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慈善理念与社会实践(宽运法师)
 
{返回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30

佛教的慈善理念与社会实践

宽运法师

佛教的根本精神,可以说,就是“慈悲”。佛典中,“慈”和“悲”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佛教对众生的悲愍,具有内涵深邃、广大包容、超越时空、亘古常新的特质,于是成为了佛教慈善公益思想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一、佛教的慈善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可以看到,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出现于世的本怀无非是令众生离苦得乐,同获解脱,佛菩萨的悲心是没有条件的,而且是平等而普遍的;以众生之苦为己苦,以众生之烦恼为己烦恼;没有贵贱之分,没有男女之别,没有施恩望报的想法,所以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因为慈悲精神贯穿了佛法的全部教义,后世的大德高僧即不遗余力地遵循着和实践着大乘佛法的这种菩萨道精神,慈悲精神遂成为佛弟子投身社会慈悲事业的原动力。

大乘佛教菩萨道精神的慈悲思想,可以说,即是开展慈善事业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佛教慈善事业与佛教的修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也是传播佛教、实践佛陀教法的重要途径;同时亦是佛弟子利乐有情、济世度人的修行实践的具体表现。因此,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应当是一个精进不懈的修行过程,它应该是每一个佛弟子的“终生志业”。

二、慈善事业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宗教界以及佛教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更为中国宗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及发展远景。

佛教的本怀,就在于慈悲济世,弘法利人。弘法利生的事业,就是要用一种慈悲的心怀,去做慈善的事业,使得众生能够知恩、感恩、感受到佛法对世人的教化与悲悯。

三、佛教慈善事业的社会资源

佛教慈善事业的社会资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可以充分利用的社会资源。(二)佛教导人向善与慈悲济世的社会形象、自给自足的寺院经济范式,与大量善心热诚的僧俗信众,更是推动、实践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社会资源。

中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正是在上述思想、理念的推动下,在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佛教所建立的这套集社会公益和生、老、病、死救助于一体的保障机制,在现实层面上利济了无数的苦难众生、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四、佛教慈善事业的社会定位与实践方法

(一)、佛教慈善事业的社会定位

1、佛教慈善是一种宗教性慈善

佛教慈善事业之所以能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定位,乃在于它能遵循佛教的理念和相关规定进行,同时又能充分运用佛教的社会资源,或依托于佛教组织、寺院,或依托于高僧大德和护法居士,通过广大信众的发心,献金献力,同行善业,共襄善事。

2.佛教慈善是基于佛陀慈悲的教义

佛教慈善,可以说,是基于佛陀慈悲教义与布施波罗蜜的一种修行,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是佛教接引、摄受众生的方便法门,是振兴佛教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佛教慈善事业的构成要素与实践方法

如上所述,佛教慈善是佛教接引、摄受众生的方便法门;这种方便法门,广义来说,就是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行“四摄法”;“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字有导引、摄受之义,“四摄”是大乘菩萨摄受、教化、救度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也可以作为佛教慈善事业的构成要素及实践的四大途径。

(五)、佛教慈善事业未来之路向

(一)慈善事业是佛教通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或是僧团与社会民众相互沟通的一个桥梁。佛法的弘扬可以与佛教的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可以把慈善救济作为佛教一个未来社会宣教之路或弘法之路。从而令更多的民众去认识佛教、去理解佛教、去投入佛教、去支持佛教。

(二)自古以来,其实宗教,尤其是佛教就有慈悲济世的传统,所以今天所说的宗教慈善,或佛教慈善,并不是一个新课题,而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课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宗教慈善事业的展开,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无论教界、学界,都应该认真的去学习、去反思、去探讨,从而使理想中的建设得以落实。

(三)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宗教界是时候去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去为社会承担,去为社会分忧,去为民众解苦。

(四)佛教慈善作为一种宗教慈善,在许多特殊的场合,能发挥世俗团体和个人无法起到的作用。因此,佛教慈善在保持自己的宗教内涵与特色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与政府、各个行政部门以及其它宗教慈善组织的关系,确立自己的定位,必要时亦可淡化某些宗教形式或色彩,力争做出政府和其它慈善组织无法完成的业绩。

结语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开放民主、多元价值广泛共存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慈善事业的特征。因此,面对中国当前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佛教界应发扬大乘佛法的“勇猛精进”的本色,积极向社会各界推广佛教慈悲济世的慈善理念,树立在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中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从而集中并凝聚社会的力量,促进佛教教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推行。

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和实践,佛教慈善事业正逐渐被佛教信众和社会各界认可和接受。随着佛教慈善理念和社会民众公益意识的增强,必将推动全国社会的慈善公益事业,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如此方不违背佛陀创教的本怀与悲心。


{返回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佛教的“精神慈善”(刘元春)
下一篇:佛教慈善的理念与实践(戒晟法师)
 佛教教育的传统 现状及未来发展(衍慈法师)
 现代弘法方式的思考(张淑珍)
 发扬观音精神 做好慈善事业(妙贤法师)
 漫谈佛教教育对和谐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传正法师)
 如何把佛法精神用在职场或生活里?(明空法师)
 佛教对生活的看法(静波法师)
 佛法理论是“内心科学”之精髓(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运用“四摄”塑造企业文化达成使命(谢咏禾)
 深圳弘法佛学院教育的五大特色(深圳弘法寺 印顺法师)
 佛法在日常身心生活中应用(吉祥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认识人生之三 6[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栏目:张秉全居士]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栏目:净界法师]
 贪着束缚入六道[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A Note on Openness[栏目:Bodhi Bhikkhu]
 弟子学习佛法后,觉得工作没有意义,一直有去寺庙发心或者出家的想法,请问可以辞职去体验吗?[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什么是因灌顶、道灌顶和果灌顶?[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宇宙万有本体论(11)[栏目:慧律法师]
 阿底峡尊者修忍辱[栏目:上师讲故事]
 超越时空的障碍[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