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返回 王雷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27

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王雷泉

导语:佛教对人类世界的积极作用,是通过最根源性的转变人心开始的。“心净则国土净”,这里的关键,是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广度一切众生的愿心,教化众生整体清净,从而创造清净理想的国土。所以,佛国世界不在他方,就在我们脚下这块受污染的大地上。“唯心净土”,是当代“人间佛教”实践的重要思想来源。藉由广大菩萨行者的发心修行,而使有缺陷的秽土转变成清净圆满的国土。本文作者王雷泉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太虚大师痛感早期佛教改革运动之失败,并为反击社会上认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偏见,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相对以往重鬼神的佛教,太虚强调“人”;相对以往强调死后往生净土,太虚强调活着的当下,即“生”。“人”,对治过去片面地重视鬼;“生”,对治厌世的、“等死”的佛教。关于人生佛教,太虚有个著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由人至佛的升进,在于用智慧超越凡俗层次,达到对现实生命存在的真正把握。故菩萨的理想境界并不在他界彼岸,而必须在当下完成。人间佛教的主旨,是用佛法的智慧提升生命,净化社会,推动人类主体的整体改变。按照太虚的说法,“发达人身即证佛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我们成佛的潜能,而佛性的实现即是从凡夫之身成为法身,这是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所以,学佛首先是做人,人圆即佛成。而人格的完成,从心开始,必须强调主体心的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由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带动环境依报的庄严清净。按照太虚的说法,“淑善人间即严佛土”。从当前无始恒转的娑婆世间,发展到庄严圆善的人间净土。要让有能力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能力,使污浊的世间转变为清净国土。因此,人间佛教是从青灯黄卷式的传统寺院,走向世俗社会,从信仰层圈扩散到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群,是新世纪人间佛教运动的必然趋势。

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苹果理论”,宗教有信仰、社会、文化三个层圈。苹果核是信仰层圈,即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神圣体验和宗教意识;苹果肉是社会层圈,因为佛教在世间,要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广泛的联系;苹果皮是文化层圈,以音声、形象作佛事,广泛运用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在这三个层圈中,宗教发展的常态,是从边缘走向核心。最成功的案例是大安法师,他原来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伦理学教授,从教授到和尚,从文化层圈走向信仰核心。而变态,是从信仰核心自我放逐到外延。现在的佛教,要么是日益庸俗化,要么就变成吟诗品茶、风花雪月的东西,这些都是边缘化的表现。

人间佛教的唯心净土思想,与指方立相的西方净土,在真俗二谛论的观照下,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提倡自力解脱,与仰仗阿弥陀佛的他力济拔,这二者并不矛盾,人必自助,而后天(佛)助之。


{返回 王雷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台湾佛教经验是否适用于大陆?
下一篇: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以《维摩经》为例
 硕果仅存的禅藏概貌——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
 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先生访谈录
 涌泉犹注,寔赖伊人:道安之“动”与慧远之“静”
 忠烈祠•如来使•磨镜台——在“慧思大师与南岳佛..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
 “热中有冷”与“热中有乱”——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宗教热”
 《金刚錍论》提要
 禅的基本目标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忧患与思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Do not harbor thoughts of hatred and love[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面对现实[栏目: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不怕烦恼起 只怕觉照迟[栏目:慧光法师]
 茶禅一致[栏目:法云法师文集]
 华雨集第四册 四、淫欲为道[栏目:印顺法师]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栏目:佛教与医学]
 戒律律己非律他(崇守)[栏目:持戒]
 464.箬庵通问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唯识学“四缘”义略疏(胡晓光)[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一[栏目:净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