弘扬佛法的责任,希望大家能发广大的心。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假如有了非常广大的心,现在虽然你是普普通通的人,以后一旦因缘成熟,可能就成了非常出名的高僧大德,想见都不好见,我去见的时候还要开后门、搞关系,那这样多好啊!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四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思考题 第七品 第八品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二十四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点点滴滴忆师恩[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从现世人心观未来[栏目:传喜法师]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暇满人身[栏目:祈竹仁波切]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二、药师法门的当机[栏目:慈法法师]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1.对师长生信心[栏目: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第三十七 爱尽小经[栏目: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无尽纺孝道—地藏菩萨(文珠法师)[栏目:佛教与孝道]
 道业与事业[栏目:仁焕法师]
 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10 佛法是一种体验[栏目:铃木俊隆]
 佛陀的奉献 The Buddhas ServiceThe Buddhas Service[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