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门直指 第三十一节 参究
 
{返回 程叔彪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18

第三十一节 参究
  憨山曰:禅宗一门,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印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楞伽经》云: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此实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诀法也。又云:彼心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来的示悟心之妙旨也。又云:从上诸圣,转相传授,『妄想无性。』此又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黄面老子教人参究之切要处。及达摩示二祖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达摩最初示人参究之要法也。传至黄梅求法嗣时,六祖刚道得『本来无一物。』便得衣鉢。此相传心印之的旨也。及六祖南还,惠明等追至庾岭,夺衣鉢,祖弃石上,明提缀不起。明云:我为法来。祖云:汝为法来,但屏息外缘,不起一念,当为汝说。明良久。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即大悟!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参究之的诀也。又曰: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第一,不得贪求玄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薰般若,般若为习气所薰,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相。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其次,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其次,不得希求妙果。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炉,陶熔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原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原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此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生厌倦矣。其次,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觉知,脱去故步,望前渺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後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彩,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其次,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忘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徧,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恐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力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心时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作实法耳。这裏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着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後,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疆之鹰,二六时中,於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以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读者:请深思!再深思!)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歧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直,其疾如风,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这裏透过始得。
  本先大师曰:大凡是参学,未必学问话。(见善知识,能问一二则话。)是参学,未必学拣话。(古人言语,能拣点出。)是参学,未必学代语。(善知识所问语句,人不能答,己能代一转语。)是参学,未必学别语。(古德言句,能别语之,不落其窠臼。)是参学,未必学捻破经论中奇特言句。(经论中奇特窍要双关譬喻等语,能透破其旨。)是参学,若如是等参学,任你七通八达,於佛法中倘无见处,(若不见到真实佛法,)唤作乾慧之徒。(未接得如来法水。)岂不闻古德云:『聪明不敌生死,乾慧岂免苦轮。』诸人若也参学,应须真实参学始得。行时行时参取,立时立时参取,坐时坐时参取,眠时眠时参取,语时语时参取,默时默时参取,一切作务时,一切作务时参取。既向如是等参,且道:参个甚麽人?(这个行立坐眠语默作务的是甚麽人?)参个甚麽语?(不可死钻语句。)到这里,自有个明白处始得。若不如是,唤作造次之流,殊无究了之旨。
  高峰曰: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尺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只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出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犁耕。
  大慧示人曰:赵州狗子无佛性语,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甚麽道理。又曰:善恶皆从自心起,且道:离却举足动步,思量分别,唤甚麽作自心?自心却从甚麽处起?若识得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种种殊胜,不求而自至矣。又曰: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知生死底是阿谁?受生死底复是阿谁?不知来去处底又是阿谁?忽然知得来去处底又是阿谁?看此话,眼眨眨地理会不得。肚裏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顿却一团火相似的,又是阿谁?若要识,但向理会不得处识取,若便识得,方知生死决定不相干涉。
  大慧复汪彦章曰:伏承杜门息交,世事一切阔略,朝夕唯以某向所举话头提撕。甚善甚善!既办此心,当以悟为则。若自生退屈,谓:根性陋劣,更求入头处,正是含元殿裏,问长安在甚处耳。正提撕时是阿谁?能知根性陋劣的又是阿谁?求入头处的又是阿谁?妙喜不避口业,分明为居士说破,只是个汪彦章,更无两个,只有一个汪彦章,更那裏得个提撕的,知根性陋劣的,求入头的来,当知皆是汪彦章影子。并不干他汪彦章事。若是真个汪彦章,根性必不陋劣,必不求入头处。但只信得自家主人公及,并不消得许多劳攘。昔有僧问仰山: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思如何?仰山曰:此意极难!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此根人难得。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这裏,总即茫然。僧曰:除此格外,还有别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山曰:别有别无,令汝心不安。我今问汝,汝是甚处人?曰:幽州人。山曰:汝还思彼处否?曰:常思。山曰: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返思思底,还有许多般也无?曰:某甲到这裏,一切不见有。山曰:汝解犹在。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妙喜已是老婆心切,须着更下个注脚,人位即是汪彦章。信位即是知根性陋劣,求入头处的。若於正提撕话头时,返思能提撕的,还是汪彦章否?到这裏,间不容发,若伫思停机,则被(汪彦章)影子惑矣!
  《禅学讲话》载:真理是不论佛陀出世与不出世,亘三世而不断地跃动着,成为一切现象的生命的东西。如非自身立脚於实境,而实际地触着会取,则必不能体验实相。禅的主眼,是以触着实际,於其中实地荐取活活的生命。不是仅仅构成一种真理的概念为已足。是捉着实相,而达到冷暖自知之境,不是存在於言说文字的世界,这须有待於如实的体验,始得理会,无所依之经典,无信仰的对象,独步着坦坦的大道。依嫡嫡相传而来的佛陀,自内证的觉境,直觉地体味出来。依禅定力,透入佛陀自内证境,至於依清静心发生的法尔作用。在理论上,一得到根本智是自然地发现的,在实际上,是後得智完成後,才发现的。因为,还原到未分以前的法身,在这儿,必然地发现自觉的光明,统一着分裂精神相互的矛盾,把这名曰:根本智。进一步,务有应对着一切差别境界的差别智,名曰:後得智。在这两智圆满完成之後,才能发现:於法尔实相上所起的法尔作用,把这称为大智作用。——照一般佛教的说法,否定自我,便自解脱,与绝对者为一。就是常乐我净涅槃之境。从禅宗的立场说:是天地未分以前,主客未分以前的境地。(其实,非天地未分以前,而是威音劫外。因为天地未分以前是空劫,空劫以前是坏劫。)但是这分析的说明,是为着一般的理解方便计,实则唯是一个。依体验的主体方面说:(即指主人,)那是归向於绝对者。依被体验的客观说:那是绝对者自己的实现。然而这体验自身,是主客一体,物我不二的三昧境。这是宗教体验的本质。若把这照着禅的立场说:已超越了这种主客一体物我不二,而体得主客未分以前—即第一者之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境,是体验到宇宙无双日,乾坤唯一人之境,也可说之为法身体得之境。至是:才是无生死,无修证,无凡圣。纯一绝对者之体得。禅的体验,在这裏找到了本质。在意识方面说,是意识发现了意识体系的中心意识的体认。同时,这是超认识的。所以用分别意识来分别,根本是不可能,把这个说之为学说对象,也自然不可。
  宝峰照曰:过去诸佛已入涅槃了也。汝等诸人不应追念,未来诸佛未出於世,汝等诸人不应妄想。正当今日,你是何人?参!
  青林虔上堂曰:祖师门下,鸟道玄微,功穷皆转,不究难明。汝等诸人直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方可保任,若不如是,非我子息。
  大慧曰:此事许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聪明灵利,则无担荷分。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於保任。盖入处不甚深,而力弱故也。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着个中事,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祟,不可禳祷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又曰:心意识之障道,甚於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与之相酬酢。日久月深,不知不觉,与之打作一块。亦不是要作一块,为无始时来行得这一路子熟,虽乍识得破,欲相远离,亦不可得。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直是无你回避处。
  密云悟复刘居士书曰:来谕门下本参只一个『谁』字。贫道谓:『谁』之一字,亦能成人,亦能误人,不可不审。若认虚豁豁地一派好景为谁字者,已成两个了也。试问:门下这虚豁豁好景为复作意有?不作意有?若作意有,不作意无,只这作意,非情识而何?又云:目前作主,死时作主,死後作主者,亦属有意,而见有生时死时後时,更有个虚豁豁地作主的,则外道所见也。古人谓: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正忌认着目前情识,即圣情识,及乎认虚豁豁地及一切纤毫好景,即性情识耳!又云:[固-古+力]地一声,旷然休歇,不知当属何象?当属何时?将心等悟,难得悟日。殊不知此象此时,你才拟心,早巳蹉过。落于情识,俾你到驴年,也不得固-古+力]地一声,旷然休歇耳。更欲贫道转语唤醒者,真可怜悯。又:刘病中呈偈云:眼见泥牛过海,铁锤踏着如锦,只可自知自解,那堪更落言诠。密云答曰:释迦老子云:病乃众生之良药。居士若不得番病,争得恁么净绝稳当耶。然细玩之,未出知解窠臼在。殊不知眼见泥牛过海,我道眼花不少。铁锤踏着如锦,我道犹有这个在。只可自知自解,我道情知你在鬼窟裏活计。那堪更落言诠,驴年未得出头。
  三峰藏曰:『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此二句是千圣不易之定论,即宗门知识家祖述初祖所指《楞伽》四卷中之要语也。昔洞山示讲《维摩诘经》座主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又曰:不堕凡圣。曹山曰:莫行心处路。又: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永嘉语也。将第八识一刀两段,此大慧语也。而六祖亦有转识成智之语。夫心者,即第八识之一分有知,一分无知者是。有知者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以知为体,而湛然者是。无知者湛极无记,在三性,则不涉善恶之昏沉者是。意根者即第七识,恒执认八识为自内我者是。意识者即第六识,分别善恶二性,分别非善恶性,起为散乱者是。盖八识以未离心,体未白净,故『动则为生死,不动则为生死根本。』在一心不生时,其执认自内,我者已恒恒在中。『以故习定而不由三观者,全是我相,此歇心之害非细也。』今之教乘,或误以为是,而喜之,诚不足道。而吾宗门中,益以此为大患,故贬斥打坐为枯木死水。此七八不相离者也。六识则事事分别,人皆知非,不必语矣。唯一事当前,灵灵之我,起为分别,分别既成,复执认是非之影,含藏田内为种。无量劫来,任运出没,了不可拔。所以千方万计,立转识成智之法以度之。其最捷而妙者,但教人看个竹篦子话头,才看才疑,便顿离心意识三法。如云:唤着竹篦则触,不唤着竹篦则背。唤不得,则出凡路,不唤不得,则出圣路。以其参情,两不可得。则凡圣路已出也。唤不得,则分别之散乱六识已离。唤着不得,则七识之执认已离。不唤不得则灵灵之闲坐及寂寂之沉酣已离。唤着则触,不唤着则背。两路去不得,两路罢不得。则六识不能分别。七识不能执认,一切两头语,齐断齐平。为平等性之质,分别不得,妙在疑情之不死,则为妙观察之质。故四智之中,因参话头先得二种质地,但犹未悟,故不名转识之智耳。以第六识分别不得,翻作切要疑情,以自识杀自识,谓之回光返照。自六识绝,则七识亦杀尽矣。杀尽则前後际断,尚不为到家。若忽然顿悟兼断,则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再不落两头凡圣路矣。此六七因中转也。八识五识虽曰:果上圆。然大圆镜智之因,及成所作智之因,无一丝毫欠少了也。离心意识参,重在『参』字。出凡圣路学,重在『学』字。以话头之『学,』不是有路之学。话头之『参,』不是有路之参。皆以『参』而绝,『学』而绝者也。虽然,若将心欲离心意识,殊不知此离之一念,即是心意识也。若将心欲出凡圣路,而不知求出之心,即是凡圣路也。纵使离得出得,也是法尘分别影子。转走转恶,竟入无想。不落无想,便落清空境界,向清寥寥地认着个心性禅。不没在死水,则堕在软洋裏,动辄在昭昭灵灵上着倒,正是微细心意识之圣路也。所以佛祖指示参禅向上一路,全不落这个格子,要令人向离心意识,加个『参』字,出凡圣路,加个『学』字。於去不得处参,去不得处学。须知去不得不明白处,便非心意识所到,凡圣路可通。马祖所谓:无门为法门是也。若向通得去处,思量得来,便落理致,全是生死。所以古人参问诸方,见尊宿示一机一境,无可明白。便乃尽力参求,愈求愈无路,转参转不得,故使心意识忽然进断,不堕凡圣两头矣!然後即在尊宿答处,入他语脉,便是正语。得入正路。此心即光明,意根即平等。处处分别,处处不落缘尘分别。岂凡圣偏侧之谓乎?岂心性道理,法身昭灵之谓乎?一机一境,岂是没意味,瞒昧人,笼统之谓乎?方知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无明,只在今日一句子上会得。便了却歇却,便在一句子上过活作用。以至於忘句忘法,真是个立地成佛。大矣哉!古宿为人拈出当机一句子,令人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果能直下悟去,宁非真参绝学之士哉?但愿信此一句,顿弃平生心意识中之凡圣学路,绝情绝理参去!
  憨山示念佛参禅切要曰: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於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这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见这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唯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沉自退。寂寂惺惺。永嘉大师曰: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谓:寂寂不落昏沉无记,惺惺不落妄想。惺寂双流,浮沉两舍。『看到一念不生处,则前後际断,中间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花影落,十方圆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从上佛祖自受用地,无二无别。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见,若取空见,便堕外道恶见。亦不可作有见,亦不可作玄妙知见,但凡有见,即堕邪见。若在工夫中,现出种种境界,切不可着,一咄便消。恶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习气魔。若生忧喜,便堕魔中。当观唯自心所现。不从外来。应知本来清净心中,了无一物。本无迷悟,不属圣凡,又安得种种境界耶?『今为迷此本心,故要做工夫,消磨无明习气。若悟本心,本来无物,本来光明,广大清净湛然。如此任运过时。又岂有甚麽工夫可做耶?!』


{返回 程叔彪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门直指 第三十二节 勿讲求道理知解 、勿过用力
下一篇: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无门直指 第三十一节 参究
 无门直指 第九十七节 禅净双修
 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无门直指 第四十八节 不守鉴觉
 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
 无门直指 第六十九节 再参句
 无门直指 第六十节 定慧
 无门直指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Lankavatara Sutra - Chapter XI. Bodhisattvahoo..[栏目:A Buddhist Bible]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九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深入慈济大藏经[栏目:证严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九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夏坝活佛讲因明(简要笔记七)[栏目:因明学讲记]
 论佛教与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栏目:曾琦云居士]
 六祖坛经讲记 坐禅品第五[栏目:演培法师]
 14.放生池 The Free Life Pond[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2[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大庄严论经卷第九[栏目:马鸣菩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