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返回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80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对待生死,抱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暂而悲观失望,消极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把死亡看做解脱苦难的机会和进入天堂的机会而盲目乐观,或采取愚蠢的自杀行动。

  “死”是人的生命结束,离别家庭亲人,放弃一生所有东西的可怕的结果。没有一个人不怕死亡。说不怕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佛祖教导人们认识生、老、病、死、苦,立志摆脱生死轮回,积极战胜死魔。在未能摆脱生死,因业力取得人身时,要懂得得到人身不易,生命短促无常,要懂得珍惜。以人生无常为动力,积极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临终时没有恶业的沉重包袱,没有内疚,轻松愉快,顺其自然地闭上眼睛,这是一般人的死法。

  修行的人,可分三等:下等修行人,戒恶行善,诵经念咒,净化业障,临终前不得重病,不受重苦,可以安然地死去;中等修行人,行善积德,修习禅定胜观,死时入定坐化,化骨出现舍利等;上等修行人,修习梦瑜伽,死亡中阴瑜伽等,将死亡和证道相结合,生前死后,出现异乎寻常的各种奇异征兆,以示成就。

  这只是粗略的分类,细分修行人死亡,可分三等九类。

  总的来说,修行人死亡没有痛苦和恐惧的感受和表现,可以得到善终善逝。而且,苦乐都是精神上的感受,思想精神上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就可以减轻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返回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既然佛教是“无神论”,为何还有众多神佛呢?
下一篇:佛教利乐众生,只有行善教化一种方法吗?
 是否可以安排一份功课日程表让大家修习佛法?
 菩萨成佛前必须完成的三件大事指什么?
 不少信徒信奉密宗,是因为觉得密宗可以快速成就,这个理解正确吗,应如何正..
 有学者考证,《现观庄严论》非弥勒菩萨所著,这一看法对吗?
 参加过无上部灌顶就等于受了三昧耶戒了吗,如果没有听懂内容呢?
 有人说:“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宝称为“三救星”?
 对佛像不敬,就遭生病或其他不好的果报,有的人说是护法对他的惩罚,是真的..
 有人说道谛是欲界中的天人的境界,这话对吗?
 佛教必学论典都有哪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警觉无常、策励精进-2005观音纽涅法会[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临终助念所见佛菩萨莲花等,是不是极乐真境?[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不停处停,念处无念[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佛法僧三宝——人间的庄严[栏目:传喜法师]
 发愿承担所有众生的痛苦[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占察善恶业报经 15[栏目:梦参法师]
 学习关怀与付出 - 利行──最有号召力的行动方式[栏目:从心沟通]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十五节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法华经品题略解—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栏目:张秉全居士]
 仅有借鉴与研究是不够的——几位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佛教情结初探[栏目:索达吉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