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学研究的时代性(李映庭)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02

佛学研究的时代性

李映庭/辑录

  有些人认为佛学可以做纯学术性的研究,不必涉及到个人是否信仰佛教的问题。但是,在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为了让追随者「离苦得乐」,在佛法的学习上,知识的取得是为了自我疗愈,为了突破看似不可避免吾人不断重蹈覆辙的轮回苦。为了训练当吾人遇到困境时,当如何思惟抉择出最佳处理方式的思辩能力,平日学习佛陀的教法时是不得不做相类似的仿真练习,到真正遇到困境时才能自发性地为自己解围。因此,经历了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佛陀的教法不但没有过时,更应深入研究以提供人类未来的出路,就有如历代祖师大德们所做的研究。
  学术与信仰之间
  据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述,佛陀证悟后在世间弘法度众,实为「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的精神,该论更进一步地指出「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此中「智」是指正确的思惟抉择,若不能正确的思择,则在面对浩瀚的佛学资料时,必然不知如何入门而手足无措。
  事实上,佛陀是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世人如何超越看似不
  可免的痛苦框框,教导我们如何从「不明理→身不由己→痛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也是说明由凡入圣的方法。其实,佛教所说「转迷为悟」之「转」的智能,正是佛教徒思辩能力的养成。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只是为了说明世间真相,更进一步要人们明白佛陀每一个教法的目的,这些教法都不离戒、定、慧三学的要求,并以中道的实践为最终的目标,故佛门中的学术与信仰不会有冲突上的问题。
  教义与实践的并重
  以前,白居易曾问道于鸟窠禅师,禅师回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易以「三岁孩儿也这么说!」来反诘之,禅师笑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说明了懂得教法之名相,并不代表能够言行一致,自然无法让自己如佛一样而断一切烦忧。这不是佛陀的教法不好,而是我们没有在心地上用功。
  如果佛教徒能相信佛陀教法的正确性,就应当热切积极地当做自我提升内在生命课题而深入研究。从不断地反观自照、解析、寻求改善之道时,即是正处于最佳的学佛状态,也才能成就活用佛法的持久性,自能将所学的佛法内化为自我的生命力。若只是视佛学为另一领域的知识而大量堆砌,则必然是无意义的学习,不可轻忽之。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基本问题的五个辨析(杨全)
下一篇:佛教中的“多闻”概念(冉云华)
 解析八正道(宋泽莱)
 太虚大师的佛教观(李明友)
 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原始佛法之定位(吴老择)
 修行急务见为先(夏法圣)
 论圆瑛法师的佛教对联(刘福铸)
 云何「菩萨供养如来(何鹄)
 佛教对本体问题的探讨(吕沛铭)
 菩提道次第略论
 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李尚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A 1294经:本经叙述无欲远胜于得欲。[栏目:界定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八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有智慧[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就从这里来下手[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S44-2 大部妙玄格言(宋.善月述)[栏目:02 经注论疏]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十七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中部82经 护国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 第四讲 一花一笑[栏目:净慧法师]
 踏上心灵幽静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昏沉[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