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直心是道场——构建和谐社会与清净道风(若宽法师)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76

《直心是道场——构建和谐社会与清净道风》

若宽法师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首届佛教论坛推出这一主题后,引起全球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学术界相继召开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这也是中国政府对内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延展。“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一命题,体现佛教理论的本质内涵,佛教的教理与修行实践,都是围绕和合、清净、圆融等理念展开,而修行上强调从心地用功,《楞严经》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维摩诘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地藏经》讲“起心动念,无非是罪。”《金刚经》讲善护其念,随时清除心内垃圾,让内心随时充满安祥和快乐。华藏世界的重重无尽也是从心构建的,极乐世界是由一心不乱达念佛三昧而至。可见,美好世界的构建,都是从内心开始的。当今世界,许多人心烦意乱、心浮气躁,原因是纷争、暴力、色情、毒品等泛滥,人们心灵的家园无以安顿,以致消极抵御或纵情放逸,造成好强、自私、嫉妒、偏激的性格,人与人的隔膜越来越深。为此,要发挥佛教的思想资源,静心去沉思,用调心、摄心、安心来抚慰内心的不安,使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人们只有从自我发心开始,给人以慈悲欢喜,以平常心、质直心去沟通人与人的关系,世界才会美好,国土将会庄严,实现美轮美奂的和谐境界。

  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分发挥了其特有的本质与社会功能,积极与社会相适应,佛教的命运也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东晋道安就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发挥其优势,溶入到社会各阶层当中,无论在思想传播、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作出重大的贡献,让人有目共睹。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佛教又以其新的面貌出现于世,与时俱进,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办佛教学院,开展网络弘法,举办大型法会,提倡心灵环保,设立慈善事业,进行讲学活动等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佛教事业生机勃勃,寺庙也因此大量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社会的负面影响也带入佛教团体中,受社会经济的冲击,佛教内部僧人逐渐变得信仰淡薄,戒律松弛,组织松散,特别是职事人员渐渐怠惰,以经济为上,追求享乐与名位,讲豪华设施,个人私欲膨胀,排斥异己,造成僧团涣散,徒有其表,使信众无以归信,严重损坏佛教形像。

  佛门本是清净之地,祖师建立道场本意在于接引众生解脱生死,体悟人生真理,是唤回迷梦众生的镇醒剂,是僧众修行明志的大洪炉。但现在一些寺庙不顾本身的社会功能与职责,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讲排场、讲体面,把寺庙变成赢利的场所,使得寺庙走向商业化、世俗化,严重破坏寺庙的神圣与庄严!活跃在城市乡村的僧人,大多素质低下,以经忏佛事为业,他们的职责就是为人祈福禳灾、追荐亡灵。一些真正需求佛法的信徒,在寺庙里得不到佛法的滋润,就自成团体,因此,诸如的“居士林”、“学修会”、“念佛社”等组织相继成立。笔者曾在南方一个小小的城镇就看到,这样的团体就有好几个,而且信众人员都达好几百,这些团体都有严格的章程,定期举行讲经、唱诵等活动,成员中有事,大家就会义务地相互帮忙,如助念、祈福回向等,他们高涨的热忱,频繁的活动,令很多信徒得以归向。相比之下,寺庙只是成了香火门头,与居士的关系很疏远。寺庙搞山头主义,个人崇拜,基本是处于一种“无法无天,各自为政”的状态。随着居士势力的增长,一些佛教协会组织的核心领导都掌握在居士手中,这样,出家众就会受制于居士的牵制,也助成了一些居士对僧人的轻慢之心。如此下去,佛教的走向与命运不得不令人担忧!

  因此,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佛教的社会功能,建立清净的道场,树立良好的道风,势在必行。良好道风是佛教赖以生存的根本。当年弘一法师在《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中强调,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这四项对现在的青年佛徒更应提倡。当前道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领导,整顿僧团,严持净戒,遵守丛林,规范身心,如法修行。如有僧人违反相关制度,依律办事而不共住。其实,各大寺庙在贯彻戒律和依照丛林制度运行下,还补充了相应的共住规约,为此,很多寺庙运行得相当如法。一些持戒道场,如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福鼎太姥山平心寺,如法如律,使丛林修学一体化;而一些禅寺,如柏林禅寺、高旻寺、天童寺等以禅修为主,僧众每天在禅堂里坐香,将生死交给禅堂,克期取证,并且如期举行夏令营,带动信众禅修;其他或以念佛为主,或讲经弘法利生,或发展慈善事业,得到社会的公认与赞赏。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云:“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良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门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从上面引述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百丈禅师创建丛林之苦心。更可看出一代宗匠的豁达的胸怀与严谨的修持。宋代理学大师程颢偶游定林寺,叹“三代礼乐,尽在此矣!”可见当时的丛林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多大!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许多人都躁动不安地活着。人们不断寻求种种安慰、剌激、满足,可这颗心越向外追求,越躁动不已。在禅宗公案讲到二祖慧可禅师向初祖达磨请教安心之道。《金刚经》开头,须菩提尊者就向佛陀提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可见安心是佛教关心的重要课题。《六祖坛经》中说:“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就是要求我们学佛修行要从心开始,从心下手啊。因为人类所有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找心、用心、安心。

  如何用心、安心呢?首先,以戒为师,戒律是根本,是修行的保障。佛教“自净其意”的真谛,首先是从“戒”开始的。因戒法乃衍生自众生心性本具之信德。僧团就能依律摄僧,和合共住。戒律是一个人与万人作战的防弹衣,有了持戒的力量,从起心动念处做起,才会深信因果,培植道德,持戒修行,才能获得真实受用。

  其次,通过禅修,唯有禅定的力量,才能降伏妄想,才能降伏烦恼,让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安静下来。修行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禅定是开发人类生命中无限智慧的必要手段。寺院有必要建立一些禅修中心。

  最后,善用其心,《维摩诘经》说“直心是菩萨净土”,直心就是“诚直无伪之心”,心中没有邪曲妄想,就是直心。当我们的心起了烦恼、打了妄想,这一念心就偏邪不正,心不清净,此时“直心”就变成“众生心”、凡夫心。由于这念清净心常会被“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发,所以要持戒、修禅定、修智慧以去除尘劳、妄想等障覆,心中的贪嗔等烦恼都调伏了,举心动念都是善念,所言、所行也都是善法,身口意三业达到清净,这时才能称为“直心”。

  我们的修行道场是直心,直心不是在口头上说,而是深入于心。修行发心便是道场,“直心”指的是真心,诚实无虚假的心,心中没有谄曲妄想。直心是一片清净的心地,也是净土之因,菩萨以直心度化众生而成就净土佛国,所以受菩萨教化的众生都是无虚假,有正直心的人才能成为净土佛国的眷属.只要保持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我们在修学中也是一样,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事,如果你嫌弃它、毁谤它,就是谤十方诸佛,离佛道太远了。诸佛菩萨都是从忍辱中来,从慈悲智慧中来,关键要降伏自己的心,当你悟到本性之后,什么人也动摇不了你。

  我们平时总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总以为这个道场不适应我,那个道场不如法,于是到处奔忙,结果心无定处,空费时日。要知道降伏别人先降伏自己,降伏外在的不如降伏内心。杨岐方会禅师初住杨岐山时,只有几间朽烂不堪的破房屋,仅能遮蔽风雨而已。时值腊月寒冬,雪粒飘落满床,但禅师仍能安然自处,不以寒苦动其心。僧众中有人发心愿意负责募化,修造殿堂僧舍。师阻止他说:“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因此,不准僧众再提化缘修建的事。古来大德尚有如此的风范,我们现在的行人不在道上用功,却整天忙于修建寺院,扩充门面,以此迷失了心性,陷于名利物欲之中,荒废一生,违反当初出家办道的初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直心就是悲智双运,就是发心,也就是要发出离心与菩提心。真正的发心应该具备觉悟、利他和无限、无所得的特征。出离心的发起,是出家修行的基础。超越我执,出离对环境的贪著及由此引起的凡夫心。我们只有摆脱了凡夫心,才可能契入空性、解脱烦恼。至于菩提心的发心,要有般若见地的指导下,通过发菩提愿、持菩萨戒、行菩萨道,才能使菩提心开花并最终结果。当你觉悟到无他、无我相时,将心安于道上,视他苦为己苦,那么在行事接物中就不会迷失真心,运用自如,境来不拒、境去不留,随缘不变,心中的清净道场也就建立起来了。当一个人建立了心中的道场,时节因缘具足,护法龙天推出,责任感在面前时,就会坦然以对,欢喜而受。

  所以,我们要时时反省检讨自己,去除心中的贪瞋无明,將自心归向依靠在清净的佛、法、僧三宝上,则处处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心安无处不是道场,体会了道即住于自心的道场中,这是无二无别的。所谓“直心是道场”,与道相应的心就是直心,修行发心就是安住于内心的道场中,做佛事就是开展内心的佛事,庄严个人的身心,建佛堂就是建内心的佛堂,用智慧去观照,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安祥的道场。故外在的制度都是补充辅助修行,起庄严身心的作用,只有内在拥有一颗平常心、质直心,离开染污、分别、取舍心,在日用中俯仰自在,消解物欲追逐等苦缘,当下得到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自由。如此,和谐社会与清净的道风才能真正构建,寺庙将以应有的功能与社会同步发展。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以三学内强素质 以弘法外树形象(如意法师)
下一篇:从佛耶宗教传播的比较看佛教僧侣的社会公众形象(申丽霞)
 浅述完善僧格以树公众形象(释界象)
 谈佛教公众形象的思想内涵(荆三隆)
 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之我见(超波法师)
 争做高僧提升中国佛教公众形象(朱越利)
 “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会建构(李向平)..
 实践“内强建设,外树形象”的社会意义(心净法师)
 以戒为基、以禅为本,加强道风建设,彰显佛教本色(真明法师)
 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提升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张家成)
 庄严·神圣·慈悲·净洁(张弘)
 时代需要我们佛教大有作为(圣辉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于《心经》的般若中观[栏目:中观宗文集]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二、观察思维[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奢华与质朴[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造假骗取政府的保险能不能往生?[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安居第六十四日(五):当下心示佛法如佛[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挫折是前行的最大动力[栏目:心律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50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证悟者既然安住在轮涅不二的境界当中,但他又要度化众生...什么样的方式[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行脚八大觉知[栏目:张慈田文集]
 定学开导(60~69)[栏目:傅味琴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