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返回 圣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27

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圣严法师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就形成了“八苦”。离苦、灭苦是学佛的目的,然而在离苦、灭苦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先“知苦”。
    佛法中对于种种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苦形成的原因。然而,如果仅止于文字上的了解,即使将这些名词念得滚瓜烂熟,也无法真正体会苦的真义。如此一来,佛法只不过是一般的知识,产生不了什么力量,遇到讨厌的事情,还是会嗔恨;遇到喜欢的事情,还是会贪爱,照样还是在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心中打转。对“苦”的本质仍然一无所知,是不可能远离痛苦的。

    人生的各种经验,都要亲身体会过才能变得深刻。虽然许多人一听闻佛法,很快就能够理解人生是苦的,并能运用修行的方法来做一些离苦的工夫,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必须在遭遇过非常重大的灾难之后,对于人生的苦才真正有所体会。例如遇上飞机失事,机上所有的人都身亡,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存活;或是生了重病,濒临死亡边缘,本来医生宣判毫无复原的希望,结果却大病不死。诸如此类九死一生的经验、体验过生命即将消亡的震撼,使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看待生命、运用生命的观念和一般人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好像已经死过一次,现在的生命就像是捡来的一样,就会更加珍惜,任何的苦难对他们而言都已不是问题,不会像一般人患得患失,遇到一点小问题就放不下、感到非常痛苦。

    另外一些人是因为最亲爱的人突然死亡了,因而发现人的生命非常脆弱、短暂,所以他会很珍惜这一份情感,也会试著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亲爱的人,也许是发愿做义工、为社会奉献,也许是把所有财产捐献给更需要的人。因为他经过此一遭遇,对于苦有著很强烈的感受,知道人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生命本身都是短暂的,更何况是身外之物呢?所以从此以后,任何苦难都再也威胁不了他,也不再觉得痛苦了。

    此可知,菩萨必定是在受苦受难之中产生的。因为他是过来人,再大的苦难他都受过了,所以当他身处苦难之中时,一般人都觉得受不了,但是他仍不以为意,不觉得痛苦或困难。而且他是为了救度苦难的众生,才到苦难中来,所以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受苦,像这样的人,都有著伟大的人格情操。

    可见,如果我们想要知苦、体验苦,从苦难之中了解苦难根本不存在,或者是接受苦而不以为苦,都必须要有相当的人生历练,这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身为一个修行佛法的人,如果想要离苦、灭苦,也相当不容易,一定要透过不间断的修行,才能跨越层层身心的障碍,从而超越所有的苦难。
 


{返回 圣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放下“自我”的幻觉
下一篇:临终瑞相能否就表示解脱了吗?
 学佛知津
 梅子熟了
 禅的入门方法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四节 本书的..
 六祖坛经的思想
 休闲与修行
 圣严法师谈祈愿·发愿·还愿
 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
 维摩经六讲 第三讲《维摩经》与净化人生
 禅的心灵环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遇到不太好的上师并已接上法缘,后来又不小心诽谤了,那能不能忏悔?[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对待伤害别人的暴徒,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佛教戒律学 第十一章 戒体论 第二节 戒体的种类[栏目:佛教戒律学]
 《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3 唯有见性才能出离生死[栏目:怡僧法师]
 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九[栏目:达照法师]
 风月场之陷阱 前言[栏目:风月场之陷阱]
 相应16经 沙门婆罗门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51.神足相应]
 拯救花鹿[栏目:儿童故事选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70集[栏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新与融贯[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