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九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34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九一卷)  2001/2/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391  

请掀开经本,主昼神偈颂第七首看起:

【十力应现遍世间,十方法界悉无余,体性非无亦非有,此观方神之所入。】

在前面长行文里面我们读到,第七尊是「观方普现主昼神」,他所得的法是「十方法界差别身解脱门」。前面曾经跟诸位研究过,清凉大师在这个法门有比较详细的解释。诸佛如来对于九法界众生所现之身相,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无论是法身、报身、应化身,俱不可思议,所以用「云」这一个现象来形容。佛经里面这个字用得很多,它表的意思,主要的意思,「非有非无」。佛身如是,一切众生身无不如是,只是我们凡夫没有法子觉察。佛是证得究竟圆满的大觉,对于宇宙之间一切事物,他都清楚、都明白,我们称他作佛。而我们凡夫,对于这些事实真相迷惑颠倒,我们不明白、不清楚。明了的人,他能随缘。所以「随缘」这两个字不容易!唯有究竟圆满真实的智慧才是随缘;没有智慧的人,他是随顺烦恼,他哪里叫随缘?随顺烦恼,那就是造业;造业就决定要受果报。所以一切众生身是业报身,是随顺烦恼习气而感得的业报身,跟诸佛菩萨不一样。诸佛菩萨没有烦恼习气,他完全随顺真实智慧,所以现身作物就叫做随缘。

偈颂第一句:『十力应现遍世间』。「十力」就是指如来,如来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这在前面讲过几遍了,凡夫所没有的。「应现遍世间」,着重在「遍」字,确确实实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下面讲『十方法界悉无余』。既然诸佛如来无时无处不现身,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就好象晴天太阳遍照大地,躲在屋子里面的人见不到;不是阳光不照,是你自己不肯被它照,要找个地方隐藏起来。它还是在照你,你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诸佛菩萨永恒的在护念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可惜的是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感恩报德,不知道!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造作无量无边罪业。

「十法界」,十法界是众生业力变现出来的。佛只有一法界,叫一真法界。觉悟,十法界是一真法界;迷了,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诸佛如来大慈大悲,他帮助我们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从十法界返璞归真,我们也像他一样觉悟明白了,回归到一真法界。

第三句是菩萨修学的重点,『体性非无亦非有』。从体上说,从性上说,有无都说不上,有无是两边。正是惠能大师答复印宗的话,「有无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六祖这几句话的意思,我们能懂吗?二法就不是佛法,我们先要把「佛法」这两个字的定义搞清楚,佛是觉的意思。「二法不是佛法」,这个意思说穿了,就是二法是不觉,不是觉悟;觉悟里头没有二法,只要有二法你就不觉。不觉就是迷,迷了才有二;悟了,一也不可得,何况二?一法尚且不可得,哪来的二?所以祖师讲的佛法就是觉法;不是佛法,那就是迷,就是不觉法。

一切法的体性都是「非有非无」,所以佛家讲「万法皆空,五蕴非有」,就是这个意思。人要契入这个境界,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不要讲入这个甚深境界,最近我们净宗学会,将《了凡四训》的连续剧两片光盘,拷贝了很大的数量,在海内外广泛的与大众结缘。两片时间很短,我大量的制作赠送,目的是劝初学的同修把它当作功课来做。每天看一遍,连续不断的看一年,看上三百六十遍,你的印象就深刻,你才能谈得上修行。起心动念,《了凡四训》里怎么说的?这就是我们佛家常讲提得起观照功夫,不至于起心动念就迷了,就离开这个标准。

前几天香港同修打电话跟我连系,说香港有一位居士,他是个律师,这两、三年当中,他将我过去讲经的讲记,《无量寿经讲记》我们印出来的有四本,这么厚的本子四本,他从头到尾看过六遍。现在在香港他常常讲,一个星期要讲两、三次,讲了一年,效果非常好。听众都是律师、大专学生,高级的知识分子,他讲得很成功。他非常感慨的跟大家说了一句话,他说:在净空法师这里头,只得到一样真东西。这真东西是什么?就是我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说:我从这一句话里头,得到真正的利益。过去他们都学佛,走很多道场,亲近很多法师,搞了十几二十年,香港人讲的蒙查查(胡里胡涂)。接触我之后,他一门深入,这两、三年有成就了。心定下来,定心能生智慧。所以他也讲《了凡四训》,也讲「善财五十三参」,他们没有地方。我十八号要到香港去,他们这一帮人都会来见我。我们在香港现在有一个道场,我这个道场提供给他们使用,我不在香港的时候就让他们在这个道场讲经。这个让我们非常欢喜,香港的高级知识分子能够学佛,我相信有个三年到五年,社会风气就转过来了。

人要觉悟,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两个在禅堂坐上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这什么原因?他知道人都有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妄想有什么用?所以才不打妄想。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知道自己一生的命运。我过去读《了凡四训》,我说了凡先生是标准凡夫,我们这个凡夫都不够标准,他是个标准凡夫,心那么样清净。标准凡夫是法器,能够接受大法的熏陶,就看他的缘分了。他缘分不错,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教了他一套,他命运转过来了。云谷禅师教他的是小道不是大道,所以他的缘并不是很殊胜。要是遇到更高明的祖师大德,他就作佛作祖去了,哪里去当个县长?这就应了善导大师所说的,善导大师是讲:西方净土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这一句话我们同样可以应用得上,都在遇缘不同。云谷大师教他念「准提咒」,他要遇到印光大师,我就晓得印光大师一定教他念「阿弥陀佛」,遇缘不同。所以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他的看法想法、说法作法,自然就变了。我们看到了凡先生是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他变了。他得到的是人天小果,断恶修善,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佛法的角度上来说,了凡先生这一套方法值得提倡。印光大师一生不遗余力的提倡,有道理,为什么?若是遇到高明的大法,绝对不是现前社会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换句话说,得利益的人少,不得利益的人多。了凡先生示现的人天小果,是世间多数人所希求的,所以这个法提出来得利益的人多。能够从这个利益再把它向上提升,这是好事。所以印祖一生极力提倡,道理就在此地。

我们学佛头一个就要肯定,因果报应是真理、是事实,谁都不能推翻。《华严经》,古来祖师大德判教,讲「五周因果」;《法华经》,祖师大德说「一乘因果」。所以我们这才能真正体会得,佛法因缘生。既是因缘生,就不是真的。所以《金刚经》上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法,法要舍,为什么要舍?因缘生的。凡是因缘生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要舍。舍不是不要,我们还是要它,舍是什么?绝不执着它,绝不可以被佛法拘束,那就错了。佛法确实不拘束人,可是很多人被佛法拘束,这就是所谓「死在教下」,被经教所转,错了。

《坛经》里面讲,法达禅师学《法华经》,读《法华》三千遍。《法华经》我们知道分量很长,大概读一遍要一天,三千遍就是十年。十年读《法华经》不开悟,什么原因?被《法华经》所转,就死在《法华经》中。所以表现的是傲慢,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他读了三千遍《法华经》,用了十年功夫,值得骄傲,这就错了。经过六祖把他一点醒,他觉悟了;过去都被《法华》转,今天能转《法华》了。你有能力转《法华》,你才通。过去为什么被《法华》转,转不了《法华》?分别执着,所以境界转不过来。现在何以能转?把分别执着放下。于是再读《法华经》,经是自性流露的,你才能转《法华》。过去没有见性,《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永远被释迦牟尼佛牵着鼻子走,你没有办法转动。

读经研教,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原则重要。「离言说相」,我们不是不听经,听经,听经绝不执着言语文字,这叫离相;「离名字相」,佛经里面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我们懂得它的意思,不执着它,你才能活用,你执着它就死在里头;「离心缘相」,绝不思考经里头的意思,为什么?思是妄想,妄想哪里能解如来真实义?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才懂得佛讲的意思,所谓是「一闻千悟」。这种人不多,是少数,这种人可贵,这种人是人天眼目,他必定能够觉悟众生。

觉悟众生就是佛家常讲的普度众生,他用什么方法普度?修己即是度人,把自己修好了就是普度众生。自己修好,给众生做个榜样、做个模范。众生天天在看,虽然现在不觉悟,看上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忽然觉悟了,这个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很多。《金刚经》在序分里面所说的,须菩提尊者还不是天天跟着释迦牟尼佛,听经学道。每天跟着释迦牟尼佛在一起生活,天天出去托钵,般若会上他豁然开悟了,看出每天世尊生活行谊的妙处,他看出来了。以前没有看出来,看出来才赞叹:「希有世尊」,什么希有?这生活方式。所以迟早会有人发现,会有人看出来,这就是「修己即是度人」。自己不修,想度别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的。

自己修持,也有不少人错会意思的,那个不要去管他。世尊在世,哪些人错会了佛的意思?提婆达多错会了,六群比丘错会了。佛没有向他们辩白,没有向他们解释,为什么?没有辩白的必要,也没有解释的必要。你这一生误会没有关系,佛度众生时劫长远,生生世世,等到你哪一生业障消除了,你又遇到佛菩萨,你就不至于毁谤。再过一段时期,你就产生信心,就发生欢喜心。这就说明众生修行成佛,为什么要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要无量劫?为什么不能一生成就?这些话的答案,真的是《观经》里面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

善财童子遇的缘最殊胜,所接触到的都是一流的善知识,他一生成就。我们一般凡夫没有那么样的好运,遇到都不是一流的善知识,所以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惑、许多疑虑、许多烦恼、许多障碍,道理都在此地。这桩事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每一个人运气不一样。我在年轻学佛的时候,可以说运气很好,接触到都是真正的好老师,佛家讲的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亲近一个老师也是多方打听,这个人果然是被社会大众尊敬、赞叹、仰慕,大概这个人不错,我就想办法跟他亲近。在亲近之后,他再介绍老师给我们,我们想学那一种,他给我们介绍,都是真善知识。所以我初学佛的时候,在台北市,我常常往来的这些名教授有十几位,都是他们彼此互相介绍,真正是当时社会第一流的学者。我们亲近他,多听听他们讲话,增长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见识、增长我们的学问,求学要这个求法,决不是随随便便就去亲近人。《楞严经》上讲我们现在的社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随随便便去亲近,对自己有伤害。最低程度的伤害是浪费我们的时间精力,破坏了我们的信心,障碍了我们的道业,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常常听到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最初选择老师的时候不慎重,太粗心大意。纵然自己善根深厚,以后会回头,也浪费不少年的大好光阴。

这是从我们这一句经文里面,「体性非无亦非有」,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打掉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是例外的。佛在《金刚经》上,末后总结用了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这一句的批注,没有一法不如是。所以一切法不能执着它有,也不能执着它无。你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你分别执着就更错了,错上加错。必须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能够得其真相,然后你才能得其受用。这个受用,佛家讲大自在;顺境里面不生贪爱,为什么?「非有非无」,你不会生贪爱;逆境里面不生瞋恚。正是彻底通达明了,「万法皆空,了不可得」。

包括自己的身体,身体也是空寂,也是非有非无。这个身体不能说它无,它有这个形相在;也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剎那生灭,剎那不住,前一秒钟不是后一秒钟。这个变化微密,我们粗心大意看不到,不能够觉察,实实在在是剎那生灭。现在科技发达,每个人都用过照相机,从照相机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剎那生灭」。找速度快的,像速度快的普通是飞机,我们把镜头对准飞机,按两次快门,照到两张飞机照片,头一张的飞机绝对不是第二张的飞机,第二张决定不是第一张的。从这里面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剎那生灭,你所照的是相续相。这就是《金刚经》讲的「如露亦如电」,就这个意思。「如露」是讲相续相,「如电」是讲事实真相,闪电一样,剎那生灭。所以我们现在迷于相续相,不知道这个相是剎那生灭,根本不存在。既然根本不存在,你还打什么妄想?所以一切想都叫妄想,决定不是事实。这叫「诸法实相」,用现在的话就是「一切法的真相」。

这一位主昼神看出来了,看出这个事实真相就叫做见性,诸法实相就是诸法的体性。他契入这个境界,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我们晓得是《华严经》上的法身大士。他已经证得这个境界,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是法身大士。这是我们从事上来论的,如果从经文上仔细观察,他还不是法身大士,他是什么人?他是如来化现的、示现的。因为前面两句说得很清楚,「十方应现遍世间」,当然法身大士也有这个能力,但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他讲「十方法界悉无余」,这三个字就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所以我们肯定他是如来化现。

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学习菩萨「正观法界」。如何正观?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这个观察就正,就正确了;如果还带着妄想分别执着,你的观察就会偏差。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圣贤、豪杰,圣贤、豪杰的差别在哪里?可以说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积功累德,似乎没有两样,都值得当代后世人的景仰赞叹,但是圣贤不是豪杰,豪杰不是圣贤,区别在哪里?圣贤无我,豪杰有我。用佛家来讲,圣贤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豪杰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他有;虽有,他学圣贤。学圣贤,没有断妄想分别执着,称为豪杰;学圣贤,连妄想分别执着也断了,他就成圣贤。差别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这一首:

【众生流转险难中,如来哀愍出世间,悉令除灭一切苦,此解脱门悲力住。】

这是第八尊「大悲威力主昼神」,他的法门是「得救护一切众生令安乐解脱门」。清凉大师批注不多,但是非常非常重要!「处危者,护之令安;有苦者,救之令乐。」这是菩萨发心,菩萨的事业。我们读这一首偈颂感慨很深,因为我们现前的世间,这个地球上的众生,确确实实是『流转险难中』,有史以来所没有过的。「险」是危险,「难」是魔难、灾难。

『如来哀愍出世间』,「如来」在哪里?我们有幸闻到佛法,闻法就要发心,要发心学如来,要发心作如来,这叫真正学佛。「学佛」两个字不容易,要学佛的存心,要学佛的弘愿,要学佛的大行,要学佛救度苦难众生,这叫学佛。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自己本身学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说,在这个世间「自天子以至庶人,亦是以修身为本」。修身修的什么?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统统修掉,把自己所有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造作是身的行为,行为再多总不出这三方面,所以身语意就把所有一切行为统统都包括尽了,我们怎样修心?怎样修语?怎样修行?

儒家的教学分为四科,第一个是德行,德行着重在修心,第二个科目言语,第三个科目政事,第四文学。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教学没有一个不重视德行,德行的标准是什么?根源是什么?心性,就是前面讲的「体性」。与体性相应的是德行,与体性相违背的是恶行。所以圣贤的教育没有别的,明心见性而已。儒家所讲的决不是孔孟的学说,如果我们把它看作这是两个人的学说,那我们看错了;你怎么样学,你也不能成圣成贤。孔孟有没有学说?没有学说。他所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当人自性」而已,是我们自己的心性。我们没有见性,他见性了。人身不同,面貌不同,心性相同,一个心性。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他讲的是心性,不是个人的思想,不是个人的见解,这一点我们要搞清楚。

佛的经典,儒家这些经书,甚至于世界上其它宗教的典籍,为什么能够流传几千年,都受到一般大众的喜爱,原因是什么?心性之学。展开经卷能与我的心性相应,我们读起来就喜欢。如果是某一个人的见解、某一个人的思想,我念了之后,跟我的想法看法不一样,我会排斥,我会拒绝。从心性里面流出来就不会。由此可知,我们接受神圣的教诲,决不是接受某一个人的,是接受我们自性里头的智慧德能,这才能解决问题。违反性德就有险难,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灾难?为什么会有世界末日?说穿了,人心反常,违背性德,背道而驰。所以带来的结果就是无尽的险难,我们要知道。

「如来哀愍出世间」,出现在世间。诸佛菩萨、一切宗教里头的众神,他们到世间来干什么?来觉悟众生,来开导众生,来帮助众生回头是岸。不是为别的,就是为这桩事情来的。要帮助别人用什么方法帮助?教化众生第一殊胜的就是以身作则,做出一个榜样来给人看,让人家看到听到之后觉悟。所以我们这些年,在国际上许许多多地方弘法,我们打的标题是北师大教授们共同拟的两句话:「学为人师,身为世范」。这两句话正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如来示现,如来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本身做起,让你慢慢观察,让你仔细反省,你总有一天会觉悟到,你也就回头,你才能得真实利益。所以一切都要从本身做起。

我们是业报到这个世间来的,无量劫来的毛病习气当然不免,这是正常的现象,无可厚非。从小到大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没有遇到过真善知识,所以自己不觉悟;总以为自己想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都是对的,与我的想法作法不合的,那是不对的。每一个人想的不一样、说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当中矛盾冲突自然就发生。如果这种冲突互不相让,就变成斗争、变成流血、变成战争,灾难起来了,彼此不能兼容。解决这个问题,我常说,不是政治、不是武力,也不是经济,也不是科学技术,都没有办法。解决之道,还是圣贤的教育。唯有圣贤教育,能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明了。

我们自己要真正得到受用,你一定要懂得落实;你如果不能落实,你就得不到真实的受用。所谓落实是什么?我做到。我听一句,我就做一句;我懂得两句,我就做两句。一句、两句一生要是能够奉行,你的受用就不尽,不要多。这些大圣大贤、诸佛菩萨教我们不杀生,我懂得了,我真正做到,这个受用就不可思议。我们才晓得,本性里头本具的大慈大悲,从这个地方流露出来了。不但没有杀生的念头,更不会有杀生的行为,决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众生伤害我可以,我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什么原因?我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那些伤害我的人,他没有明白,他明白了跟我一样,我们决定不能怪责他。他对我们的伤害,我们觉得是合理的、是正确的,我没有明白之前我也如此,念念都会有伤害别人的意思。明白之后,没有了。

小动物,蚊虫、蚂蚁都不伤害。不但蚊虫蚂蚁,连花草树木都没有伤害的心。这个时候境界变了,变成什么?可以跟这些小动物、花草树木共存共荣。我居住的环境花草树木长得特别美、特别茂盛,这个现象就现前,彼此沟通了。像苍蝇、蚊虫、蚂蚁,你房子里头再也找不到,为什么?我们不伤害它,它也不会骚扰我们,彼此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在初学的时候还会有。杨老师告诉我,她听我讲经讲到这些地方,她很难相信,她做试验。家里面看到厨房里蚂蚁这些东西,她就叫它,她也不知道叫它什么好,她叫它蚂蚁兄弟,她说:蚂蚁兄弟,我有我的生活范围,你有你的生活范围,你不要来骚扰我,我们决不会伤害你。真的就沟通了,以后慢慢少了,再就找不到了。蚂蚁到这个地方来,无非是想找东西吃,我们要预备一点吃的东西放在外面,放在房子外面,要帮助它,要供应它,互助合作,它就不会到房子里头来骚扰。偶而好象你买一点新的东西、吃的东西,蚂蚁也到这里来,「你们有新奇东西」,它也来看看,看看有些什么东西。把它当朋友看待,决定不能够伤害它。它喜欢,盯着不走,切一块拿出去,「这一块供养你」,分一块给它,果然有效。

这些年,这些感应愈来愈多、愈来愈殊胜,我们的信心具足。我在澳洲图文巴买了一个小地方,这个地方的蚂蚁很多、小虫很多,蚂蚁很大,这么长,好大的蚂蚁,常常看到车开过去辗死很多,我们给它念经、给它回向,把它埋葬起来。今年,一年之后,我再到那里去看的时候,蚂蚁很少了,跟去年相比,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很稀少。我叫山上的住众认真努力修行,我说:明年可能就没有,就看不见了。你们这一年修得不错,功夫从哪里看?从环境上看。这些小动物少了,都在户外活动,房间里面没有了,户外的道路上少了。从前户外道路上蚂蚁成群结队,现在很少。树木花草比从前茂盛,你仔细去观察,好象它们都有笑容、都有欢喜心,所以住在那里很开心。天时、地利、人和,是自己造的、自己培养的,我们要拿出真诚的爱心,自然能感动天地鬼神。山上有山神、有树神、有花神、有草木神灵,我们普遍供养,我们在佛堂里都给祂立牌位。我们共同大家在一起生活,我们是一家人,非常亲切。

我们山上过去只住两个人,悟谦法师跟刘居士两个人。去年有一个时期,悟谦法师到山下学开车,大概是两个星期,学开车、学驾驶,山上只有刘居士一个人。一个人住在那个荒山,附近邻居都很少、都很远,你叫没有人答应的,听不见的,所以她也害怕。人害怕,就认真念佛,就特别诚心,她就有感应。她告诉我,有一天,她下午到图文巴城里面买东西,买完之后,看看时间还很多,她就去洗头发;头发洗了之后,回来的时候天黑了,她说:天很黑很黑,真的是什么都看不见。回去之后,开车开了很久找不到家。我们那里有一条小路,确实很容易就开过,不小心就过去了。结果她一想,「不对,时间这么长还没有开到」,就回头,回头再走。慢慢的开,仔细看,忽然看到了,这个家看到了,家里面的灯全部都亮了,外面的灯、里面的灯统统都亮,她非常欢喜,她以为是悟谦师回来了。这个车开回家之后,大门锁刚刚一打开,灯全部黑掉,没有人开灯,家里没有人;她就知道,这是感应。以后她告诉我,一个人住山上不怕了,有佛菩萨照顾。那个灯是佛菩萨开的,不是人开的,要是没有房子开灯,她还是找不到家。所以她讲确实有护法、有佛菩萨照顾,从此之后,一个人住山上不害怕。就是半年前的事情,真的是有感应。

所以一定要有爱心,要有真诚心,要有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对人对事对物,这就是修己。修己而后能够感动天地鬼神,能够感动这些动物、植物、矿物,能感动!这样才能够消除一切苦。不从本身做起,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不会有效果,一定要从本身做起。所以救度一切众生还是从本身做起,诸佛菩萨再来,也要做一个好榜样。刘居士跟悟谦两个人住在山上,我没有去之前,她们已经做到。每天看我们录像带,我们讲经的录像带全部都拿到山上去,每天看八个小时,每天拜三百拜佛,其余时间工作当中背诵《无量寿经》。山上种了不少树木花草,每天浇水都要有两个多小时去照顾,一面浇水,一面背诵《无量寿经》,所以现在人相貌体质统统都转变了,我看了欢喜。

人要发愤,人要知道回头,回头是岸。悟谦师过去韩馆长跟我讲,她说:这个人能力很强,精明能干,一个人可以当五个人用。这是馆长对她的评语。可惜就是脾气不好,不能跟大众相处。所以在图书馆没有法子跟大家相处,馆长把她调在达拉斯。达拉斯住一段时期,那边人不欢喜她,馆长把她带到圣荷西。我们离开圣荷西之后,她留在图书馆,图书馆的人也不太喜欢她。以后我就叫她到居士林的念佛堂,居士林的人也不喜欢她,为什么?一天到晚批评别人,话太多了。不过我已经预先跟居士林的李居士、跟办公室的同修,大家都说过了,「你们大家要包容一点,心里有个底子」,但是还是不欢喜她。最后把她调到澳洲净宗学会,我跟她讲:这最后一次了,你再处不好,我没有办法了。澳洲净宗学会那些人也不欢迎她,都在我面前说闲话。所以我们图文巴买了一个地方,我说:好吧!你一个人上山去看房子好了。最后我一想,她的名字不好,馆长给她取的「千」,是百千的千,那个千像一把宝剑一样。我说:这个名字不好,难怪你常常刺人。改掉,上山之后,我就把它改成谦虚的「谦」,我说:你要学谦虚、学恭敬。她真的改掉了,所以现在很受人欢迎,每一个人看到她,她改了,都赞叹她,都欢喜她。

人要懂得改过,知道自己毛病。她天天在山上反省,为什么别人不欢迎?最后她知道了,她做事情太快了,认真负责,速度快,看到别人都不行,所以她就责备别人,常常骂别人,而不晓得自己动作太快了。现在她晓得了,决定不能够轻易批评别人。你自己做你自己的,不要去管别人,你才能得大众欢喜、得大众拥戴,你将来能够作领导人。这个人确实可以把她培养出作领导人,只要把毛病习气改掉,能够受大众的欢迎、大众的拥戴,就行了。办事情,确实头脑清楚,精明能干。所以能够把毛病改过来、改掉,自己有这个心,就得佛菩萨加持,就得龙天善神保佑。所以这一年多改得很快,改得很有效果,我们跟她接触都生欢喜心。

杨老师在此地住过一段时期,到澳洲,她知道我们有个山,她就跑到山上去住。跟悟谦两个生活了一个星期,回来告诉我,她说:我看不出她一个毛病,我觉得她非常完美;比我还好,一个毛病都没有。「改过之效」,真能改!自己改了,就能影响别人。所以消灾免难从哪里做起?自己一定要知道,灾难从哪里来的?把业因消除,灾难的果报就化解了。

佛菩萨教我们舍己为人,首先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掉,一切为大众服务,多做事,少批评。你做了很多好事,替人家服务,但是你批评太多,人家还是不原谅你,还是会骂你的,不能跟你相处。多给人服务,多感化别人。我们从前读书的时候,学校所讲的「身化教育」,这很有道理。我们要真正用功夫,用身的功夫去感化别人,这才对。不要批评别人,不要责备别人;感化别人,你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常常板着一副面孔,责备别人,这不可能的。为什么?人家不服。所以一定做到谦虚恭敬,念念想到我要给别人做一个好样子。如果这个形象不好,决定不可以做。要做别人的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样子才能够帮助众生消灾免难。这个法门是大悲威力主昼神所修学的,他修成功了,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我们应当向他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九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五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悲咒句偈 55.摩诃悉陀夜 MWO HE SYI TWO YE[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二)[栏目:中级佛学教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七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品茗联[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五十三 于诸众生无有诤心[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瑜伽 唐大慧一行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安居讲法第三十二讲[栏目:智海法师]
 推行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栏目: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
 66.自以为是创造主的大梵天王[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悲心救苦,梦来致谢[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