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尊道贵德 养育才器——《禅林宝训顺朱》与现代僧伽教育(刘泽亮)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12

尊道贵德 养育才器 
——《禅林宝训顺朱》与现代僧伽教育

刘泽亮

   明清之际德玉禅师(1628~1701)《禅林宝训顺朱》(《卍续藏》第六十四册,下引简称《顺朱》,本文凡未注明出处者,皆引此)一书,顾名思义,乃“顺朱填墨”之作,以宋宗杲、竹庵所编《禅林宝训》为蓝本,用通俗语言笺注的方式,对其顺朱填墨,进行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疏释,以之作为当时僧伽教育的教材。从内容上看,有对长老、住持涵养德性、教化众生的纲领,有对学僧、士夫悟道修德、磨砺人格的法要,还有择友之道、应世之道的谆谆告诫,强调长老、住持以至学道僧人以悟道修德为大体和根本,是历代丛林教育不可多得的典型教材,对现代佛教僧伽教育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陶铸圣凡 丕振僧教
  《顺朱》一书,对丛林教育的目的、僧材的铨选、教育方法,均有系统的论述,是指导丛林轨范的案例指南,是进行僧伽教育适合初机、具有警示意义的典型教材,乃丛林教育之龟鉴。
  首先,丛林教育的目的。丛林非殿堂如丛,庙宇如林之谓,乃悟道修德之所。“同建法化,互相酬唱,令法久住”,“共同建立法幢,兴隆教化。或抑或扬,互相酬唱。令诸佛法,久住世间。”丛林乃薰化圣凡之场。五祖法普演对丛林的定义是:“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从出”。德玉进一步阐释说,“陶是烧土器之窑,铸是泻铁器之范。”“所谓丛林者,是何说也?乃是陶铸凡愚,以成圣哲。抚养鞠育人才美器之地。教令法化,咸由兹出。” 僧材的使命乃“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德玉释之曰:“种草言继业。好人为好种草,犹好田出好种草也。”“能续大法洪规,为担当佛祖家业的好种草”。此乃昌盛门庭、丕振僧教之肯綮。
  其次,丛林僧材的诠选。德玉诠释说,“罗致收拾东西南北英灵俊秀衲子,随顺其器具量度,或浅或深,并才力性情,有能无能,开发而选用之”。广揽四方英俊衲子,开发以行道。举宗杲拣选学人之言,“古人拣选学人,先取见地明白而有道,行履端正而有德,次推才力与学识而进。用于当时,倘不是良人美器,安厝于众人之前者,眼见耳闻,辄多轻薄之。由是衲子暗自思忖,奋发砥砺,操守名节,而自成立焉。”此乃振丛林于不衰之秘诀。关于教化的对象,死心谓草堂人之秉性,有可教有不可教。
  《顺朱》在注释之余,亦发挥自己见解。“凡一切人之性情,本无一定可守,随人教化而改移。”以此可窥德玉之用心也。德玉由此申论之曰:“季而谓,此亦因人施之说也。除一阐提,讵有不可化之人哉!昔天魔以百计恼乱世尊,世尊以软硬二种语教化之,尽皆调伏。此又何说也?”申论己意,以正视听。正所谓“衲子无贤愚,在宗师诱致”。
  其三,丛林教学方法。大学之道,在诱引后辈。“师严然后所学之道尊”,德玉进一步发挥之,“道尊然后人知敬学”。教人“时时刻刻,以戒忍为墙篱,定慧为甲胄,常自防卫。”对教学的方法,德玉有明白的开示,即“施奋迅三昧,以软硬二种语以色责之”,以“感动于人”、“感服于人”。“衲子无贤愚,在宗师诱致”。因材施教、观机说法。此外,他还主张教化之道,在“上行而下效”,身教重于言教。这些论述相当系统,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是现代僧伽教育可以直接取法的思想资源。

  尊师重法 造道修德
  尊师重法,造道修德,不仅是宋代之道,是明清之道,亦是现代僧教育的一贯之道。
  其一,丛林教育,僧德为先。《顺朱》非常注重悟道修德的首要地位。“道德乃丛林之本,衲子乃道德之本”,“空无作无相之道,布施爱语利同之德,乃丛林之根本。英人哲士,又乃道德之根本。”“丛林保护衲子,衲子保护道德,两相保也。主法人讵可无三脱、四摄之道德耶?无则丛林必废无疑矣。”修德与修慧并行不悖,而以修德为先。修德是培元固本,本立而道生。佛教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僧材,僧材培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僧德,树立丛林楷范。现代丛林教育仍然是选贤继往的选佛场,因此,深植德本,仍然是其中肯綮。
  其二,德性才力,体用兼备。《顺朱》注重正面直指,不委婉曲折。德玉以体用释“志气”云:“季而谓,气即力用也,志即道体也”。“学者有力用而乏道体,是有用而无体也。专逞才力,必为坏事的小人。有道体而乏力用,是有体而无用也。虽不能干事益人,亦可作端人正士。力用与道体,二者全备,则为有德之贤,得道之圣。”这段议文是全为德玉个人对其精微妙处所作的言简意赅的发挥。正反相济,直指纲宗。透彻直截,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适合初机。《禅林宝训》以道德为丛林纲维,圆融儒佛仁义、慈悲于一体,从正面训诫以诱掖学人。《顺朱》通过对其通俗、切合法义的诠释,以助人修养道德,利济众生。
  其三,三教并举,涵泳薰修。《顺朱》易儒释道兼通圆融,“就如那礼儒行言:士有可亲爱,而不可劫夺。可近狎,而不可逼迫。可诛杀,而不可凌辱。居处不淫荡,饮食不滋溽。妙喜之刚毅,亦有同于如此者”,儒释合言比类。“理学名儒”之操守,“道德高僧”之节义,圣贤并举,禅儒兼备。在诠释中多次提到《周易》及《论语》、《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临终之际,“掷笔云:珍重,大众。老僧向无为乡捉鹞子去也。合掌微笑而逝”(四川省佛教协会、四川省宗教志办公室编《巴蜀禅灯录》第413页,成都出版社1992年6月版),其中“无为乡”典出《庄子》。可见其对外典涵泳之深。《顺朱》最后一则,“懒庵和尚,示人当以禅教为一说”,其意旨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顺朱》,就是对包括易儒道文化在内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
  作为培养佛教事业接班人的僧伽教育是佛法昌明久住的根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乃至理名言,也是德玉竭力大加张扬之道。德玉说:“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张此道,道不张大其人也”。时至今日,《顺朱》对悟道修德的谆谆劝导,仍然对现代僧伽涵养德性、磨砺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可以预期,她也必将为树立新世纪中国佛教良好公众形象的典型范本。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近代中国佛教思想上的佛法与政治论述(龚隽)
下一篇:佛教的传统形象及其现代意义略论(周齐)
 试论现代性的困局中大陆佛教运作之出路(江泓)
 在传统与现实交织的风景中前行(王仲尧)
 加强寺院道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诚信法师)
 “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会建构(李向平)..
 完善护教学,把好进入僧团的关(果觉)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圣钦法师)
 浅述完善僧格以树公众形象(释界象)
 实践“内强建设,外树形象”的社会意义(心净法师)
 略论现代传媒与当前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之提升(张琦)
 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将信仰落实到生活 将修行立足于当下(崇观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吾心忠告 8 幻化甘露(对一弟子之教授)[栏目:敦珠法王]
 现在流行的瑜伽是正修吗?[栏目:雪漠]
 太虚大师的僧寺经济建设思想(李虎群)[栏目:佛教与经济]
 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淫(四)[栏目:锺茂森博士]
 善慧~空手把锄头[栏目:禅诗三百首]
 我们的修德跟性德不相应[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6[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心能转境[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安居第二十八日(二):修行的相续问题[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佛教的“如来藏”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我”的观念(姚卫群)[栏目:如来藏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