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
 
{返回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79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

济群法师

  净慧大和尚连续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我非常乐意随喜,并且赞叹,我今天要和大家讲的题目是《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大家听到这个题目,可得会觉得这是个很学术性的、很专业的,是跟大家现实生活关系不大的一个问题。可是根据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发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并且是个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和大家的生活、人生关系很密切的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讲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呢?因为我感觉到一种良好的政治管理制度,它是保证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和保证社会大众幸福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之所以战争连年不断,是不是跟政治制度有关系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的制度,是天下为家,谁要拥有皇帝地位,谁就拥有天下,整个天下都属于你所有。中国有句古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有这么大的权力,这么高的地位,实在太吸引、诱惑人了。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无论你怎么经营、赚钱,最多也就象美国现代的比尔·盖茨,拥有几百亿的资产就了不得。但比起古代帝王,根本是算不上什么的。正是这样一种封建专制的集权,才使得各个朝代,人人都在窥视、争夺着这样一种权力。这样的争夺,导致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连绵不断,今天是刘家的天下,明天又是李家的天下。可见,一种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民主制度跟封建专制完全不同。我这几年经常去澳州,看后很有感触,在这样一个民主制度的政治环境里,人们能够享受到一种自由、平等的生活。比如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老百姓和总统之间是平等的,老百姓同政府也是平等的。在澳州,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政府想做一项工程计划,对一个沙滩做些改变,如果老百姓提出反对的话,那么政府就不可以实施。在南澳有个地方,公共汽车已沿用了一百多年,政府想换成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老百姓反对,觉得古色古香要保留,那么政府只好取消计划。假如一个人开车,可能是超速了,被拍摄了下来,但开车人不服气,说自己没有超速,于是请律师调查,发现警察所用的照相器材是试用期产品,而试用期的产品质量是没有保证的,这样警察将会输掉官司,开车人就不会被惩罚。在澳州,老百姓可以随时监督政府,甚至反对总统。澳州的福利制度非常好,政府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我感觉一种良好的社会制度,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民众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佛教的制度,佛教的僧团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王国来看待,可以称为佛教的王国。释迦牟尼所创立的这个王国,是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一种体制,他怎样建立和管理这样一个王国呢?

  我们今天的人,一说到戒律清规,总觉得是过时的,这是和我们对戒律的无知相关连的。佛教的戒律,在中国尤其是唐代禅宗兴起之后,没有非常认真地实行过,丛林里清规取代了戒律。戒律是民主的、法制的一种制度;清规比较偏向于人制。根据戒律所建立起来的佛教僧团是没有行政机构的,是一个无政府的僧团;根据清规所建立的僧团,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行政机构。可以这么讲,中国佛教的清规制度多多少少受到中国古代封建君主制度的影响。根据清规所建立的丛林,就是十方丛林,中国佛教除了十方丛林之外,还有子孙寺庙。十方丛林还是一种民主的选择,而子孙寺庙跟封建君主制度更接近些,是师父传给徒弟,徒弟再传给徒弟,这样代代相传的。十方丛林基本上是属于公有制,子孙寺庙则比较偏向私有制。目前海外的许多道场都是子孙寺庙,如佛光山、法鼓山等就比较典型。不同的管理体制对佛教僧团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僧人的修行解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释迦佛制戒是为了僧人修行解脱服务的。私有制寺庙的优点是对事业的发展很有好处,一个人在道场里,可以连续几十年当住持,在寺院里有一贯性,手下弟子可以帮助他完成事业,但对个人的修行解脱却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障碍,因为他要长期从事事务管理,就没有时间退下来修行,从解脱上看是有一定的弊病。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从戒律来看原始僧团的管理。戒律所设定的这样一种管理体制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以为过时了。相反,它是非常契合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体制,它是属于一种民主的管理体制。下面我准备从公有制、平等、民主、法制、自由、如法的僧团这几个方面进行演讲。

  一、公有制

  根据戒律所制定的僧团,是属于公有制的。公有制是相对私有制而言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私有制的特点是国家的财产大多数由私人占有,而公有制社会是由国家占有,私人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资本主义社会财产是私人占有的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主。目前世界上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普遍存在,这主要是跟我们人自身有关系,私有制比较符合人性,自私是人性的一个最大特点。人类有私心,对财产的占有欲导致了世界上种种罪恶的产生,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都是和私有制有关系的。很多西方哲学家们认识到,私有制是人类罪恶的根源,私有制给人类带来种种弊端,相继提出了很多公有制社会的概念。例如莫尔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提出的“太阳城”,马克思提出的“共产社会”等等。共产社会的思想有点象佛教讲的净土,当然,离净土还差得很远。

  在现实社会中,共产社会只能作为理想的存在,没有办法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可是在佛教的僧团里,这样一种公有制的社会是曾经存在的,而在现代的僧团里,象中国的丛林,多多少少也还是属于一种公有制的社会,虽然并不很严格。我认为佛教的僧团就是一个公有制的社会,这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出家是打破私有制

  出家是相对在家而言,我们知道在家人是过着一种强烈占有的生活,每个人基本上都是生活在一个强烈的自我中。从小到大,从读书上学、找工作,到成家立业,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吃好、喝好、穿好、住好,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追求和占有中度过的。我们对感情的占有,对亲人的占有,对家庭、财富、人际关系的占有等等。从没有到有,有了之后还要进行不断的比较,我要和你比吃、比穿、比住、比汽车、比电脑等,一切都希望我的比你的要好、要强。有比较就有竞争,从小孩在校读书就开始竞争,在班上要争取前几名,拿奖学金。开公司、办商店,竞争就更厉害了,在一个家庭里几个儿子、媳妇之间也要竞争,还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总之,人在自我的支配下,对世俗的一切都充满着竞争,充满着占有,充满着比较。

  从我执出发,人就会产生种种烦恼,西方哲学家讲的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这符合佛教认为的人类烦恼是以我执为根源的。人类由于我执而产生贪心、嗔恨心,我喜欢的就贪,我讨厌的就嗔,贪心、嗔心导致种种世间的犯罪活动。佛教把人类的罪恶活动归纳为四种,即“杀、盗、淫、妄”。我们会因贪心而杀生,你想吃好吃的东西,改换下口味,去杀猪、鸡、鱼,这就是杀生。大一点就是谋财害命,看到人家有钱,想继承某人的遗产,当利用正当的途径得不到时,就采用谋财害命的手段。再大一点,为了争夺土地,争夺石油,就引发大规模的战争。这些都是因贪心、杀业而造成的。贪心还会造成偷盗、抢劫,不是你跟他有什么意见、仇恨,而是你喜欢,实实在在地喜欢和需要他的东西,于是发生偷盗行为。还有邪淫,你看上的女孩子,而她并不喜欢你,就采取非法的手段邪淫,或者是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结婚,那只好搞婚外恋,金屋藏娇或者红杏出墙,据说现在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贪心引起的妄语可以说比比皆是,都讲做生意说真话不容易赚到钱。人类以我执为基础,在嗔恨心的支配下,同样会产生杀、盗、淫、妄。你得罪了我,让我不高兴,你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就要报复,象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些侠士们。我曾问一些人武侠小说里写了些什么东西?请他们用最简单的两个字作一归纳,结果都没能很好地归纳。我告诉他们就两个字,是“爱”和“恨”,每部武侠小说都围绕爱和恨。这两个缺一不可,光是爱,便是言情小说,看起来软绵绵的没有味道;光是恨,打来打去,没有一点感情的东西在里面纠葛一下,感觉也没有。所以小说家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围绕着爱和恨两个字而展开,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恨得势不两立,你死我活。不管是爱、是恨,都要打到你死我不活,否则,就不精彩。那些侠客们为了讲义气,觉得有仇必报才是一个真正的侠客,这是属于他们的道德观念。实质上是由于他们的嗔恨心在支配着,我执是嗔恨心的基础,什么面子、自尊心,都是我执,“大丈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在我执的前提下造成的种种罪恶行为。
  在家的生活是以私有制、私欲的占有为基础的,出家人的生活就是要打破私有制,摆脱私欲的占有。一个出家人的学佛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生活上放弃世俗中私俗的占有。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老婆、有儿子、有财富、有地位,还有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你出家的时候,就要有出离心,要从家里走出来。出家的前提是放弃对一切财富的占有,出家到寺庙就不用带任何东西。不管你在社会中是乞丐还是国王,有钱没钱,一旦出家就意味着这一切统统都结束了。佛陀出家前是一个王子,准备继承国王的地位。他出家的时候,是三更半夜从家里出逃的,当时只带了一个侍从,佛陀让侍从帮他把头发剃掉,将穿戴的金银珠宝和衣服统统带了回去,从此穿上袈裟。严格意义上,印度僧人最早穿的袈裟是由垃圾堆里拾的布片洗干净之后一块一块缝制起来的。出家之后就是要过一种一无所有的生活,要放弃对世俗一切的占有。

  二是从内心深处去掉我执,达到无我的境界。一个人放弃了财富,内心里边就能作到什么占有欲都没有吗?你的私心就没有了吗?事实上做不到的。因为人的私心、我执是根深蒂固的,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所以一个人出家之后,还需要不断的修行,修行的过程就是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从有我达到无我的过程。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是彻底通达无我的,这个过程是要通过勤修戒定慧来完成的。“戒”就是通过戒律来割离你对世俗占有的贪著;“定”就是降伏你的自私及由自私引起的种种烦恼的心态。由于我们有私心、有我执,而使得我们妄想纷飞,一天到晚地在考虑自身利益或人际关系,什么我的得失、荣辱、恩怨等等,很多人就在这妄想之中转来转去。佛法告诉我们不要把心安住在这些上面,而要把心安住在法上,比如安住在无常、佛号上,通过念佛,心就会慢慢静下来,妄想就会少很多。或者把心安住在菩萨道的修行上,菩萨道是通过在利益他人之中来完善自己的。一个人如果整天只考虑自己,烦恼就会很多,患得患失就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整天考虑众生,考虑别人的幸福,我们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思想境界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只有众生的事,没有自己的事,我执就会越来越淡。我们要通过布施来克服自己的悭贪,许多人都有这种毛病,悭贪就是吝啬、小气,就是对占有的财产很执著。有些人,不但舍不得给孩子、妻子、父母、他人用,而且自己也舍不得用,把钱存起来放着不用才觉得高兴。菩萨的修行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从生得离苦”。佛法的修行就是一方面在生活上的舍弃,一方面在内心上的薰修,从有我慢慢达到无我的境界。

  私有制是以我执为根本,修行就是要把私有制的根本彻底地拔除。如果一个人已经没有我执,这个人就不会有私心;如果他有私心的话,说明他还有我执。《金刚经》讲:“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有我相,我相还在,说明你还不是菩萨。菩萨的修行,是由无我而引发同体大悲的。一个人有我执,就无法同体大悲,就总会觉得与众生有隔阂,就连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有隔阂,觉得他是他,我是我,没有办法融为一体。你没有办法觉得他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他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可能世界上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妈妈对儿女可以做到,当然这并不纯粹。无缘大慈,就是对众生要象对自己儿女一样慈悲关爱,同体大悲就是把自己同众生看成一体。这只有在破除我执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到的。因此,佛国的净土是以无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2)僧团是共产社会

  原始僧团跟现在僧团是不一样的,现在僧团有时还从事生产。中国禅宗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山里的许多寺院要劳动、种田,一些旅游寺庙还要接待游客。原始的佛教僧团是不从事任何生产,一切财富都是来自十方供养,一般寺院没有厨房,出家人要托钵、乞食。有的每天吃一顿,日中一食;有的一天两顿,早餐、中午吃一点,过午不食。早期僧团是没有财富的,随着僧团的发展,开始慢慢拥有些财产,这些财产主要来自十方社会上的信徒对僧团的供养,有供养吃的、穿的、住的,医药等等,这在佛教里称为“四食供养”。四食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可能还有些简单的用具。在僧团里对施主供养的东西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严格遵照施主的意愿。僧团里分为佛物、法物、僧物,有些东西是供养佛的,就直接供养他老人家,佛陀入灭后就拿来塑佛像、贴金、点油灯等。出钱用来印经书流通结缘,这叫法物供养。还有就是僧物,是用来供养僧团的,属于十方僧人所有。过去出家人过着一种行云流水的生活,他走到那个寺庙就是那里的一份子,寺庙常住必须供养他吃的、住的,这就叫十方。十方丛林是属于十方僧人所有,不是由那一个僧人所有,也不是属那一个寺庙常住所有。

  佛教僧团的财产分为四种:

  1)“常住常住”,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动产,例如寺里的房子、土地等。每个人都有份,不可以分掉也不能拿走,你来这里住,可以享受这里的房子。

  2)“十方常住”,属于十方僧人所有的财产,如衣服、粮食、用具等,十方僧人都可以吃、用。

  3)“现前现前”是施主供养给寺庙的东西,有指定的目标。比如今天有个施主拿500元钱供斋,他只供养柏林寺里二十个常住僧,其它地方来的僧人就不能得供。这样一类经济,就属于现前现前,指现前的这些人有权享受。

  4)“十方现前”,比如中午打斋,施主在此之前没有限定,那么无论那个地方来的僧人都受供养,都可享受,这就叫“十方现前。”僧团里的财物基本属于这四种类型。

  现在的僧团,可以发些单钱。我出家时,每月寺院发5元或10元单钱,现在可能要多些,有200元、300元不等。其实,根据戒律的生活,原始僧团是不发单钱的,单钱就是工资。“单”是指衣单,单钱就是给你添制衣单用的。在戒律里有一条戒叫“不持银钱戒”,原始僧团里,是不可接受人家供养的金钱,出家人是不拿金钱的。当然,现在要不持银钱,真的就寸步难行了。原始僧团僧人的一切所需都归僧团负责,吃、住、用都是僧团分配的,而且这种分配带有一种平均成分在里边。现在人死了以后,是按他生前的遗嘱,将他的遗产给他的徒弟或要好的朋友。在原始僧用,是不可以这样的,由于你本身都是属于僧团所有的,你没有资格去分配这些财产。但如果一个人生病了,有人长期照顾他,僧团会考虑犒劳他一些东西,这得由僧团来做决定,而不是个人所决定的。戒律里有一条是“亡人物戒”,对亡人物的处理,不是谁说的就算,而是要敲楗锤,就象现在我们每天听到的打板,生活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人都要到。如果有人没到,他必须请假,请假不是一般的请假,还必须说:“我对大众会议的所有决定都表示赞同。”这样才可以开会,才可以把亡人的遗物处理。我以前住广化寺时,有个老和尚去世了,大家就把他的手表、衣服、开水壶等十几样东西摆出来,通过抽签决定该谁拿那样的物品。在原始佛教的僧团里,财物属于僧团共有的,个人不能私自、擅自给谁,你分到了什么才属于你所有。

  (3)僧人是无产者,是无产阶级

  根据戒律规定,出家人是不能持银钱的。这个问题在印度佛教第二次结集时就讨论过,当时有些比丘已开始接受金钱供养,一些东方长老发现后表示抗议,指出这样做不如法。于是分成了两派,开化的一派表示能接受,保守的一派表示不能接受,第二次结集讨论的结果,是保守派取得了胜利。

  佛陀成道的时候,出家人是以“四依”生活的。穿的是“粪扫衣”,就是别人扔下的破旧衣服、旧布。印度人当时很迷信,认为生孩子或去坟地所穿的衣服是不吉利的,必需扔掉。所以,当时在印度很容易捡到这样的“粪扫衣”,拾到后洗洗干净就缝补合体穿在身上。最初成立僧团时,是没有房子的,印度是热带地区,出家人就住在树下,生活得很天然,每天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不象现代人住在大城市里,天天看到的是墙壁,听到的是噪音。吃靠乞食,每天日中一食,不吃两顿。生病时,就将别人吃剩下的医类似病的药取回来服用,反正当时出家人道心坚固,禅定功夫好,一般也不容易生病。这就叫“四依”生活,是有规定的。

  随着僧团不断发展,信徒越来越多,很多信徒看到自己的师父三宝过着艰苦的生活,感觉过意不去,就请求佛陀开准,允许供养师父好的衣服,允许请出家师父吃好的东西。佛陀很慈悲,认为这种“四依”的生活毕竟不具普遍意义,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接受,佛陀也可能考虑为了度更多的人,就同意比丘接受居士的供养。有些比丘由于口才、修行很好,就得到了很多居士的供养,衣服一大堆,出门云游时还要扛着、托运,给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与不方便,也影响着修行。于是,佛陀就根据当时印度的气候,规定出家人只能有“三衣”和必需的象毛巾、牙杯等零碎用品,戒律对出家人的生活用品是有严格的限制。作为僧团可以非常富有,可以接受施主大量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的土地、房子,但是僧人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必须是很有限的,而且一旦多了,就是犯戒,必须拿出来交给僧团,还要忏悔。

  当然,佛法修行并不是提倡苦行。当时印度的外道,为了解脱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近似于对自己进行折磨,甚至每天把自己泡在水中,或者一只脚站一整天,每天象牛一样过着吃草的生活。佛陀悟道之后,发现苦行并不能真正使我们解脱,甚而是无益的。佛陀所倡导的“中道”思想,就是要在生活上远离两种极端,一是放纵欲望地生活,充分享受自己的根欲;二是前面所提到的执苦极深。佛陀的戒律,对出家人的生活有开放、有限制。有个例子可以说明佛陀是很灵活的,据说,当时有位富家弟子要出家,这个人在家里享受着非常好的生活环境,但他也是个非常有善根的人。他到了僧团后,看到僧人艰苦的生活,就不想出家,提出如能让他享受好的生活条件,他才出家。佛陀用慧眼观察到这个人的善根正成熟,于是叫阿难去皇宫里借来很多国王的用品,让他享受。由于有些人只是对生活环境比较习惯,但并一定贪恋,有了那样的环境,心才能安下来,佛陀就给他营造了那样的环境,给他讲佛法的道理,教“四谛”法,让他去修行,这个人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汗果。

  佛陀虽然规定僧人要过着无产者很简单的生活,但并不是极端的禁欲者和苦行者。之所以要出家人过着一种简单的生活,是出于对人性的考虑。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著,拥有越多就越贪著。贪著是解脱的最大障碍,我们对家庭、财富、感情的贪著使得我们有牵挂、颠倒、妄想、烦恼等等。为了避免比丘们的贪著,佛陀提倡出家人要过着无产者的生活。

  以上是从三个方面讲佛教是公有制的。在现实社会中,公有制只能是一种理想存在,而在佛教界却是一种现实存在,这是与出家人的制度及佛教的修行有关系的。世俗的生活是以私有为基础的,以私人占有为基础,在这种前提下,要实行公有制社会是非常难的。出家人第一步迈出来,就是要放弃私欲的占有,佛教的僧团是一群放弃私欲占有的人组成起来的,自然容易建立这样一个公有制的社会;而且佛法修行又从“无我”这样一个理论上彻底铲除了人类私有的根源,自私的根源就是“我执”。这就是公有制为什么能在佛教界现实存在的原因。

  二、平等

  平等是指人的权力在性质和数量上相同,它包含人在自然状态下和社会中权力的两个方面。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平等,千万不平等的因素,有宗教神权上的不平等和社会方面的不平等。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人天生存在四种姓差别,四种姓指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吠舍种姓、旃陀罗种姓。人是由大梵天创造的,大梵天的嘴巴、肩膀、肚脐、脚底分别创造不同种姓人。人天生就不一样,前三种人可以再生,旃陀罗种姓是贱民,不可以再生。在印度,婆罗门至高无上;刹帝利掌握政权,管理国家;吠舍是从事工商业、资产阶级;旃陀罗则是不可见的人,不允许碰到别人身上,万一碰到了别人,别人可以将其打死,生存的基本权利都没有。基督教认为,人是由神决定的,人生下来就有富贵、贫贱之分,生命的起点、天资不一样,人天生就不平等。人死后要遭到上帝的审判,上帝根据你的行为判定升天堂或下地狱。而每个人天生不一样,有些人生存善良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不需要做坏事;有些人从小在盗犯之家,那就该抢劫、偷盗,由此决定着人死后的命运,显然也是不平等的。另外,在社会方面也是不平等的,奴隶与奴隶主、君主与臣民之间肯定是不平等。在封建专制国家,皇帝至高无上,官僚等级层次明显,不同层次官僚权力是不一样的,官僚与百姓的权力差别很大。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据伦理纲常,现代社会还有血统论、民族优越论、职业优越感,总是充满着不平等。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认为,人天生就该平等、自由,人在法律保障基础上的社会权力也是平等的,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有了私有制后,产生了特权阶级,使社会产生不平等现象,人类社会要通过一种契约方式,建立一种更高级的平等。佛教也讲平等,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

  (1)四姓出家同为释种。佛陀制定的僧团是没有种姓差别。《阿含经》讲:“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出家后,原来的种姓不再存在,同为释迦种姓,僧团里面靠“戒腊”,受戒年龄长为长,走、坐在前面。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讲的法律主要指的是戒律,佛以戒为师。《遗教经》讲:戒律就是你们的老师,戒律就是你们的准则,戒律就是你们生活的规范,大家都要以戒作为自己的老师。每位出家人都要受戒,在家居士学佛后,首先受“三皈”,三皈包含着戒的内含。皈依佛,不皈依邪魔外道,这就有戒在里面;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也包含着戒;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又是条戒。在家居士最基本的准则是戒律,就是五戒。佛教徒合格的标准,是以戒律来衡量,如法持戒,才是合格的在家佛教徒。同样,出家也有不同级别的戒律,刚入僧团要受沙弥戒,接着受比丘戒,没有那个僧人是可以不受戒的。看你是否是僧宝,就要看你受戒的级别,戒律是取得某一资格的必然手续。受了菩萨戒,就取得了菩萨的资格;受了比丘戒,就取得了比丘的资格;受了在家戒,就取得了在家居士的资格。

  受完戒,出家人还要学戒,每半个月要参加诵戒。还要持戒,僧团里没有人不持戒,修行再好也得持戒,佛陀也是持戒,只是他老人家不需要用心去持戒。我们一般人要有心持戒,要费很大劲才能把戒持好,修行越高的人,持戒就会越简单、轻松。平常人没有禅定的功夫,没有智慧的力量,持戒可能会拘谨、被动些;禅定功夫好的修行人,欲望、情感方面的妄想会得到比较好地降服,自然不会有破戒的行为。所以,僧团里任何人都要受戒、持戒,这一点大家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刚出家的沙弥,还是老资格的长老,都要受到戒律的制裁,充分体现戒律的平等。

  (3)出家人在僧团里面平等享有各种权利。出家人平等享受僧团的财富,僧团是“六和”团体,“六和”里有一条是利合同均,僧团里的利益是大家平等享有的。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现实社会团体里往往由于财富的不平均而产生纠纷,股份公司里,谁的钱多,谁说话就算数,钱多的人要比钱少的人权力大。整个社会由于财富的不均,往往造成许多纷争、矛盾与对立,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财富引起的。佛陀建立的是一个解脱的僧团,为了避免出家人在财富上的纠纷,避免由于财富造成僧团里的不平等,而形成特权阶级,佛陀规定出家人在财富的享受上是平等的,在衣服、饮食、居住环境各方面,戒律都是有规定的。

  比如吃饭是日中一食,多吃就要破戒,衣服只能有几件等等。这种规定并不是绝对平均化,比如寺里住房比较富余,就可优先选择照顾那些上座、长老、大德,但不可多吃多占。僧团里的财物是大家共有的,必须让大家平等享受。寺里吃饭前打板是为了告诉大家,现在到了吃饭时间,让大家都来用餐,如果你不打板,不告诉外来比丘参加,或者不让吃饭,你却吃了,这就犯了偷盗戒。寺院里分东西时,必须每个僧人都到场,否则,就剥夺了别人享受这份财富的权力,就是犯戒。每个僧人都有参与僧团处理各种事务的权利。诵戒、重大羯磨会议,每个僧人必须参加,应先打板通知,由于生病、有事等原因不能参加,需要请假,并留有无异议的表决意见。如果有人没有来参加,僧团这次所做的决定就不能成立,是不合法的。每个僧人对会议所作的决定,都有否决权,大家默然表示通过,有人说话表示反对,决定就不能成立。有故意捣乱的,僧团里也有方式制裁。并不是每位僧人都有资格参加大会和有否决权的,如法清净、没有犯罪的僧人才可参加,犯罪的僧人就会被剥夺参加会议和否决的权力。一个僧人在僧团里可享受35种权力,包括讲法、与居士交往、接受供养、参加会议、否决等权力。按照犯罪的不同,剥夺的权力也不同,犯的越多,被剥夺的就越多。制裁的方法很多,甚至不和你讲话,大家都不理睬你。

  (4)人天生是平等的,果报行为却有差别。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如贫富、外貌、聪明、机遇等方面都不一样。佛教为什么讲人天生是平等的呢?这主要从因缘、因果的规律上来说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因果规律之中,贫富、衣食、聪明等是与我们生命的过去有关系的。生命所呈现的不平等,是由于我们过去生命中所造的因不一样。我们现有的一切处境不同,但并不是永远固定的,皇帝不会永远是皇帝,乞丐也不会永远是乞丐,一切都可以变化,总统可以成为百姓,乞丐可以成富翁,愚痴的人通过学习可以变聪明。佛法讲生命是无常的,无常生命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都会变化,一切都可以改造。我们希望未来有好的人生,现在就需努力;希望将来富有,我们现在就布施、种福田;希望将来被别人尊重,我们现在就尊重别人;我们现在地位很好而瞧不起别人,将来就会低贱被别人看不起。所以,一切在因缘、因果规律上是平等的,不论任何人,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表面上看,好象有些特权阶层,那些贪官可以为所欲为、逍遥法外,但按因果规律,他现在虽然没事,将来却一定会受报。人天生并没有优劣,没有特权,机会都是均等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努力,每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别人决定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佛教认为主要是由于每个人的品行和因缘不一样,人的品行不同,人性就有优劣,行为就会不同,你不断做好事、善事,人格就会不断提升,越来越高尚;一个人如果无恶不做,就会不断堕落。一个人高尚与否,不是看他的财富、地位,而主要看他的品行,品行高尚就是高等的种姓,品行不好就是贱民。从因果来看,人的差别很大,人的行为造成生命的现状不一样,每个人过去因缘条件是截然不同的。

  (5)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平等成佛。这是根本意义上的平等。世界上虽然有种族的不同,有宗教信仰的不同,有男女、国家、职业的不同,好象充满着不平等,充满着差别,可是在佛性上,人都是一样的。六祖惠能大师讲:“人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人天性上有差别,佛性上的差别却是不存在的,都是平等的。《涅槃经》刚传这来时,由于翻译不完整,既提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讲没有善根、无恶不作的一阐提人是不能成佛的。道生法师根据《涅槃经》的总体思想,发现并宣扬一阐提人其实也能成佛,因而遭到了僧众的排斥,被摈出僧团。道生法师便来到苏州虎丘,对周围的一堆石头讲法,并对石头说,如他的观念没错就表示肯定,结果一堆石头都向法师点头,留下了“生公说法,玩石点头”的历史典故。后来《涅槃经》完整翻译过来后,证明了道生法师的观念是对的,一切众生无论是善是恶皆有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在禅宗里得到很好的应用。《六祖坛经》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自了成佛。”意思是每个人都具有菩提佛性,只要你悟到了自己的佛性,直下承担、通达,你就是佛。从这层意义上讲,佛和众生也是平等的,我们觉得佛和众生悬殊很大,佛陀是至高无上的,我等众生下劣凡夫,比起佛陀差得太多,但是佛性确实是平等的,这就是佛教所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和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呢?《坛经》讲:“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意思是你迷失了你的佛性,你是众生;你悟道了你的佛性,你就是佛,你与诸佛、菩萨在佛性上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平常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讲我们有佛性,只要你放下你的执着、烦恼、妄想,当下你的佛性跟佛陀就没有差别。佛法从根本上提出了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善人与恶人是平等的,佛和众生也是平等的。不仅如此,人和动物也是平等的,蚂蚁也有佛性,佛性上讲蚂蚁和佛也是平等的,佛法讲的平等,内涵是非常深刻的。由于人人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在成佛的权力上每个人自然也是平等的,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所认为的人不可能成为上帝、大梵天,人和上帝、大梵天无法平等是完全不同的。

  (6)法性平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有干净、肮脏、美、丑、善、恶、好、坏、先进、落后、野蛮、文明等等之分,但在这些差别现象的背后,隐含着共同平等的层面。有位先生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答:“道在屎尿。”一般人想道是个很高贵的东西,应该用非常好的词汇来形容、包装才对。实事上,道无所不在,估且不论庄子所说的道,但说明了一切法相背后含有共同的特质。佛法讲一切差别相所共有的特征就是“无常”,诸行无常,无常使一切事物在法性上是平等的。不管任何东西,自然界的、人文的,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要受到无常规律的支配,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一切现象都是无我的。无我指的是没有它的独存性和不变性,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组合,都是相互依赖的,没有孤立不变的事物。西方哲学上讲的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是无法真正做得到,佛法讲的“真如”,是更高意义上的平等。

  三、民主

  民主指主存在于人民,不是在统治者、某些人的手里,民主思想的提出是针对社会上、宗教神权里、封建王权里有不民主。在宗教神权里,神是主,人是奴,人的一切都是神决定的。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起初是给了他们的自由意志,但并没给他们自由的生活,只是让他们在伊甸园里生活,告诉他们这个、那个不能吃,这是很愚昧状态下的自由。亚当偷吃禁果后,结果犯下了淫罪,使人类失去了自由意志。人要升天堂,必须爱上帝,遵守上帝的旨意,只有这样做,将来才能得救,这也是其它宗教的普遍思想。所以在神教意义上,人不可自作主张,人没有自由生存、生活、追求的权力,人是没有民主的,一切都要顺从宗教信仰的需要、上帝的旨意。

  在封建王权里,皇帝认为自己的权力是老天爷给的,叫“奉天承命”,自然高人一等,高高在上。古代社会都称皇帝为君主、主上,显示他是国家唯一主人,皇帝自称是孤家寡人,好象是谦虚,实际显示只有我才是唯一,我才是至高无上。有句话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意味着皇帝的意旨有绝对的权威,可以任意杀人,人民是没有自主的权力。法国的一位皇帝讲过,朕就是国家,朕就是法律,一切朕说的算。在封建专制国家,人民所拥有的权力是很少的,古代文人由于文字、言论的问题而招来杀身之祸。苏东坡就是由于写了首诗,被别人拿到皇帝那里,结果差点被砍头,而遭到了流放。

  西方人本主义针对神权、君主的不民主思想,提出主存在民,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人。在民主思想里,君主不是神授给的,而是人民给予的;行政官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委任的官吏。西方民主国家,总统是通过老百姓选出来的,不是谁让当的,也不是代代相传。另外,立法权属于人民也是很关键的,法律是由人民来制定的,而不是由某些特层、贵族阶级、或者行政官来决定的。人民的这种主权是不能限制、转让的,这是天付人权,人权对每个人都是非常神圣的,这是西方人本思想的特征。

  佛教也提倡民主。僧团是个无政府机构。西方民主政治主张“三权”分离,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是分开的,有一种相互制衡的作用。原始僧团只有立法和司法,没有行政机构在社会上,有了行政机构,就容易出现特层阶级,出现特权,会出现各种腐败现象。佛教僧团比较简单,不从事生产,不需要有行政机构,日常事务都通过法律来解决,对处理事务的羯磨有130多种,僧人都要精通戒律。僧团中虽然没有行政机构,但比较重视有道德、年长的上座,这部分人在僧团里属于精神领袖。

  民主制度,立法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戒律不是一开始就有,僧团成立的五年内还没有戒律,佛弟子根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的道德思想生活。当时没有制戒,是由于出家人都很单纯、自觉,没有不如法的行为。佛陀制的第一条戒是性戒,当时有位比丘,家里有很多财产,家人找到他希望给家里留下个儿子好继承财产。印度有规定,财产没有人继承,就要没收上缴国家。在家人的劝导下,没有办法,这位比丘就与原来的妻子发生了性关系。做了这件事后,他心里负担很重,认为自己有很大犯罪行为,就到僧团里把这件事情讲了出来,并问佛陀这样做可不可以,佛陀批评了那位比丘,就这样制定了第一条戒,比丘是不可以发生性关系的。比丘共有250条戒,每一条都是在某一个比丘犯罪的状态下制定出来的,是属于一条一条的案例。佛陀制戒时,是把比丘召集在一起,向比丘宣布,并取得认可同意,每条戒不是一次制成的,而是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制戒本身是非常民主的。佛入灭后,僧团对经典、戒律的结集,也是通过大众会议,第一次是开了五百人的大会,有阿罗汉资格的才允许参加,通过大家审定而决定下来的,所以佛教戒律的制定是非常民主的。

  僧团的主权在僧伽。一个僧团处理事务的权力在每个僧人手里,每个僧人都有参加僧团处理事务的权力,也有对僧团的决定作出否决的权力。现在寺院维那师主要在大殿起腔、法会领唱,而在戒律里维那是执事的意思,平常僧团处理事务的执事僧是维那。由维那负责把大家召集起来,通过大家表决选出主持僧,决定事务的权力并不在主持僧,他只是对一些事情的结果作出宣布,每个僧人都有同意、否定的权力。

  羯磨会议体现僧人民主的权力,由四个方面组成:(1)人。有些会议必须所有人参加,有些会议只要部分人参加就可以,关系大家权力的事情,大家必须参加。(2)法。僧团羯磨法共有134种,根据僧团不同的事情,采用不同羯磨法来处理。(3)事。开会要解决什么事情必须明确。(4)处。处所有大戒、小戒、戒坛,什么事情在什么处所进行是不一样的。

  特层阶级在社会中的特权比别人多,谁的权力大,谁就更能做主,更能决定一些事务。一个人能作社会上的主人,有权力决定一切,但一般人没办法作自己的主人,没办法作自己生命的主人。学佛修行不仅在僧团里有权作主,同时还要做自己的主人。他力的宗教是仰赖神得以拯救,自己是不能作主的,其它宗教是信他力的,一切服从神的教诲、神的旨意。佛教的修行是自力的,是靠自己作主,你修行能否解脱,不是神决定的,而是靠自己决定的。社会上有许多事情,象做饭、洗碗、穿衣是可靠别人的帮助,但有些事情,如吃饭、生病、心情不好,大小便等,则是别人没法替你做的。修行是个人自己的事情,别人是没有办法的,但过分想自己,我喜欢、讨厌也是不行的,凭感觉走有时不知要走到那里去。很多人为求解脱,结果信上了邪教,误入岐途,象美国大卫太阳教、日本奥姆教等是非常悲惨的结局。相信这些邪教的人最初发心是很好的,他们都很善良,为了寻求解脱,为了找到未来生命的归宿,但他们搞不清什么是好、是坏,只凭自己的感觉,以致走错了道路。因此,我们除了自依止,还要法依止,依止佛法,才能帮助我们如何认识真理、走向解脱,这是法依止的意义。我们皈依“三宝”的意义也是如此,皈依“三宝”主要是依法得解脱。

  我们要作自己的主人,我们作不了主的原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内在来自于自己种种烦恼,贪心、嗔心、痴心,我慢心及各种情绪,它们时常成为我们生命的主人,我们的生命有时整个进入这些极端状态中。我们经常受各种环境的诱惑,在追求物质、地位、名利的过程中,时常被困惑,我们追求什么,什么就成为我们生命的主人。我们学习佛法,要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就是要从环境中及内在各种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我们学习佛法,要从认识自己开始,我们本来就是顶天立地的,佛陀出世时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认识自己到做自己的主人,这是我们学佛的目标。一个人能真正作到自己生命的主人,即使是在不民主的社会里还是能自主的。所以,佛教讲的民主要比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所讲的民主更具有深刻的内涵。

  四、法制

  法制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人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采取的是人制,帝王的意志就是法,帝王个人决定一切。当有一个好的帝王在位时,国家就出现太平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就是有好的帝王;相反,如果帝王是一个荒淫无道的,中国老百姓就要灾殃。因此,人治对社会的稳定是没有保证的。由于人是会变化的,好人有时也会变成坏人,象一些农民起义军领袖,最初发心也是特别好,一旦他们掌握权位之后,往往就变质了,过去所反对的东西又在自己的身上体现了出来,结果又要被别人反对,可见人制的政治是不可靠的。相反,有良好的社会制度,即使坏人掌握了政权也没有关系,他必须按照行政的方针去做,不这样做,人民就可以让他下来,取消他的权力。当然,好人去做,会做得更好,美国,澳州等西方国家,总统在频繁变换,而社会总能长期保证一种稳定性,就在于它的政治有其一贯固定性,谁当总统都不能违背基本国策、宗旨。一个国家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必须要有良好的法制,如果国家没有良好制度,把希望寄托在某些个人身上,往往是不太可靠的,尤其在极端专政的社会里,很易导致腐化。过去帝王过着荒淫无度、腐朽的生活,可以随意作恶,就跟极权专制有关系,可见社会法制是特别重要的。

  (1)佛教僧团是法制的。佛陀入灭前,有些比丘问佛陀要不要找接班人,提婆达多还要求僧团里上了年龄的比丘归他负责。佛陀讲:“你这个愚痴人,已被名利诱惑,失去了理智。我没有让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大德来领导僧团,何况你这样没有智慧的人。”佛陀圆寂之后,没有没定继承人来继承僧团的领袖权,有也只是法的继承、法的相传,如禅宗讲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僧团是没有行政领袖的,大家依法修行生活,在教理上也是这样的。学习教理有“四依四不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修行,第一步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义,法随法行。修行得解脱要在于依法,是依法不依人。所以僧团是依律摄僧,是一个典型的法制僧团,一切人都要服从法律,依照戒律生活。

  (2)每个人要想成为僧团的一分子,首先要受戒,在家居士有在家戒,出家有出家戒律,受了戒后,才能取得资格。受戒是通过羯磨会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僧团对你的认可,承认你是出家人,比丘受戒需要十个比丘决定你是否可以得戒,如果没有十师是没办法受戒的。二是通过如法羯磨仪式,必须完整、圆满、如法,才能得戒,得到戒体。得到戒体后,意味已取得了僧人的资格。受戒后,要持戒,通过持戒,才能完成你的身份,持戒才是身份的完成,持了五戒才是合法居士,完整持沙弥戒、比丘戒,才是合法的沙弥、比丘。所以,要成为其正僧团里的公民,享受僧团的权力与待遇,就必须持戒,完整地持戒才是里合法的公民。

  (3)五年学戒,不离依止。虽然现代社会也讲学习法律,但很少有法律意识,大多数是法盲,原因是没有把法律纳入国民教育。佛教是把戒律纳入教育里面,出家人出家后,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要有五年时间好好依止亲近教师受戒和尚,要亲近在师父的身边,不能离开。五年学戒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一种僧格的养成,出家除了形象改变之外,还沾满着世俗上不良习性,要想成为僧宝,一个如法的僧伽,保持威仪形象,要有五年时间的训练。在原始僧团里,戒律就是一种生活,对生活的了解不是一年就可熟悉,要有五年时间的学习,学戒更在于僧格的养成,成为一个如法的僧人。通过五年学习,养成僧格,才有能力在僧团里独立地生活,这在佛教戒律里是法定的,任何人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佛经里有规定,没有五年学戒,不可学习经论,原因是懂得大道理多了,反而对戒律不重视。有了五年学戒,才能通达戒律,自然会遵守戒律。

  (4)半月诵戒,强化戒律意识,通过戒律来改造自己的身心,改造自己的人格。在僧团里,每半个月开一次诵戒会议,每个僧人都要参加,诵戒时,诵戒人把250条内容从头到尾读一遍,在读每一条时,会问四众清净否?如某人犯了哪一条,就自己站出来,僧众就帮他忏悔,忏悔就没事。如有人护藏、隐瞒他的犯罪行为,别人可以善意帮助他提出,提出的依据是见、闻、迹。僧团通过集体力量帮助改正个人的过失,叫做布萨,它是僧团的自省大会。社会上人们只知道赚钱、追求利益,很少考虑自己的身心是否干净,平常人的心早就象一团浊水脏得很,很少检查自己的身心、信念与行为。诵戒就是帮助个人检查半个月来有没有犯罪行为,这也是修行的需要。通过每半月检讨一次,身心、行为、信念时常保持在一种清净的状态,即使干了坏事,向大家说、忏悔,罪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就没了,所以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

  (5)依清净律仪决定在僧团的资格地位,僧团里有上座、中座、下座,是根据戒腊而定的。虽然僧团里是平等的,但还是有长幼有序,上、中、下座在僧团里受尊重的程度不一样,德性、戒腊高的僧人特别受到人们的尊重。这种戒腊的形成是根据持戒历史决定的,并不是受戒有了一年,就有一年戒腊,而必须一年之内是清净持戒、如法忏悔,才纪录下是一腊。出家人每年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期间,要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居住下来进行修持,这叫“结夏安居”,最后要有一次总的自谘,对一年来进行总忏悔,才算戒腊增加一岁。结夏安居自谘一次就一岁,两次就两岁,戒律里称“受岁”,僧人的座次、待遇是根据戒腊来分配的。

  (6)根据戒律处理僧团事务。僧人行为如法不如法依靠戒律,做每件事情的准则是戒律,共同生活的准则也是戒律。结夏安居、诵戒这些活动叫做共行,每个僧人必须参加,并对僧团所作决定有权作出否决、反对、支持。

  总之,戒律是僧团处理日常事务的指南,佛教制戒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正法久住,使佛法在世上健康发展。出家人通过戒律的修行,达到个人解脱的目的,依戒生定、依定生慧。遵守法律是社会公民的义务,守法是为了不伤害别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佛教是遵守戒律的,既是为了不伤害别人,更是为了解脱自己。持戒是保护我们的心,持戒就会不介入不该介入的事务,不会让外面不好的东西进入生活的圈子,内心才能保持清净。持戒也使我们少造业,避免造下许许多多的罪业,赢得僧团在社会上的尊严与尊重;不持戒,就可能杀、盗、淫、妄什么都干,这些行为将会造成生命中的恶果,持戒也是保护僧团内部团结的重要因素。一个团体总会有些捣乱分子,没有法制,他们可能就会为所欲为,导致有道心的比丘看不惯、产生烦恼。制戒既是调伏那些捣乱分子,又是为了使有道心的比丘更好修行。戒律是保证僧团内部和谐安定的重要力量,制戒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正法久住的效果。

  五、自由

  自己能决定自己的行为叫自由,不能决定自己的行为叫不自由。通常说自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由意志,表示人的意识有权选择自己的行为,如人没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天命安排的,象神教认为一切都是神决定的;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一切都是已定好的,那么人只能很被动,顺从命运的规律去生活。其实,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随着自己的意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支配自己的行为。二是自由权,表示人在社会中有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情的权力。三是自制自律的能力,有人认为人是不能自制、支配、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情欲等,人没有自制的能力就是没有自由,只能是被动地随着自己的烦恼、欲望生活;有人认为人是能控制、把握自己的,人是能自由地驾驭自己的行为。

  自由是相对不自由而言。由于人类社会充满着不自由,所以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它各种宗教提倡自由。在神权宗教里,亚当、夏娃犯了错误之后就失去了自由意志;中世纪一切学术要为信仰服务,象科学家布鲁诺等有违背宗教的言论将受到宗教法庭的审判与迫害。可见,人是没有自由的。在封建王朝里,人也总是在不自由状态下生活的,老百姓根本不能保证生命安全,包括文臣武将,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随时有掉脑瓜的可能,根本没有生命安全。学术、言论这些自由也谈不上,古代有很多文人志士就因著作、言论而导致杀头。

  针对这些不自由现象,西方人本思想提出的自由观,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指自由是天赋的,天赋人权不能被剥夺,人在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下都是自由的,自由地享受各种权力。二是指人可以随心所欲,但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法律既是约束人的自由,也是保证人的自由,卢梭讲:“只要不伤害别人的行为都可做。”出版、言论、财产、舆论等自由,都必须在法律前提之下,一个人只要不犯法,不伤害别人,做什么都行,这是人本主义所说的自由特征。

  (1)自由在佛教里叫自在。佛教提倡自由,自由也是学佛追求的目的,佛陀是得到大自在、大自由的人,僧团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团体。卢梭讲:“人天生是自由的,但往往在枷锁之中。”枷锁除了社会观念、习俗、政治外,还有内在的各种烦恼,这些都是带来不自由的因素。佛教讲不自由就是束缚,人有种种束缚,无明、无知使我们不自由;认识能力不够使我们不自由;烦恼使我们心情不平静而不自由;进入贪、嗔或某种情感的状态使我们的心情很不自在。人在烦恼状态下是不自在、不自由的,即使拥有再大的政治空间,一样过得不自在、不舒服。人本来是自由的、无牵无挂地过日子,但由于有了执着,而没办法无牵无挂。执着最大的特点是在乎,比如一天到晚在乎财富;出门时考虑公司的生意、安危;在乎你的爱人会不会背叛你;在乎你的儿子学习、工作、事业等等,使得我们的内心不自由。我们对家乡也很执着,出远门就会想家,内心很是不安。所以执着也是导致不自由、不自在的重要因素。另外,人的业力,我们造下的种种不善业给我们带来的不自由,业力使我们生存在不自由的环境里;业力使有些人六根不全;业力使有些人命运不好,生存都困难。因此,业力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重要力量。
佛教认为,人总是生活在自由与不自由之中,人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人的意志是有能力安排自己的言行。同时人又是不自由的,各人的业力导致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特定环境里,有的环境就迫使你不自由。另外,人还要受到许多先天不良习惯的影响,贪、嗔心特别重的要支配他的行为,不贪、不嗔也是没有办法的。受到教育的人,可以选择、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但不良习惯往往把一些安排冲得一塌糊涂。很多人都想做好人,但习气、烦恼使得他没有办法做好;再坏的人本意也是不想坏的,在烦恼心操纵之下,他没有办法自己做主。所以生命没有自由,意志力战胜不了情绪、不良习惯、情感等等。失恋的人痛苦得很,并不是希望痛苦,而是想超脱出来,但他支配不了自己的意志,难以摆脱面临的状态。人不是想从某种情感里跳出来就能够跳出来的,所以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这种不自由,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是我们长期养成的一种不良习惯,我们没办法战胜它。长期以来,我们的心培养了许多不善的种子,让他们操纵着我们的心,让它们支配着我们的心,我们不断浇灌内心贪的种子、嗔的种子、嫉妒的种子、爱的种子、恨的种子,让它们成为我们内心的主人,使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操纵自己。

  学佛修行,就是要战胜生命里使我们不自由的这份力量,就要与烦恼、不良习惯等作斗争。通过戒律来约束喝酒、抽烟、吸毒、跳舞、看电视等等,用禅定的力量降服内心的烦恼与不良习惯,进一步用智慧把这些使我们不自由的东西斩断掉。通过戒、定、慧,把影响我们不自由的力量战胜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自由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佛法里常讲解脱、自在,只有从造成不自由的影响中解脱出来,才有可能自在,才有可能成为自由人。

  (2)从简化的管理体制中得到自由。人生活在团体里,既可享受各种各样的权力,但也会带来一些障碍、不自由。在公司里上班有许多限制,要完成许多任务,有事要请假,从事领导职务更不自由,领导身份越高可能会越不自由。高官是不可以随便外出的,要很多人陪同,走到那里,一大堆摄像机对着,不可以随便躺在草地上打滚,天气太热也不可以穿背心、拖鞋。还要应酬,请客吃饭、送礼、会面,邀请被邀请,单位间的来往,不去也得去,结果弄得很累,很不自由。有时身份、责任、行程要被别人定好,有外宾来了,生病还得出面去接待。在一行政团体任职,表面看权力越多越自由,实际上权力越多可能越不自由,这便是平常所说的“无官一身轻”,一不当官,二不发财,走、坐都很自在。僧人在僧团可以平等享受一些权力,只要不犯戒,一切事情都可作。在僧团里有一个很简单的管理体制,出家人基本过着很自由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不象大家毕业后,有档案,户口大等一大堆,找份工作不容易,不可随便放弃。出家人就没有这些问题,出家人很多是没有户口的,想住哪,不住哪,这都是很自由的,没有人干涉,僧团里这种简单的管理体制,给僧人带来充分的自由权。

  (3)从淡泊物质中得到自由。人在社会上有很多不自由,是与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很有关系的。人要生活、要生存,要有经济、财富,要上班、开公司。一个人干愿意干的事情,是要有福报的,有多少人是干不愿意干的事情。如售货员不愿意整天站在那里,工人不愿意八小时在工厂干活,为了生存,不得不干。所以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人是很不自由的。为了赚钱,要讨好老板、上司,要做好本职工作,不可以轻离岗位,随心所欲去办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人拥有物质,也很不自由,财富特别多的大富翁要考虑生命安全,顾忌黑社会的绑架,希腊船王的女儿希望把自己财产的一半捐献社会,希望过正常人的生活,所以财富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不自由。人有了公司、产业之后,每天还要为扩张、发展而操劳,整天过得很累,有的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有钱人只是虚荣心上得到一些满足,往往觉得并不幸福。一个人能吃多少、用多少,钱多了只不过是个数字,随意花钱并不会使人开心,心情不好、烦恼来时,干什么都很别扭、不自由。僧团生活是通过淡泊物质中得到自由,没有产业便没有任何负担,没有资金可以过着无牵无挂的生活,走到那里,都不用担心钱被抢了,也不用担心股票下跌。在佛陀弟子里面,有位出身贵族家庭的比丘,原来是个王子,生活在宫殿里,出家后有一天坐在船上大叫:“开心、开心!快乐、快乐!”别人以为是神经病,他说我以前在王宫里,整天很多人保护着,走到那里都是一堆人,老婆之间争风吃醋,还有许多繁琐的行政事务,搞得我很苦、很累,操心得不得了,一点都不自由。现出家之后,一无所有,每天过得非常轻松、快乐,情不自禁地自由、开心!

  我个人的生活也是很自由,出家后觉得越过越好。出家这么多年,从没动过要去挣一分钱的念头。二十多年在寺庙学习、弘法都是自己喜欢做的,没有人限制我,虽然有时候也很忙,但这种忙是一种自由忙,我想忙就忙,不想忙也没有大不了的事,这也与我以前从不介入行政有关系。我想去哪里,国内、国外去弘法都是在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之下,生活基本上是我不管别人,别人也不管我,一直过得很自由,觉得出家特别好。

  (4)从简单的人我关系中得到自由。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特别复杂,很多人要把精力放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而觉得活得很累。我去澳州发现,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比较简单,活得就比较轻松。人际关系包括家庭,中国是以家庭为基本社会,似乎每个人成家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个必然过程,有了家庭之后,可能就会感觉很不自由。一般人都认为单身汉自由,但由于一种传统观念和欲望感情的需要,人类不得不有家庭,有了家庭就有人管着,到哪里去、干什么都会有人管;有了家庭就会有牵挂,走到哪里都会牵挂家庭,中国人就有回家过年的风俗。没有办法做到处处无家处处家,而一个出家人是可以做得到的,出家人没有对家的牵挂。为了家庭的幸福,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家庭幸福服务,违背家庭幸福的行为是不可做的,所以家庭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不自由。出家人没有家,不存在由于家庭带来的不自由,因此出家人道德从解除家庭的束缚中得到自由,这是基本的一点,还要从简单社会关系中得到自由。出家人相对社会关系较简单,尤其原始佛教戒律里规定,出家人在某一个地方居住不可以超过三个月,原因在于在某一地方住久了,将会对那个地方产生贪著,贪著之后就舍不得离开,舍不得离于就不自由,走到哪里还会想那个地方,心就不自由。另外,在那个地方居长了,就会对那个地方有感情,有很多的人际关系,就会有束缚,修行上心没办法自由自在,所以僧人就是从这种简单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自由。

  (5)从解除困惑中得到自由。人由于有许多困惑,使得人在认识上很不自由。我们搞不清楚人从何来?到何处去?到底自己是谁?人到底有没有命运?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在世间中充满着迷茫,使得我们生活没有方向,没有办法正确了解人生,行为往往是在一种很盲目、无明状态的支配下。所以学佛修行就是要通过闻思教义、经论来解除认识上的困惑,在正确认识人生、命运,从解脱自己的困惑之中得到自由。

  (6)从解脱烦恼中得到自由。人由于有了烦恼,所以很不自由。我们的贪、嗔、不良习惯等等烦恼时常操纵我们的内心,操纵我们的行为。学佛修行就是要解脱烦恼,使内心获得自由,内心自由了,我们就可以成为生命中真正的主人。

  总之,佛法所讲的自由不仅是在社会的层面,更主要的还要深入我们生命的内在。既要解脱社会给我们造成的束缚,解脱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不自由;也要解除生命内在的束缚,由生命内在所造成的种种不自由都要解除。所以,佛教所讲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彻底的自由。以上讲的五个方面,主要基于西方民主、政治所提出的平等、民主、法制、自由,还有公有制;同时也指出佛教的平等、民主、法制、自由思想比起西方人本思想有哪些深刻之处。过去我们往往觉得佛教制度早就过时了,说到清规戒律早就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但是通过仔细地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佛教这种民主政治,其实是非常先进的,完全跟时代的政治、思想相应,甚至还可以弥补这个时代理想政治的平等、民主的不足,具有更深刻的内涵。虽然时代不断发展,科学在不断进步,但佛法不会过时,相反会得到科学更多的印证,能为时代思想纠正很多不足,有利于我们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道德的纯净。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佛法,意义是非常重大。

  课堂提问

  问:法律制度在僧团里是否适用?

  答:在僧团里面,任何问题都是通过法律来解决的。佛陀制戒,就是让那些没有惭愧心、喜欢调皮捣乱的人能够受到法律的规范,而使另外那些比较有修行、有道心的人更安心地修行。

  问:“在家居士不可以读戒”,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答:严格来讲,在家人是不能参加僧团的大众会议,就象党员会议,非党员是不可参加的。从这个前提延伸出来,非比丘是不可以看戒律的。在戒律里,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家居士不可以看戒律。之所以不主张、提倡在家居士看戒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家人戒律是让出家人来守持的,与在家人没有关系,在家居士了解、守好在家戒律就行了;二是人都有是非,喜欢去议论别人,你看了出家人的戒律,而你对僧团里面的情况又不了解,怕你拿着这个标准去衡量出家人,然后产生议论、诽谤,以致造业,倒不如不了解更好些。所以一般主张不看,而出于研究的需要,看了之后也不会犯很大罪。

  问:受戒时候,如何得到戒体?

  答:受戒主要是通过一种如法的羯磨、如法的仪式。现在受戒,通常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待清楚,作为受戒人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受戒,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受戒过程中,要认真听清授戒和尚的讲话,尤其是一些关键羯磨时的话,三次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很关键的,戒体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的。这个时候,必须用最恳切殷勤的心,希望得到戒体,在授戒和尚宣布三皈内容时,就可以得到戒体。

  问:请介绍一下律宗的修行和开悟是怎么样的?

  答:中国八大宗派都有很多修行法门,而且都是相互联系的,仅就戒律来讲,律宗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佛、成佛的修行系统,戒律只是修行的一个基础。我们不论学那个宗派,在家、出家修行,都要以戒为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声闻乘里有戒、定、慧、解脱、解脱之见,戒是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得成就解脱,乃至成就解脱智慧,这是一个系统。禅也是以戒为基础,通过对心态进行一种训练得到一种方式。教、中观、唯识、天台、贤首的学习,是一种知见的树立。整个佛教比较完整的学习,应该是“八正道系统”,戒在“八正道”里,属于正命、正业、正语部分的内容,不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修行来看待的。戒律在中国形成一个宗派,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成为一个宗派,并不一定要有很完整的系统。如果仅仅持戒,而不修定,不修观,没有正见,可能只得到“人天福田”,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或升天,还是没有办法成就解脱。

  问:请问法师在家居士因定力、智慧不够,容易破戒,将该怎么办?破了戒,对戒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家居士持的是“五戒”,表面看比较简单,其实做好真是很不容易。为慎重起见,当代戒律里,除了让我们完整受戒外,也提倡分受,你可分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不分青红皂白地全受了,可能就容易犯戒。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样,犯戒包含犯轻、犯重,比如杀了人就是犯重罪,就要失去戒体。就象茶杯掉在地上甩成碎片,要把它修补起来是不可以的,但茶杯上只是沾些污点,还可以擦擦再用。所以犯了轻戒是可以忏悔的,犯了重戒是不可以忏悔的。忏悔是弥补犯戒的一个办法,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忏悔之后心理就没有负担。

  问:一般说“五无间罪”是不可以忏悔的,而在《普贤行愿品》中却说能消除五无间业,请问法师该如何理解?

  答:“五无间罪”是最重的,现在要犯到也很不容易,这一点请大家放心。出佛身血,你得找一个佛陀来,是没办法找到;找一个阿罗汉来杀,也很难;破羯磨转*轮身,破坏僧团的团结,在家人没有资格;杀父、杀母这两条可能做得到。佛法讲可忏与不可忏之间,是没有严格界定的,罪业也是没有自性的,之所以讲有些罪业是不可以忏悔,主要是显出这种罪业的严重性。从声闻乘看,有“定业”和“不定业”两种罪业,有心、故意造成的罪业,会成为“定业”;无意造成的称为“不定业”。定业指的是时间和受报的程度已经决定了,不定业都是没有一定的,通过忏悔,定业也可成为不定业。大乘经典《药师经》、《普贤行愿品》里就提到是可以忏悔的,说不可忏悔,指的是罪业的严重性,佛陀是不可能看到我们因不能忏悔就死路一条。于是,佛陀又开设一些方便之门说可以忏悔,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当然最好不要造恶业。

  问:请法师谈谈佛教里“素食”方面的问题。

  答:汉传佛教素食,原始佛教并不素食。汉传佛教有三大特色:吃素、单身与僧装。中国的民族很了不起,可以把任何外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特色。中国佛教的素食是从梁武帝时代开始的,《梵王经》、《楞伽经》、《楞严经》及《涅槃经》等许多大乘经典都讲到不可以吃肉。我认为不吃肉才是佛教慈悲的最好体现,吃肉多多少少会涉及到杀生,有消费者,必然会有人去造业,大家都不吃,就不会有人去杀。原始佛教允许食肉,是由于僧人必须乞食,乞食是不可能挑选的。西藏佛教、南传佛教食肉是与他们社会环境相关系的,不过他们食肉也是前提的,必须是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动物肉才可食。

  问:为了不麻烦别人,有时讲了假话,这算“妄语”吗?戒律公开,让社会对僧人的行为起一定的监督作用,是不是更有利于佛教的良好发展?

  答:佛教讲的妄语也是有“级别”的,有大妄语、小妄语,还有方便妄语。你去别人家里,怕麻烦别人,自己没有吃饭,却说吃过了,这叫方便妄语。你不是为了伤害、欺骗别人,而且说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的妄语是没有关系的。戒律里有个案例,讲的是一个老比丘住在山里,猎人追赶着一只野猪,野猪从老比丘面前跑过,猎人追过来问见到那只野猪没有,老比丘指了另一个方向。老比丘这完全是对野猪的慈悲,是没有罪过的。按菩萨戒本讲,这种妄语不打倒反有罪过,打了应该还有功德。在一些菩萨戒本里,菩萨可以杀人,可以偷盗,甚至可以邪淫,有些规定和人情非常符合,只要认真去做,都可做得到,大家可多读些。

  关于戒律公开,社会对僧团有一种监督作用,对僧团自身健康发展有好处。道理上是对的,但现在国民素质太差,就象提倡民主制度一样,国民素质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提倡民主制度也不是件好事,会带来许多负面作用。我认为将来民众素质提高了,僧团相应更有提高,公开戒律是有可能的。泰国、缅甸每位男性都有出家的经历,都知道戒律,整个社会对僧团的尊重、监督就非常健全,确实是有好处的。

  问:中国古代寺庙是自给自足的,现在好象多数寺庙没有这种条件,假如居士供养也没有,僧人的生活将怎么办?

  答:乞食制度在中国一直没有很好实施过,印度乞食制度却能很好实施,这是和两种不同文化、不同国情有关系。在中国乞食会让社会上的人看不起,中国佛教从道安时代,到禅宗的兴起,始终在戒律之外还有一套清规僧制,这与古代传统的君主封建制度有关系。今天世界趋势是走向文明民主,我认为未来中国佛教的发展要提倡依戒律建造僧团体制,民主的制度更有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

  目前港台地区的寺庙基本上是私有的,经济来源依靠十方供养和一些企业的支持捐助。国内寺院多数是十方丛林,经济上反倒可以独立,特别是一些旅游寺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经济收入相对更稳定些。国内佛教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今后的发展关键在于要有一些正确理念的引导,比如要对教育的重视,增加慈善事业和弘法工作,要处理好出世与入世、学术与信念、内修与外弘等等问题,这方面比经济问题更为重要。

  问:请问法师当看到有人要杀人时,该不该去制止、救护?蚊子、苍蝇可不可杀灭?

  答:从声闻乘戒律来看,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时,你不想救不算犯戒,你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乘戒律是以止恶为主,止恶是消极的行善,放生、救人则是积极的行善。菩萨戒不仅强调消极行善,更重视积极行善。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从菩萨来看,当你看到恶人要杀很多人,比如歹徒在飞机上出现,菩萨就要发慈悲心,慈悲这个恶人因此杀业将要承受更多的恶报,有了这种想法,你可以把歹徒杀掉,宁愿自己造业下地狱,而不愿歹徒遭果报,这和侠客那种嫉恶如仇的杀人完全是不一样的,菩萨这样做不仅不犯戒,而且功德无量。

  社会上人认为苍蝇、蚊子属“四害”之列,不知道动物是否也把我们人看成是什么害。所谓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一个家庭的父母、兄弟姐妹由于财产、利益的争夺,彼此间有可能互相看作“天敌”、“四害”,甚至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苍蝇、蚊子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它们只是本能地做了些事情。佛法讲慈悲,慈悲的对象是一切众生,动物、昆虫也是众生,我们对它们也应该有爱护之心。我们慈悲蚊子,不仅仅是对它们生命的爱护,同时也在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培养我们慈悲的德性,提高自己的人格。所以从佛教来看,蚊子等也是不可杀的,大家平时搞好环境卫生要更为重要。

  问:上山时不小心踩死了蚂蚁,这是不是犯罪?

  答:造罪有故意的、有无意的,故意造罪比较重,无意造罪比较轻。我们受戒之后,犯罪有两个层面,一是业罪,一是戒罪。无意杀生是不犯戒,有预谋、有计划、有行动纲领,用心故意地去做是犯戒的。无意踩死蚂蚁是一种不定业,业报是比较轻微的,象偶然被别人踩了一脚可能就是这样的业报。通过忏悔,不定业就可能变得很轻。当然,我们还是小心为善,当我们无意中干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或者伤害了蚂蚁,我们要赶紧忏悔,给它们念佛,祈愿它们早日脱离畜生道,早升人道。

  问: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这是否体现性别的不平等?

  答:不受戒是不能得戒体的,要通过一种羯磨、作法,外在形式上的加持,戒体才能得到。佛教有不同意义的戒,如“道供戒”、“定供戒”,是指成了圣人后才能得到这种无漏、更高级的戒体,我们都不是圣人,从凡夫意义上讲,还是要通过受戒得到戒体。

  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人是指身出家,出家本身是一种形式,在家人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多数人有出离心这很好,但出家剃度还是以这种身出家特定的形式、形象为主。

  佛陀制戒当初并没有制定男众250条、女众348条,佛陀制的每条戒是针对有人犯罪后才制定出来的,女人的问题比较多,特别麻烦,针对女众制的戒律也多,不是佛陀不平等对待两性。

  问:请教法师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较好?

  答:当正在生气的状态中,心就进入了某种烦恼,往往不能自已。生气的根源,大多数是由于我们对某件事情在乎,或者我执太重。如果有人骂你,你不在乎,就不会生气,有人骂你是乌龟,你想乌龟的特征是长寿,他在祝福我长寿,你听了还会生气吗?我们要观想,一切都是假名,别人就不会伤害到我们,当你非常生气、无法控制时,不发泄出来就要内伤,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就发泄一下,比如摔打家里不值钱的物品,找一个对象吵几句,过后赶紧向人家道歉等等。

  生病就应上医院。生病有身苦与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负担放不下。特别是患了重病,心里的负担往往导致病情加重,常讲某些症患者不知道病情时,还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后,便很快一命鸣呼,就是这个道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对生死、生病,只有身苦,没有心苦,圣者生病身体一样痛苦,但心里没有负担。我们学佛人,要对肉体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无常,生病是很正常的,要多念佛,内心平静了,可能病就会很快好转的。

  苦也有身苦、心苦,治疗身体上的不舒服、痛苦,可以洗澡,上医院吃药打针。治疗心理上的痛苦也有很多办法,象喝酒麻醉法,跳舞、看电视、打麻将、购物、睡觉等转移法,现代人生活很紧张,这些办法能起到暂时的释放、平衡与安慰作用,但决不是究竟的。当一个人痛苦时,你让他不痛苦;一个人放不下的时候,你让他放下,这都不现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种烦恼都是长时期积累起来的。面对非常痛苦的人,让他转移、换换环境,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办法;一个人要不烦恼,拥有良好的心态,根本在于平常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正确的人生观念,要养成每天禅修、念佛的习惯,慢慢增长自己的定力。通过佛法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不在乎的观念,对财富、感情、家庭要看得比较透,这样我们才会减少痛苦,真正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返回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八届:吴立民忆朴老(吴立民)
下一篇:八届:生活禅是大法门(净慧法师)
 十七届:“我的善缘”分组茶会(节选)
 十三届:弘扬感恩文化,落实人间关怀——老和尚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
 十七届:开营式上的讲话(夏泽红)
 七届: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夏泽红)
 十四届:在开营式上的讲话(明海法师)
 十届:正慈法师在开营式上的讲话(正慈法师)
 三届:《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妙华法师)
 十二届:明影法师禅修开示(明影法师)
 三届:净慧法师在闭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
 十六届:生活禅夏令营回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二章 修行积德[栏目:心定法师]
 健康的微阴扩张性食物[栏目:这样吃最健康]
 般若七十义 12[栏目:洛桑卻佩格西]
 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栏目:太虚法师]
 相应17经 到彼岸经[栏目:相应部 46.觉支相应]
 中部41经 沙拉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五百罗汉 071、萨陀波仑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无量寿经》之说颂瑞应[栏目:大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