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3
 
{返回 佛学问题解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14
  问:开咽喉真言(三遍或七遍)
  唵 步步底哩伽哆哩
  怛哆 哆耶
  「诵此陀罗尼神咒时,观想诸鬼等以此咒力,咽喉通息,猛火息灭,无复痛恼,身心泰然。如施甘露水行者用无明指沾水洒开,令鬼道有情咽喉自开。」

  问:解怨结真言(三遍)
  唵 三陀啰 伽陀娑婆诃

  问:普召请真言(三遍或七遍)
  南无部部帝唎 伽哩哆哩 怛哆 哆耶

  问:甘露施食仪轨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及诸人天,意欲受持此方便法者,应须召请尽十方界,一切六趣,诸饿鬼神众。当作是念: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本尊释迦牟尼如来、
  南无安住大地菩萨众、南无一切龙天善神,愿以威神加哀护助。我今召请十方剎土,尽虚空界,一切六趣,饿鬼有情类,以三宝威神力故,悉至我所。
  「语毕,面向东方,即诵普召请真言七遍。」

  问:施食缘起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云:「尔时,世尊在迦罗城尼俱律那僧伽蓝所,与众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静处, 念所受法。即于其夜三更已后,见一焰口饿鬼,口吐火焰,顶发生烟;身形丑恶,肢节如破车之声;饥火交燃,咽喉如针锋之细;牙爪如剑,苦毒无量。问是人可 名,答曰:『面然。』白阿难言:『汝即后三日命终,生饿鬼之中。』阿难闻此语已,心生惶怖,问饿鬼言:『大士!若我死后,生饿鬼者,我今行何方便,得免斯 苦?』答言:『若于来日晨朝,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饮食、若余鬼神等,并为我等供养三宝,汝得增寿,我得离苦。晨朝,阿难尊者至佛所,白如是事,求 救于佛。佛告阿难:『我念过去无量劫中,曾作婆罗门仙时,于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边,受得『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法』(即变食真言),若持此咒七遍,能 令一食变无量,食皆成甘露上妙之味,即能充足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数一切饿鬼、婆罗门仙、异类鬼神。一一各得摩竭陀国所用之斛。此食此水,量同法界,食之 无尽,皆获圣果,解脱苦身,或生净土,汝即益寿。』」
  《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云:「佛告月爱:若有人天意乐受行我大悲法门者,彼人应当于白月八日或十五日,香汤沐浴,涂诸妙香,着白净衣,食三白食 (谓:奶酪、粳米食或云大麦)起悲伤心,于诸众生,愿誓安乐。于东方日出时,或夜月圆满时,于清净处,或月夜露地,当作三肘香水曼荼罗(云坛地也)以香泥 涂地,除去恶磠。坛开四门(若用日初出肘,当作四方坛;若以月夜盛时,当作满月形)须四钵乳安其四角。又须四瓶盛满香水,亦着四门,以随时五色草木花安其 瓶口。须五炉香四角布列一炉安中心,又以一灯,其灯用苏安着中座。
  复取四钵盛花水及粳米饭,于坛中心作一莲花座,杂色綩綖敷其台上,安置佛形或观世音像。此门安置阎罗等,门安置天主等。以种种幡盖交映严饰,烧香唯得用阿迦噜香(沈水香)如法结已。行者向西门面向南,于座前置一火炉烧竖勒炭,先取苏酪蜜和着器中。
  行者先请十方佛及住大地菩萨、金刚、天龙、鬼神已。系心不乱,想六趣众生种种苦恼,如向所说。既见此已,悲泣盛彻欲救护。复想己身乘宝花台飞到其所,调身 按摩,流泪如雨,欲灭其火,陪复悲哽,痛彻骨髓(若不相应者,当想一切饿鬼如己所爱父母妻子)如是作观十四遍已,即于定中得如来极爱一子之地。想了出观, 面对东方,召请十方一切饿鬼,诵此召请咒满十四遍已,复想诸鬼遍满阎浮。
  次为开咽令得解脱,即咒坛中香水、乳饭、香花等,用食咒还着本处。行者尔时即取一撮奶酪,诵施食咒。咒三遍一掷火中,如是满足千遍已。尔时此处有无量百千 那由他十方饿鬼,一切集聚,间无空缺,欢喜饮食,即现其身与行者语,随行者意一切施与不违逆。行者即为示教利喜,令得解脱。当尔之时,十方剎土现在诸佛遥 赞行者,复与遥授菩提之记,一切菩萨欢喜爱念,一切天龙各各将香花、璎珞,种种妓乐遥施行者。行者由行威神力故,不起于座,即得百千那由他陀罗尼门,百千 俱胝三昧门。
  善男子!举要而言,是人现身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毒不能害、刀不能伤,转坐受身即十住,成如来地。佛告月爱言,是名施甘露味大坛场法。若欲速疾一子地三昧 陀罗尼等及阿耨菩提者,要须入大曼荼罗,若为事弊不能成办者,但如上所说,依法受行,一切成验也。尔时世尊复告月爱菩萨言:善男子!当知此人说其功德不可 穷尽,汝应忆念如法受持。何以故?我于处处经中,说世间、出世间由偏说,悲田最为第一。
  复次月爱!我于一时为诸比丘说,若人以深敬心施我饮食,未授我中间,回以施狗,我赞此人得福无量。是故月爱!虽施阿罗汉、辟支佛,现受其报,有限有量,但得五百劫人天果报。善施饿鬼一揣之食,是人福德即是菩提,菩提者不可限量,是故福寿不可限量。
  汝今谛听,我复为汝说此陀罗尼功能所作之事。若复有重罪恶业累障,难可除断者,每日咒乳粥以施饿鬼,满足七日,一切罪障悉灭无余。若人遇大重病及诸鬼病 等,当作面粥三器,咒之七遍,于旷野中施诸饿鬼。如是二七日,所遇病痛即得除愈。又复国土中恶业毒流行,人民疾疫,畜生夭横者,当作火炉,取萨利杀波子 (白芥子)和苏蜜等,呼诸毕利哆等,然后取一撮一咒一投火中。如是日日各一百八遍,七日已恶鬼欢喜,收摄恶毒疾患除灭。
  若人横遭口舌者,当作蜜浆,咒之七遍,洒着四方,一切口舌,自然殄灭。若有怨家雠心欲相谋害者,当于晨朝为诸鬼等设美饮食,称前怨名,是诸饿鬼便令彼人预遭衰祸。又复有法,若饥俭劫时,当咒五谷、奶酪等一百八遍,投着湫池中,即得国土人民丰乐。
  又复有法,若欲使取种种财宝者,如上设食,咒满万遍,呼名语之,即得金银七宝来施行者。又复一法,取胡粳米、苏蜜等,指撮咒之一遍一烧,满一千八遍。必得大财物,一切所求皆得如意。
  若欲满足檀那,行者每日施饿鬼饮食,满其百日即得具足。若欲求寿命延长者,如上作法满其百日,即得长寿。若欲现身色力、美感见者欢喜者,当施饿鬼满足百日,必得如意。
  尔时世尊复告月爱菩萨摩诃萨言:此陀罗尼经不可思议,说其功德,若复一劫、若减一劫,亦不能尽。若当来世能持此经,当知是人已为便摄二十种大福德聚。何谓二十?
  一者,现在不为饥渴、穷厄、疾病、衰祸恼娆身心。
  二者,人有所食噉,若美不皆成上味。
  三者,其人所入野道,虫毒和合草药终不能伤。
  四者,其人鬼神、罗剎、精魅、魍魉观之如佛。
  五者,其人诸佛、菩萨、天仙、龙神护如眼睛。
  六者,其人所有疫病,若业若模不能近身。
  七者,其人寿命增进,卧安觉妄,触事吉祥。
  八者,其人隘旷野乏少水草,自然称适。
  九者,其人头貌怡悦,肤体光泽,无有恶色。
  十者,其人常逢善友,乃至菩萨现为侣。
  十一者,其人未来常生剎利王家。
  十二者,其人具足色力,寿乐辞辩。
  十三者,其人常生诸佛菩萨前。
  十四者,其人所在之处,伏藏自现。
  十五者,其人恒得他人恭敬侍接。
  十六者,其人所有财宝无能夺者。
  十七者,其人意欲所愿,悉得称遂。
  十八者,其人不随饥俭劫难生。
  十九者,常生天上,受尊胜乐。
  二十者,常以法喜,禅悦无饥渴。
  是为二十种大福德聚。

  问:「回向偈」(2)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圆满五妙欲 无漏熏烟供 奉献四本尊 空行及护法 土地众神祗 恳请纳受已 令我及眷众 所做一切事 无劳速成办 此善作回向 一切有情母 悉证无上觉 日安夜亦安 午间亦安乐 六时恒安乐 三宝吉祥来
  甘露施食

  问:「增广加持咒」(念诵三遍,即变食咒)
  南无 萨尔瓦 达祂嘎达 阿瓦卢给得 嗡 桑巴拉 桑巴拉

  问:「智慧文殊菩萨心咒」(念诵三遍)
  嗡 阿喇 巴札 那谛
  嗡阿吽

  问:「缘悲经」(念诵三遍或读诵心经)
  无缘悲藏观世音 无垢智王妙吉祥
  尽摧魔军秘密主 雪岭顶严宗喀巴
  善慧称前诚祈请

  问:「回向偈」
  火施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简易烟供仪轨

  问:「成就所愿咒」
  达雅塔 班赞哲雅 阿瓦波达
  呢耶所哈。

  问:「发心仪轨」
  祈请十方一切世尊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
  「现有自在摄受祈祷文──大加持云」
  嗡阿吽舍
  大乐炽然自在宫殿中 乐空圣妙观察智慧身
  离欲具乐莲花自性中 金刚日尊大光明威德  法身无量光佛金刚法 世间自在大慈大悲身
  驾御轮回涅槃莲花王 摧伏三有雄威黑如迦  秘密智慧金刚亥母尊 胜乐妙欲之王大乐藏
  摄诸众生心识作明母 胜共手印自在乐空舞  怀柔金刚勇士空行聚 现空广大平等自性中
  金刚身之游舞震三有 无碍语之笑声召三界  红光周遍轮涅一切处 撼动聚集有寂之精华
  依于金刚大欲之意乐 赐予所欲二种胜悉地  施以金刚铁钩大绢索 万有显现摄缚大乐中
  无边幻网之中游舞者 犹如芝麻荚开而安住  怀柔圣众浩瀚三根本 至诚恭敬祈祷垂加持
  一切所欲胜共诸悉地 无碍自在成就祈垂赐
  此为藏历土兔年七月一日,具“德”名者(麦彭仁波切)造。任谁祈祷皆能如愿成就一切怀业,毋庸置疑。写于红布高悬或以火、风作转轮,亦能成办。愿增吉祥!
  「普贤行愿品」(发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盘荼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剎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剎 一一剎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剎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剎
  十方尘剎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 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剎海 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剎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剎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剎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 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 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普贤行愿品》 终
  注:鸠盘荼:梵语,谓啖人精气之鬼。
  「成就所愿誓言」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问:「莲花生大士心咒」2
  嗡阿吽 班扎格鲁巴玛希德 嗡阿吽嗡嘛呢呗美哞舍
  经中偈:
  以此广大布施力 愿诸众生自成佛
  过去如来未度者 由此供施愿得脱
  所有部多愿集此 或居地上或住空
  于诸群生常行慈 愿于昼夜勤行法
  平息八万魔部类 违逆害缘皆远离
  顺缘成就且圆满 愿此吉祥如意成
  如是诵吉祥偈也
  此乃圆满施波罗蜜多,息灭诸障碍之殊胜方便。是故无论何人,应当勤修也。尤其,于恶世诸众生之贪心、贪欲增上之时;许多纔鬼,邪魔于人畜作害、于诸受用多 作损耗之时;彼等为财食而漂游种种之境,流行瘟疫、耗损家畜及令多恶梦之时;又狼、鼠等作害之时;遭受鬼害或狐疑鬼害等等之时,若行持此法,则能平息障碍 与祸患。若恒时引发相续中悲心而行持者,则理所当然能成赎死、远离病魔、息灭恶梦、增上顺缘、圆满资粮等自他暂时与究竟之利乐,诸多必要,无须尽述,故应 勤奋也。此于嘉多自在洞,以梦缘故,于次日十月十八日,麦彭巴以利人之心而造之。善哉!茫嘎蓝(增吉祥)。(注:祟,谓鬼神予人的灾祸。部多,梵语,谓恼 害人畜之魑魅、鬼神。六妙欲,谓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悦意享受。)

  问:「莲花生大士心咒」
  嗡阿吽 班扎格鲁巴玛希德 嗡阿吽嗡嘛呢呗美哞舍

  问:「莲花生大士法语」
  三界清净剎 三有大悲客 充遍无尽食
  以证法性力 回向无尽藏

  问:「增广加持咒」(即变食咒)
  南无 萨尔瓦 达祂嘎达
  阿瓦卢给德
  嗡 桑巴拉 桑巴拉 吽(七遍)
  南无多宝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离怖畏如来
  (各称念三遍)
  如是念诵圣号,加持所烧食物成所缘众生大乐性之无尽所欲受用品。
  伙 具六妙欲烧施供 随其所欲成供云
  充满天地虚空界 无尽安乐此大藏
  六道一切悲客前 尤于此方漂游之  魔类债主怨敌众 纔鬼夺命凶死鬼
  病主瘟神耗失主 驱使乡鬼家亲鬼  以诸贪欲吝啬心 随逐于人与财物
  或以嫉妒嗔恨心 于诸有情损害者  寻香并与中阴身 饿魔耗财饿鬼类
  为轮回业所驱使 种种身形常奔波  种种饮食遍寻觅 种种不同诸意行
  遍作种种损恼事 种种大权小势之  一切魔祟部多前 不分胜败无偏私
  如意回向无尽藏 随其所欲获得已  障害恶毒悉消除 愿皆具足菩提心
  贪生爱命窃夺魂 贪婪财宝盗饮食  妨害吉祥诸部多 以此供施愿饱足
  宿世怨债悉还清 仇恨罪障咸清净  痛苦烦恼愿息灭 以此供施我回向
  愿诸部多皆饱足 我与一切诸有情  非时死与疾病等 一切违缘皆远离
  诸所希欲恒满足 身处魔障悉解脱  所愿障碍尽消除 吉祥如意愿圆满
  以彼等性菩提力 一切能害与所害  寂灭大乐法界中 愿获无别正觉果
  一切如同虚空藏 愿诸受用无间断  无诤亦无诸损恼 愿自享用悉自在
  具足无漏六妙欲 以无耽执受用已  即证无我平等义 愿得无生法性身
  以我清净福德力 诸佛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缘起力 为利一切有情故
  一切所愿诸事业 于此无尽世间界  如其所有尽所有 无碍出生愿皆成

  问:「修持仪轨」
  将炒面与酥油、饼、菜等食物(掺和少许甘露丸等圣物更佳)混合而烧,于上洒少许水,自观为圣观世音,于诸所缘众生,生起猛厉悲心。
  嗡阿吽

  问:「云供咒」
  南无 纳札雅雅 南无巴嘎瓦得
  班匝萨 抓玛达呢 达塔嘎达雅
  阿哈得三雅桑波达雅 达雅塔
  嗡 班贼 班贼 玛哈班贼
  玛哈得匝班贼 玛哈波雅班贼
  玛哈波德 泽达班贼
  玛哈波德曼卓巴桑札玛 纳班贼
  萨瓦嘎
  玛阿瓦 纳波效达纳班贼所哈。
  一切有情之怙主 降尽魔众之天尊
  万法如是遍知者 诸佛眷属祈莅临
  悲悯我等众生故 以汝神通幻变力
  乃至我作供养间 祈请诸佛常安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七支供)   唐三藏般若奉 诏译(第四十卷偈颂)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剎尘身 一一遍礼剎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剎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回向魔祟 部多火施仪轨——解脱一切恶缘」
  此烟供熏香供火施仪轨使用,是圆满施波罗蜜多、息诸障碍之殊胜方便。是故无论何人,应当勤修也。尤其,于恶世诸众生之贪心、贪欲增上之时;许多谗鬼、邪魔 于人畜作害、于诸受用多作损耗之时;彼等为财食而漂游种种之境。流行瘟疫、耗损家畜及令多恶梦之时;又狼、鼠等作害之时;遭受鬼害或狐疑鬼害等等之时。若 行持此法,则能平息障碍与祸患。若恒时引发相续中悲心而行持者,则理所当然能成赎死、远离病魔、息灭恶梦、增上顺缘、圆满资粮等自他暂时与究竟之利乐,诸 多必要,无须尽述,故应勤奋也。
  ——此乃麦彭仁波切以利人之心而造之。善哉!增吉祥!

  问:「供养仪轨」
  一切人天内外胜资具 妙乐饰鬘美食华衣等
  诸佛菩萨愿力所化现 祈以普贤云供作庄严

  问:「八圣吉祥颂」
  作任何事之始,念诵一遍,能顺利如愿成就,故当铭记。 
  嗡现有自性清净任运成 安住十方吉祥剎土中 诸佛正法僧伽圣者众 顶礼一切愿我等吉祥
  灯王佛贤勇义成就佛 慈严德佛善名胜德佛  一切义持广大名称佛 如须弥山圣力名德佛
  垂念一切众生名德佛 威力吉祥名称遂愿佛  仅闻圣名增德增吉祥 吉祥八大善逝敬顶礼
  文殊童子具德金刚手 圣观自在怙主慈氏尊  地藏菩萨并与除盖障 圣尊普贤菩萨虚空藏
  青莲金刚白莲那伽树 如意摩尼宝剑日月轮  持善标帜吉祥殊胜德 八大菩萨勇士敬顶礼
  殊胜宝伞吉祥黄金鱼 如意宝瓶悦意妙莲花  悦音海螺圆满吉祥结 不朽胜幢自在金轮宝
  殊胜标帜八胜吉祥宝 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  仅念嬉女圣众即增祥 八大吉祥天女敬顶礼
  大梵大自在天遍入天 千目帝释与持国天王  增长天王龙王广目天 多闻天王各持天宝物
  轮三叉戟短枪金刚杵 琵琶宝剑宝塔胜宝幢  三界增上善妙与吉祥 世间八大护法敬顶礼
  我等如今所作诸事业 一切障难恼害悉消泯 
  顺缘增长所愿如意成 祈愿吉祥如意悉圆满 晨起念诵此日诸愿成 临睡念诵能见善梦境 战时念诵制胜于诸方 事前念诵倍满诸所求 常时念诵寿德名财祥 妙善圆满所欲如意成 净障与增上生决定胜 诸义成就胜佛所宣说 火猴年良辰吉日由将华吉比多杰(文殊喜悦金刚)意海所生之大宝璎珞。 (注:那伽树,又称金色树,可入药,或用于焚香祭龙。)

  问:「清净咒」
  让 样 康 (念诵三遍,此咒是净化福物咒语)

  问:「加持咒」(念诵三遍)
  嗡 桑巴拉 桑巴拉 波玛纳萨拉
  玛哈藏巴巴吽 帕德所哈
  此咒其功德能使念诵增上一千万倍。

  问:「四无量心」(念诵三遍)
  愿诸有情具乐及乐因 愿诸有情离苦及苦因
  愿有情不离无苦之乐 愿有情离亲疏悉平等

  问:「发心」(念诵三遍)
  诸佛妙法贤圣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功德 为利有情愿成佛

  问:「皈依」(念诵三遍)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恳请东南火神君加持福物 一心恳请此地地神母借地做功德)

  问:《虚空藏菩萨经》辑要
  (一)、尔时世尊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已无量劫得无生忍,具无碍辩,究竟满足首楞严定,住最上地决定坚固,终无倾动。
  (二)、善男子!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巧方便慧,深入一切诸佛法海,离诸疑惑,不依他故。智慧善巧,于诸菩萨摩诃萨中最上幢王。
  (三)、善男子!虚空藏菩萨是一切众生生天、般涅槃大明导主,能断一切烦恼心患,善治身毒及四大病。若有众生起恶邪见,轮回迷没生死旷野,无善方便,不知生天、般涅槃路。
  (四)、若有众生称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至心归命,烧坚黑沈水及多伽罗香,恭敬、礼拜。时虚空藏菩萨观此众生心心善根。
  (五)、若见众生诸见、烦恼之所惑乱,若见过去善根种子心所行业,于佛法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余功德随所堪能。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观彼众生,随所应见,于其梦中现种种形,即以方便而为说法。
  (六)、善男子!若有众生,应于寤觉见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即于目前见种种形,即以方便开正直道,破诸众生恶业、邪见、恶愿、恶归、恶处、恶取,如是计着, 悉令解脱。身、口、意业无诸邪曲,趣正直道、正业、正见、正愿、正归、正处、正取,常获亲近诸善知识,速疾舍离臭结烦恼,永免三涂、八难之苦,常行善业, 得自在力,乃至渐渐入深法忍。
  (七)、若诸众生种种身病,及心狂乱,聋盲瘖痖,手足拘挛(指肌肉不能收缩、伸展自如),诸根不具。称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至心归命,烧坚黑沈水及多伽罗香,恭敬、礼拜,或从乞药,或愿除愈。
  (八)、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即随其愿,或现梵天像,或现释提桓因像,或现毘沙门像,或现四天王像,或现诸天相(以下诸天名号省略),或现婆罗门像,或现剎 利像,或现长者像,或现居士像,或现大臣官属像,或现童男、童女像,或现父母、亲属像,或现执金刚像,或现天龙八部以及人、非人像。(以上天龙八部名相省 略)
  (九)、虚空藏菩萨现如是等种种诸像,在于梦者及寤者前,为说病相。并为分别诸药对治,病状如此,应服此药;若如是病,宜服彼药。
  (十)、诸众生等既闻说已,各随所应,而合诸药,若自无者,菩萨悉与。是诸众生或有一服、二服、三服,众病皆愈,或有但见所现之身,病即除者。如是,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
  (十一)、若有众生贫穷困苦,而:
  一、欲求大富,欲多诵习,欲乐多闻,欲求解脱,
  二、欲求离欲,欲求禅定,欲求名称,欲得第一,欲求善巧,
  三、欲得自在,欲得端正,欲求好色,欲得妙声,欲求好香,
  四、欲得上味,欲求好触,欲得饮食,欲求勇健,
  五、欲得种姓高贵,欲愿生男,欲愿求女,欲得眷属,
  六、欲求福德,欲得成就六波罗蜜,欲得巧言,
  七、欲求覆护一切众生,欲得免脱一切牢狱,
  八、欲断一切诸恶律仪。有施心者,愿建立之,乃至智慧亦复如是。
  (十二)、(若有众生:)
  一、欲得长寿;二、欲愿多财,得已能用;
  三、欲令悭者能行布施;四、其毁禁者,令坚持戒;
  五、若瞋恚者,令修忍辱;六、其懈怠者,使住精进;
  七、散乱心者,教修禅定;八、其愚痴者,令修智慧;
  九、不定乘者,劝学声闻;十、着我众生,教缘觉乘。
  十一、若有众生离大慈悲,自惜己身,舍诸众生,愿离此心,生大慈悲,不自护身,摄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三)、善男子!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知彼心已,即现方便,令此众生舍离先心,起大慈悲,不护己身,不舍众生,发菩提心,住四梵行。
  (十四)、若有众生乐大慈悲,欲求救济一切众生,欲愿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阿练若处。若在林中、若于露地,烧坚黑沈水、多伽罗香,合掌恭敬,向于十方,五体投地,至心归命。
  (十五)、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而便说此陀罗尼咒:
  阿蜜栗舍阿蜜栗舍.迦楼尼迦.遮罗遮罗 毘遮罗珊遮罗.
  迦楼尼迦 罗母罗母.母楼鞞迦陀履摩 目佉浮楼阇婆奈
  迦楼尼迦 真多摩尼富罗耶 迦楼尼迦 萨埵舍迷他跛夜.
  阿若陀梨 踣钤踣钤 罗底毘鞞迦 铃台栗致毘鞞迦钤
  迦楼尼迦 否梨夜鬪 磨磨阿奢 萨埵跛履.波迦夜
  阿输迦伽底.娑婆呵
  (十六)、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或现天像,或示人像,或獐鹿像,或为鸟像,或不现形,随彼所应,以诸方便而为说法。化度无量那由他百千众生,令住声闻乘、辟支佛乘、及住大乘。
  (十七)、又于少时建立众生,住于大乘,得阿鞞跋致,乃至令得诸深三昧及陀罗尼,满足十地者。
  (十八)、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若人思量乃可能知虚空边际,无能测量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智慧、方便、大慈、大悲、及三昧力、成熟众生之边际者。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不可思议功德智慧。
  (十九)、善男子!若有众生心无谄曲,亦不幻伪,其心纯至,顺入正流,所见真实;不讥彼阙,不自矜高,不卑他人,离诸嫉妒,不自显异,矫惑众人,心本具足。
  (二十)、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怜愍此等诸众生故,以方便智,勇猛精进,修善方便,除灭此等诸众生罪,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得不退转,获大势力及精进力,为欲满足六波罗蜜故,常勤修习大慈、大悲,乃至究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十一)、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不可思议功德,勇猛成就一切众生。
  (二十二)、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以何因缘,独其顶上有此殊妙如意宝珠,以无量释迦毘楞伽宝而为围遶,光明显曜,蔽于众色,不与诸余菩萨摩诃萨等?」
  (二十三)、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能拔众生危厄险难。
  一、若有众生犯根本罪,应堕恶趣;一切善根,皆已烧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是大无明、邪见、黑暗之清净朗日,是灭根本罪者之大良师,能拔疑箭;破善法器,能令完全。
  二、若有众生犯波罗夷,断善根栽,趣向地狱,无所归依,智者所弃;悉能济拔,开示真路,能洗众生臭恶烦恼,令离恶趣,是升人天、解脱者梯。
  三、若有众生贪愚惑乱,能令觉悟。瞋恚害心及以痴暗,谤无因果,放逸不信,不畏未来,贪求无厌,极怀嫉妒,具十恶业,日夜增长。
  四、如此众生,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能除如上诸重罪业,安处人、天解脱之处,犹如大车。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是诸天、世人所应尊重,奉迎供养。」
  (二十四)、善男子!若有众生闻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或造形像,或设供养,是人现世无诸灾患,水不能漂,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毒不能中,人及非人无能为害,亦无囹圄、盗贼、怨家、诸恶、疾病、饥渴之苦;随寿长短,必无夭横。
  (二十五)、善男子!若有众生心乐佛法,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于其临终而现佛形,为说偈言:佛智真实,度生死海;速求佛智,得尽诸苦。
  (二十六)、善男子!时彼众生得见佛身,又闻此偈,至心观察,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命终之后,得生净国,永不更在五浊世界。常获亲近彼佛.如来,又闻妙法,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彼众生临终之时应闻妙法及应见僧,亦皆普示。
  (二十七)、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此不可思议方便智慧。

  问:《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辑要一
  (一)、尔时净意兜泥耶子白佛言:世尊!我见世间一切人众,种种行相而各差别。或见有人得长寿者,有短寿者,有多 病者,有少病者,有端正者,有丑陋者,有如意者,有不如意者,有生下族者,有生上族者,有富贵者,有贫穷者,有愚痴者,有智慧者,如是等类,种种差别。以 何因缘,报应如是?愿佛‧世尊为我宣说!
  (二)、佛言:世间众生所作因行有差别故,其所得果而各有异。汝当谛听,如善作意。今为汝说!
  一、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心怀恶毒,或时持刀,或时执杖,伺求方便,杀害生命,无悲愍心,不生惭愧,或自手杀,或教他杀。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寿命短促。净意当知:由杀命因,获短寿果。
  二、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心无恶毒,不持刀杖,不杀生命,具悲愍心,有大惭愧。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寿命长远。净意当知:由不杀因,感长寿果。
  三、世间一类男子、女人,或时执持杖木、瓦石打掷有情,或复自手触恼于人。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多诸疾病。净意当知:由恼害因,感多病果。
  四、世间一类男子、女人,不持杖木、瓦石打掷有情,不以自手触恼于人。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少诸疾病。净意当知:由不恼害因,感少病果。
  五、复次净意!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常起忿恨、瞋恚之心,生诸过失。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相貌丑陋。净意当知:由忿恚因,感丑陋果。
  六、世间一类男子、女人不起忿恨、瞋恚之心,不生过失。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相貌端正。净意当知:由不忿恚因,感端正果。
  七、世间一类男子、女人,若见他人所有利养,乃至名闻、诸可意事,即以方便而为障碍,不令他得。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凡所施作皆不如意。净意当知:由障可意事因,感不如意果。
  八、世间一类男子、女人,若见他人所有利养,乃至名闻、诸可意事,不以方便而为障碍,欲令他得。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凡所施作悉得如意。净意当知:由不障他可意事因,感如意果。
  九、世间一类男子、女人,于他人所应尊重者而不尊重,所应恭敬而不恭敬,所应供养而不供养,常起我慢,自高其心。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常生下族。净意当知:由起我慢、自高为因,感下族果。
  十、世间一类男子、女人,于他人所应尊重者即起尊重,所应恭敬即起恭敬,所应供养即当供养,不起我慢、自高之心。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常生上族。净意当知:由不起我慢、自高为因,感上族果。
  十一、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其心悭吝,不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住舍、床座,乃至不以涂香、末香施诸沙门、婆罗门等。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贫穷阙乏。净意当知:由悭吝因,感贫穷果。
  十二、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心不悭吝,常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住舍、床座,乃至涂香、末香施诸沙门、婆罗门等。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富贵自在。净意当知:由不悭吝因,感富贵果。
  十三、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心不爱乐正法经典,又复不于沙门、婆罗门所请问诸义:「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应发起,何者不应发起?何者应行,何者不应 行?」不能如是请问开决。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愚痴无智。净意当知:由不乐法不问法因,感愚痴果。
  十四、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心常爱乐正法经典,又复能于沙门、婆罗门所请问诸义:「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应发起,何者不应发起?何者应行,何者不应行?」而能如是请问开决。
  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具大智慧。净意当知:由爱乐法请问法因,感智慧果。
  (三)、复次净意!如我上说,如是因果种种差别,是故当知:
  一、短寿因得短寿果,长寿因得长寿果;
  二、多病因得多病果,少病因得少病果;
  三、丑陋因得丑陋果,端正因得端正果;
  四、不如意因得不如意果,如意因得如意果;
  五、下族因得下族果,上族因得上族果;
  六、贫穷因得贫穷果,富贵因得富贵果;
  七、愚痴因得愚痴果,智慧因得智慧果。
  (四)、净意!当知:佛说长寿为胜善报,少病为胜善报,端正为胜善报,如意为胜善报,上族为胜善报,富贵为胜善报,智慧为胜善报。净意!如是等法是佛所说。汝当修学!

  问:《说妙法决定业障经》辑要
  (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法界藏殿诸佛所会无边道场,与大比丘众、菩萨摩诃萨俱。时此道场有一夫人,名曰功德庄严开敷花,合掌向佛,退坐一面。尔时夫人白佛言:若有初修行菩萨,何等之人非善知识,不应共住?
  (二)、佛告夫人:
  一、若三界中梵、释、四王、沙门、婆罗门皆与修行菩萨为善知识,惟除声闻非善知识,恐声闻退修行菩萨大乘道行。何以故?声闻、缘觉为己利故,劝引初修行菩萨回入小乘,是以声闻乘人非善知识。
  二、初修行菩萨不应与声闻比丘同居房舍,不同坐床,不同行路。若初修行菩萨智慧弥广,无二分别,悟大乘法而为方便,劝引声闻令入大乘,方许同住。
  三、若声闻比丘福智狭劣,则修行菩萨不应为说甚深大乘,恐其诽谤。复次修行菩萨不应数览小乘经论。何以故?为障佛道故。
  四、修行菩萨宁舍身命,不弃菩提,而入声闻,求罗汉道。菩萨劝请一切众生已,尔时若舍菩提之心,别起异道,入于声闻罗汉道果,因恼乱故菩萨而退菩提,二人俱堕,无间地狱。
  五、修行菩萨菩提心故摄诸众生,宁同火坑,不住声闻寂灭涅槃,不退菩提,以是义故为摄众生令入佛道故。如是修行菩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之所尊重,堪任供养,超越声闻,则邪魔眷属无能娆恼。
  (三)、尔时夫人白佛言:何者邪魔眷属?
  (四)、佛告夫人:敷演大乘经典之处,若有众生闻说大乘心不乐闻调弄诽谤,当知则是邪魔眷属,诽谤大乘经典心故,死堕阿鼻受苦无量,复生饿鬼,食火屎尿。 无量劫中受苦毕已,后生人中盲聋、瘖痖、病癞、不具。此等众生命终之后经无量生,方得值遇如来,亲承供养,于诸佛所还复得闻大乘经典,纯一无杂。
  (五)、尔时如来于诸毛孔普出言音,一一毛孔出无量亿百千法光,复生无量法音偈赞。时此会中若有声闻乘人,则闻声闻乘法;若有缘觉乘人,则闻缘觉乘法;若有大乘行人,则闻大乘妙法;鸟兽之类各随其音而闻佛法。
  (六)、于此会中所有众生过去未曾耳闻佛法,皆见如来默然不语。其余众生过去曾谤大乘经故,虽于多劫堕在地狱、饿鬼受苦,由谤法时大乘入耳,是故佛所亲闻大乘,心生欢喜,而发无上菩提之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七)、尔时夫人白佛言:「所说大乘,何故名为大乘?何故说为大乘?」
  (八)、佛告夫人:当为汝说大乘名号!
  一者,令人深乐,是名大乘; 二者,不动,是名大乘,
  三者,无过,是名大乘; 四者,无边,是名大乘;
  五者,如四大海,是名大乘;
  六者,金翅及紧那罗、摩睺罗伽杂类所敬,是名大乘;
  七者,干闼婆所赞,是名大乘; 八者,诸天恭敬,是名大乘;
  九者,梵天归依,是名大乘;十者,天帝所敬,是名大乘;
  十一者,四王所摄,是名大乘;十二者,龙王供养,是名大乘;
  十三者,菩萨奉持,是名大乘;十四者,成就佛性,是名大乘;
  十五者,贤圣归依,是名大乘;十六者,一切普堪所受,是名大乘;
  十七者,如药树王,是名大乘;十八者,断诸烦恼,是名大乘;
  十九者,能转*轮,是名大乘;二十者,无言无说,是名大乘;
  二十一者,如虚空相,是名大乘;
  二十二者,三宝种性无断,是名大乘;
  二十三者,钝根众生不信,是名大乘;
  二十四者,超过一切,是名大乘。」
  (九)、尔时佛说大乘威力名号之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百千乐器不鼓自鸣,则于空中诸天雨花。无量百千天子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无量百千声闻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初戒菩萨未悟法者,皆已悟解。

  问:阐释菩提法
  (一)、尔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菩提法门其义云何?未来世中若有众生问我此义,我无智慧,所有佛法不能通达,我于尔时当云何答?愿佛.世尊广为我说!」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说伽陀曰:
  一、婆罗门当知:我所为汝说,此广大正法,劝发菩提心,诸无智慧者,由此而获得;若了此法门,是即菩提义。
  二、此所说正法,劝发菩提心,随众生所问,一一能开示;此所说正法,劝发菩提心,邪见诸疑惑,一切皆能断。
  三、于后末世中,若有人得此,正法堕手者,是人若布施,谓广大财等,即圆满施行;由施成就故,得到于彼岸。
  四、又复末世中,若有人得此,正法堕手者,是人若持戒,清净而无缺,即圆满戒行;由戒成就故,得到于彼岸。
  五、又复末世中,若有人得此,正法堕手者,是人若忍辱,安受诸娆恼,即圆满忍行;由忍成就故,得到于彼岸。
  六、又复末世中,若有人得此,正法堕手者,是人若精进,勇猛而发起,即精进行圆;由精进成就,得到于彼岸。
  七、又复末世中,若有人得此,正法堕手者,是人若修定,住三摩呬多,即圆满定行;由定成就故,得到于彼岸。
  八、又复末世中,若有人得此,正法堕手者,是人若修慧,解了最胜法,即圆满胜慧;由慧成就故,得到于彼岸。
  九、又复末世中,若有人得此,正法堕手者,能尊重供养,当知如是人,名求菩提者;得近佛菩提,决定当成就。
  十、八十俱胝佛,加持此正法,若得堕手者,获最上法聚;若现在佛前,闻此正法者,当知如是人,了知菩萨义。
  十一、爱乐佛菩提,我知如是人,我见如是人,我念彼名字;我及一切佛,亦共所称赞。
  十二、若人闻此法,不转为他说,彼生我慢心,造广大过失;当知彼等人,不尊重正法!
  (二)、尔时婆罗门白佛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门,即是菩提义。若人于现世中,爱乐了知如是义者,是人不久于此世间得大勇猛,未来世中善说胜法安住菩提,广为多人作大利益!」
  (三)、佛言:「婆罗门!汝今已能得正智慧,能说如是利益语言。婆罗门!若有人今于我前闻是法已,我涅槃后于末世中,若能于此正法书、持、读诵者,当知是人爱乐圣道发菩提心。」

  问:菩萨以无漏法利益众生
  (一)、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但有名相,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能自饶益?亦教他人令得善利?云何菩萨具足诸地,从一地至一地,教化众生令得三乘?」
  (二)、佛告须菩提:「若诸法根本定有、非但名相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能自益,亦不能利益他人。
  (三)、须菩提!诸法无有根本实事、但有名相,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一、能具足禅波罗蜜,无相故;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无相故。
  二、具足四禅波罗蜜,四无量心波罗蜜,四无色定波罗蜜,无相故。
  三、具足四念处波罗蜜,无相故;乃至具足八圣道分波罗蜜,无相故。
  四、具足内空波罗蜜,无相故;乃至具足无法有法空波罗蜜,无相故。
  五、具足八背舍波罗蜜,无相故;具足九次第定波罗蜜,无相故。
  六、具足佛十力波罗蜜,无相故,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波罗蜜,无相故。
  ◎是菩萨无相故,自具足是善法,亦教他人令具足善法,无相故。
  (四)、须菩提!若诸法相当实有如毫厘许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能知诸法无相、无忆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教众生令得无漏法。何以故?一切无漏法,无相、无忆念故。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漏法利益众生。」
  (五)、问曰:若菩萨知诸法实相,何用行布施等为?答曰:佛此中说:
  一、布施等不具足,不能成就众生。
  二、菩萨庄严身及音声、语言,得佛神通力,以种种方便力能引导众生。
  三、是故菩萨为成就众生故,行檀波罗蜜,亦不取檀波罗蜜——若有、若无相,亦不戏论如梦等诸法,直行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取相,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可取相。
  五、知一切不可取相已,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念:「一切无根本,不可取相,如梦乃至如化;以不可取法不能得不可取相法,但以众生不知是法故,我为是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是菩萨从初发心来所有布施,为一切众生,所谓布施等诸善法为一切众生故修,不自为身。
  (七)、此中佛自说因缘:「不为余事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为一切众生故。」
  (八)、所以者何?是菩萨远离怜愍众生心,但行般若波罗蜜,求诸法实相,或堕邪见中;是人未得一切智,所求一切智事,心未调柔,故堕诸边,诸法实相难得故。
  (九)、是故佛说:「菩萨从初发心,怜愍众生故,着心渐薄,不戏论毕竟空;若空有此过,若不空有彼过等。」
  (十)、问曰:如余处:「菩萨自利益亦利益众生」,此中何以但说「利益众生」,不说「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答曰:
  一、菩萨行善道为一切众生,此是实义;余处说:「自利亦利益众生」,是为凡夫人作是说,然后能行菩萨道。
  二、入道人有下、中、上:下者,但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为亦为他;上者,但为他人故行善法。
  (十一)、问曰:是事不然!下者,但自为身;中者,但为众生;上者,自利亦利他人。若但利他,不能自利,云何言「上」?答曰:
  一、不然!世间法尔:自供养者不得其福,自害其身而不得罪。以是故,为自身行道,名为下人。 
  二、一切世人但自利身,不能为他;若自为身行道,是则断灭,自为爱着故。
  三、若自能舍己乐,但为一切众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与一切众生异故。
  四、若但为众生故行善法,众生未成就,自利则为具足;若自利益,又为众生,是为杂行。
  (十二)、求佛道者有三种:
  一者、但爱念佛故,自为己身成佛;二者、为己身亦为众生;
  三者、但为众生——是人清净行道,破我颠倒故。
  (十三)、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安住是中,拔出众生着甘露性中。
  (十四)、「甘露性」者,所谓一切助道法。何以故?行是法得至涅槃,涅槃名「甘露」。
  (十五)、住是甘露性中,我等妄想不复生。
  (十六)、是菩萨自得无所著,亦令众生得无所著,是名「第一利益众生」。
  (十七)、附录:「菩萨」的名义:要「发」菩提「心」,才「名」为「菩萨」。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贤圣所尊敬了。
  (十八)、因此,菩萨发心以来,就是这样可尊可敬的,大菩萨们是更不必说了。因为「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悉由菩萨」而「有」的。世间善法,声闻、缘觉等善法,都依佛菩萨而有;佛功德也是依菩萨而有的——所以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
  ◎本份讲义内容整理自《大智度论》

  问:依止善识而修行
  (一)、佛陀一再提到修行上善知识的重要,这是为了使我们能和有正念、内心平静的人学习。
  (二)、当我们的烦恼非常深重时,以致于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在这种困顿的情势下,你可以阅读佛书,这会让你转变心念,转向有益身心的念头。
  (三)、如果不能阅读佛书,或者你不想阅读佛书,那么去与一位有正念、内心非常平静的人交谈。让善知识来影响你,这样会让你更有正念、内心更平静,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试着保持正念,你的正念会使你去做正确的事情。
  (五)、古德云:「所谓佛法难闻者,拜着未闻正法凡俗之师;所求者,心外之佛;所闻着,世间之法。罔闻如来正知正见,不入见佛、闻法之境界,谓之佛法难闻,而明师尤为难遇。」
  (六)、修学佛法,择师实为最难之事,邪师则随处触目,而明师则万中无一。因此修行者应以建立择师之正知正见,慎择上师传承为第一要务。
  (七)、选择明师要知师心之出发点,是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之大善知识,能转*轮者,谓之明师。
  (八)、真正成就者,绝不会哗众取宠,以神通异术来吸引徒众,而是全凭正法正念来引导信众老实修行的。
  (九)、若要选择一心依止的根本上师,必须观察上师的言行与德量是否符合金刚上师的条件?莲花生大士云:「弟子不观师功德,轻言依止者,如服毒药。」行者应审慎观察师之德行。
  (十)、善知识之德行应如《庄严经论》所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观察具足以上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
  (十一)、若师长未具全德,至少应具利他悲心且坚固出离心者,称上师或阿阇黎,若具全德且已明心见性者称金刚上师或称金刚阿阇黎。

  问:禅修的生活
  (一)、能以宁静、喜悦,以及一颗坚强、稳定的心,来面对所有障碍,这便是将禅修应用于生活之中。
  (二)、当人的视野已扩展到前所未见的开阔境界时,智慧的力量将带我们扬升到另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在禅修道路上精进不懈。
  (三)、我们禅修的目的便是要打破「『我』是真实的」幻想,不久,我们会发现到许多以往认为自己是真实和永恒的观念,并非如此坚定不变,而只是我们费尽心思想掌握的念头之流。
  (四)、禅修的技巧能产生心的澄明,因为在辨识、了解与放下念头的过程中,我们明白心的活动不出自「我」,所以不必像紧抓着救生艇般地执意攀缘它,即使放手让它漂走,我们仍然在这里。
  (五)、禅修让我们放下对于「我」的执取,因为看清这些念头不等于个人的认同,而是心快速作用的结果。我们由此获洞察力,能看清念头的生灭而不再受制于念头,突然间,一切都豁然开朗。
  (六)、当我们思惟情绪时,会清楚地了解到不论是人或物,都不是情绪生起的原因,其实「我们」才是主要的原因。情绪是心的产物,是我们将念头转变成某种看似坚固的实体,并执持不放。
  (七)、禅修的真正重点,就是无论「有」或「没有」生起什么状态,都要安住在赤祼的觉性中;无论何种状态向你涌现而来,只要敞开心胸,活在当下,然后放下就好了。
  (八)、藉由思惟情绪,能削灭它掌控我们的力量,进而与它产生距离。理性产生的冷静,就是让我们审视情绪、质问它来自何处、探寻它存在的根源,以及审察它的对象,从而消融情绪的炽火。
  (九)、无论是梦境或清醒时刻,一切体验的基础都是相同的:念头、感受、和情绪等,都是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十)、洞悉所有事物皆随因缘而聚合,终究会消散。我们会慢慢地找回自己的洞察力、平静、稳定与尊严,看清当中并无愤怒、欲望或执着。此时,心感到更轻松了,于是我们便又能将心放在呼吸上。
  (十一)、最有效的禅修方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但不要过于期待结果。因为心不动时自清明,水不动时自澄澈。
  (十二)、禅修犹如结交一位懂得循循善诱的益友,他告诫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如何面对自己的心,并将自己视为本质上清醒的人。
  (十三)、禅修让人保有与生俱来的能力,使我们能不断地以有意识、自信和平衡的心态过日子。
  (十四)、完全调伏的心具备两种特质,就是柔和与感兴趣。这样的心充满好奇,不会落入懈怠或其它障碍的陷阱中,因为心知道如何维持开放的状态。
  (十五)、禅修的重点就是希望能培养一种开放、好奇、柔软的心。当拥有轻安的心时,禅修的障碍就不会发生。透过将心安住于观禅所得的真义,我们便能逐渐熟悉自己本具的智慧。
  (十六)、虽然「止」是安住于宁静,但要让狂野的心安顿在宁静中仍需要精进。同样地,透过心的开放和想象力,我们也能克服懈怠。
  (十七)、「止」分为二种,一种是所谓世间的,一种是出世间的。
  (十八)、所谓普通或世间的「止」,就是修持专注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非常悦乐的经验。但是行者若对这种悦乐的经验产生执着,希望能够保持在这种非常悦乐的经验中时,这就变成普通的、世间的一种「止」的修行。
  (十九)、另外,第二种是比较深一层的「止」的修行,就是把修行之中所产生的悦乐经验以及执着去除,去超越它。当你达到这种超越时,这种体悟本身就是「观」。
  (二十)、「观」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但必须以「止」做为基础。所以「止观」跟智慧资粮是有关系的。
  (二十一)、止观双运与智慧资粮两者关系密切。修「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当「止」修到某个程度而有所领悟时,这个就是「观」。所以「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
  (二十二)、佛法真正的中心所在,不出「止观」。「止观」是通于一切法门的定义,离开了止观没有任何一个法门可以成立。

  问:上师的功德
  (一)、如何分析上师的资格?教导小乘者,必要资格是戒、定、慧三增上学的成就。要教大乘,上师需要的资格更多,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提到十种功德。
  (二)、大乘共同道上师的德相,应该具足以下十种功德:「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其巧说,悲悯离厌应依止。」
  (三)、其中「调伏」是指以戒律调伏身心相续;「静」是指以三摩地息灭散乱;「近静」是指以智慧彻底消灭我执。
  (四)、首先(一至三种功德),一位大乘上师也应该成就三增上学。再者,既然我们讲的是修学佛法,(第四种功德)上师应该比弟子具有更多善德及佛法知识。
  (五)、师长应该坚忍不拔(第五种功德),以及他的圣心应该饱学经典,并获得传承的教授(第六种功德)。此外,上师应该证得空性(第七种功德)。
  (六)、最后三种功德是能善巧阐释佛法(第八种功德)、对弟子有悲心(第九种功德),以及在给予教授和指引弟子时不懒惰(第十种功德)。
  (七)、就算上师无法同时具足这十种功德,也应该尽量具备其余条件。而不应该有「这太困难了」或「我懒得教」的态度。
  (八)、礼赞上师功德的法义还有:具有妥善调伏的身、语、意;大智慧和宽容;诚挚正直的心,没有隐藏自己错误的奸巧。此外,最重要的是——你的师长必须注重戒律。
  (九)、无论身为弟子能否看到上师所有功德,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注重戒律的师长。这是在寻觅上师时最重要的基本。
  (十)、师长的根本功德在于自身是否强调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如果有修持密乘的话,就是密乘戒。
  (十一)、一位不强调戒行的师长,连引导弟子下一世得到好的转世都做不到,更不用谈解脱轮回或证得佛果。
  (十二)、身为师长应教导弟子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并要弟子们将这些戒背起来。确切让每个人都了解并能解释他们所持守的戒。这些是不可少的根本修行。
  (十三)、不持戒,就不会成佛,不会解脱轮回,甚至未来世无法得到好的转世。并不是说必须持守所有这三种戒才能得到好的转世,但为了要得到好的转世,至少必须持守别解脱戒。
  (十四)、随时都应注意自身的戒行,因为世间无常,死亡随时有可能会降临,每一分钟你都可能会面临死亡。所以,如果你今天就要死去,你至少必须确定你会得到好的转世,要如何确保自己不会堕入三恶道,这就有赖平时修行和持戒的功德。
  (十五)、我们人类连生病或天气炎热时都无法禅修。如果拿我们的生活和那些恶趣有情相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拥有不可思议的自由和极为奢侈的生活。
  (十六)、但是,当我们经历到问题时,就无法修持佛法;而在恶趣的有情,完全被苦所淹没,根本没有机会修行。所以,在我们有幸获得人身得以修行时,为了确保自己将会获得好的转世,我们现在就要做准备。
  (十七)、最好的准备——为获得好的转世最主要的因就是持戒。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也有在家人的戒律。在家众可以受持八戒、五戒,或甚至少于五戒。
  (十八)、五戒里面,你可以受持一戒、两戒、三戒或四戒。看你觉得自己可以受持多少。然而,无论你受了什么戒,如果你能持戒清净,死的时候戒律没有破损,立即的利益是你下一世一定会获得好的转世,并且可以再次修学佛法,以这种方式,生生世世,从安乐到安乐,直至成佛。
  (十九)、所以,在寻觅上师时,师长是否强调戒律并鼓励弟子持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德。因此,身为师长若能强调戒律并教导弟子持戒的重要时,我都会随喜赞叹。
  (二十)、如果你受戒并过着持戒清净的生活,你正是给自己自由——解脱轮回苦并且能成佛的自由。
  (二十一)、你的上师持守清净的三昧耶戒,和自己本身的上师间有良好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因为上师要使弟子获得成就,及他能利益弟子的程度,有赖于他和他自己的师长间的三昧耶。
  (二十二)、如果你自己能如理依止善友,而善友本身的三昧耶很完整,就算他只给你几个字的教授,由于他三昧耶的清净及其力量,那些字句会对你的心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它们能引发对悲心、出离心、无常与死亡的强烈觉受,或甚至会加速对空性的了悟。
  (二十三)、如果你的上师没有清净的三昧耶,就一直会有这样的危险存在——你的心将会受到染污,或你会对你的上师犯下他曾违犯的同样过失。
  (二十四)、宗喀巴大师曾提及《事师九心》(以九种心态依止上师)
  一、如孝子心——完全依循上师的教诫而行。
  二、如金刚心——就算魔类、恶友等等,企图分裂你和上师时,要如金刚杵,永不分离。
  三、如大地心——无论何时上师给你工作,无论负担多么沉重,要如大地,完全承担。
  四、如轮围山心——当你依止上师时,无论遭遇何种痛苦,要不动如山。不起烦恼、丧气。此处,痛苦是指艰难之事或问题,当它发生时,你的心应该维持不动摇,不受干扰或因而丧气。
  五、如世间仆使心——就算上师赋予你种种困难的工作,要如国王的仆役,以宁静的心来完成它。 
  六、如除秽人心——放下骄慢,视自己较上师卑下。
  七、如乘心、延续心——无论负担是多么困难或沉重,要如绳索,以欢喜心支撑上师的工作。
  八、如犬心——就算上师批评你、激怒你或不理你的时候,要如忠狗,绝不以瞋怒回应。
  九、如船心——随时为上师往返,永不厌烦。
  (二十五)、依止上师发愿文:
  一、荣耀珍贵的根本上师,请加持我能如此修行。从现今起,尽未来世,愿我能如此依止上师。
  二、我祈求犹胜一切诸佛的慈尊根本上师——请加持我尽未来世能以大恭敬心依止我的具格尊胜上师。
  三、由于了解到安乐和善德的根本在于我能够如理依止慈尊上师,他是一切功德之本,我将以大恭敬心依止他,宁舍生命也不背弃他。
  (二十六)、如果你大声持诵这些词句并在内心思惟其义,你将拥有尽未来世生生世世都能如理依止珍贵上师的好运。
  (二十七)、如果你心中怀着这九种心态(事师九心)而承事、恭敬、供养珍贵的上师,就算没有刻意地修行,也会培养出许多美好的品德,累积广大的功德,迅速成就无上正觉。
  (二十八)、所以,就算只做了一件上师告诉你的事,就向成佛迈进一步。无论何时你做了上师建议你做的事,就变成极大的净业。许多世的沉重恶业得以净除,累积了难以想象的功德,而且越来越接近佛果。
  (二十九)、例如,就算是清扫上师的房间。每次你清扫房间,就越来越接近佛果。这是因为在一切有力的对境中,上师是最具威力的,比无量诸佛菩萨更具威力。这力量从那个人变成你的上师时开始形成。
  (三十)、一旦你认定某人为上师、自己为弟子,从而结下法缘的那一刻起,无论那人本身成佛与否,无论他是不是菩萨,那人成为你生命中最具威势力的人,比一切诸佛菩萨更有威力。所以,无论你对他作何种承事,即使是清理上师的房间一次,都能净除许多恶业,带领你更接近佛果。
  (三十一)、所以,你应该忆念,每一次你承事上师,无论是何种承事,都在清净你的心,都在迈向佛果。
  (三十二)、阿底峡尊者在生命接近尾声时示现病相,大小便失禁,因为他无法起身去上厕所,就在床上大小便。他的译者种敦巴,内心丝毫不觉得肮脏,藉由对阿 底峡尊者献浴并清理他的床来承事尊者。其结果是,种敦巴净除了许多业障,培养出他心通,能够了解其它有情的心,连在老鹰飞翔十八天那么远之处的微小生物如 蚂蚁和孺虫的心也不例外。
  (三十三)、承事上师,证悟就会降临。一切证悟的潜能都藏在你心中。你只需要净业并彰显它们。你净除越多恶业,就会获得越多成就。
  (三十四)、如果你清净自心,证悟就会降临。你需要做的就是净业,而最有力的净业就是如理依止善友、遵循上师的教诫。
  (三十五)、依止善友的最佳方法是实修善友的教授,其次是承事及恭敬,如清扫上师的住处、为他煮饭等等,第三种是如果你有能力供养的话,供养物资。
  (三十六)、就算你没有学习或做任何特定的修行,如前行、闭关等等(换言之,你没有刻意在修行),但如果你以正确的心态和行为来承事师长,你将自然而然培养出许多美好的品德,不断累积广大的功德,并迅速成就无上正觉。
  (三十七)、有一个故事说到阿底峡尊者的厨师,他花了所有的时间为阿底峡尊者煮饭,完全没有时间禅修,但他的成就远胜于阿底峡尊者的另一位弟子: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洞穴中禅修的噶当派格西贡巴哇。
  (三十八)、能如理依止上师的人,就能获得佛典中提到的成就;他们就是那些能即身成佛的人。成就了依止上师的人,能如理依止善友,在此浊世,能在短短一生当中成佛。佛道的所有成就也是如此。不依止上师,无论你学了多少佛法字句,它们全是干枯的。
  ◎让自己成为受教的人
  (三十九)、思惟具格上师的重要,祈愿让自己能接受上师的教导,成为一个受教的弟子。
  (四十)、佛对有情只有悲心,他拥有圆满的力量、智慧与悲心,他的圣心是一切种智。如果我们听从佛陀的建议,能获得当下的安乐和未来所有可能的安乐。
  (四十一)、如果我们能接受师长及善友的教导或建议,你会得到等同让自己受佛陀教授的利益。那只会有利益,不会有丝毫伤害。
  (四十二)、现在,把这教授关联到我们之中那些很久以前就值遇佛法的人,如果当时我们就能接受师长的教诲,现在早就已经获得许多成就。
  (四十三)、我们可能会成就依止上师、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我们可能会获得密乘的成就,我们可能会彻底解脱轮回,或甚至可能已经成就无上正觉。至少,我们会获得一些菩提道次第的成就。
  (四十四)、但因为我们尚未对师长敞开心门,没有让自己受教于善友,所以这些都没发生。因为这项错误,我们的心与任何成就彻底无缘。
  (45.)今生我们有很殊胜的机会学习佛法,能依止上师、亲近善士,这都是累世修来的福报。我们无法确定未来世能否再值遇这种善缘,因此修学佛法一定要把握机会。
  (46.)回向:
  一、回向今晚闻法和说法所累积的功德和自他过去、现在、未来所累积的所有功德。
  二、愿现世所有成就者和其它圣者身寿稳固,他们所有的圣愿当下圆满。
  三、祈愿所有众生永不再堕入恶趣,立即解脱一切疾病、非人的伤害、恶业和所有烦恼,对皈依和业果能生起不动摇的信心,实证菩提心、实证空正见,尽速成就佛果。

  问:念佛法语汇编
  (一)、人在世间最大的福报不是财富或长寿,真正的福报是临终时不生病,头脑清楚,知道到那里去,这是真正的福报。
  (二)、而真正的快乐是身心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执着。这个快乐才是真正的享受,只要用信愿持名,就能得到。
  (三)、「净念相继」是净宗修行的方法,而我们凡夫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情见。一定要真正放下,我们的佛号才能得力,得力就相应。
  (四)、念佛若夹杂情见,决定不得力,所以念佛的秘诀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五)、当你真正一心念佛的时候,心地清净,没有一个妄念,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个时候即心是佛,因为跟阿弥陀佛相应。
  (六)、然而众生往往是偶尔一念变成佛,第二念又变回凡夫。会变,就是烦恼、习气、妄想、执着没有去掉。
  (七)、妄想就是业障,业障如何消除?当妄念少了,佛号自然就多了;就算不念,佛号也自然现前,这就是业障消除的征兆。
  (八)、慈云灌顶法师说:「消除业障最有效、最有力量的,无过于念佛。」心里常常有佛号,就是善根福德现前。
  (九)、业障深重的人,当所有一切经法、忏法都不能消掉时,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消掉,可知这一句佛号就是大神咒。
  (十)、要经常念佛,念佛要在心里念,不是口里念,也不是出声才是念佛,你心里默念,想佛所做的事情是些什么事情,也是念佛。
  (十一)、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你念十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早上起来一张开眼睛什么都还没有想到,先想「佛、法、僧」,随时忆佛、念佛,这样就是修行了。
  (十二)、凡是学佛、念佛而无法往生的人,都是练习不够。运动员勤苦练习是为了要突破体能的极限;修行人精进不懈地勤修则是要冲破烦恼的缠缚。运动员一再练习的精神值得修行人效法。
  (十三)、若能将妄想心转为念佛心,则念念成净土因。念佛心不断,妄想心便能消灭。
  (十四)、修净土的人,平日里除定课的礼佛念佛外,还必须听经闻法,拜读祖师大德的修行法语,才能加强往生净土的信念。
  (十五)、修净土的人,需要什么条件往生?只要你心清净就能往生。一念清净,就一念生;念念清净,就念念生。
  (十六)、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一切时、一切处,求身心清净,这就是修学净宗的秘诀。
  (十七)、以慈爱心处世、待人、接物,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此功德回向净土,没有不得往生的。
  (十八)、念佛功德在那里?功德在清净心。真正念到清净心现前,你念佛就有功德。如果念佛清净心不能现前,一边起妄想,一边嘴上念佛,这样念得再多也没有功德。「功」是念佛的功夫,「德」是得到清净心。
  (十九)、所有一切法门都是打破妄想、执着的,其中最方便的就是「念佛法门」。佛号一句接一句,当中就没有妄想,也没有执着。有执着就执着阿弥陀佛,不要执着别的。
  (二十)、我们观看佛像,为何能灭罪呢?需知我们平时不念佛、不看佛像,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在造罪业,看佛的像好则会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对佛生起敬爱之心,就是灭罪得福。
  (二十一)、清净心就是佛心,恢复清净心就是作佛,众生念佛就是念清净心。诵经也是如此,把我们的妄想、执着忘掉,专注于经文上,当下即恢复自性清净。
  (二十二)、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把心地一切污秽洗得干干净净。
  (二十三)、世间法常讲「相随心转」,心里欢喜时,相貌就特别好看;心里不高兴时,脸部表情立即有变化。所以我们平时就要观佛的相貌,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殊胜庄严的最极处。
  (二十四)、念佛没有一定的仪式,没有一定的方式,但是有一个原则,一定要念得让自己心很安静,妄念不生,这是念佛的目的。
  (二十五)、念佛就是生活,就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过日子,用什么样的心态与大家相处。处世、待人、接物,归纳起来就这一句佛号。
  (二十六)、发菩提心就是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一生中,我什么都不要,就要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都不求,只求见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二十七)、老实念佛的标准就是「净念相继」。什么是「净」?你有怀疑就不净,有疑心、有夹杂就不净;必须做到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念佛就是不间断。
  (二十八)、《大智度论》上说:「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信清净就是无杂念、无妄想、无疑惑、坚信不乱的一心。
  (二十九)、净土法门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生智慧。平时我们读经、念佛,目的在那里?在修定,让散乱心能定于一处。读经、念佛的功德非常大,能去除我们的妄想、执着。
  (三十)、「念佛」是念到心里面真的有佛,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用特别想着「我要念佛」,甚至在生活中碰到危险之时,自动喊出一句「阿弥陀佛」,佛就自动冒出来了。现前一念心中有佛,这就叫「念佛」,不一定要挂在口上。
  (三十一)、真发菩提心的人,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把世间一切人与事放在心上。
  (三十二)、虽然天天念佛,求生净土,可是常看别人的过失,所以虽念阿弥陀佛,心不清净、不平等,烦恼重重,是非人我。这样的人,即使嘴唇念破了也不能往生。
  (三十三)、一个真正老实念佛之人,平时不打妄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三十四)、一个人起心动念,念头一个接着一个,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决定能伏住烦恼,日后往生凡圣同居土。
  (三十五)、念佛如作佛,诸佛的圆满功德常存我们心中,能助我们远离一切恶念恶行,恢复本有明净心地。
  (三十六)、讲到念佛,善导大师说得很清楚,上根之人尽形寿,一生念佛。到临终才十念的人算是下下根,因为一生没有缘分遇到佛法,到临命终时才遇到,这还是有善根的人,才能在临命终时,有善人提醒十念。
  (三十七)、所以,我们能到念佛道场拜佛、念佛,这已经是宿世善根所致。试想在芸芸众生中,闻不到佛名的,正如无量恒河沙。
  (三十八)、有人一句佛号就往生,有人专持往生咒往生的,有人专念经往生的,不管学哪一个法门,心清净就能往生。
  (三十九)、往生的最低程度要功夫成片。什么是功夫成片?就是这句佛号打成一片,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贪、瞋、痴,挤不进去。虽有贪、瞋、痴、慢,而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佛号,净念相继,决定不夹杂。
  (四十)、平时经常观想佛的相好光明,想佛的无量功德,想佛的依正庄严。研读经典时,也要思惟经典里的境界,这都属于「忆佛」。如果不常观想佛的境界,众生难免没事就胡思乱想。
  (四十一)、如果自己常常忘失佛号,那最好拿一串念珠挂在手上提醒自己,一看到念珠就想到念佛。
  (四十二)、拿念珠也能度化众生。许多没有学佛的人,一看到你手上拿念珠,他可能会对你说「阿弥陀佛」,这样不就教人念了一句佛号了吗?
  (四十三)、净土法门靠佛力,而不单靠自力。所以这个法门能带业往生,虽然无法断尽烦恼,但只要能把烦恼伏住,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能用带业往生的力量,往生极乐。
  (四十四)、如果不想要自己过去造的那些恶业现前,就得现在把恶的缘断掉,勤修善缘才能断恶缘。虽然有恶因,只要因缘不起现前,还是可以带业往生。而善缘里面最善的缘,就是念佛的缘。

  问:大方广佛华严经节录
  (1.)譬如世有人,闻有宝藏处,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欢喜。
  如是大智慧,菩萨真佛子,听闻诸佛法,甚深寂灭相。
  闻此深法时,其心得安隐,不惊亦不怖,亦不生恐畏。
  大士求菩提,闻斯广大音,心净能堪忍,于此无疑惑。
  自念以闻此,甚深微妙法,当成一切智,人天大导师。
  菩萨闻此音,其心大欢喜,发生坚固意,愿求诸佛法。
  以乐菩提故,其心渐调伏,令信益增长,于法无违谤。
  是故闻此音,其心得堪忍,安住而不动,修行菩萨行。
  为求菩提故,专行向彼道,精进无退转,不舍众善轭。
  以求菩提故,其心无恐畏,闻法增勇猛,供佛令欢喜。
  如有大福人,获得真金藏,随身所应服,造作庄严具。
  菩萨亦如是,闻此甚深义,思惟增智海,以修随顺法。
  法有亦顺佑,法无亦顺知,随彼法如是,如是知诸法。
  成就清净心,明彻大欢喜,知法从缘起,勇猛勤修习。
  平等观诸法,了知其自性,不违佛法藏,普觉一切法。
  志乐常坚固,严净佛菩提,不动如须弥,一心求正觉。
  以发精进意,复修三昧道,无量劫勤行,未曾有退失。
  菩萨所入法,是佛所行处,于此能了知,其心无厌怠。
  如无等所说,平等观诸法,非不平等忍,能成平等智。
  随顺佛所说,成就此忍门,如法而了知,亦不分别法。
  三十三天中,所有诸天子,共同一器食,所食各不同。
  所食种种食,不从十方来,如其所修业,自然咸在器。
  菩萨亦如是,观察一切法,悉从因缘起,无生故无灭。
  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于世变异法,了知无变异。
  无异则无处,无处则寂灭,其心无染着,愿度诸群生。
  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勤求于十力,处世而不住,无去亦无来,方便善说法。
  此忍最为上,了法无有尽,入于真法界,实亦无所入。
  菩萨住此忍,普见诸如来,同时与授记,斯名受佛职。
  了达三世法,寂灭清净相,而能化众生,置于善道中。
  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
  譬如工幻师,普现诸色像,徒令众贪乐,毕竟无所得。
  世间亦如是,一切皆如幻,无性亦无生,示现有种种。
  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
  众生及国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无余,一切皆如幻。
  幻作男女形,及象马牛羊,屋宅池泉类,园林华果等。
  幻物无知觉,亦无有住处,毕竟寂灭相,但随分别现。
  菩萨能如是,普见诸世间,有无一切法,了达悉如幻。
  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入于如幻际,于彼无依着。
  如是得善巧,寂灭无戏论,住于无碍地,普现大威力。
  勇猛诸佛子,随顺入妙法,善观一切想,缠网于世间。
  众想如阳焰,令众生倒解,菩萨善知想,舍离一切倒。
  众生各别异,形类非一种,了达皆是想,一切无真实。
  十方诸众生,皆为想所覆,若舍颠倒见,则灭世间想。
  世间如阳焰,以想有差别,知世住于想,远离三颠倒。
  譬如热时焰,世见谓为水,水实无所有,智者不应求。
  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如焰住于想,无碍心境界。
  若离于诸想,亦离诸戏论,愚痴着想者,悉令得解脱。
  远离憍慢心,除灭世间想,住尽无尽处,是菩萨方便。
  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寂灭。
  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
  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
  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
  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
  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种。
  众生诸剎业,杂染及清净,如是悉了知,与梦皆平等。
  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明了皆如梦,与世亦无别。
  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法,譬如梦所见,长短等诸色。
  是名如梦忍,因此了世法,疾成无碍智,广度诸群生。
  修行如是行,出生广大解,巧知诸法性,于法心无着。
  一切诸世间,种种诸音声,非内亦非外,了之悉如响。
  如闻种种响,心不生分别,菩萨闻音声,其心亦如是。
  瞻仰诸如来,及听说法音,演契经无量,虽闻无所著。
  如响无来处,所闻声亦然,而能分别法,与法无乖谬。
  善了诸音声,于声不分别,知声悉空寂,普出清净音。
  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了知言语道,具足音声分,知声性空寂,以世言音说。
  如世所有音,示同分别法,其音悉周遍,开悟诸群生。
  菩萨获此忍,净音化世间,善巧说三世,于世无所著。
  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而常入法性,于彼无分别。
  普观诸世间,寂灭无体性,而为饶益,修行意不动。
  不住于世间,不离于世间,于世无所依,依处不可得。
  了知世间性,于性无染着,虽不依世间,化世令超度。
  世间所有法,悉知其自性,了法无有二,无二亦无着。
  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
  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菩萨求菩提,了世非世间。
  不于世住出,以世不可说,亦不在内外,如影现世间。
  入此甚深义,离垢悉明彻,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
  世间无边际,智入悉齐等,普化诸群生,令其舍众着。
  观察甚深法,利益群生众,从此入于智,修行一切道。
  菩萨观诸法,谛了悉如化,而行如化行,毕竟永不舍。
  随顺化自性,修习菩提道,一切法如化,菩萨行亦然。
  一切诸世间,及以无量业,平等悉如化,毕竟住寂灭。
  三世所有佛,一切亦如化,本愿修诸行,变化成如来。
  佛以大慈悲,度脱化众生,度脱亦如化,化力为说法。
  知世皆如化,不分别世间,化事种种殊,皆由业差别。
  修习菩提行,庄严于化藏,无量善庄严,如业作世间。
  化法离分别,亦不分别法,此二俱寂灭,菩萨行如是。
  化海了于智,化性印世间,化非生灭法,智慧亦如是。
  第十忍明观,众生及诸法,体性皆寂灭,如空无处所。
  获此如空智,永离诸取着,如空无种种,于世无所碍。
  成就空忍力,如空无有尽,境界如虚空,不作空分别。
  虚空无体性,亦复非断灭,亦无种种别,智力亦如是。
  虚空无初际,亦复无中后,其量不可得,菩萨智亦然。
  如是观法性,一切如虚空,无生亦无灭,菩萨之所得。
  自住如空法,复为众生说,降伏一切魔,皆斯忍方便。
  世间相差别,皆空无有相,入于无相处,诸相悉平等。
  唯以一方便,普入众世间,谓知三世法,悉等虚空性。
  智慧与音声,及以菩萨身,其性如虚空,一切皆寂灭。
  如是十种忍,佛子所修行,其心善安住,广为众生说。
  于此善修学,成就广大力,法力及智力,为菩提方便。
  通达此忍门,成就无碍智,超过一切众,转于无上轮。
  所修广大行,其量不可得,调御师智海,乃能分别知。
  舍我而修行,入于深法性,心常住净法,以是施群生。
  众生及剎尘,尚可知其数,菩萨诸功德,无能度其限。
  菩萨能成就,如是十种忍,智慧及所行,众生莫能测。

  (2.)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印。何等为十? 所谓:菩萨摩诃萨知苦苦、坏苦、行苦,专求佛法,不生懈怠, 行菩萨行无有疲懈,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舍大愿, 求一切智坚固不退,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第一印。
  菩萨摩诃萨见有众生愚痴狂乱,或以麤弊恶语而相毁辱, 或以刀杖瓦石而加损害,终不以此境界舍菩萨心,但忍辱柔和, 专修佛法,住最胜道,入离生位。|是为第二印。
  菩萨摩诃萨,闻说与一切智相应甚深佛法,能以自智,深信忍可, 解了趣入。|是为第三印。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
  『我发深心求一切智,我当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众生流转五趣,受无量苦,亦当令其发菩提心,深信欢喜, 勤修精进,坚固不退。』|是为第四印。
  菩萨摩诃萨,知如来智无有边际,不以齐限测如来智; 菩萨曾于无量佛所,闻如来智无有边际,故能不以齐限测度; 一切世间文字所说皆有齐限,悉不能知如来智慧。|是为第五印。
  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最胜欲、甚深欲、广欲、大欲、 种种欲、无能胜欲、无上欲、坚固欲、众魔外道并其眷属无能坏欲、 求一切智不退转欲,菩萨住如是等欲,于无上菩提毕竟不退。 |是为第六印。
  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不顾身命,无能沮坏,发心趣向一切智故, 一切智性常现前故,得一切佛智光明故,终不舍离佛菩提, 终不舍离善知识。|是为第七印。
  菩萨摩诃萨若见善男子、善女人趣大乘者,令其增长求佛法心, 令其安住一切善根,令其摄取一切智心,令其不退无上菩提。 |是为第八印。
  菩萨摩诃萨令一切众生得平等心,劝令勤修一切智道, 以大悲心而为说法,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永不退转,|是为第九印。
  菩萨摩诃萨与三世诸佛同一善根,不断一切诸佛种性, 究竟得至一切智智,|是为第十印。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印。 菩萨以此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如来一切法无上智印。
  (3.)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种如山增上心。 何等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作意勤修一切智法|是为第一如山增上心。
  恒观一切法本性空无所得|是为第二如山增上心。 愿于无量劫行菩萨行,修一切白净法,以住一切白净法故, 知见如来无量智慧。|是为第三如山增上心。
  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 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若有众生骂辱、毁谤、打棒、屠割,苦其形体,乃至断命,如是等事, 悉皆能受,终不因此生动乱心,生瞋害心;亦不退舍大悲弘誓, 更令增长,无有休息。何以故?菩萨于一切法如实出离,舍成就故, 证得一切诸如来法,忍辱柔和,已自在故。|是为第五如山增上心。
  (4.)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共法。何等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由他教,自然修行六波罗蜜: 常乐大施,不生悭吝;恒持净戒,无所毁犯;具足忍辱,心不动摇; 有大精进,未曾退转;善入诸禅,永无散乱;巧修智慧,悉除恶见。 |是为第一不由他教,随顺波罗蜜道,修六度不共法。
  (5.)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勤修。何等为十?所谓: 布施勤修|悉舍一切,不求报故; 持戒勤修|头陀苦行,少欲知足,无所欺故; 忍辱勤修|离自他想,忍一切恶,毕竟不生恚害心故; 精进勤修|身、语、意业未曾散乱,一切所作,皆不退转,至究竟故; 禅定勤修|解脱三昧,出现神通,离一切欲、烦恼、诤诸眷属故; 智慧勤修|修习积聚一切功德无厌倦故; 大慈勤修|知诸众生无自性故; 大悲勤修|知诸法空,普代一切众生受苦无疲厌故; 觉悟如来十力勤修|了达无碍示众生故; 不退*轮勤修|转至一切众生心故。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勤修。
  (6.)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出生佛法道。何等为十?所谓: 随顺善友是出生佛法道|同种善根故; 深心信解是出生佛法道|知佛自在故; 发大誓愿是出生佛法道|其心宽广故; 忍自善根是出生佛法道|知业不失故; 一切劫修行无厌足是出生佛法道|尽未来际故; 阿僧祇世界皆示现是出生佛法道|成熟众生故; 不断菩萨行是出生佛法道|增长大悲故; 无量心是出生佛法道|一念一切虚空界故; 殊胜行是出生佛法道|本所修行无失坏故; 如来种是出生佛法道|令一切众生乐发菩提心,以一切善法资持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大丈夫名号。
  (7.)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忍。何等为十?所谓: 安受呰辱清净忍,护诸众生故;安受刀杖清净忍,善护自他故; 不生恚害清净忍,其心不动故;不责卑贱清净忍,为上能宽故; 有归咸救清净忍,舍自身命故;远离我慢清净忍,不轻未学故; 残毁不瞋清净忍,观察如幻故;有犯无报清净忍,不见自他故; 不随烦恼清净忍,离诸境界故; 随顺菩萨真实智,知一切法无生清净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不由他悟无上法忍。
  (8.)尔时,善财童子曲躬合掌,正念观察,见此女人,其身自在不可思议, 色相颜容世无与等,光明洞彻物无能障,普为众生而作利益, 其身毛孔恒出妙香,眷属无边,宫殿第一,功德深广莫知涯际。 心生欢喜,以颂赞曰:「守护清净戒,修行广大忍,精进不退转, 光明照世间。」
  (9.)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 檀波罗蜜为乳母,尸波罗蜜为养母,忍波罗蜜为庄严具, 勤波罗蜜为养育者,禅波罗蜜为浣濯人,善知识为教授师, 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眷属,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 如理修行为家法,诸地为家处,诸忍为家族,大愿为家教, 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大乘为绍家业, 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
  (10.)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依止,名:解脱者。 一切过失,悉皆舍离,名:调伏者。 不动不转,普入一切如来众会,名:神通者。 于无生法,已得善巧,名:无退者。 具一切力,须弥、铁围不能为障,名:无碍者。

  问:《广释菩提心论》摘录
  (1.)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此悲所因,为观众生故。
  (2.)如《圣法集经》云:「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诸菩萨不应修学多种法门,但于一法而自勤行, 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
  一、所谓大悲,诸菩萨乘此大悲,即于一切佛法如掌中得。
  二、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行处,即得一切力聚; 而诸菩萨亦复如是:大悲行处,即能成就一切佛法力聚。
  三、世尊!又如士夫命根坚固,即能令诸根而得转故; 而诸菩萨亦复如是:大悲坚固,乃能令诸菩提行法而得转故。』」
  (3.)如《无尽意经》云:「复次——舍利子!——当知诸菩萨大悲无尽。 何以故?与一切法为先导故。舍利子!譬如士夫所有命根, 与出入息而为先导;大乘法门广大普集亦复如是: 菩萨大悲为先导故。」
  (4.)如《象头经》云:「尔时有一天子,问妙吉祥菩萨言: 『当云何能发起一切菩萨胜行?复云何住?』 妙吉祥言:『天子!大悲乃能发起一切菩萨胜行。 菩萨缘诸众生,为境界住。是故菩萨常起爱念一切众生, 而于己身无所顾惜,纯一为他,长养利益, 于长时中难作能作,发生诸行。』」
  (5.)诸佛所行,悉以大悲而为其因。
  一、如《信力法门经》云: 「彼诸菩萨悲心坚固,为救度一切众生,时而无少分苦想;
  二、若得度已,亦无所度之想;
  三、不舍一切难行苦行。
  四、如是不久诸行圆满,成本所愿,证一切智,得一切佛法。
  五、如是皆由悲为根本,所有佛.世尊现证一切智,大悲普摄, 广为世间作最胜利益,安住无住涅槃。 如是佛所行,悉以大悲而为其因。」
  (6.)如佛于诸经中说,一切众生于诸趣中有种种苦,如其所应极大苦恼, 菩萨常为众生悲愍观察,所谓:
  一、地狱趣中有种种苦,业火烧然,长时无间,苦恼无尽, 如世盗贼种种治罚、系缚、捶打、铁叉、驱逐、断截身分, 受诸苦恼。此苦亦然,饿鬼趣中有其种种极饥渴苦,身体干枯, 为伺求食故互相残害。虽常伺求,纵经百岁, 终不能得少分残弃及不净等。
  二、又有饿鬼,自力劣薄,依他胜者;虽复依止,而无所得; 设有所得,转为强力诸鬼,欺陵、逼夺、埵打、治罚, 受如是等无量苦恼。
  (一)受是苦者,是昔人中富乐自在等类,由起诸恶故,堕是趣中。
  (二)畜生趣中受无数苦,起恚害心,互相食噉,或有穿通其鼻, 或破裂其身,或打缚等,极不自在,遍身楚痛, 实无少分可爱乐处。如人负重,尝无懈倦; 虽复长时,不念疲乏。
  三、又诸畜生于旷野中一心肆逸,此彼奔驰,曾无暂住,互相残害, 互起怖畏,于此趣中复有是苦。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诸趣, 由起种种烦恼恶业,为其因故,彼彼趣中受诸苦恼。 如人堕于崖险之处,苦恼亦然。
  (7.)复次欲界诸天,欲火烧然,心意散乱, 欲令自心于剎那间定聚一处,竟不能得。
  一、当知:欲乐坏时,苦即现前;如贫苦者,云何有乐?
  二、此欲天中常所堕灭,怖畏忧恼及破坏等亦非其乐, 所有色界诸天,谓由诸行常所迁转,彼天报尽,或复堕于地狱等趣。
  三、如是等诸趣类中,烦恼业等常所缠缚,不得自在, 由是生诸苦恼。是故当知苦火炽盛,烧然世间而不休息。
  四、菩萨见是苦已,即起悲心,普观一切众生。
  (8.)又复菩萨见诸众生受种种苦时,无怨、无亲,起悲愍心, 平等观察而为救度。又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轮回流转, 菩萨未尝于一众生不起亲友之想,起是平等心故,即以是行, 于十方一切众生普遍观察,若见一众生有苦恼者,菩萨爱之如子, 即当代受,不令众生受是苦恼。以是悲心转故, 能令一切众生苦恼息灭,乃得成就大悲胜行。
  (9.)如《无尽意经》云:「此悲观行——世尊! ——于《阿毘达磨经》最初演说,为欲救度一切有情故,起悲愿等力, 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发是菩提心!」
  (10.)如《十地经》云:「一切众生中,诸无救护者、无归趣者、无依止者、 无知见者,菩萨见已即生悲念,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不为他开导教示,菩萨即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当知:诸菩萨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谓即悲心坚固。」
  (11.)如《如来智印三摩地胜上经》云:「菩提心所行,能坏轮回苦!」
  (12.)如《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取大金刚宝, 别得一切金庄严具,而亦不舍大金刚宝,于贫穷者而能普济。 善男子!菩萨亦复如是:
  一、不取一切智心大金刚宝,别得一切声闻、缘觉功德金庄严具, 而亦不舍彼菩萨行,所有一切轮回贫穷者而能普济。
  二、菩萨能于一切种、一切学平等而修,是为无量胜行。 是故从菩提心出生方便,成就大菩提果。」
  (13.)如《无畏授问经》云:「发菩提心所生诸福如虚空界,广大胜上, 无有穷尽。正使有人以殑伽沙数佛剎,满中珍宝供养世尊; 若有人能合掌至诚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不可较计。」
  (14.)又如《象头经》云:「诸菩萨所行真实故得菩提,非诸所行不真实故。」
  (15.)如《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云:「佛言:『大王!若汝所作多种事业, 于一切种一切处,应共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而学。 是故——大王!
  一、汝应如是于正等觉起欲信求愿,趣向等心。 若住、若行、若卧、若立、若饮、若食、若诸所作, 决定常时思念作意。
  二、观想一切佛、菩萨、缘觉、声闻、诸愚夫、异生及己身等, 所有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善根合集一处, 发胜上心,自当随喜已。
  三、普于一切佛、菩萨、缘觉、声闻众中,供养承事所有功德, 与一切众生共之。普愿众生乃至得一切智,一切佛法皆悉圆满。
  四、若日日三时,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王!汝所作事皆得清净,菩提行等亦悉成就。
  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生善根果报无数,若生人中或生天上, 于一切处常得最胜,而汝大王亦如是作,斯为广大。
  六、大菩提心最上最胜,若复所行真实,即能成就大菩提果。』」
  (16.)如《华严经》云:「善男子!从菩提心生一切佛法,广大胜上庄严, 菩提心有其二种:一者愿心,二者分位心(行心)。」
  (17.)又彼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极难得者,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广起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前安住,普尽世间能作利益。
  (18.)善男子!我得成佛,谓由发起求菩提心乘本愿心,后以所行诸行, 从先所起彼一切行,而悉普摄成分位心。是故行、愿等力若悉成立, 即得善知识现前摄受,舍去一切不实境相。
  (19.)菩萨如是发菩提心已,自行布施等诸波罗蜜多相应胜行。 若人自不能调伏,何能调伏他人?是故当知菩萨若不自修诸行, 而何能得大菩提果!」
  (20.)如《维摩诘经》云:「菩萨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 有慧方便解。」
  (21.)如《三摩地王经》云:「童子如我所行得真实故,而汝童子应如是学。 何以故?童子!若所行真实,即不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如是菩萨诸所行行,若以十波罗蜜多、四无量、四摄法等,广分别者, 如《无尽意经》、《宝云》等经说。
  (23.)又学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云何世间学?谓技能功巧等。 云何出世间学?谓禅定等。余复云何:谓利益众生所作一切事业? 此中应知诸菩萨所行,要略而言,谓慧及方便,而此二法无令减少。
  (24.)《象头经》云:「诸菩萨总略而言有二种道。 于是二道若具足者,诸菩萨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等为二?所谓慧及方便。
  一、若离般若波罗蜜多行、诸波罗蜜多、四摄法等,云何能严净佛土、 大富自在、成熟有情、作诸化事、普摄诸法、善巧方便?
  二、是故此慧与彼方便,为无颠倒性,有分别因,由此因故起正方便。 如所说诸法,起无颠倒思惟分别,而能毕竟利乐自、他, 能令烦恼不起,犹如诸毒为咒所害。」
  (25.)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志取大菩提。」 菩提心的体性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菩提。
  (26.)发菩提心之因,《十法经》中说:「发菩提心之原因有四:
  一、见发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二、对如来发生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三、看见众生的痛苦而发心,
  四、因善知识之导化而发心。」
  (27.)《入菩萨行论》云:「发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时,功德亦不断, 其量等虚空。」菩提心生起后就会与以前大不相同。 于一切时,自己的福德都会不断地加强和增长。||《广释菩提心论》摘录 莲华戒菩萨 造

  问:《佛说灌洗佛形像经》辑要
  (1.)佛言:「人身难得,无为道亦然,佛世难值!吾本从阿僧祇劫时, 身为白衣累劫积德,每生自克,展转五道,不贪财宝,弃身施与, 无所爱惜,自致为王太子。
  (2.)以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时,生堕地行七步,举右手而言, 天上天下唯吾为尊,当为天、人作无上师。太子生时地为大动。 第一四天王乃至梵天、忉利天王,其中诸天各持十二种香和汤、 杂种名花,以浴太子。太子得成佛道,开现圣法,济度群萌。」
  (3.)佛告诸天人民:「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生, 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去家,入山学道, 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成佛, 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而般涅槃。」
  (4.)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以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 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正是佛生之日。 诸善男子、善女人于佛灭后当至心念佛无量功德之力, 浴佛形像如佛在时,得福无量,不可称数。」
  (5.)佛言:「我本行菩萨道时,三十六返为天王释,三十六返作转轮圣王, 三十六返为飞行皇帝。诸有佛弟子信心善意者,当念十方诸佛功德。 善若以香花杂物浴佛形像者,所愿皆得。诸天、龙、神常随拥护, 皆当证明。」
  (6.)佛告诸弟子:「夫人身难得,经法难闻!其有天、 人能自减损妻子之分、五家财物用浴佛形像者,如佛在时,所愿悉得:
  一、欲求度世,取无为道,生生不与死会者可得;
  二、欲求精进勇猛如释迦文佛者可得;
  三、欲求如文殊师利阿惟越致菩萨者可得;
  四、欲求转轮圣王飞行教化者可得;
  五、欲求辟支佛、阿罗汉者可得;
  六、欲求永离三恶道者可得;
  七、欲求生天上、人间富乐者可得;
  八、欲求百子千孙者可得;
  九、欲求长寿无病者可得。
  (7.)世间人民贪欲如海,宁割身上一脔肉,不肯出一钱物与人。 人生时不持一钱来,死亦不持一钱去,财物故在世间,人死当独去。 忆如此苦乃浴佛形像者,持是功德生死相随,无有断期。」
  (8.)佛言:「若人有一善之心作是功德者,诸天、善神、天龙八部、 四天王等,佥然拥护。浴佛形像福报所生,常得清净, 从是因缘得成佛道。」
  (9.)佛言:「持好香浴佛形像者,自得其福智,在清净功德名闻; 诸持好华散佛上者,自得其福,端政好色,无有双比; 诸持缯幡上佛者,自得其福,在所从生当得自然好衣无极。」
  (10.)佛言:「我累功积德行善至诚,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乃自致得作佛。
  (11.)今日贤者某甲皆为慈心好意,信向佛道,欲求度脱,持种种香花, 浴佛形像,皆为七世父母、五种亲属、兄弟、妻、子在厄难中故, 为十方五道中勤苦故,为佛人民愚痴不信佛道故,令其后世生为人, 端好洁白,众人所敬,尘垢不着身。
  (12.)在所从生,常与佛会;在所从生,常与法会;在所从生,常与比丘僧会。
  (13.)令某甲明经,智慧晓了佛十二部经、四阿含、安般守意、三十七品、 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八直行道。
  (14.)若能至心求佛道者,疾得阿惟越致,令其得佛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口出八种音声, 飞行洞视在所至到。
  (15.)诸天、龙、鬼神、鬼子母官属拥护其身,令行出入,当得安隐。 若行山中不逢虎狼,若入军旅不被兵甲,若行江湖不逢风波。
  (16.)令床上无有病瘦者,当令县官无呼召者,有妻、子女产生难令得安隐。 若行贾贩财利百倍,众邪恶气不得妄干,水、火、盗贼、怨家、 债主不得妄害,口舌消灭,皆令厌伏,令其精进,莫得中悔。 行如菩萨,得道如佛。」

  问:释大乘菩萨法
  释大乘菩萨法
  (1.)尔时大婆罗门白佛言:「世尊!诸修大乘法者,当行何行?」
  佛告婆罗门言:「如我今说,当如是行。婆罗门!汝今当知:
  若有修大乘法者,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如是心,此经法广为他人宣说教示,如是等人应当亲近、尊重、恭敬。
  是人以四摄法普摄众生,何等为四?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一、 此中何名布施?所谓于财施中若少若多,随其自力起广大心, 以此所施摄彼悭贪。如是名为修大乘者布施所摄。
  二、 何名爱语?所谓于一切处见诸众生,应当面目熙怡,语言柔顺, 以诸方便安慰善来,以此爱语摄彼恶。
  如是名为修大乘者爱语所摄。
  三、 何名利行?所谓见诸善法昼夜勤作,于诸众生起慈愍心, 以生净信摄诸无信,以持净戒摄诸毁禁,于一切处常乐利益。 如是名为修大乘者利行所摄。
  四、何名同事?所谓于一切处先同其事,复以方便教令精进、 坚固菩提,诸有智者于如是法当如是行, 如是行者是为菩萨所修正行,若如是勇猛乃名最胜, 得到彼岸悉能通达最上法门。如是名为修大乘者同事所摄。」
  (2.)尔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依何而住, 乃能得成二足尊果?住有几种?愿佛.世尊广为宣说所有住法! 如是说者,即同宣说菩提法门最上希有!」 佛告婆罗门言:「汝今当知:住有三种,所谓天住、梵住、圣住。
  一、此中何名天住?
  所谓但修慈行。若人先于东方身业行慈,语业行慈,意业行慈, 广大炽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身业行慈,语业行慈,意业行慈,广大炽盛, 此说名为天住。
  二、何名梵住?所谓修四无量行。何等为四?
  谓慈、悲、喜、舍,此说名为梵住。
  四、 何名圣住?所谓修三解脱门。何等为三?
  所谓空、无相、无愿,此说名为圣住。菩萨摩诃萨当依如是圣住中住。」

  问:认识集体医学
  (1.)如果我们继续让身心受负面信念影响,就会老是责怪自己,并且觉得自己既无奈又无能为力,这样的忧伤和绝望将会使我们生病。
  (2.)我们社会的集体意识非常不健康。但是,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治疗并转化自己。要这么做,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僧伽团体,也就是一个可以保护我们集体意识的团体。
  (3.)祈祷这样的精神修行能提醒我们,快乐并非来自学历、工作或富贵。
  (4.)四百年前,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刻卜勒发现月亮会影响地球,并引起潮汐。当他告诉别人这个发现时,没有人相信他。月亮这么遥远,怎么可能会影响地球呢?
  (5.)我们的身体就像地球,不只周围的人,甚至千里之外的人、事、行动都能影响我们。目前正在发生的,过去已经发生的,别人正在做的、想的,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6.)当我们在僧团中,知道僧团成员的正念、安祥、喜乐和自由,与我们及所爱的人的健康大有关连。禅修时,我们可以将他们的慈悲,导向我们所爱的人。
  (7.)当我们能在内心产生慈悲时,那个能量就能活愈自己的身心。只有那个时候,我们的能量才足以治愈所爱的人的身心。
  (8.)禅修时也传送慈悲给其它人,相信那一定有作用,无论效果是大是小。也许会比我们想要的小一点,但一定有。
  (9.)当我的朋友为我祈祷时,我确定接收到了能量;我为他们祈祷时,他们一定也接收到更大的能量。由于我们彼此认识互爱,因此比较容易向对方生起慈悲心。
  (10.)当六根和六种对应的感官对象(六尘)相接触时,身心可能受到扰乱而生病。我们必须修行,训练六根不要成为致病的根源。
  (11.)我们可以用觉知来守护六根,保护自己不受周遭许多物质及心理的不良影响。
  (12.)保有正念,我们就能觉知进来的是什么,就像城门的守卫知道谁进谁出一样。
  (13.)我们练习在六根和六尘接触时,用精勤和正念保护自己。我们必须严格守护六根门才不至于生病。
  (14.)「藏识」,也叫「阿赖耶识」,是我们最深层的心理,它藏有所有我们曾体验过的快乐、忧伤、忌妒及其它情绪的种子。
  (15.)当这些种子受到灌溉或触发时,就显现为能量。「藏识」就像埋有各类种子的花园,而意识则像是园丁。
  (16.)当我们禅修时,意识在运作,但是「藏识」也是日以继夜秘密地在运作。
  (17.)西方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只是「藏识」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我们能辨识并转化深藏在意识里的内在情结,就能趋向解脱和疗愈。这时称为「转依」,意思是意识的深层结构发生转化了。
  (18.)虽然心理分析师也学习如何在潜意识诊断疾病,但他们所谓的潜意识,只是「藏识」的一小部分而已。
  (19.)当我们居住在不健康的环境里,环境中的负面思考、语言、行为都会影响我们,我们迟早都会生病。
  (20.)居住在人们只知追求感官享乐的环境里,可能导致整体的病苦、绝望和沮丧。这只会让我们毁灭自己的身心,并关闭通往未来的大门。我们如果想要健康,就必须下决心营造好环境。
  (21.)我们必须寻找良好的居住环境并过良好的生活,一个致力于灵修、身心健康的大小区,是我们痊愈的最佳机会。
  (22.)我们、朋友及社会每天的修行能够创造清明,当清明和了解产生时,就有慈爱和悲悯。了解愈多,集体意识的爱就愈多,健康状况就会改善。不只是个人,而是整个团体的健康都会改善。
  (23.)如果我们所爱的人、我们的医生、我们的社群,知道如何产生爱和祈祷的能量并传送给我们、包围我们,就能帮助我们恢复健康。
  (24.)有时候,集体意识不见得一定能医好我们,但如果我们能连结到一个良善的集体意识,则身体的康复就会比较有效果。
  (25.)佛教所做的:祈祷并传送精神力量给病人,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在佛教,我们很相信这种祈祷的力量,不过我们称为「回向」。
  (26.)我们的信仰并非迷信,因为我们知道这种「回向」是基于非常科学的真理。
  (27.)真理是:当团体一起静坐并产生正念专注的能量以传送精神支持时,这个能量确定会传达给我们所爱的人。
  (28.)我们知道意识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无明助长;无明愈重,未来生病的缘由就愈多。
  (29.)关于禅修与疗愈。禅修是佛教修行的精髓,目的在于帮助修行者深入了解实相,这样的洞见能够让我们从恐惧、焦虑以及忧伤中解脱。
  (30.)禅修可以产生了解及悲悯,提升生命质量,为我们自己及周围的人带来自由、安祥、喜乐。
  (31.)我们的忧愁、牵挂、问题,只能靠修行生活来解决。目前已有许多人用佛教及禅修练习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困难。
  (32.)禅坐是最常见的禅修方式,但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姿势,例如:行走、站立及躺卧来练习禅修。
  (33.)当我们洗衣、砍柴、浇水或开车时,无论身在何处、在做什么、身体是什么姿势,只要身心具有正念、专注及洞见的能量,就是在练习禅修。
  (34.)禅修产生三个能量泉源:正念、专注以及洞见。
  (35.)正念这个能量泉源,帮助我们觉知当下,在我们身心及环境中所发生的事。
  (36.)我们并不需要去寺庙、教堂或禅修中心才能练习禅修,在社会中生活,每天上班工作、照顾家庭,也都是练习禅修的机会。
  (37.)当我们练习禅修时,我们也得到自由。虽然我们的自由还称不上伟大,但事实上,我们在生活的当下有了很大的安祥喜乐。
  (38.)禅修有滋养身心及疗愈的效果,并让修行者及他生命中的人重获生活的喜悦。
  (39.)当我们注意呼吸,在吸入气息时知道是入息,呼出气息知道是出息, 这样叫做练习正念呼吸。
  (40.)如果我们注意步伐,并能觉知我们在屋内地板或室外土地上的每一步,这样叫做正念于行走。
  (41.)如果我们正在愤怒并且自知正在愤怒,这样叫做正念于愤怒。
  (42.)当我们练习正念于愤怒时,在自身内有两种能量显现。第一种能量就是愤怒,第二种能量则是正念,由正念禅修所产生的第二种能量,能认知并拥抱第一种能量。
  (43.)如果我们能练习五到七分钟,正念的能量将能穿透愤怒的能量,并将之部分转化。
  (44.)正念的能量带有专注的能量。专注能让洞见的能量生起,而洞见将愤怒转化为了解、接受、悲悯及和解。
  (4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惯于回想过去或担忧未来。我们的身体处于现在,但心却不处于现在。
  (46.)正念能帮我们把心带回身上,让我们能完全实在地活在当下。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地活在当下,就能探触到内在及外在中生命的奇妙。 就禅修的精神而言,生命只真正存在于此时此地。
  (47.)佛陀教导我们:「过去已经逝去,未来还未到来;只有在当下此刻才能接触生命。」当我们能够探触到当下的奇妙时,就获得滋养及疗愈。
  (48.)当我们正念的能量变得强而有力时,就能用它来认知并拥抱我们的磨难痛苦、愤怒怨恨、贪婪、暴力、忌妒以及绝望,于是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将它们转化。
  (49.)安祥地活在当下,能够带来奇妙的疗愈,并让我们得以脱离悔恨和执着于过去,以及担忧恐惧于未来的枷锁。

  问:正念的四个范畴
  (1.)正念就是一直正念于某件事物;正念必须有个对象。
  (2.)正念的四种对象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心,以及我们心的对象,这四个范畴叫做四念住。
  (3.)当正念的能量认知身体时,能帮我们回到身体并观照身体,让身体放松。佛教称之为「止息身行」,对于释放身体及精神系统的紧张压力非常有效。
  (4.)依照佛教心理学的说法,我们有五十一种心理现象,包括正面心态,如爱及一视同仁;反面心态,如愤怒及绝望;以及潜藏的心态,如多思及懊悔。
  (5.)无论是什么样的心理行为,正念让我们了解它们为何生起、从何处生起,以及对我们身心的影响。
  (6.)藉由专注及洞见,我们能够注意并享受愉悦情绪,同时转化负面及不悦的情绪。
  (7.)如果是中性感受,藉由正念能将它转变为愉悦感受。例如,牙痛时,我们感到不舒服;我们会想如果牙痛消失了,就会舒服愉快。但通常当牙不痛时,我们只是有中性感受,并不会因为牙不痛而觉得快乐。
  (8.)所以,当我们觉知没有牙痛时,正念将能帮助我们改变中性感受为幸福感。
  (9.)当正念、专注及洞见的能量强大时,我们能深入洞察实相,并且能体验到绝大的自由,不再执着于忧虑、贪爱、瞋恨及绝望的感觉。
  (10.)佛陀及圣者们获得了这种洞见,并且得到最大的自由,即称为解脱。
  (11.)正念于身的练习,帮助我们避免吸收毒素,它帮助我们自在地行走、站立、工作及应对进退,并提升日常生活的质量。
  (12.)正念于感受的练习,帮助我们认知当下的感觉,无论是愉悦的、不愉悦的或是中性的感觉。
  (13.)藉由正念,我们能避开那些陷自己于紧张焦虑及忧郁的事物、影像、声音及想法,如此,便能阻止沮丧受到这些毒素灌溉而蔓延。
  (14.)我们可以坐着或躺着练习,这种练习能带动身体自然地康复。如果我们以医学处方治疗身体,配合这种放松身体的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快速康复。
  (15.)如果用正念的能量认知沮丧的症状,我们便有机会更深入地查看沮丧的本质及根源,以便知道造成它的近因与远因。
  (16.)「认知」的意思是我们能够深入到那些心理行为的根源,清楚知道它们的本质并转化它们。
  (17.)用正念观照沮丧,并引导心去接触那些能够照护和疗愈的清新现象,我们就能去除沮丧。
  (18.)当我们练习禅修时,我们也得到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虽然我们的自由还称不上伟大,我们仍可以摆脱许多错误的想蕴分别及偏见,不再像以前那么样地受苦。事实上,我们在生活的当下有了很大的安详喜乐。
  (19.)禅修的练习尤其能帮助我们处理佛教所说的内在心结及我执(自成情结),这些束缚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
  (20.)内在心结就是纠结在深层意识里的一些错觉、压抑、恐惧及焦虑,会束缚我们,并指使我们去做、说或想一些事实上我们并不真的想做、说或想的事。
  (21.)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缺乏正见,并播下助长了内在心结的种子。
  (22.)有十个主要的内在心结:贪爱、瞋恨、无明、自大、猜疑、执着身体为我、极端及偏见、执取仪式典礼、贪求不朽、及贪求一切恒常。
  (23.)我们的健康和快乐取决于我们转化这十个束缚的能力。当内在心行呈现时,正念的能量能够认知它们,并深入观察而让我们看见这些纠结的根源。
  (24.)正念与平和的心境是禅修的目的。通过禅修,我们发现正念与专注两者合在一起,即指心处于一种不动和专注的状态。此时心中没有冲突,没有散乱,时刻觉照并安住于正道。
  (25.)禅修帮助我们看到一切事物之间的关连和相依性。没有任何现象、任何人能够无因自生并独自存续,此依于彼,每一件事都是依于另一件而生起、而存续。
  (26.)无我的意思是没有一个独立恒存的个体,一切事物都在持续不断地变化着。一切事物的本质就是无我,没有个别独立的自我。
  (27.)比如父子并非完全分别独立的实体,父亲存在于儿子,儿子也存在于父亲;儿子是父亲向未来的延续,父亲是儿子向根源的延续;儿子的快乐连结着父亲的快乐,如果父亲不快乐,儿子的快乐也不圆满。
  (28.)在正念禅修里,低自尊、高自尊,以及要将自己等同于别人的想法都算是病;或者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情结。
  (29.)这三种情结都源于有个独立自我的想法,都是基于傲慢而生:优越的傲慢、低下的傲慢、等同的傲慢。
  (30.)从愤怒、忌妒、瞋恨、羞辱所生起的苦,只有在我们洞见无我时才能被完全转化。基于此,我们因而练习禅修疗愈。
  (31.)如果我们了解心的活动,则禅修练习就变得容易了。当我的血液循环不良时,身体就会出现病症。同样的,当心行被压抑而不能循环时,身心疾病的症状就开始出现。
  (32.)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停止压抑,让这些欲望、恐惧、屈辱等心行有机会生起,被认知并转化,这可藉由禅修发展正念的能量而做到。
  (33.)每天练习禅修来产生正念,能帮助我们认知、拥抱并转化这些受苦的感觉。
  (34.)正念是至上的一种能力,单纯地认知某个对象的存在而不采取立场,不作评价,并且不贪爱也不厌恶那个对象。
  (35.)真正的正念,没有「此」与「彼」的分隔,这样的境界离禅修初阶段还有一大段距离,但我们绝对可以期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到那时,我们会说「我『就是』呼吸」,心与呼吸之间的区别感开始消失。
  (36.)透过将心安住在呼吸上,我们保持在当下、正知与正念之中,「安住」意谓着专注于呼吸的感觉上,呼吸的舒缓流动,不仅使心稳定、放松,而且能降低心的散乱。
  (37.)因为散乱的心不断地诱使人远离内在的稳定、清明与力量。所以,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心上,并专注于呼吸。我们凝聚专注力以培养健全的自我感——完整、平衡、自信与圆融。
  (38.)虽然开始禅修时,心会四处飘荡,一旦安定下来,它的本然状态就会显露出来。心这时更有能量安住于当下(正念),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正知),连续的稳定性就是累积禅修力量的基础。
  (39.)心总是在自身之外或之内——在「外」是指心不断散逸,在「内」则是说心的自我迷惑。然而,藉由培养正念与正知,心就会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回到它自己身上。
  (40.)藉由正念与正知的力量,让我们精确地侦察自己的心,让它远离幻想、喋喋不休,以及念头的叨叨絮语,让心在此时、此地完全专注于呼吸上。
  (41.)佛陀教法的重点可浓缩为一:心是一切经验的源头,改变了心的方向,就可以改变所有经验的质量。当你转化自己的心之后,你所经验的一切也会跟着转化。
  (42.)能以宁静、喜悦,以及一颗坚强、稳定的心,来面对所有障碍,这便是将禅修与正念应用于生活之中。
  (43.)透过将心安住于禅观所得的真义,我们逐渐熟悉自己本具的智慧。当人的视野已扩展到前所未见的开阔境界时,智慧的力量将带我们扬升到另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在禅修道路上精进不懈。

  问:菩萨的愿戒与行戒-附录:菩萨行──摘录自《噶举人法集》
  1.菩萨要布施、守戒、忍辱、精进、禅定,并要有智慧,以及慈悲。布施是完全的舍弃,守戒是全力帮助他人,忍辱是克制愤怒,精进是乐于真理,禅定是不执一处,智慧是真理的本义,慈悲是爱的情感。
  2.布施可以得到财富,守戒可以得到快乐,忍辱可以有美德,禅定可以得平等,精进可以得真理,智慧可以得自由,慈悲可以达到上述的一切。
  3.具菩提心者,方得真觉悟;发菩提心故,与诸佛相契。发菩提心亦有三种情形(三种发心):(1)我所以要成佛乃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为了度众生发成佛愿。(2)愿一切众生在我之前成佛,先我而成佛。(3)愿我及一切众生都能同时成佛。

  问:菩萨的愿戒与行戒-般若
  ◎般若有三种:一般轮回、次胜慧和最胜慧。
  (一)一般轮回慧:包括各类世俗慧,亦即十门学问,其中五门是主要的,称为五大学科,是指:技艺、医药、沟通、真理及辩证法。另五门是次要的,被称为五小 学科,所讲的是次要的问题。是指:诗学(及修辞学)、占星学、术语学(包括文法)、戏剧学和语源学。此五大学科和五小学科涵盖了所有的世俗慧。
  (二)次胜慧:虽涉及真理的相对与绝对两个层次,但从单方面入手,认为杀等不善之业都是坏的,苦是极坏的;做善事是好的,快乐与利他是极好的,一切都不离「有二」的境界。此慧虽超越轮回,但它属于超越轮回之慧较低的那一面。
  (三)最胜慧:最高的超越轮回之慧是不二慧。这是中道纯粹的本质,不可言说、不可想象、不可解释。
  1.了知事物运作的方式是第一阶段(轮回慧),了知事物的实相是第二阶段(次胜慧),了知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是第三阶段(最胜慧)。
  2.修行菩萨道时,我们所依的是六波罗蜜,如上六度所述,每一波罗蜜都有三面,故有十八方面的修行要完成。
  3.在如是修行之时,我们要通过菩萨五道:资粮道、加行道、通达道、修习道、究竟道。于第三道(通达道),得菩萨深悟之初地,从初地到十地,此悟不断加深。
  4.抵十地时,证悟虽实有增长,然而能、所之障仍在,并未得圆满佛果。于十地最后的阶段才能如实圆证那独一无二的殊胜究竟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佛的不二慧。
  5.从十地之末到佛位,此慧名为金刚慧,意即不坏、无障之慧。
  6.我们应了解大乘的真义与其基本原则——菩提心、悲心和大乘修行之果——我们应了解菩萨与佛的品性,以及证悟的真义。不是先有佛,然后才有所谓究竟道的证悟,而是究竟道的证悟无时不在,得此证悟者即名为佛。

  问:菩萨的愿戒与行戒-禅定
  (一)禅定的第一方面是发展内觉:使我们知道心的本来面目。
  1.不修禅定就不可能圆修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内觉是此四度的精髓,缺少这种精髓,修也修不圆满。
  2.若要如实知心,必须先修「止」,修「止」可以定心,令心安住于其本性,而不为最近所积之业所扰。
  3.发展「止」的方法是修「觉」,注意一切发生之事。修时,我们应放松身、口、意,自然单纯地安住于现况,那是本无贪、瞋、痴、妒、慢等诸障惑的境界。
  (二)禅定的第二方面分两个阶段:一般与特殊。
  1.「一般」阶段与我们坐禅时所修之心有关。初修「止」者所要修的境界并不是一片空白、一片一无所见的寂静;它乃是一种能对心之明与性生起觉知的境界,而识此心性者即是心。
  2.「特殊」阶段不仅含有安住禅定,以及能安住于自明之心,而现出菩提心。
  (三)禅定的第三方面是:发纯正之心修上述之法,以使一般与特殊这两个禅修阶段能为利益一切众生之心所支持和引导,并能有慈悲的伟大开阔之性为伴。这种禅定之果就是大乘之果。
  1.小乘的禅定与大乘的禅定不同之处端在发心,除发心外,二者极其相似,能以利他之心为基础的禅定,即是圆满的证悟。得此证悟时,自然会行利益众生之事,并且毫不费力,一切成就。
  2.小乘修行所生之证悟与佛陀所得之证悟非常相似,但因无利他之性与行,所以并不是对究竟道的圆满证悟,而是一种非常枯燥无味的证悟,没有悲心,没有至善之佛的圆满行。小乘所证悟者虽也是究竟道,但非如实证悟究竟道。

  问:菩萨的愿戒与行戒-精进
  ◎精进有三种:一、甲胄般的精进;二、努力勤修,把我们所知道的应用于生活之中的精进;三、积善不厌的精进。
  (一)甲胄般的精进:是基于此念或此誓:「从此刻起,我要利用此宝贵人身,为利一切众生而求证究竟成佛之道,以便能引导众生离苦及所有苦因。」
  1.此一发自内心之念,即是甲胄般的精进之始。正如甲胄可以保护我们不为锐利的兵刀所伤,精进亦可保护我们不为各种懈怠之力所害。
  2.若无精进为护,懈怠就会把我们往后拖,减弱我们的努力。
  3.以此为基础,我们就能扩展和加深我们对尚不熟悉之修法的了解,然后才会有系统地澄清我们对这些修法的疑惑。
  (二)应用所知的精进: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将我们所知应用于日常生活,此时我们必须远离一切不良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积聚诸善,令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是力行一切利他之事,无论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在所有这些修法之中,我们首先修行最容易的善事。例如:先从绝不伤害他人入手是很容易的,然后再从此发展到真能帮助他人。
  (三)是永不满足的精进:只想着要增进利他之正知与正行。经典上云:「即或明日, 死,今日亦应学;虽已助人人,仍应再助之。」
  1.想想敌友,有十亿个朋友也不够,只有一个敌人就太多。我们决不能以自己所积之善为满足,永远要从头、从最微小、最简单的事,重新开始修行。
  2.一看到有利他之事,不管多么小,我们都应把握机会立即去做;凡对他人有害之事,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机会予以阻止。
  3.如果只是躲避问题,认为这不要紧,或并不够好,功德不大,就不去做是错误的,勿轻小善而不为。

  问:菩萨的愿戒与行戒-忍辱
  ◎忍辱也可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说明。第一是不去伤害(报复)那些曾伤害过我们的人;第二是克服我们需受之苦,而不作无谓的反抗,也不生强烈的瞋恨;第三是信究竟道。
  (一)不报复的意思是,当有人打我们、骂我们、伤害我们、损害我们的财物、伤害我们的亲人或做任何令我们发怒之事时,我们不以牙还牙。借着在许许多多的事件上发展忍辱,我们终将有能力应付更困难,或是更加难以忍受之事。
  (二)不避苦:并不是说我们应自讨苦吃或以苦为乐,而是指我们不应把禅修和修行中所遭遇的障碍或逆境视为艰难或痛苦之事。
  1.我们对痛苦及麻烦的事情不应只想要抗拒。苦就像扫帚一样,能扫除苦因。
  2.有此认知,苦即返本还原而减轻;无此认知,苦即大过其实,增加两倍、十倍,甚至百倍。
  3.发展出此项认知的方法是要观想:「我现在所受之苦乃过去的业因所结之果。正如我自己不想受苦,任何其它众生也都不想受苦,所以我愿自身现在所受之苦能切实利益一切众生,为其除苦。」这样,我们就在心理上把一切众生的痛苦承担过来,用我们自身的痛苦解除他们的痛苦。
  4.如果我们对修此法没有充分的信心,如果我们自己与受苦者之间没有为其除苦的业缘,则修此法将只能对自己的修心有益,而不能对那些受苦者有实际的帮助。
  5.如果我们真为一切众生着想,则所成就的将远超过只把他们的痛苦承担过来的善因。修此想之法,藏名「施受」,意指:承受他人之苦,施予自有之乐。
  (三)信任三宝的至善性:这种信任乃因皈依三宝及修行佛法而产生。
  1.我们应永不忘于三宝处寻求觉受,以及致力于理解究竟之真谛与相对之俗谛。
  2.在相对的俗世中,业、因、果报俱有,我们应行善止恶;在究竟的真谛中,无善无恶,一切皆被视为虚幻。
  3.致力于理解此为大多数人所难以领悟之并立的二谛,尤其是理解究竟的真谛,即名无生法忍。
  4.我们修此第三种忍辱,应从最基本处着手。如了解人身难得,人生美好以及我们可随意利用此生之想。我们具有完全适合为善的条件,一切为善所需的品性皆在此宝贵的人身之中。既然我们具有这些品性,若不善加利用,那就浪费了。
  5.人生短暂,我们应先把对人生的认知发展到足以促使我们充分利用此生的阶段,然后再逐步加深此一认知,这就是修第三种忍辱的方法。

  问:菩萨的愿戒与行戒-持戒
  ◎持戒含有三个主要的方面:止恶、积善和助人(利他)。
  (一)止恶:意即不做伤害他人之事和不做自私自利之事。此中所谓伤害他人之事乃指十恶业。但还是要以动机论,动机不纯,就永不能成为纯粹的菩萨。
  1.要想有清净、善巧、端正或正当的行为,我们必须先明白哪些行为隶属不善,然后从中我们选出自己确实可以避免者,并受与之有关的戒。如:若能不再杀生,即受永不杀生之戒;若能避免杀生和偷盗,即受不杀生和不偷盗戒。
  2.在我们纳受那些不善业方面受过戒后,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减轻在其它不善业方面的弱点,逐步努力予以尽除。
  (二)积善:可应用于任何事物。佛法中有云:无一法不能成为菩萨行。行的种类可多如各种现象,而任何一种现象,无论善与不善,菩萨皆能将其转变为利益众生的机会。凡有益者,我们都应该依六波罗蜜的准则去实行。
  1.要想积善,必须先有愿意为善之心,而此愿意为善之心本身就是积善。例如,我们若有贪欲,也许并不须要用很大的力量去止贪。首先我们要了解贪欲,然后发展出对知足的了解和欣赏(或满足感)。随着我们对知足的了解,贪欲的减少就会与知足的增长同时俱来。
  2.单是致力于了解就能同时在三方面发生作用,不必分别致力于减少贪欲、增长知足和发展了解。
  3.如是,各种善巧的智慧都能发展出来,付诸实行。如:精进对治懈怠,智慧对治无明,禅定对治心乱,布施对治悭吝等。
  4.大乘佛法对所有这些修行都有开示,我们应先从最容易的修起,逐渐发展,直到该做的都能做为止。
  (三)利他:要想真能纯粹的、正当的利他,就算没有得到某种程度的证悟,只要深信自己的动机纯正,也可开始行利他之事。不过,应遵守四个基本的准则:
  1.供给他人所需,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愿望,但我们所做的不得有害他们或其它的人。
  2.依他人之愿,说他人想听的话,但我们所说的不得有害于他们。意思就是要说亲切的话,不说严厉的话;但当我们确信非说严厉的话不能令其获益时,我们就必须说严厉的话。
  3.我们若能以任何方式令他人见道,即使只是窥见一点点法义,我们也必须去做。
  ◎在获得解悟和智慧(以及对解悟和智慧的信心)之前,我们帮助他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我们确信自己所行,无论情况如何,都不会为失望所损或为我慢所蔽之前,也是如此。

  问:菩萨的愿戒与行戒-布施
  ◎有三个方面,财施、无畏施、法施。修行布施是施所当施,心无贪着。布施被列为佛所说六波罗蜜中的第一个,乃是由于它最易懂,人人可行,同时它也是其余五波罗蜜的基础。
  (一)以财施而言要注意以下四点:
  1.布施的动机非常重要:若于施时居心不正,如意图害人、意图得名、或惟恐将来受穷等下劣动机,则此施即为不当之施。
  2.所施为何:菩萨决不应施有害之物,并且于施所当施时,应慷慨为之,不应吝啬。
  3.施予何人:老是迎合狂妄及贪婪之人的愿望也非正当之施。
  4.布施的方式也是重要:菩萨不作勉强之施、忿怒之施、不敬之施,以及轻蔑、嘲弄之施,这些布施悉属不当。
  ◎正当的布施是布施我们所有的一切,只要有力施舍的东西都该施予需要它的人。特别是代表三宝者、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的父母、患病无护之人,以及我们的死敌或竞争者。
  (二)无畏施。对那些惧怕他人、惧怕病死、惧怕灾难者,施予爱护,令得无畏。
  (三)法施。此并非指毫无选择地对任何人和每一个人说法,而是要帮助那些尊敬佛法者、尊敬正道者了解佛法。
  1.我们应怀着非常纯正的动机,以谦虚慈悲的态度把我们从上师处所学得并且了知的正教传予他人。
  2.而且要避免把自己个人的看法掺入正统的法教,也不能有任何自私的动机。
  3.正道是稀有而宝贵的,应当以愉快的心情在适当的地点演说,而且不应把佛法与俗事混为一谈。

  问:菩萨的愿戒与行戒-菩萨戒分两大部分:愿戒与行戒。
  壹、愿菩提心戒:愿戒可归纳为五个要点。
  第一要点——是永远不可舍弃任何众生,因为舍弃众生即是破菩提心戒。这里所谓舍弃某人意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帮助他。事实上,目前我们可能是无力帮助某些众生,但是我们可以惦念他们,怀着未来帮助他们之心。
  第二要点是——常念菩提心之相对利益与究竟利益,以免丧失菩提心的全力。举例:,假定有两个年龄相同,处境相同的人都患了不治之癌症;一个懂得佛法,知 道乃是业因所致;另一个不解业理,为病所苦。我们能产生多大利益,完全要看我们是否了解业理,我们随时都要牢记此点而应用之。
  第三要点是——积聚福、智二资粮,以加强菩提心。
  第四要点是——修菩提心源,菩提心体和菩提心行,以令菩提心增长。修菩提心源意指观想四无量心,菩提心体是皈依时所发入菩提心之愿,菩提心行是将自己所有好的东西都回向一切众生,例如:自己的财富、名声、快乐、健康、智慧等等。
  第五要点是——舍四黑法,行四白法,令菩提心永续不断。
  第一种黑法是欺骗尊者或有时被称为「应供」者。这就是说欺骗三宝,或三根本(上师加持根本、本尊成就根本、护法行之根本),或父母师长,而欺骗的动机乃是为了自利。
  第二种黑法是令人悔其所不当悔,也就是于不应悔处令生悔恨。
  第三种黑法是自以为是,而批评三宝或三根本。例如:我们可能说:「密勒日巴没受过教育,在一般的生活中连个工作都找不到,这就是为什么他要跑到山里去住洞穴。」这种比较是我们不应作的。
  第四种黑法是——为了自利而欺骗众生。
  ◎四白法是四黑法之反,先说明四黑法则四白法就容易明白。我们若能遵守所有上述五个要点,即可保持愿菩提心。

  贰、行菩提心戒——六波罗蜜
  ◎愿菩提心是实际修行菩提心的基础,六波罗蜜涵盖此——修行的各方面。「波罗蜜」这名词的含意包括发展中的阶段(度人至彼岸)以及已充分发展的阶段(圆成觉者之所行)。

  问:如何实践六波罗蜜-如何实践六波罗蜜三
  1.善男子!云何名为波罗蜜耶?
  一、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悋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
  二、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
  三、乃至恶人来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为忍波罗蜜;
  四、三月之中一偈赞佛,不休不息,是故名为进波罗蜜;
  五、具足获得金刚三昧,是故名为禅波罗蜜。
  六、善男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具足成就六波罗蜜,是故名为智波罗蜜。
  2.善生言:「世尊!菩萨已修六波罗蜜,能为众生作何等事?」佛言:「善男子!如是菩萨能拔沉没苦海众生。」
  3.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
  4.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雠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
  5.施果三种:有胜财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
  一、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
  二、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
  三、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
  6.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
  7.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
  8.菩萨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

  问:如何实践六波罗蜜-如何实践六波罗蜜二
  ◎行六波罗蜜的利益
  1.施方四者: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
  二、于财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离悭悋之恶,是名离对。
  三、欲施、施时、施已,欢喜、不生悔心,是故未来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能令他人离于饥渴苦切之恼,故名利他。
  2.戒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
  二、既受戒已复得远离恶戒、无戒,是名离对。
  三、受持戒已,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
  3.忍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既修忍已能离瞋恶,是名离对。
  三、忍因缘故,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忍因缘故,人生喜心、善心、调心,是名利他。
  4.进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精进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修善法时离恶懈怠,是名离对。
  三、因是善法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教众生修善令离恶法,是名利他。
  5.禅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修如是禅定力故,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因是禅定修无量善离恶觉观,是名离对。
  三、修舍摩他因缘力故,常乐寂静,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
  四、断诸众生贪欲、瞋恚、狂痴之心,是名利他。
  6.智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
  一、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二、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
  三、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
  四、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
  7.驳四波罗蜜之说
  一、或有说言离戒无忍,离智无定,是故说有四波罗蜜。
  二、若能忍恶不还报者,即名为戒。若修禅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故戒即是忍,慧即是定。
  三、离慧无定,离定无慧;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
  四、离戒无进,离进无戒;是故戒即精进,精进即戒。
  五、离施无进离进无施,是故施即精进,精进即施。
  六、故知无有六波罗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布施是果;精进是因,持戒是果;三昧是因,忍辱是果。然因与果不得为一,是故应有六波罗蜜。
  七、若有说言,戒即是忍,忍即是戒,是义不然。何以故?戒从他得,忍不如是,有不受戒而能忍恶,为众修善忍无数苦,无量世中代诸众生受大苦恼,心不悔退,是故离戒应有忍辱。
  八、善男子!三昧即是舍摩他,智慧即是毘婆舍那。舍摩他名缘一不乱,毘婆舍那名能分别。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定、慧,异当知定有六波罗蜜。
  8.如来说六波罗蜜之顺序
  一、如来所以最初先说檀波罗蜜,为调众生施时离贪,
  二、施时离贪,是故次说尸波罗蜜;
  三、施时能忍舍离之心,是故次说忍波罗蜜;
  四、施时心乐,不观时节,是故次说进波罗蜜;
  五、施时心一,无有乱相,是故次说定波罗蜜;
  六、施时不为受生死乐,是故次说智波罗蜜。


{返回 佛学问题解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2
下一篇: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4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2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3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2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7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3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6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3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0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4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无贵贱[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人间佛教的的经证 忏悔除罪[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证]
 《楞严经》的缘起[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论证道[栏目:圣一法师]
 相应7经 重阁经[栏目:相应部 46.觉支相应]
 佛是快乐的[栏目:仁焕法师]
 又上老祖寺打七[栏目:明一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九)[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佛教徒是最积极的人[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神通 梦境[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