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五个相互的自身建设(佛心法师)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76

《五个相互的自身建设》

  闽南佛学院 佛心法师

  你还曾记否?2006年4月13日,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世界佛教论坛于杭州、舟山隆重举行。论坛的召开,意味着佛教的“和平观”传递给了世界,佛教的义理帮助提升了社会道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你还曾记否?《普陀山宣言》中“新六和”精神的提出,是佛教进一步发掘佛教教义中净化心灵,自净其意的具体表现;是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热爱生命、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积极向上的表现。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教是慈悲的宗教;佛教是中道的宗教;佛教是宽容的宗教;佛教是平等的宗教;佛教是和合圆融的宗教。佛教本着智慧、平等、慈悲等精神,探讨着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的主张。佛的教法,以使人心得到安宁,促进社会的和睦,维护世界的和平,增进人类的福祉。

  然而,我们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资讯发达的时代,也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创造了幸福、美满、富裕的生活,却也出现了更多令人头晕眼花的事情,我们虽然生活在富裕之中,却也时常跌落在空虚、孤单、寂寞、烦恼和气馁的生活情感之中。

  人类的精神受到了考验,人类的文明受到了冲击。同时,佛教,寺院,僧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社会各界人士,对佛教乃至寺院僧侣产生了“经济寺院”、“职业和尚”、“上下班制度”等种种错误的观点。在如此的情况下,在这样的风浪中,在诸多的舆论中,佛教应该如何增进?更加如何保持佛教原有的精神特色呢?作为一名出家僧人,值此“‘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为主题的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召开之际,本人略说以下五个方面的自身建设,愿与诸位共同努力,为促进佛教的稳步前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  相互尊重

  人之所以崇尚、崇高,是源自于尊重。人与人之间是应该相互尊重。正所谓“你不尊重别人,那么你怎么有可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呢?”佛教是讲因果的,你没有付出,怎么会有收获呢?佛教主张人人本具“佛性”。当初,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觉悟的刹那便由衷地感慨道:“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之相,唯因妄想执着皆不能证得。”这就从“佛性”上来说明了众生是平等的,你不会比我多一点,我也不会比你少一点,因为“佛性一如”。既然佛性一如,众生是平等的,那么又为何不能相互的尊敬呢?又为何非得争个你高我低、你强我弱呢?

  第二  相互沟通

  人之所以胜筹于其他动物,其原因来自于人类有语言,人类可以相互的沟通。那么语言的功用就是在于沟通。当今社会,我们看到青少年犯罪的几率是越来越高;机构性的犯罪伎俩是不计其数的有所耳闻;成年社会中,盲目追逐享受和权力的人们,正在互不相让、疯狂的争斗着。这就是现在普遍社会的性格吧!那么这些原因来自于人于人之间没有得到很好的相互沟通。由于人与之间得不到相互的尊重,彼此之间就没有了沟通。会去顾忌他人吗?彼此之间还会有沟通吗?

  第三  相互包容

  包容是宇宙之心。正所谓“心如虚空,量周三界”。我们的心要像大地、大海一样,无所不包,无所不接纳。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到无有边际,大到平等对待。佛教中常说“万法唯心”的道理,就是说明了世界、众生等等的一切万物,皆是我心中的世界、众生等等一切万物。所以,我们的心量包容多少,我们就能拥有多少,我们的心中能够容得下天,容得下地,我们就拥有天,拥有地,拥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情操。可惜的是:我们的心量,有时候竟然比眼睛还要敏感,一粒沙子都不能见容,还谈什么容天容地呢?

  有些人是学佛了,但是其心胸却狭窄了,容不下家人,容不下亲戚朋友,有时候连师兄弟也不能宽容。既然都不能包容大众,那么我们又怎能“心怀众生,胸怀宇宙”呢?

  第四  相互理解

  常言道“理解万岁”。不论他人所做的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你都是要理解他人。他人把事情做对了,你不要生起嫉妒的心理,因为你也可以做得到的;他人把事情做错了,你也不要去埋怨、抨击他,因为说不定叫你去做,你做的更不好。事事皆有因,物物乃有缘。你所做的事情,自己认为是对的,但是他人却认为不对,那是为什么?是个人的观念、立场皆有所不同,在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的问题上自然是不一样的,就算他人所做的事情确实错了,那么请从你的慈悲心出发,理解他人所犯下的错误;从你的菩提心出发,帮助他改正所犯下的错误。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的尊敬,同时也是需要得到相互的理解。

  第五  相互帮助

  常言到:“一个好汉三个帮”。不论你有多大的能力,还是有很高的学问,都是需要帮手的。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是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利用。帮助是没有私心的,而利用是有目的性的。这种相互的帮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随手都可以做得到的。

  例如说有一个人犯了错误,那么你该怎样对应他呢?你是一味的批评还是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呢?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解决问题,其根本是在于要使他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是好的。那么这样的帮助就是相互性的,一方面你帮助了他人认识、改正了错误;另外一方面你同时也认识他所犯下的事情是错误的,对自己而言,是绝对不会重蹈覆辙的。

  上面所说的“包容”,是在说明包容他人所犯下的错误;而这里所说的“帮助”,是在帮助他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对于以上所说的“五个相互”,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分开的五个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辅佐的。从佛教的“因果观”来说:你对他人的尊重,也会获得他人对你的尊重;你对他人的包容,同时也会得到他人对你的包容;你理解、帮助了他人,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人也会伸出友谊之手来帮助你。

  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对于我们佛教来说,都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上的道德伦理也是在逐渐式微;人们的心理状况,在调适程度上严重失调;而需要心理调整的人们也是与日俱增。现在人们最为明显就是忧郁、失落和无聊,更有甚者都迷失了生命的意义。这些,都是需要大家一起去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修学佛法,其先就得修心。在《杂阿含经》中说到:“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从佛教的修行体系来说,从发心皈依到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乃至于大乘菩萨行六度等,都是为修理我们得心而安置的。只要医治好自己的心,才能更好的去医治他人的心。净化自心是当代社会的使命,而净化自心的具体运作,就应该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应当从以上所说的“五个相互”。

  婴儿产后的第一声啼哭,是生命的开始;冰雪在山坡上的融化成河,是春天的开始;清晨旭日的东升,是每一天的开始;人与人之间彼此在凝视中用微笑相迎,是沟通的开始;双方在内心中用尊重握手,是平等的开始;社会的和谐、人类的幸福,需要我们从心开始;社会的安定,佛教的发展,要从自身做起。

  让我们共同携手地去赞美伟大的佛陀,宣示佛教精深的教义,将佛教智慧、平等、慈悲的精神传播到世界的各个领域,给社会带来祥和,为人类带来和谐,让人们从烦恼黑暗中走向智慧光明。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正信、正闻、正修——略论世俗化时代对佛教纯正性的维护(傅新毅)
下一篇:进一步提升中国佛教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姚南强、马新满)
 东林僧团在当代的发展及影响(镜义法师)
 提升21世纪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朱明忠)
 实践“内强建设,外树形象”的社会意义(心净法师)
 实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社会意义(了法法师)
 勇担责任 兴我法门(乾净法师)
 以德为本 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高华平)..
 时代需要我们佛教大有作为(圣辉法师)
 佛教教育之我见(自信法师)
 天台智者建设山林佛教的理念(心皓法师)
 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宇恒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968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宋 遵式撰)[栏目:净土宗人之著作]
 用有限的生命承办无限的解脱利益[栏目:达真堪布]
 《大乘起信论》初探(定源)[栏目: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