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法之中接受四灌顶时,自心与上师无别中安住的意义是什么呢?
 
{返回 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34

问:修法之中接受四灌顶时,自心与上师无别中安住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从总体角度当中而言,无论什么方便,都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增长自己的智慧。

在生起次第中上师为智慧尊,自己叫誓言者,上师是最圆满的境界,而我们的内心仍旧还有很多烦恼,因此观想上师融入自己,就意味着自己的内心得以清净。这是一种净观,需要创造这样的缘起之法。

但在实际修持过程中,天天去思维:“导师融入自己,自己和上师无别。”仅仅一种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是初步阶段,我们还要根据导师后面的教言如理如法去行持,才能逐渐成办上师与自心无二。

如是观想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令自己消尽烦恼而达到清净之心。因为上师就是解脱,就是最圆满的境界,观想上师融入自己就意味着烦恼消尽,是功德圆满的一个缘起。虽然现前可能还做不到这一点,但如是行持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能趋向于这个状态。

(问)能起到什么作用?

刚刚已经讲解过,座上应该如何护持自心与上师无别的见解。

我们说过上师分为外相、内相与密相三种上师。能听得见、看得着的上师叫外相上师,内相上师指的是自己的内心,密相上师是指自性,所以我们时时要调伏自己的内心。

因此座下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能端正自己的心态,这就是快乐的根源。我们天天都在说,端正自己的心态是调心的一种方便,也是与上师无别的一种修学方式。因为这样去行持的作用就是能令¬烦恼逐渐消尽,而获得更多的快乐。

比如在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对境之时,有时由于我们自我感觉太强的缘故,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或者要求他人,若是他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内心就很不高兴,并因此而生起诸多烦恼等等。

那么对一个修行者而言,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尤其产生这种自我特权意识时,要知道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是业力沉重的一种表现,在知道自己错谬以后,就应该尽可能去改变自己的内心。如是调整以后,无论是面对家人还是朋友,都会变得很和谐,所以端正心态非常重要。

现前网上也有很多类似的说法,比如人在小时候,觉得什么是幸福,年龄逐渐增长以后,觉得什么是幸福,最终还是端正自己的心态,因为幸福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身边。当时我想这句话不仅适合世间,也是适合描述佛教。因为端正自己的心态,他就是幸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若我们能把这句话纳入到生活的一切对境当中,我想这是非常伟大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对于家庭来说,如是行持就能成办一个和谐家庭,对于做事业的人来说,由于福报增上,因此做什么事情,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人物。

我也曾告诫大家,当我们说自己内心烦恼沉重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说,此时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因为你所谓烦恼的时候,可能就是由于自我感太强的缘故所致。你时时都要求他人要做到什么标准,那么平常也要反问一下自己,你是否也要求过自己应该做到什么?

修行者与世间人不同的区分就在此上。世间人永久拿着一双眼睛去看待他人,要求他人怎样;而修行者则是时时带着一面镜子观照自心。若时时都能这样端正心态,调伏内心,家庭和事业永久是幸福快乐的。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无法离开佛法,就是因为佛法告诉了我们获得快乐幸福的究竟方法。

修法的目的就是在了知、认识自心与上师、本尊、众生无别的基础上来达到觉受,最终证悟上师自性本具有的功德——遍知、大悲、救度众生之力。我们先从这样一个不了义的基础状态当中逐渐达到了义,因为了义的境界本来就是佛菩萨本具有的密意,这也要经过一个过程。


{返回 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打坐期间,腿疼,怎么办?
下一篇:在持咒的时候,意识同时也在打妄想,怎么办?
 从有相定趋入无相定的趋入点在于五根识,对吗?
 在家居士应该选择何处修行?
 我一上座直接进入安住状态,不排九节风或念诵仪轨可以吗?
 我想先向您汇报一下我目前的修学状况...我应该如何去修学?
 请问禅修中是否需要自始至终保持“舌抵上腭”?
 初步开始修行有相止,应该如何分配念诵观想和安住的时间?
 请以亲身经验谈谈,作为佛弟子现实生活中应如何以佛法之本怀善巧方便行持善..
 若对三宝生不起信心,那么在受皈依戒的时候,能得到戒体吗?
 我打坐中身体总不自主地前后摇晃,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去处理?
 按传承法规应如何观修共同外前行?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时,如何安排共同外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第一节 僧肇的物不真论和物不迁论[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十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格言[栏目:佛教手机短信]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栏目:禅宗·云门宗]
 我们的行为导致的善、恶业,是以一种什么方式来使我们后世出生,是一种什么方法在推动?[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真孝顺[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将心比心谈放生(圆因法师)[栏目:放生文集]
 修忍辱的重要性(慈成加参仁波切)[栏目:忍辱]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栏目:智者大师]
 《无量寿经》第四品经文:“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