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关于内修与外弘关系的一点思考(法源法师)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13

关于内修与外弘关系的一点思考

作者:法源法师-闽南佛学院女众部教师

最近,我有幸赴台参加“两岸禅学研讨会”并参访台湾着名的佛教院校和寺院,亲身感受了佛教台湾的蓬勃发展,尤其对台湾僧人较高的社会文化素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出家人应如何处理内修与外弘的关系?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由此可知,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亦云:“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都说明,凡夫欲进菩萨位、菩萨要完成佛道,都必须普度众生。诸佛菩萨所发之愿,皆不离度生。菩萨即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故弘法利生是佛子的本份事。现在的出家人大都发如是心,初出家即倡谈如何利生,如何发展佛教事业,并从多方面积极付诸行动。然而,他们不知疲倦地进行多种弘法活动,耗时费力,精疲力竭,有时收效却不尽如人意。之所以如此,该与佛子不注重内修大有关系。故内修之于弘法,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光有弘法的热情是不够的。唯有提高僧人的内在修养,才能做好弘法之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佛教之所以能够存在于世间,正是因为它有不共世间的内证法门。内证即是通过实修获得现量境界。即与真理相契合。释迦世尊也是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证悟宇宙人生真理之后,才广宣教法的。由此可知,内修是证悟的基础,证悟是外弘的基础。内修与外弘是住持正法、利乐有情的根本所在。能否担当起弘法的重任,首先要看自己有几分内修与内证之功,曾体达几分法意,得到几分法味,对佛法的信心有几分,对三宝的信心是否坚固。如果这些尚未具备,恐难达到弘法利生的真实效果。尤其是在当今高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无内修或内修功底较浅,便难以摄众。更有甚者,恐怕连自己的信仰都会动摇。所以为了更好的弘法利生,我们当先树高远之目标,并行之于脚下,安顿身心,思惟法义,常服法药,摒除贪、嗔、痴诸烦恼,增明心智,使心与真理契合,只有这样,才能延续佛菩萨的事业。

莲池大师曾告诫我们说:“人见如来弹斥偏小,赞叹大乘,知菩萨道所当行矣;不审其实,而徒假其名,为害滋甚。是故未能自度先度人者,菩萨也;因是而己事不明,好为人师,则非矣!”(竹窗随笔)。大师关于自度(内修)和化他(外弘)之关系的阐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获得佛法真正利益(明向法师)
下一篇:佛法与世间的和谐(正行法师)
 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修行法语·净土篇(忏云法师集)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讹传(定空法师)
 我所认识的密教(智德)
 戒学庄严(广钦老和尚)
 杨岐方会思想略述(本峰)
 略述僧肇的佛学思想(仁慈)
 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
 观四不生(智深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八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踏雪寻梅[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39.逐步止息[栏目:专题经文选译]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人间佛教:大众化而非世俗化(惟善)[栏目:佛教与文化]
 虽愿往生,但一时还不能信入专修念佛,有什么办法帮助起信吗?[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曾学法多年,年过花甲,不须勤教...多不如理,应如何为正?[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二十五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了悟四谛勤修福德[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慈巧方便引钝根[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