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953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当阿难尊者说完偈颂之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作满,是父名,弥多罗尼译作慈,是母名。连父母为名,叫做满慈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位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拿起两掌很恭敬对佛说:“大威德世尊(赞佛有大威德,能折伏摄受刚强众生),又能善巧为众生发挥开导,详细解说证果成佛,第一义谛。”
 
偏袒右肩即中国之袈裟搭衣,印度因热带地方,露肩不要紧。但中国因风寒关系,需要多穿衣袍,然后搭衣。又因风大袈裟容易被吹落,故多加勾环。印度、缅甸、泰国各处僧服这袈裟,即无勾环。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世尊常推重我说:在说法群众中,我是第一,善说诸法妙理。但这次我闻如来所说精细奥妙之法音,还没有懂得清楚,就好像聋子离开百步之外,来听蚊子叫声。本来连蚊子之形都看不见,何况能听到其声。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佛虽用种种方法,详细而透彻地宣说分析,万法即心,诸大圆融的道理,句句都可以破除我的疑惑,但我的法执未破,还是迷执万法,心外实有,诸大互相淩夺,故至今还未明白,第一义谛究竟的道理,而达到无疑惑之地。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世尊,像阿难同等之阿罗汉,虽是悟到真心周遍,常住妙明,但多生多劫之习漏仍未除尽,我执还在,故要如来审除其细惑。
 
“漏”是从多劫无明习染而来。漏即烦恼,习气即业,要证到四果阿罗汉,才能证得无漏。
 
佛有弟子名迦楼陀尊者,证阿罗汉果后,有一天要过河,适逢那河神是女性,故对她说:“小婢住流”(小婢含奴婢丫环之意)。阿罗汉过河,有神通可令河水不流,而阻水不流是河神之职。女河神敢怒不敢言,只得阻流让其过河。但经太多次,河神亦忍不住气,故往佛处诉说:“世尊!佛弟子太无礼,为何把我叫作小婢?”佛即叫迦楼陀那过来,向女神道歉。尊者即说:“小婢勿怪”。河神不满意说:“尊者在佛前仍侮辱我。”佛即为她说因缘:“因为在数百劫前,你曾数世为他的仆人,因此叫成习惯。”可见习性难改。女河神听佛解释后才明白,不再抱怨。这便是习气难改的一个例证。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现今在大会中我等已证四果阿罗汉,虽得无漏之位,但诸漏虽尽,我空虽证,而法执还未能除。故此虽闻如来所说第一义谛,微细法音,仍未能领悟,还地纡回于疑悔之中。
 
疑悔含有对今日闻大乘法而生疑,对往昔贪爱小乘而生懊悔之意。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假若世间的一切万法,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来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净本然,既属清净则不应该更有染相之法。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为何又有生灭之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循环不息?求佛再解说这个道理。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又如来常说:土火水风这四大的本性,是圆融无碍,本不摇动而能周遍法界,湛然不变,常住不灭的。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上面说疑四大周遍,这里加空大,总疑五大,而不疑见大和识大,因见和识都是无相,无相便无障碍,所以不疑。
 
世尊!如果地性是周遍法界,但土其水,有土便无水,土和水是不相合作,怎会有水呢?假若水性周遍法界,则应灭火,因水克水,有水便无火,水火不相容。怎可以说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彼此不相毁灭呢?世尊,地性属有形,乃障碍之义,空相属无形,为虚通之相。一能一碍,两不相容,又怎可说空地二性,都能周遍法界?我实在不知这个义理所归属。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但愿如来,发大慈悲开示,令我及在会大众都能拨开迷云,明白圆融周遍的道理。富楼那说这请求后,便五体投地,渴望如来赐予无上慈悲的教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这时佛对满慈子以及会中有漏无漏的阿罗汉说:“我今天普遍地为这个大会的群众,宣说最胜义中的真胜义,使得你们定性声闻(即初果阿罗汉,以得少为足,沉空滞寂,不求上进,不肯回小向大,被佛斥为“焦芽败种”),以及所有未得人法二空,而肯回小乘之心,趋向大乘之道的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为富楼那及在会大众,宣说妙中之妙,真胜义理的道理,令一切阿罗汉皆得无漏无学果位。什么是无漏,即把所有坏习气完全除尽,就无烦恼。烦恼是从什么地方来呢?烦恼是从根本无明而来,故需先破根本无明,才无烦恼。究竟无明烦恼有多少?它无形相,故不知有多少;如有形相,则尽虚空遍法界,必都充满烦恼。
 
佛教令一切阿罗汉及在会诸大众,皆获一乘。什么是一乘?一乘即中道了义,实相本体,最上一佛乘。法华经上有大白牛车,引发中说:“有一大屋,住很多小孩。大人们皆往外工作,小孩在屋里游戏。忽然屋里起火,小孩不觉,及大人回来,见小孩依旧嬉红,不知危险,即对小孩说:快到门外来,门外有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小孩即到门外,因此才脱离火灾,不致被火烧死。”羊车鹿车形容二乘人所来,虽亦是车,但不能连载多人。大白牛车,即大乘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苦海,经烦恼中流,而达涅槃彼岸。
 
寂灭场地,即清净道场,不知不灭之因地心,亦即如来密因。十方诸佛皆由这因地心而成正觉,入大寂灭海,即涅槃果海。
 
真阿兰若,即无喧杂之寂静地方,没有喧哗杂闹,才是真心修行处。若著静境,亦非真寂灭场地。必以众人共处都能寂静无事,用本来不生不灭、不动摇之真心来修行,与境不相干,才是真阿兰若,真修行道场。
 
你们今天皆应静心来听,当为你们详细解说。富楼那等都很恭敬而静默不作声,来听佛的开示。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说:富楼那,如汝所说,在如来藏中,本是清净本然,如何忽然而会知出山河大地呢?
 
这段是经中最重要处。佛为显藏性随缘,从真起妄,故先说藏性随染缘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诸相。令众等能知妄回真,闻迷成悟。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你不是时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吗?性觉真觉,原是一真觉。性觉,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觉,是一真理体。本觉即天然原具,每个人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觉,亦即始觉。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体是不变,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做照。
 
佛举这二语是具历很深的意思。(一)显示无明万法,离此就无所依。因无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觉的觉,而起随缘之用。(二)显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富楼那即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但只是闻说,尚未能了解。”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说:“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汝以为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还是以为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觉。”
 
本具灵明为真明真觉,若必须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如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阿难生平所误认的,然后才破之。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像阿难一样迷惑,即答道:“若这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即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这答语如阿难一样。上文阿难答:“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阿难所执是六识妄心,富楼那所执是根本无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言:“汝说不加明于觉,只可叫觉,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因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于觉。加明于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二句是说,一有加,则觉明二义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的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不是明觉了。真觉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宝珠一样,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掣,一开即明。但这明实非真明,而是电气令它明。有开有明,无开就无明,不是常住真明。“无所加明,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掣不开时,就没有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因加明于觉,则失觉明之义而堕无明。既无真明,就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也。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自性本来就具明觉,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于觉,才称明觉,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为,不当为而为,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真觉不必加明,才叫明觉,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现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觉,则转妙明而成为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将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就生出妄能,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之妄见。业相为相分即所见,妄能为见分即能见。
 
这段文的大意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如是扰乱】:如是是指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
 
【相待生劳】:相待即互相对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
 
【劳久发尘】: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
 
【自相浑浊】: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上文已说明五粗相,这段文说第六粗,业系苦相。前四句是答如何忽生山河大地。后二句是答如何忽生诸有为相,即众生业相。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依真觉起无明而成虚妄世界。世界虽由众生业盛,但推究根源,实由无明妄心而起。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现在先讲风怎样生成。
 
真觉之光明和虚空之晦昧,互相对待,互相倾夺,就是摇动之风相。因不停地动荡,故积而成为风轮,风力极大,有执持的功能,故能执持世界,使能安住。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因空晦觉明,明晦相夺而生摇动之。因坚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体,遂结暗为色,而成地大坚碍之相。
 
此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一切金银宝矿都是地大这精。而地性坚硬,莫过于金。依无明妄觉,而立坚硬之相,如世上有痴情化石之类。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心坚执而成坚相,再坚执不休,就积成金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上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安住。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因坚执妄觉而成金宝,摇动妄明而生风力,而金和风是生火之因。
 
【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互相摩擦而生起火光。火有变化的功能,能变起世间一切万有。故知世间诸火,亦不离妄心,摩荡所成。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金宝之体是明净的,明就能生润,即湿气。如五金之属,过热气而化水,火大之光则常上升而蒸发金轮。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蒸润成水,故世间诸水,都是蒸气所成,蒸润不息,积久而成水轮。故有水轮,含遍十方一切国土。
 
按本经说:世界地大依水轮,水轮依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无明妄心,晦昧所成。无明依本觉,无明是本觉之相,究竟不离本觉之性,足见世界是起于真妄和合之心,而识藏亦不离如来藏。若离如来藏就无自体,这证明上文所说:一一无非如来藏性,此四大即为能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本。故推本溯源,一切万法都从本觉真心所生。除心之外,一切皆是虚幻相,所以说万法唯心造。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上文依无明而成四大,这里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虽然各有相违,实则相济,这是相成相反的道理。如火性本属上腾上升,水性本属下降,一升一降,交互发生,就造成种种坚硬之物体,而成器世界。卑湿之地方,积水而成大海。干燥之地方,环水而成洲渚,即陆地如四大部洲等。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照水火交互发生之道理,故在大海中,本来是深水之处,不应有火。因不忘火之气份,所以常有火光发起。而陆地处,本来是坚硬之地,不应有水,亦因不忘水之气份,故满河常有流水。这是水陆两居处。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这是山居处。山亦是水火交发之坚相,水势如劣即不及火势,则水随火之力而结为高山。如熬水成盐,证明水亦可以结成固体,因此高山亦是水火所积成。所以山石击之则有火焰,不忘火的气份;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的气份。又好像火山爆发,亦有岩浆流出。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这是林木居处。林薮(草多叫薮)亦是水土交发所成。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有滋润就能生出草木。所以林薮遇烧时,便成灰土。遇绞时便有水汁,这就是不忘水土气份的明证。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交妄发生】: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最初是因妄明而成空晦,明晦,相夺摇动而生风大,坚执妄明而生地大,风金相摩而生火大。金火相蒸而生水大。四大都是交妄发生所成的。
 
【递相为种】:这里指四居。因水火既满,就成为洲海之种。降水势以从火就结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种,降土势以从水而滋润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种。这即是递相为种的过程。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这因缘,使得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若不破迷成悟,反妄归真,则辗转相续,永无清净安宁的时候。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富楼那!再告诉你,无明和妄想,都不是其他东西在作怪,只是要在觉字加明,所生的毛病,就如头上安头一样错误。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因有无明遂立业相之妄所,“明理不逾”者,明是转相能见分,理就是体,即业相的本体。见分欲明业相之本体,业相本体本无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遂成结暗为色,因此见分就不能逾越业相的范围了。故以业相为因,转相为缘,妄心成自心,非幻成幻法,遂致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出色尘,随六尘而转。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由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而造成种种尘劳烦恼,于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遂将原来一个精明之体,而分开为见、闻、嗅、尝、觉、知,不能互用了。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本是属如来藏性,故能一根互相为用,现在就分开成六种作用。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由上根尘既具,遂有四生。同业即胎卵类,因父缘、母缘和自己业缘相同,就相缠缚而投胎托世。不因父缘、母缘,只因自己的业缘,或者合湿而成形,叫湿生;或者离旧而赴新,即化生。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在四生中,佛独说讲人道胎生。因欲令人知所从来。人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爱欲而来。这个爱,谈情说爱是男女都喜欢的,尤其是你们美国人更喜欢。其实爱欲就是生死之根本,没有爱欲才能了生死。注意爱欲,亦能了生死,这是怎么说呢?因人皆从欲爱而生,亦由欲爱而死。好像而所的粪虫,从厕生,从厕死。欲爱从哪里来呢?从无明来。欲爱令人昏迷,能注意便能明白,能明白便能看破,若海无边,回头是岸。看破欲爱,才能早日了生死。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中阴身投胎的时候,只见大地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但父母有缘处,就见有一点点光,这是妄见和无明所发之色相。即乘光趋外投胎,因妄明见妄境,就生出欲想。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男见父,女见母,皆为异见,就生憎心。男见母,女见父皆是同想,就生爱心。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这个想及爱流入于父精母血中,就成为受生的种子在父母方面接受这个想及爱,就于赤白二谛内,结成为胎。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父母交媾为助缘,因缘和合,就能吸引过去同业感而入胎。如磁吸铁,虽相隔千万里远,亦能吸入。
 
【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以想爱为亲因,以父母交媾为助缘,有这因缘遂能结合成胎,就生起羯罗蓝和遏蒲云等。
 
胎的长成:初七日名羯罗蓝,译作凝滑,即由父精母血凝结成柔滑。二七日名遏蒲云,译作泡,成为泡状。三七日名闭户,意是软肉。四七日名羯南,意是硬肉。五七日名体罗奢怯,意是形位,亦即枝节,四肢枝节具备。
 
纳想为胎这个想字,即第八识,亦即中阴身。中阴身前身是人就现人形,中阴身前身是畜生就现畜生形,人生时第八识最先到,无明一动,则无论相隔千万里,都可以即刻到有缘的父母身上投胎。死时第八识最后去,要完全离开,身体才冻硬,所以说:“去后来先作主翁。”
 
按十二因缘来说,男女问题是最初因。为何男女会生欲爱,这便是一念无明。什么是无明?无明是无光明,迷惑了不知道。在迷惑不觉中生了欲念便是无明。无明缘生,行就是交媾行为。行缘识,即中阴身投胎之第八识。识缘名色,即形色四肢具备。名色缘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缘触,即触觉。触缘受,即领爱。受缘爱,有领受就发生情爱。爱缘取,有爱便有取。取缘有,取为己有。有缘生,有有所以要生。生缘老死,有生便有老死。如是相续,生而死,死而生,轮转不停,都在十二因缘里,滚来滚去。如明白十二因缘,便不被生死转。故要了生死,最紧要斩断欲爱。欲爱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十二因缘有顺生门及还灭门,这是还灭门。缘觉观十二因缘,深知人之来源,种子不净,因缘不净,所以怕生。但断无明,无明断,生死亦断,这是斩草先除根的顺序。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这胎卵湿化四生,是各随他们所应感的业因,而应以业果。胎生的乃因欲爱迷恋之情,所以成胎。卵生是因乱思不定之想,感而有生。如母鸡孵蛋,终日坐在卵上,一刻不离。湿生则系湿气和暖气而生。化生以厌旧喜新,离此托彼,自有变无,自无化有而生。四生因缘,亦各有多少不同。如胎生有三缘:父、母和己业。卵生四缘:父、母、己业,再加暖缘。湿生只业、暖两缘,即己业和日光温暖之缘。化生只有自己业缘而己。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这情想合离曰生,皆因业感多少而受果报,更相变易即互相变化迁易。情变为想,想爱为情,或舍合为离,或易离为化,彼此变易不定,没有主宰。只是随业而受报,随善恶之业,而受升沉之报。如善业则上升为天为人,恶业则下沉为鬼为畜。以这因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死此生彼,相续不断,没有停息之日。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富楼那,妄想和情爱结在一起,就生欲爱不能舍离。即是说,同想成爱,乃是结缚之因。由想爱既深,如胶似漆,就不能摆脱。既然深结生缘,所以世间的父母子孙,递代相生,没有间断。这一类众生是以贪欲为其受身之根本,因同想成爱。爱则生欲,欲则受身。故贪欲为受生之本,就代代相生不断。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由于贪爱而有身命,既有身命,大家都要找有营养的东西来滋养身命,所以就贪不能止。只知滋养,不顾残忍。故在世间,卵胎湿化四生之类,都是以强欺弱,弱肉强食。大鸟吃小鸟,大兽吃小兽,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互相吞食。又如夏天时蛇吞老鼠,但冬天时蛇常冬眠,就反为老鼠所吃。这类皆以杀贪为其生死不断的根本。
 
佛在世时,有大鸟名大鹏金翅,其翅长三百由旬,每一由旬等于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它最喜欢吃龙,逢饥饿时,便把翅膀一扇,将海水扇开,然后啄吃海龙。当时海龙几乎被吃光,故龙王到佛处求救。佛同情所请,即招大鹏金翅鸟至佛前,告诉它说:“以后不要再吃龙,以免断绝龙种。”大鸟说:“若不吃龙,则必饿死!”佛说:“不会的。我和我的弟子,以后每逢吃饭时,都给你送饭。”故佛教里,僧众们每午餐时,一定念变食真言,然后将少许饭(七粒米)送至外边,这便是送给大鹏金翅鸟吃。并念施食偈曰:“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人食羊肉,羊岂甘心为人食呢?等到宿业还完后,就会托生为人。食羊之人,又岂得世世为人呢?等到恶业成熟的时候,就堕落为羊。人羊转换,互偿旧债,互来相食。不独人之与羊,乃至十类众生。(十类众生是:胎、卵、湿、化、若有想、若无想、若有色、若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共十类)亦是这样。生生死死,辗转报复。我杀你,你杀我;我食你,你食我。这恶业是与生俱来,寸步不离的。这是以盗贪为本。不予而取叫盗,杀羊而食其肉,是犯盗贪戒。有人不信这理论,如不信不妨试试,只可惜一堕落畜生,就不容易闻法修道。所以佛经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又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要趁做人的时候,赶快修行。佛法难闻,好像在美国来说,有多少人能讲楞严经,又有多少人能听楞严经。
 
在梁武帝的时候,佛法甚盛。无论家有喜庆哀丧,皆请法师念经,来说几句吉祥话。当时有一富翁,娶孙媳妇,就请志公来念经。志公一进门便说:“古古怪,古古怪,孙子娶祖母。”什么原因呢?因孙儿两岁多的时候,祖母病重将死,就拉著孙子之手说:“我什么都不挂了,只有这个小孙子放不下,将来有谁人照顾他呢?”拉著小孙子之手而死。死后见阎王,阎王说:“既然你这样挂念孙子,就放你回阳间做他的太太吧!”所以她就投胎为女身,长大后,遂被孙子娶回来做太太。为何志公这样说呢?因志公有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能知道前生的事。他又望里面看,就说:“女食母之肉”。原来有个女孩正在吃猪蹄,是她前世母亲,而今生投胎为猪而被杀。又往鼓乐房看,说:“子打父皮鼓。”有人在打鼓,鼓皮正是他父亲前世做驴之皮。又往炕上看:“猪羊炕上坐”。前世都是猪羊,现在却转生为人,坐在炕上。又往锅里看,“六亲锅里煮。”前生是六亲眷属,今世却堕落为畜生,为前世之猪羊来烹煮。所以志公禅师叹道:“众人来贺喜,我说都是苦。”众人都来贺喜,我则说都是痛苦啊!这就是众生互相啖食,互相残杀的例子。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负即是欠,你欠我命,你就要还我命。我欠你命,我亦要还你命,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必定要互相偿还。就是今世侥幸不还,但千百劫后,怨仇相遇,亦一样要还清。因此之故,众生时常在生死苦海中,不能出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爱心生出就是无明,你爱惜我的心,我亦怜惜你的色,这是无明惑业为因,现行为缘,想爱永结同心,不愿分离。就经百千劫,都被欲爱所缠缚,不得脱离。男女痴爱缠绵,山盟海誓,永不分离。甚至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即是百千万劫,如胶似漆,不能分离。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业果的由来,皆因杀生、偷盗、淫欲,这三种贪习种子作为根本。有这种因缘,所以业果就相续不断,没有停止的时候。
 
业果相续支持众生相续;众生相续,支持世界相续;世界相续,又回来支持业果相续,来回不息。如果觉得这个花花世界是好,就在这里玩乐,如果觉得不好,就赶快回家。家在哪里呢?就在佛的常寂光净土。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富楼那!如上面所说三种相续——世界、众生、业果——皆是颠倒妄相,从真起妄而有,亦是觉上加明,而变为无明。从无明便生虚妄的了知性,因而发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既从妄见来,终而复始,没有停息之日。
 
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从无明所生,无明是有为法之母体,故我们要破无明,才能见到佛性。不破无明,就不能见佛性。
 
古语说:“生时糊涂去时迷”,人生便是这样,生时不明白从何而来,死后更不知往何处而去。一天到晚,为名为利,为衣食住,忙忙碌碌,有何意思!人生最多不至一百岁,所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间所余无多时,又有一半睡著了!”少年即十五岁之前,无多大作为。年老即临死前十五年(此指一般人,不包括意外夭折者。)老年时,身体龙钟,眼花耳聋,牙脱发白。故除了十五少年及十五老年,中间再除睡眠、穿衣、吃饭,所以最多只有廿多年可做事,时间是很短促的。
 
这使我记得一个公案。从前有三位老翁,大家大过年时聚餐谈话。其中一位六十多岁老翁说:“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明年又少谁?”意思是今年大家在一起,不知明年谁先死。一位七十岁老翁说:“你说得太远了。我则以为,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即是今晚脱鞋袜睡觉,不知明天还能不能起来穿鞋袜呢!最后八十岁老翁则说:“你们都说得太远。我则以为这一口气出去,不知那一口气能吸回否?”即是随时都会死。他们都为生死而担心,但是否能了生死,还是一个谜。除非遇明师善知识,指点他们了生死之路,才可以解决生死问题,才不致在生死轮回中流转。
 
又有人死后向阎君诉说:“何不先通知,使我可先预备。”阎君说:“已通知你很多次了,好像你邻居小孩出世而夭,这是第一次告诉你,人命是无常的。又你之眼花、耳聋、牙脱、发白,皆是屡次警告你,时日无多,死期将至。但你还执迷不悟,还来怪我不先通知。你既然这样愚痴,又吃太多肉,现在业果成熟。就打发你去投胎为猪吧!”
 
业果相续的问题,真是危险,诸位应该早日反省,怎样才能了生死,不再轮转生死海中。有人说:“我要出家修道,才能了生死。”要出家,便要真心出家,如法持戒,专诚修行,不是说出家便出家这么容易。有人说:我现在才觉得,人生真无意思,不如早点死更好。这是愚笨的思想,就如上边所说,太愚痴,便会堕落为猪,不知何时才能转生为人。你们现在学楞严经,楞严经是开智慧的宝典,要好好地学,便能彻底明白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的道理,渐渐与它脱离关系,冀得早日解脱。如果和谁都无关系,岂不变成孤立吗?不会的,你已和佛有关系,和菩萨做亲戚,和阿罗汉做兄弟,怎会孤立呢?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富楼那听完佛说明三种颠倒相续因缘之后,又再问佛:假若这个本来就是妙觉,根本就是妙而觉明的,即是等于如来藏性。不增不减,在佛的份上也不多一点,在众生的份上也不少一点。佛具足本妙觉明,众生也是具足本妙觉明。既然是这样,为何无缘无故又生出山河大地以及种种有为之法相呢?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富楼那生起一种怀疑心来,怀疑众生的因性,即佛性是有开始。但佛的果位是否亦有终了的时候?即众生有开始做众生的时候,佛是否亦会终了不成佛,再做众生呢?所以再问佛,如来现在已得到妙空明觉,已经反妄归真,没有习漏亦没有迷惑了,但不知山河大地,以及种种有漏习气——将来会不会再生出来呢?就是说如来现在已证果成佛了,但将来还会不会再生出无明来呢?
 
众生是由无明生出来的。成佛之后就没有无明。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是从无明生的。等觉菩萨,只是等于佛的觉悟,还没有证到佛的果位。佛的果位称做妙觉,因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以为山河大地都是从无明生出来的,都是依真起妄,依真觉而生出无明来。那么成佛后,习漏已尽,是否将来还会生出无明来呢?佛听富楼那这样问,就告诉他:譬如一个迷途的人,在一个聚落,即大家居住的地方,迷失了方向,把南方当作北方,那么他是不是失去北方呢?不是的,南方依旧是南方,北方依旧是北方,只是他迷失方向和本觉,就生出无明来。你认为这个迷惑是因迷而生出来,还是因悟而生出来呢?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富楼那答:像这个迷人,一定不是因迷惑而生出迷,亦不是因觉悟而生出迷,为什么呢?因为迷本来是无根的,迷根本没有种子,怎会生出迷来,好像草有根有种子,就会生出草来。既然已经觉悟了,更不会再生迷惑。因迷和悟是相对立的,有悟便无迷,有迷便无悟。怎可说迷是因悟生呢?
 
其实人本来就没有无明,若背尘合觉,就无无明。背觉合尘,就生无明。在光明方面,就有智慧;在黑暗方面,变成愚痴。无明就等于一个影子,一面镜子反照出来的影子。镜子本来无影,只因外影的影像而映现出来。即是在真觉上不能生出无明,无明只是依真起妄,而生出来。好像影子,依本身才有影子。
 
这里的迷喻无明,悟喻本觉,既然已是无明,怎会再生无明呢?既然已觉悟,当然不会再生无明。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焂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迷人把觉当作迷,把迷当作觉,所以失去方向,以为南是北了。聚落本是众人聚居之村,这里则指如来藏性。迷人指众生生出错觉妄念。南北相反则表示真和妄相对应。
 
好像人们任性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是对。遇到人家顺从你,对你好的时候,便生欢喜。人家反对你,对你不好的时候,便大发脾气。这便是颠倒,便是惑南为北。
 
佛告富楼那,那个正在迷失方向的人,忽然有开悟的人指示他正确的方向,引导他反迷归正,走回正觉之路。那么,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个迷途的人,得善知识指点其正路后,是否还会更生迷呢?富楼那答:不会再迷了!世尊。
 
我们在迷时,就如在作梦,但自己不知道。梦见升官发财,甚至做皇帝,享尽富贵荣华。若有人告诉你,你是在作梦啊!可是作梦的人,怎样也不肯相信。等到梦醒的时候,才知道刚才确实做了一个美梦,还依依不舍地留恋回味,好像吕洞宾做黄粱梦的时候,也不相信自己在作梦。当他醒过来才说:“啊!我才作了一个好梦,为何醒得这样快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终日忙忙碌碌,跑东跑西,为名为利,患得患失,生出种种贪嗔痴执著。等到开悟了才知道,以前所做的事,都是颠倒。既开悟了就明白以前之颠倒,不像作梦时,醒后还留恋梦境。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佛说: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就像迷人一样,得到悟人指点正路,便不会再迷,为什么不会再迷?因为迷本来是无根,迷的性毕竟是空的。在以前根本没有迷,只是一种妄想,好像有迷之感觉。一旦明白了,觉悟了,这个迷就会消灭,哪里还有迷呢?既然觉悟,亦不会再生迷,好像佛已经觉悟,就不会再生无明。
 
人,谁没有妄想?妄想纷扰,没有停息,但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当你的妄想一生起时,便立刻溯本求源,找出妄想的母亲。但妄想根本没有母亲,既然找不到,就不会再生妄想了。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又好像眼睛有毛病,生了翳障的人,看见空中有很多美丽的华。虚空为什么会有华?就因为眼生翳障才看见,如果翳病医好了,空华也就不见。可是有些愚痴的人,还想在空花消灭的地方,来等待空华再生出来。
 
这里“翳人”譬喻无明的众生,以无明力转换本有的智光,成为能见的妄见。“空”,指真空。“空华”,喻山河大地,各种有为相。虽是无明灭,万法空,但万法本来是空,不必等无明灭才空。肃有无明妄见的时候,身心世界,何曾实有?亦正如空华,不必等医好翳病,才知空华消灭。当翳眼看到空华的时候,应知道这不是真实而是虚幻。正像如来已证妙空明觉,没有无明的疑惑,哪会生出无明的幻相呢?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问富楼那,那个站在空华消灭的地方,等待空华再生的人,人说他是聪明还是愚痴?富楼那言,虚空根本就没有华,只不过眼病才妄见空华。看见华在虚空消灭,已经是颠倒执著,还要等待华再出现,(敕即命令之意思)。这样的人,实在是颠狂,怎可说这种狂人聪不聪明呢?
 
“狂”就是颠狂,所谓:重阳者狂,重阴者颠。重阳就是火气太大,重阴就是水分太多。亦可作贪名的人叫做重阳,贪利的人叫作重阴。世界上其实只有二种人,一种贪名,一种贪利。贪名的人最喜欢人家给他戴高帽子,喜欢人家赞叹他。其实戴高帽子的人,叫做无常鬼。人死了,无常鬼就来捉他,无常是不吉祥的意思,所以还是不要戴高帽子了。至于贪利的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赚钱,甚至想尽办法去骗人家的钱。一旦死了,只是两手空空,不能带分文归去。所谓“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说:好像你解释的道理一样,为何你反来问我,诸佛已证到妙明真空的本体,怎么还会生出山河大地呢?诸佛如来亦和众生一样,给善知识指示后,觉悟证果,就不会再迷了。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又如金矿里的金,在未开矿之前,是混杂不纯的。等到开矿锻炼之后,除去杂质,便成纯金。既成纯金,便不会再有沙土混杂。又如木头可以烧成灰,但灰就不可以再成为木。
 
这里的木喻烦恼,灰喻涅槃。木不能自成灰,必须经过火烧。火喻智慧,用智慧断除烦恼,出离生死,才得证涅槃。证了涅槃,便不再生烦恼,如灰不重为木。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十方诸佛,皆已证得菩提正果,涅槃妙德,了却烦恼,而成真明。就如纯金不再变成沙土,灰不再成为木一样的道理。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你以前曾问,地水火风四大的本性,我已告诉你,四大的本性是圆融,周遍法界的。但你仍然怀疑,水火两性不能相容。你要知道,水火虽然是没有思想,可是也有它们个别不同的性质。水有水性,火有火性,肉眼是不能看见的。它的性是充满虚空,周遍法界,如对太阳就可以取出火,对著空气,就可以取出水,这就是因为虚空具足一切性,什么性都包括在虚空里。你又疑虚空及大地,一碍一通,怎能充满法界而互相容纳。你以为虚空是空的,就不应该有大地;大地是实的,就不应该有虚空。有空就无地,有地变无空。既有地又有空,怎可说是周遍法界,互相容纳?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富楼那,我现在举个比喻给你释疑。譬如虚空的本体是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没有一切诸相,可是虚空是不会拒绝所有一切相,自然地发挥它们的性能啊!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什么原因呢?富楼那,在太虚空里,太阳的光照出,就有明相;有乌云聚集的时候就有暗相;风吹起的时候就有动相;雨后天晴就现出清相;地气凝聚的时候就现出浊相;尘土纷飞、土和风混合便现出霾相;水澄清就现出映相。(水清而有光辉叫映,尘土纷飞、随风雨而下叫做霾,雨后天晴叫做霁。)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你的意思认为怎样呢?这些不同方式的尘相,是因日、云、风、雨而显现呢?还是因虚空而有呢?若说是依从日、云等缘所生,则堕因缘。若说从虚空而有,则堕自然。富楼那,假若说从彼诸缘所生,那么日照的时候,光明既从日生,则十方世界虚空,应当同属日光的颜色,为什么在虚空里,又看见一个圆圆的太阳?若从虚空生出光明,空性是恒常的,那么当时常有光明,为什么在半夜,有云雾的时候,又看不见光明?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你应当知道,这种光明,不一定从太阳而来,也不一定从虚空而有,但又离不开虚空和太阳。究竟从哪里来?是从如来藏性发出来的。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从形相上看起来,像前面所说的,一个日影变成二个日影,这都是虚妄尘影,循惑发现,似有而非真,无可指陈的。就像空华,本无所有,若再追问它的陵灭,好像要求空华再生,结为空果,真是迷上加迷。怎可以问它互相欺淩毁灭的意义呢?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你观如来藏性里面,本来是真的,并无一切妄相。这个唯一妙觉圆明真心,本来没有地、水、火、风等相,只是如来藏性里,具足一法,一切性能。虽然具足一切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和一切功能,但是都能相安无事,各得其所,不会互相陵灭。你怎么还不明白,还要追问不相容纳的道理!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真妙觉明之心,和虚空不拒群相的道理是一样,也是不变随缘,圆融无碍的。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这五句是说,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有时候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发现。后两句“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是指同处同时,皆可发明。这个明字是指循业之意。汝字则包括九界众生。“汝以空明”者,就是菩萨循净业,即现虚空身。凡夫循染业即现空无边处等。如果以“地明”,则菩萨循净业现实报庄严土,凡夫循染业则现有漏秽土。如若水、火、风明,则菩萨现慈风遍拂,廿露遍洒,毫光遍照。凡夫则有水火风三种灾厄。“若俱发明,则俱显现”,如天人见水似琉璃宝地,可以履之而行。凡夫见水是水,可以取为饮料。饿鬼见水是火,虽渴而不能饮。这皆是循业所感而显现出来的。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怎能一起发现出来呢?富楼那!好像在水中现出自影,有两个人站在一起,一同观看水中日影,则只看见一个日影。如果二人分开行走,一个向东,一个向西,那么,日影也就跟著他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好像变成二个太阳一样。可是太阳根本只有一个,而且没有准确实在的地方。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你不应该强辞为难地发生疑问说:这日影只有一个,为何东西分行就变成二个?但为何在水中又只有一个,这样辗转反复来说一个和两个,无非都是遍计虚妄,究竟没有真理可作凭据呢?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富楼那!你等以为色和空,在如来藏里面,互相不容,互相争斗!不会的,因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变,但它会起随缘之用,与妄心相应,就生起粗境。因此色和空之相是周遍十方法界。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因此在如来藏性中,就生起不变随缘之用。风是动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云是暗相。众生在迷昧不觉中,就生起三细六粗。“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跟著就是背觉合尘,违背真觉而和尘劳合在一起。所以在如来藏性里,就发生劳相,而生出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我”,佛自称,以妙觉明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离尘劳。这样才明白万像皆空,而如来藏性亦就随净缘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复本来妙净本觉面目,湛明真心,圆融遍照十方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是故在如来藏性里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一心,无量就是万法。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一多无碍,一亦可叫如来藏,如来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归纳如来藏里。心包万法,万法唯心。真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心。这是理事无碍之意。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如一尺镜可以显出千里的境界,这是小中能现大相。千里境界显现在一尺镜中,是大中现小。大小无碍,彼此不相妨碍。这是属事事无碍法界,妙觉明心,性净明体,变化是无穷无尽,非凡夫所能了解的。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
 
上面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是怎样说呢?“不动道场”就是如来藏,也就是佛的法身,坐在不动道场上,而能遍满十方世界。不但能遍满十方世界,还能包容十方无尽虚空。这是多不碍一之理,亦即理事无碍。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一毛是凡身,即正报的最小者。“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即依报之最大者。在一毫毛的顶端上能现出诸佛之刹土,这是小中现大,小不碍大,是属事事无碍。
 
“坐微尘里,转大*轮”——微尘是依报之最小者。“转*轮”——是现全身而说法。全身是正报之最大者,以全身坐在一粒微尘中来开法会,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在一粒微尘中的众生,亦不会比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少。这是大中现小,亦即大不碍小。究竟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便是佛法的表现,佛法的奥妙处,要证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能明白它的道理。
 
什么叫做转大*轮?怎样转*轮?就是要时常说法,教化众生,能提倡佛法,弘扬佛法,令一切众生明白佛理,亦是转大*轮。有德高僧,不只在人间,还可能到天道、地狱甚至三界去转*轮。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至于在微尘里转大*轮,这境界是不可思议,无法可说出来的,说出来亦只是一点皮毛而已。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我人为何做众生?因被尘劳妄相所惑。若能灭除尘劳,亦即背尘合觉,就能发现真如妙心,妙净本觉,圆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来藏性,亦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亦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总持的意思,亦可叫做总机关。这个总机关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里。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个本妙圆心,不同于识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亦不是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如心经上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是了。上面才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这里则说全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佛法就在这个地方,没有是,也没有非是,这是空有为法。不是把四大六根、六尘都非了,如果认为四大、六根、六尘等都是没有的,那就是断灭见。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佛说法是随说随扫。当佛临涅槃时,有弟子问佛:“世尊所说之法,将来怎样流通呢?”佛说:“我没有说法,如有人说我说出一个字法,就是谤佛。”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为什么自己说没有说法呢?是不是临涅槃时,说话糊涂呢?不是的。因佛说完法后都不留痕迹。故云:“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执,有法扫就不能法空。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开悟。如果说:人空法空,那么什么法都不用学了,不如睡觉吧!但还有睡执未破,要连睡都没有,才是空呢!金刚经上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是船,用来载人过河,过河后,便放弃不要。学佛法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烦恼没有,法亦不用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只为断烦恼,烦恼怎样断呢?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会被它转变,不被境界所摇动,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没有烦恼。
 
为何说佛法没有是,没有非呢?六祖不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把一切法门都否决了。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就没有是;不思恶,就没有非。没有是与非,便是本来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么都有,有什么呢?有如来藏所具足之法宝,亦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呢?没有一切执著,没有一切烦恼。
 
烦恼如冰。菩提似水。如能把冰化成水。即断烦恼而成菩提。这不是困难的问题。只要你不执著。不为境转。不生烦恼。便是菩提了。
 
“非明无明”,即不是觉悟的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来的无明。明和无明,亦都没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把十二因缘都空了。这里说“空如来藏”,下面说“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佛法就是这样深奥!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是如来成佛后为小乘声闻所说的。先说(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没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越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怨层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东西,越不能得到。还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
 
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我亦曾经历这些事,当我母亲死时,我身上没有分文,众兄弟亦无办法,幸亏我有一班佛友,因为平时我喜欢帮助他人,所以有事时蒙佛友们施棺赠款,安葬我母亲。我才能庐墓三年,以报母恩。后来我到香港,所住之房间,有六处漏水,可是我不管。一有钱便帮助他人,还捐款给一所寺院造佛像。)
 
(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乐极悲生是为坏苦。四禅天以上为“行苦”。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二)“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种种恶业,而招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没有生死苦果。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槃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槃乐。
 
“非智”非有我空之智。“非得”,非证得我空之理。这是空四谛声闻法,即是不但有为法当空,就连无为法亦当空。
 
讲到灭谛时,我想起释迦佛在未成佛时一段小故事:
 
释迦佛在山中修道。一日,听见罗刹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只说这二句偈颂,便不再说。释迦佛便问他:“你刚才所说是佛法,不应该只此二句,是否可再说给我听”。罗刹鬼说:“我现在很饿,没有气力说下去,等我吃饱后再说。”释迦佛便问:“你要吃什么呢?”罗刹鬼说:“要食人肉。”那时候山中无别人,只有佛单独一人,所以佛说:“好吧!你说完法,我便将我的肉身给你充饥。”鬼王听说后便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完后,便要吃佛的肉身。佛说:“请等一等,让我将此偈颂刻在石上,使后人有机会读此偈颂而明白佛理。”鬼王同意他这样做。等到佛刻完偈颂后,便闭目静坐,让鬼王噬食。当鬼王张口要吃佛的时候,忽然升空不见了。原来他是天人,来试验佛,看他是否能为法忘躯。果然佛为了要听二句偈颂而舍身求法,为了佛法而宁愿舍弃身体,多么伟大!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上面是空四谛法,现在连菩萨法六度波罗蜜亦空了。“非檀那”,“檀那”梵语,即布施,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财物布施。(二)法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便是法施。(三)无畏施,遇人有恐惧怖畏,能施无畏力,令人脱离,便是无畏施。“尸罗”:译作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总摄持戒有三大要义。
 
(一)律仪戒:即断一切恶。(二)善法戒:即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即度一切众生。
 
“毗黎耶”:译作精进。精进有二种:(一)心精进,时时刻刻要学佛法。(二)“身精进”,时时刻刻要修佛法,没有懈怠。
 
“羼提”:译作忍辱。辱是侮辱,如詈骂、殴打、残害,皆是侮辱。忍是忍受,忍受一切逆境。又有六种忍相:(一)力忍,遇一切辱境,忍不计较;(二)反忍,遇人加辱,不责人而责己,反想过去我曾辱他,故现在他辱我是应接受的;(三)忘忍,宽宏大量,忍辱而不介意;(四)观忍,遇人加辱,以智观察,既无人我两相,怎还有辱境?(五)喜忍,遇人加辱,心生欢喜,认为是我的善知识,能全成我之忍力;(六)慈忍,对于加辱的人,怜其愚痴,不和他计较,反发愿要救度之。这是忍辱波罗蜜,学佛法的人,就要学这些忍耐力。
 
可是现在有一般外道者,反错改其义。当他要欺侮人,残害人时,便说无人相。要食肉时,便说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反正随时都要死,不食其肉太可惜了。况且畜生繁殖力强,如不杀食,将来岂不充满世界?但要想想,人们不食猫,为何猫不充满世界?你不食它,不造很多杀业,便不会结那么多冤孽。
 
“禅那”:即静虑,但这个虑不是思虑的虑,而是正思惟。不要有妄想,只要存正念,慢慢便得定力,故亦叫禅定。
 
“般刺若”:即般若,译作智慧。般若有三种:(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即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从众生修行而成佛果,叫做波罗蜜(多是助语词),此六度波罗蜜亦皆非了。在空如来藏里面,什么都非了。这个非字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非弃而已,因里面还有妙明呢!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如是即由六度波罗蜜,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由菩萨至佛果位,要经过很长的阶段及过程。
 
“怛闼阿竭”:译作如来,如来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
 
“阿罗诃”:即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供养。
 
“三耶三菩”:即正遍知。知心包万法,为正知。知万法唯心,为遍知。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以上三名称是诸佛十名称前之三名称。
 
“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亦即圆寂,不生不灭之意。
 
“常乐我净”:“常”即不变,“乐”是得到法喜充满的快乐,“我”是得到真正的自在,“净”是清净周遍,无诸染著。以上种种名称亦非了,则如来藏又非佛法了。
 
在如来藏里,说它有,什么都有;说它无,则什么都无。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亦是如来藏之奥妙处。说有是不空如来藏,说没有是空如来藏;说也有也没有,是空不空如来藏。这个道理要研究久了,才能领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上面所说是空如来藏,种种俱非的道理,亦即“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间,即是说,所有世间法,称凡法界,和出世法,称圣法界,皆是如来藏。本来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来藏的本体是清净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来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宝珠,体非青黄赤白色,而能随缘现色,随缘应用。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这是不空如来藏。上文说空,这里说不空,是什么意思呢?因真空之后,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么都没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识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风,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包括五阴、六入、十八界,皆即如来藏性。以上是世间法。
 
法无空法,说空也可以,说不空也可以。如金刚经上说:“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佛法是不可有执著的,一执著就生出法执。有法执就和没有学佛法一样。不知佛法,而有我执;明白佛法,而有法执,这都是不对的。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这是缘觉法。即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的过程。如果修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修行人,要没有无明,才能了生死。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这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声闻乘必修的法门。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密多。
 
此是菩萨法,就是六波罗蜜之法门。菩萨必修的法门,也就是大乘法。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法门。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都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皆依如来藏性之体为体。如离此心实无一法可得,所以说:“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穷。”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以上所说,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如来果位,完全具足于如来藏性里。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亦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空如来藏叫做本妙,不空如来藏叫做元明。实则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说“心元”。元就是本,这个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宝珠,说它有,则一本清净,纤尘不染;说它空,又是众相分明,遇缘显现。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离开有和离开空,又是有又是不有,这是中道第一义谛,亦是一乘寂灭境地,亦是真空妙有,空不空如来藏之道理。
 
“离即离非”:离不空藏,就是一切法,即是离有。离开空藏,不是一切法,即是离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体,不滞空有。
 
“是即非即”:是即十界,照不空藏,就是照有。是又非十界,照空藏,就是照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用,而能双照空和有二边。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世间三有众生(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及超出三界的声闻缘觉(即凡夫及小乘等)怎可以用他们所知的意识妄心,来推测佛之境界呢?佛所证的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没有比他高,故不能用识心来测度的。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第一为开导众生,皆有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众生本具,心中之不生不灭性。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即这部经上,佛指示阿难,眼根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乃至见见非见,就是佛之知见。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即佛示阿难如何会通万法净极,一心三藏,令起奢摩地,微密观照,圆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在此即是令阿难依圆解,起圆修,得圆证,直趣无上菩提。由此可见这部楞严经之重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譬如琴,琴长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这几种乐器,虽然能奏出美妙音乐,但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乐理的琴师,亦不能奏出妙音。乐器自己是不会发出妙音来的。
 
这是譬喻一切众生,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但如无善知识指点,亦不能启发其妙用。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你与众生,亦和上面所说一样。其实这个宝觉真心,一切众生,皆是圆满具足的。“我一按指”,我是佛自称,一按指,海印就发光。海印是佛心三昧,如海水澄清,能映现万象。可是你一起念头,尘劳诸相,世间妄念便生出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为什么尘劳不断?为什么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为没有时时刻刻勤修无上菩提道,而贪爱小乘法。得到一点境界,便自己认为满足。
 
这段经文很重要,你们都要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来这里做什么?是否真心要研究佛法?明白佛理?如果是的话,那就要勤求无上菩提,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梆唱影,要认真用功。能真心用功,就是有人在你身边谈话或走过,你都不见不闻。这样岂不是成为聋子盲人呢?不是的,要不见不闻才是妙,才能得到妙境。所以说:“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样才是勤求无上觉道,若不是这样,但要发勇猛精进,来求无上菩提。
 
修道最要紧是克服外境,不要被境所转。怎样才能克服呢?要有真正定力。所以我要你们,第一要学楞严咒,第一个考试便考楞严咒,要能背出来才算及格。第二要习楞严定,才能得真正定力,便不为境所转,而能转境。中国古语有云:“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不够深,便随时有火气意气,学问够深便不为意气所转。亦即有涵养,有定力。
 
有人说:“这里不够清净。”那要问你自己,如果你心里清净,则到处都是清净。如果心里不清净,则到处都不清净,因你不能克服环境。修道就要修到有定力,才不为境所转,才能转境。转闹市为山林,这才有真正定力。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是否有勤求佛道。不是老照著别人,专找人家不是说长说短。
 
人有定力,到什么地方都能平静无事。所以我说: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准有地震。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谈奇道怪,故弄虚玄。其实我们现在天天研究楞严经,天天修楞严定,有定力,地亦坚固,故不会坏的。况且现在到处都在暴动,而三藩市至今还平安无事,亦可说有小的感应。(注:一九八六年美国到处有反战争暴动。)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富楼那听佛开示后便说:我和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即如来藏性,本来是圆满,没有两样的。但我被过去无始以来的妄想所缠缚,故经过很长时间,仍在轮回里,转来转去。幸今已得四果阿罗汉,但我的习气妄想,还未去尽,真心还未显现,故不能够究竟觉悟。世尊,诸妄都已消灭,妄尽存真,已得到妙觉明心,圆融无碍,真常不变。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敢请问世尊,一切众生,因何无缘无故,生出种种妄想,把自己妙净圆明的真心遮蔽,而受沦溺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富楼那起初怀疑万法相续之因,经佛解说,不空如来藏,从真起妄,随染缘而生万法,后又怀疑五大圆融的道理。佛为其说空不空如来藏,好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绝诸相之发挥。因虚空是为明暗所依,而不为其所变故。观相本来是虚妄,便不会互相淩夺。观性本来是真,故能圆融,而万用具妙。现在还有些少妄因未除,即还未知道妄本来就是无因的。佛为他释疑,故以世间诸事,举一事问富楼那。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你是否有听见这件事情呢?在室罗城中,有一个人名叫演达多(译作祠接。其父母在神祠祷告而生,故用这个名字)。有一天早晨,他用镜照自己的面,看见镜中人有头,眉目美丽可爱,反嗔恨自己没有头。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面目,便生出错觉,以为自己已变成魑魅妖怪,所以大吃一惊,便向街上狂走。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个人因为什么事,无缘无故而狂走街上呢?富楼那说:“这个人心里发狂,并没有其他的缘故。”
 
富楼那问佛:众生因何因而有妄。这里佛答他所问,为何无缘无故而狂走。无缘无故是譬喻无因,狂走则譬喻无明,意谓无明是无因的。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佛说:这个宝觉真心,是具足妙、明、圆三种义理的,亦就是一心三藏,妙为寂静之体,故不立一法,属空如来藏。明为照耀之用,故能遍现诸法,属不空如来藏。圆为体用双彰,圆融无碍,属空不空如来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说:本圆、本明、本妙,亦即本来无妄,现在既然叫它作妄,自然不是真实。不是真实,便无所因。若有所因,有所凭据,自然有体,那就是真的,不能叫它做妄了。
 
自诸妄想辗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自从无始以来,积聚的一切妄想,辗转相依,此伏彼起,转来转去,再因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以至经历劫数,还没有停止之日。虽有佛的大智慧来说明妄是无因的道理,但还不愿回来,不能回头是岸,还要和妄想做朋友。
 
这个“无始无明”和“无始妄想”,是怎样分别呢?“无始无明”是最初迷相,“无始妄想”是最初动相。真心如海水,无明如风,妄想如水中的动相。水本不动,但被风一吹,就生起动相。既依风才动,故风相和水相,是不相舍离。无明不觉亦不离本觉,所以风是依真生迷,即是无明。凡是执相是有,即是妄想。
 
所能我(度公自称)以前曾写过二句偈:“舍不了死,换不了生;舍不了假,成不了真。”怎样才能舍得死呢?不是要你真的去死,而是要你活的时候,将自己看做活死人。不要别人对你说一句不顺耳的话,便放不下,不要人家对你不好,就受不了。不要为自己的假躯壳做奴隶,要大死才能大活,什么事都要放下,不要执著。“舍不了假,成不了真。”我人就是放不下妄想,才不能得到自在。妄想太多,攀缘心太高,怎能成道?不要在死物上用功,要在活物上用功。什么是死物?就是这个假躯壳,终日奔波劳碌,无微不至的来侍候它,可惜它不能永久存在,终要灭亡的。活物就是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明白这个道理,便要从活物上用功,勤修无上菩提,以求去妄显真,恢复本来面目。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因为这个迷,这个不知道迷本无因之迷,便时常以为自己有妄。但如果知道这个迷是假的,是没有体性的,那么,妄想便无所依靠,不能存在。既然无妄因,妄因尚且无生,又怎样去消灭它呢?得到菩提正觉的人,好像梦醒的人,说出他刚才在梦中经过的事。虽然他是心智精明,亦无办法借用什么因缘,来把梦中的境界,拿出来给人看啊!
 
得菩提者是指诸佛。佛虽能说法,指示众生破迷破妄,但不能将迷妄的境界,拿出来给你看,只可用譬喻,不可用物体来证明。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况且迷妄本来就是无根无体,好像室罗城中,演若达多那个人,岂是为了什么因缘?只是自己生出恐怖之心,以为没有头而向街外狂走。直到他的狂心息灭,才知道头依然存在,而不是从外边找回来的。纵然他的狂心依然未歇,可是他的头,根本是没有遗失的。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富楼那啊!虚妄无明的体性,就是这样的。既然没有根本可寻,怎可找出它的因来呢?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只要你不随妄想而起分别的妄心,则“世间相续”、“业果相续”和“众生相续”,这三种相续因缘便会断灭。为何有这三种相续呢?皆由分别妄心所生。如无分别妄心,则根本这三种相续的因,便不会生出来。
 
分别妄心即遍计执性,修道最紧要断除。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演若达多是谁呢?就是汝心中的狂心。这个狂心,如果抛掉,就能明白。明白即是菩提,亦是妄灭真露。妄心息灭,真心就显露出来。这个殊胜无比,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本来就是周遍法界,不是从外边得来,而是每个人本来具有的。它是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和佛是一样的。既然本来就具有,又何需要藉劬劳,劬劳是父母养育儿女之恩。即是说自性本来具有,不用父母培养和肯綮修证的。
 
肯是骨和肉和骨之间,綮是筋和肉之间。“肯綮”二字出于庄子养生篇,庖丁解牛。庖丁是杀牛专家,他一刀便能把牛的筋骨和肉分开。
 
肯綮修证,亦即劳筋苦骨,猛勇精进的意思。这段文字是顿教法门,即是说,真性本真,只要离开妄缘,便是如如佛,亦是无修而修,无断而断。没有分别心,即是无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无断而断。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是无证而证,亦是无功用道。楞严经妙法,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阿难说:不历僧祇获法身,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而能得法身,证果。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带如意珠,如意珠是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有求必应的宝珠。但这人把它忘记了,因此贫穷而露宿他乡,四处浪迹,向人乞食。虽然流落困苦,但那宝珠始终没有遗失的。
 
这段文表示我人虽然贪求世界快乐,终日奔波劳碌,不得自在,但自性并没有丢失。
 
世上真正贫穷的人,就是不明白佛法,不知自性本具这如意珠。明白佛法而修行证果,发现自性宝珠,才是真正智慧,真正财宝。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忽然间有一个智慧的人(即佛)告诉他:衣里有宝珠,指示他本具佛性,顿使他妄息真露,重获自性法宝,遂能从心所愿,成为大富翁。此时这个人才明白那神妙不测的宝珠,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自己本来就拥有的。
 
你们听楞严经,修楞严大定,就是要发现自己衣里的如意珠。得到如意珠,就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什么叫最富有呢?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妄念心停止,狂性也消灭,贪心亦不生,就是真富贵。没有欲念,没有自私心,便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这时阿难,于大众之中,向佛顶礼,站起来说:刚才世尊说,杀盗淫这三种业缘,如果能断除的话,则三生业果之因,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心中无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经歇息便成菩提,现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确实不是从他人或外边得来的。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这种说法,显然而明白地属于因缘法,为何世尊,现在又忽然舍弃因缘呢?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我就是自从听了十二因缘法,专心修到开悟而证初果。世尊!这因缘的道理,实在能够使一切众生,反邪归正,所以不单独我等年轻,有学的声闻(初果至三果为有学,证到四果才是无学),就是现在会中的上座大采菽氏,鹙子和空生等长老,都是先从老梵志学外道,修自然,后来听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便放弃自然转修因缘法,终能发明心地而得开悟,证到无漏果位。无漏即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漏”亦就是烦恼的别名。贪嗔痴等烦恼,日夜从眼耳等六根门头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所以说有烦恼为有漏,离烦恼为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现在佛说菩提是自性正觉,不是从因缘所生,那么,王舍城里,拘舍梨等外道,所说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应该成为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缘来破他的自然学说,现在佛摈弃因缘,那么自然法,岂不又成为第一义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开导我们的迷惑。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佛告阿难,现在就用城中演若达多这个人来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缘如果能消灭的话,那么,不狂的本性,就自然会生出来。这是因缘和自然,经过精研穷究后所得到的结论。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是自然在那里,没有失去,亦没有得回。既然是本来自然,就应该时常自然,无时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缘,生出恐怖心,以为自己的头遗失,而发狂乱走呢?这里是说,众生的真性,如果属于自然,则应该时时自然,为何缘故而发狂,生出无明来?有无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如果头是自然的,就是因为照镜的缘故而发狂,何以不自然发狂,而要等到照镜的因缘,骇怕头遗失才发狂呢?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自己本有的头,原是没有失掉的,只因照镜而以为失掉,故妄生惊狂恐怖心。其实头非但无遗失,并且没有丝毫改变,怎可说是藉著照镜的因缘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如果说狂性本来是自然的,那么他本来就应该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则当他没有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又潜伏在哪里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如果说不发狂是自然的,那么他的头本来是真的,不是妄的,应当不会发狂才对,为何他又会发狂而乱走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如果明白头是一向都有的,也就知道自己不应该无缘无故而发狂乱走了。因此因缘和自然,都成为儿戏的理论,所以我说:三种相续能缘的分别心能够断绝的话,则菩提心自会产生。菩提心生,生灭的妄心就消灭。但菩提真心本来是没有生灭的,如果说有生灭,这亦是凡夫之执著,有生有灭,就成为对待法了。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必定要把生灭心彻底清净,才是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即楞严大定。但假如说有一个自然心生,那当然有个生灭心灭,一生一灭,又成对待,亦属于有生灭作用了。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无生灭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间的事物,用各种因素混杂和合,构成一个整体,才叫做和合性。不属于和合性的,叫做本来自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里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缘。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缘。离开因缘和自然,就是能离和不能离,亦都要排除净尽。若这样说法,才不是戏论法。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
 
要证到菩提涅槃的果位,在你来说还是十分遥远,一定要经过很多劫,和辛苦勤劳的修行,才能证得的。你虽然能够记忆背诵十方如来所说的十二部经典,如恒河沙数不清的不可思议清净妙理,但这只是有益于你的戏论而已。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你虽然对于因缘和自然的道理,说得很清楚,明了透彻,因此一般人都称赞汝是第一位博学多闻的人。不过像你这样历劫多闻薰习,这都不是真修实践,所以不能免除摩登伽女所加的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你虽是多闻, ,但徒闻而无实修,终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须待我的楞严神咒,来转变摩登伽女的心,使她的淫火息灭,证得三果阿那含呢?“阿那含”译作不来,就是不再来欲界受生死。现在她在法会中,成为精进林,林是譬喻迅速,即一悟就证三果,不必经一果和二果的阶段。既然她已证果,爱河干枯,也不再来缠你。
 
“爱河”:喻爱心像河流一样不会停断。又爱为生死本,因爱便有欲,因欲而有生,因生而有死,故爱欲像河水,有时亦可以溺死人的。
 
当阿难托体乞食的时候,摩登伽女一见他,即生爱心,便回家恳求母亲,将阿难召来。她的母亲即念先天梵咒,把阿难迷住。本来邪不敌正,如果阿难有定力,有正念持咒,也不会给邪咒所迷。可能阿难亦为伽女美色所动,心一动邪术才能乘虚而入。佛知阿难将毁或体,故即说楞严咒,敕文殊菩萨持咒往救阿难。阿难闻咒,恍然觉悟,即跑回佛处,伽女亦随后追到。佛问她来做什么?伽女说:“我爱阿难”。佛问:“你爱阿难何处?”答:“爱阿难面目俊秀。”佛说:“你爱他的面目,那么便把它割给你。”若把面目割下,还有什么可爱?伽女一想便开悟,而证三果阿那含。所以人不怕有爱心,只要能觉悟,便可得救。不觉悟,老是在爱河的漩涡里溺转,那就苦恼无穷无尽了。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所以阿难啊!你虽然经历很多劫数,能够记忆和持诵佛的秘密妙严经典。什么叫秘密?口不能说出叫做秘,心不能猜测叫做密。又彼此互不相知,为你说法,我不知道;为我说法,你不知道,也是秘密。又一样法一样理,但众人听后,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也是秘密。妙是不可思议,严是最有价值和最尊严的法宝。你虽能记忆和诵持种种妙法,还不如用一天的功夫,来勤修无漏法。无漏法即是断除贪嗔痴,无明,妄想,分别执著及一切习气。这样才能远离世间爱和憎二种痛苦。
 
世间人都认为爱是最伟大,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分注重伦理之爱,男女之爱,殊不知道有了爱,便有了苦!爱憎是苦因,生死是苦果,爱到极处便成憎。好像你所最爱的人,忽然变了心,或者对你不好,你便会生起憎恨心,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说起夫妇的缘份,都是前生的因果。有的夫妇相敬如宾,互相尊重敬爱,这都是前世结下的好缘,故今世享受这好果。但亦逃不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有的结下恶缘,便成为冤家,天天吵吵闹闹,家无宁日,岂不是苦?所以修道的人,切切要离开世间憎爱二苦,要不憎不爱,才是中道了义。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即如摩登伽女,从前原为妓女,由楞严咒的威神力,消灭她的爱欲妄念,遂能明白自性而得悟道证果。现在法会中,名字叫做性比丘尼。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罗侯罗,译作覆障,是佛之子,不是爱欲所生,而是由佛指腹成孕。他在母胎六年不出世,因他前世曾堵塞老鼠穴六天,故有此报。覆即盖,有覆盖之业障。耶输陀罗,译作名称,即有名词的人,是佛的妻子。她都能明白过去的因缘,知道历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贪爱,而成为永世的痛苦。既然已经明白,便能在一念间,转修无漏善业,现在已能够超越欲界生死的缠缚,或者已蒙佛的授记,得到将来成佛的名字,何以你们现在还在自己欺骗自己,留恋在见闻分别上,和执著在视听的六尘上呢?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阿难和在会大众,听了佛的开示和教诲,心中的疑惑,遂即消除,明白空不空如来藏的道理,实相的真理。其身和意都顿时感觉轻安,获得从来所未来曾有的快乐。
 
轻安境界是很难形容的,要自己领会,才能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坐禅时也有轻安境界,叫做最初前方便。觉得心意愉快,腿不痛,腰亦不痛,身体轻松,妄念皆空,有无限自在的感受。
 
在阿难和大众听佛所说妙法,受佛三昧加持,佛光加被,故大家都得到最殊胜和最快乐的感觉。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阿难的本事是多闻,又因情感深挚而善哭,这是他第五次悲哭。所以经文说:他重复悲泪。哭至悲痛流泪,顶礼佛足,长跪拿掌对佛说:“世尊!你是清净宝王,具有无比的慈悲心,能用善巧方便法,消除我等心中疑惑。又用种种因缘方便法,来提醒和奖励,引导一切沉落及冥顽的众生,使能脱离爱欲的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世尊,我现在虽然承蒙佛开示,明白如来藏的妙觉明心,是周遍十方世界,含有如来十方国土,清净而宝贵庄严的妙觉王刹。
 
妙觉明心是指佛法身,妙觉王是指佛报身,如来是指佛化身,刹是指佛国王。即是说:我现在已明白佛的法身能够含蕴重现报化二身,和清净庄严国土,及十方所有世界,皆包含在如来藏性里面。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如来又斥责我,多学博闻是无益的,不如努力修习无漏功夫。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我现在犹如漂泊在旅途当中,没有一定的地方。忽然承蒙天王即佛,赐给我一间富丽堂皇的大屋,但可惜我还未得其门而入。
 
大屋喻如来藏,即是说:虽明白藏性广大圆满,可是不知怎样修法,才能入屋内享用,才能证入如来藏性里。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唯望世尊,不要舍弃无上大悲心,来指示我等在会中一切愚痴的大众,舍弃小乘有余涅槃,而能毕竟获得如来极果,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从本来最初发心,直趣菩提的道路。
 
佛教里有小乘和大乘,泰国、缅甸等地,皆遵奉小乘。佛最初说法是说小乘;一部分弟子们听后,便往别处修行弘法。及至佛最后说大乘,他们没有参加,便说:“佛没有说大乘,在乘法是后人捏造的。”现在阿难,亲自请佛说大乘,愿舍小乘,回小向大,向大乘法修证。可是一部分跟佛学小乘的,都以先入为主,不承认佛后来所说的大乘法。这也有他们的道理。好像以前在中国东北,皈依我的弟子,我很少和他们谈话。因他们都了解我,知道我的根底,东北是我的家乡,他们都知道我是白孝子,曾经庐墓三年,又肯济世利人,所以一见到我,或闻我名,都争来皈依。我也有怪癖,从不穿棉衣和袜子,冬夏二季,都穿同样衣服,二件布衣,冬天下雪,赤脚行走雪地上,也不觉冷。到任何地方去,只喜欢讲经和打坐,而不喜欢谈话。到了香港后,也只讲经说法,很少教人禅坐,也从未授人千手千眼大悲法。因这法是很重要的,不能随便传授。故从香港来的弟子,因从未有学过,现在听你们说,学千手千眼大悲法,所以他们说:“不会的,师父不懂大悲法,怎能传给你们?”这就和小乘不信有大乘法一样的道理,有人信小乘,说不乘是对的。有人信大乘,说大乘是对的。其实在佛教里,没有一个对,亦没有一个不对,只要你能专心修行,一定会成功的。不过小乘只是方便法,而大乘则讲实相法,理论总比较圆融无碍,不是一般小乘所容易明白的。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阿难请佛指示,怎样修行用功,才能直达如来藏性里面的路径,使只证初果而有学位的阿罗汉,知道怎样才能摄伏无明烦恼,和往昔的攀缘妄心,得到陀罗尼,即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然后才能深入了解佛的正知正见。阿难向佛说完后,便五体投地,和在会的大众,皆一心一意来等待佛的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这时,佛怜悯在会得到小乘果,而对于菩提心,还未得到自在和还未开悟的人,及为了将来,佛灭度以后,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发菩提心修道的人,乃开示一条最上乘的微妙修行道路。
 
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时期,大家求智慧,喜欢参禅而获开悟。像法时期,大家就舍本求末,喜欢修福报,建庙造塔,不注意禅定。至末法时期,也不要禅定,也不修庙造塔,只喜欢争斗。现在是末法时期,到处都是争斗。世界每一角落,都是斗争激烈,尤其某些国家,更喜欢斗争,唯恐天下不乱。这都是末法众生的业报。佛将入涅槃时,已先知道,末法众生,根浅智劣,难调难伏,不易教化,所以在楞严法会上,先说明此妙修行路,令末法修道的人,易于入门,易于成功。你们现在能听楞精制经,能修楞严大定,这可说是处末法而能修正法。可能也是应该轮到正法,在西方开始兴盛的时候,因为一般西方人都喜欢禅学。但这是要真真正正,如法修行,一丝一毫,都不能随便怠慢,还要脚踏实地,不怕辛苦,勇猛精进,才能达到成功之路。我现在只是指点你们修行之路,将来成功与否,是要靠你们自己的,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佛即开示阿难及在会诸大众,你们既然决定发菩提心,要知道佛法中的不可思议妙三摩提,即楞严大定,立志勤求,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但首先应该明白,发菩提心的基本初心,和二点决定性的义理。什么是二点基本初心,决定性的义理呢?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第一义者,如果你们决定舍弃声闻缘觉小乘法,不愿再沉滞于空寂,而欲修菩萨大乘,进入佛的正知正见,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发心的动机,和证果时候,得到正觉的真心,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果地即菩萨境界。)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假若在因地最初发心的时候,用生灭心,即第六识攀缘心,作为修行的基础,而想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佛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因为这个道理,你应该用智慧来观察,在这个器世间,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会变迁坏灭。你再详细观察,在这器世间上,凡是有为有相的物质,哪一种是不会变坏呢?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无论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会变迁烂坏。但从来不会听说虚空会烂坏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变坏而消灭。这里以虚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灭。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就以你身中四大来说:坚固如骨骼等属地,润湿如血液等属水,暖触如温度暖气属火,动摇如呼吸等属风,综合起来叫做四缠,互相团结构成一个人身。既有身相,便有六根,分开你的湛然圆融,妙觉真心。这个不生不灭真心,一旦和有生灭妄心和合,就变成阿赖耶识,所以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来在如来藏性里,只是一个精明真心,但分开则变成六根。在眼就是视,在耳就是听,在身就是觉,在意就是察,从开始到终了,从四大开始,而变成五叠,即五重浑浊,而成为五浊恶世。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什么是浊呢?譬如清水,本来是清洁,没有半点污染,但土和沙是留滞隔碍不通的。水和土的体性,本来也是一清一碍,不相同的。假使有一个世间愚人,拿一撮土投入清水中,土质就失去固定留碍作用,而净水也失去清洁的本相,二者变成汨然混浊的状态,所以叫它做浊。你的身中五重浊相,也是这样,就失去原来原来清净的真相。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现在先说劫浊,你看见虚空,遍满十方世界。但虚空和看见是漠不相关的。虚空自虚空,看见自看见。虚空虽有现象,而无本体。看见虽有作用,但无感觉。感觉只在人而不在见,如果虚空和看见,融合为一体,好像经纬一样,互相交织起来,就妄成为世间诸相。这是第一重叫做劫浊,劫浊于五阴之中属色阴。
 
劫为梵语,译作时分,即时候的分段。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你身现在不得解脱,都是因为抟取四大假和合,而为身相。既然有了身相,就有见闻觉知。本来真心,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便分成六和合。本来是灵明圆融,而变成有留难和窒碍。四大本来是无知的物,现在给六根的性能所旋转,而变成有知觉了。由妄知和妄觉两相,互相交织,妄成浑浊,这就是第二重叫做见浊。见浊在五阴之中是受阴,是前五识的境界。
 
为什么上文说五浊恶世是指外边,现在的五浊又跑回自己身上?因为你内边有五浊,外边才有五浊。身上无五浊,外边的五浊,也就消灭,这都是妄想造成的。
 
又汝心中忆识通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你心中,记忆和认识,以及所读诵和学习过的世间文字和科技,在你记忆的性能上,就会发为知见。但从书上所得的知见,都是世间的知识,而不是究竟从自性所发之知识。因为不是究竟的知识,所以终日便不断地胡思乱想,于是就生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法六尘境界。六识如果离开六尘,就无体相可寻。六尘如果离开六识,亦无体性可得。因此识和尘便互相交织,妄成种种印象,留在意识之中,贪恋不舍,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浑浊。此就是第三重,叫做烦恼浊。在五阴之中是为想阴,是第六意识的境界。
 
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真妄是对立的,所以就依真起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毁坏了,才讲仁义。若大道存在,大家都明白大道,克己复礼,爱人爱己,不令别人生烦恼,就不必去讲仁义,仁义就成为多余了。“智慧出,有大伪。”如果大家都一样有知识,平等无分,便我不欺你,你不欺我。一旦有智慧的人生出,就会认为其他的人太愚痴、太可欺。进而用种种欺骗奸伪的手段来玩弄人,所以说,有智慧出现,才有奸伪的人。“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里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能守五伦之道,大家一样良善,便不能显出谁是孝子。家庭不和,吵吵闹闹,父母不慈,子女能孝,这样才能显出他们的孝心。“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太平时期,大家当职做官,不分奸忠。等到国家有灾难,才知道某人确曾为国家尽忠效劳。好像中国之岳飞,兵临城下,他能击退强敌,保卫国家,所以后人都敬仰他是大忠臣。
 
这浊亦是一样,单独一种,不会成为浊,必须互相组织,连合起来,才成为浊。比喻真和假一样,有真才有假。无明就如人身上的影子,依真起妄,就生出种种妄想妄见。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又你心中,从早到晚,妄念相续,生住异灭,没有停息的时候。又因执著自己的意思和知见,所以想尽种种办法,怎样才能长生不老,永住世间。怎奈行阴密移,运转不停,自己不能做主,所以随困果而舍生趣生。从这个国土转生到那个国土。这种生灭不停息的妄见和业果,互相交织,便成第四重叫做众生浊,在五阴之中是为行阴,是第七识的境界。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你等见闻觉知,原是无异样的,但因六法隔离,无缘无故,便生出异相来。实际上精明之性是能互相知觉的。元是一精明,在本性上是相知相觉的。但分为六和合之后,就变成不同,在应用上就互相违背,变成眼只能见,不能闻;耳只能闻,不能见。用途不同,失去一定标准,互相组织,扰乱真性,妄成浑浊,这是第五重叫做“命浊”。在五阴之中是为识阴,即第八识。它是“去后来先作主翁”,就是最先来和最后去,要八识离后,才算寿终。
 
我人妙觉明心,原是清净湛然,岂有浑浊?只因一念无明而生出种种妄相,外被五大器界所浑而为“劫浊”,内被四大身相所浑而为“见浊”。再被六尘缘影所浑而成“烦恼浊”。后被生死所浑而成“众生浊”。再由众尘结滞,六根不能互通而为“命浊”。变成内外浑浊,失去湛然清净之义。现求佛指示澄浊的方法。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阿难!你现在要想从见闻觉知的功能上,回来契合自性,本来常乐我净的佛境地。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应当先行拣去哪些是死生根本,择取哪些是不生灭性,然后依据本来不生不灭之根来扭转虚妄而生灭之识,才能修成圆满清净湛然的自性。
 
佛示以合识用根,这是楞要经要旨。识心若不舍除,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证得涅槃。所以要舍弃生灭,守于真常,依不生灭,为因地心,才能修证。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用你的不生灭圆融湛性,即是见性闻性,来旋转虚妄生灭的妄想作用,并降伏无明烦恼,还归于原来的本觉自性。得回还本光明而觉照的不生灭性,来作修学佛法的因地发心,这样用功修行,才能圆成果地,而得证无上菩提。
 
将自己圆湛的不生灭性,时时刻刻不要外照向外驰求。但要内照本源心性,即反闻闻自性,才可以旋浊还清,旋妄归真。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好像欲澄清浊水,必须要把浊水放在静止的器皿里面,使它静静地深沉不动,沙土自然会慢慢地沉下,而清水就会显现出来,这样叫做初伏客尘烦恼。客尘是生灭不停,如客如尘,不是自家里有,不是从自性生,而是由外边来的,所以叫做客尘。
 
你们现在打坐参禅,就如澄清浊水。深静不动,就是有定力,参禅要有定力,一定要下功夫,不怕苦,不怕难,什么都不怕,腿痛更不算一回事。如果因为腿痛腰痛,便要伸腰伸腿,还要用软枕来做垫,一点都不能吃苦,这都是不能脱去享受习惯。要知道如果讲享受,那就绝对不会得到定力的。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上文所说,住于静器,泥土下沉,清水显现,但如不把泥土提出,还是不能永断根本无明,所以一定要去泥土,而获清水,才能永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不容易断,如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断。要断生相无明,才能成佛。
 
要把泥滓完全去掉,恢复纯真澄净的水,才叫做永断根本无明。泥滓去尽,清净纯精的明相现前,即妄无不尽,真无不圆,然后证究竟极果,那就任何变迁摇动,都不会再有烦恼也即不会再混浊。这样才能契合涅槃不生不灭的道理,和得到清净无染的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第二义就是你等在座诸声闻、缘觉、有学位者,现在必定想要发大乘菩提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生大勇猛心,不要不进不退,不要向前走二步,向后退三步。要有勇猛心,不怕种种困难,甚至死都不怕,勇敢向前争取最后胜利,决定捐弃小乘诸有为相。要有决定性,不要一脚踏两支船,要往江北,又要往江南。有为相即有为法,有为法会变坏,无为法才不会变坏。如虚空无相,故不变坏。在佛经里多数引用虚空,因虚空也是代表如来藏性。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应当详细审察什么是烦恼的根本,使你从无始以来,造业而托生,发生业果而轮转于生死中,究竟是谁作谁受呢?谁作业谁受报都是自作自受的。
 
什么是烦恼根本?吾人从无始以来,就有二种无明,一是发业无明,一是润生无明,发业是造业之因,能发出现行之业用,即十二因缘过去之无明。润生是业之缘,二缘会合,就能润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缘之爱取,即中阴身投胎时之一念爱想。这都是烦恼生死根本,也是由六根对六尘而引起六识,因而起惑造业,依业受报,轮转生死,没有停息。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你修菩提觉道,如果不详细观察,烦恼的根本来源,就不能知道虚妄之四大五蕴、六根六尘等从何处生出颠倒。颠倒的原因尚且不晓得,怎可以降伏烦恼而证得佛的果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阿难,你且看世上,想要解开绳结的人,如果看不见结的所在,怎样知道去解开呢?
 
欲修菩提道的人,即要解结的人,不见结的所在,即不知颠倒烦恼根本的所在,便不能用功修道,怎能断除颠倒烦恼呢?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谁也没有听到虚空可以被你破坏裂开,什么缘故呢?因为虚空是没有形相,根本没有结,不需要你去解。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就是你现在的眼、耳、鼻、舌、身和意,这个奸媒,勾引贼人,打劫你自己的家宝。
 
我们每个人都以为眼耳鼻舌身意是自己的好帮手,其实这六种都是坏东西,招贼入室,劫去我人自性的法宝而自己还不知道,真是家贼难防!现在就拿眼和耳来说:“眼不见,口不馋;耳不听,心不烦。”一看见人家吃好东西,口里就想尝尝,生出贪食的念头。耳朵听见顺耳的好声音,便生欢喜;听到逆耳不好听的话,便生嗔怒。不要以为眼睛是好东西,帮忙你看见,就是因为它的帮忙,才生出种种烦恼,好像看见美色而贪美色,贪到手也烦恼,贪不到手也烦恼,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样,会使你生起种种烦恼。生烦恼,就失去自性法宝。所以说:“千日砍柴一朝焚。”砍了千日的柴,一朝便把它烧尽。修养了千天的坐禅功夫,得到轻安境界,忽然生了烦恼,就把你的功夫烧去。又云“星星之火,烧尽功德之林”,所以要“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有这样定力,就不会被人劫去家宝;要不然,终日随六根六尘向外跑,不能回光返照,这就叫做漏,即漏落在三恶道而无了期,岂不可怕!所以要断烦恼,必先寻求根源。佛以六识为家贼,就是因为六根和它串通,由六根对六尘而引发六识,因此便起惑造业。所以根就是媒介,有如介绍人一样。
 
什么是你的家宝?家宝即如来藏常住真心,妙觉明性,而不是世间的有为有相的金银财宝。还有你的自性是具足佛宝、法宝和僧宝,也是真正财宝。还有勤修戒定慧,完成三无漏,也是你的真正法宝。有人说,这种财宝,看不见不足相信。这也难怪,因无形无相,所以看不见,但还可感觉到的。有慧根的人便会知道;无慧根的人,就不知道。
 
今天来见我这个人,自称是活佛,和佛一样。我说要打他杀他,把他气坏跑了。其实这种人真是无惭无愧,自欺欺人,凭什么资格将自己比作佛!既然是佛,怎还会怕痛怕死,根本是发狂!你们以后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不可以存有这种狂慧,以为自己了不起,和佛无二无别。我就是佛,就是祖师——这一定要下无间地狱的。这根本是发狂发颠,天魔外道之知见,绝对不能修成佛道的。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因为六根勾结六识,狼狈为奸。狼是后脚短,狈是后脚长,故要互相帮忙,才能走得快。从无始直到现在,众生相续、世界相续,大家便缠缚在一起,不能分离,都因为一念无明,就把圆融无碍的自性,局限在四大六根里面,妄认作自体,执为真我。对于五大六尘的物质世界,执著心外实法,妄生取著,因此就不能超越三界,了生脱死。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阿难,什么叫做众生世界呢?“世”就是时间的变迁流动,“界”就是空间的方向位置。世界有二种:(一)为有情世界,即有知觉的根身;(二)为器世界,即无知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等。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你应当知道,东南西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和下方,都是空间的方位。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时间的世相。从方位来说,就有十方;从迁流来说,就有三世。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一切众生的身体,是由四大六精,互相组织,虚妄而成的。四大本来是属于无知色法,但因为有了见闻等精,便由无知而转变成有知,所以就在根身里迁流贸易,大做生意。世界则互相牵涉,我不能离开你,你不能离开我,都有连带关系,不能脱离。所以说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大家妄织在一起,不能解脱。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这个界的方位虽然设立有十方,但都各确定的范围,是很明显的。但世间人,只注意东南西北四方,因为上下没有固定的位置,中间也无固定的地方。现在只取东南西北,四个数位,便可明了应用。用四方的数,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互相配合,三四一十二,四三也是一十二。宛转相乘,就得到十二的数目。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从一叠迁流演变至三叠。第一叠以世涉方,三世四方,三四演变为十二。第二叠以方涉世,每方各有十世,十个十二就成一百二十。第三叠以世涉方,每世各有十方,十个一百二十就成一千二百的数目。总计从始至终,众生之六种根性,既然都是周遍身心,而身心已和世界互相牵涉,那么六种的根性,亦就具有一千二百功能。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你又应当在这些作用中间,决定它们的优劣本能,例如眼睛看见的本能,只可以看见前面,不能看到后面。前方完全明白,但后方则完全看不见(这是指肉眼,得天眼通则前后左右都可看见)。又再旁观左右,也只能看到三分之二,故统论它所作的功德,并不完全。只能算得三分功能,一分却没有功德。所以知道眼睛只有八百功德,这是劣根。
 
现在讲六根的功能,为下文选择圆通的前奏。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听声的本能,没有障碍,可以周遍一切处所,十方所发的声音,完全没有遗漏。声音一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见,而寂静的时候,闻性更无边际。所以就知道耳的功能最圆满,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优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根嗅闻的本能,可以使出入的气息流通,但中间交接的时候,就会稍为停住,功用不太圆满,所以测验鼻根,三分缺一,只是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虽具有二种功能,但佛舍尝味而取言说。舌根能宣扬所有世间或出世间,一切知识和理论。虽然言语方面,有区域的分别,好像达摩祖师初到中国的时候,语言不通,没有人跟他学佛法,所以跑到洛阳,嵩山上,面壁而坐,这就是方言不同,亦因机缘未熟的缘故。但演说道理,则无究无尽,有时一言一偈,可以说出无边的妙理,所以当知舌的功能最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胜根。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犹如身体感觉的本能,知道是违情之触,即自己不喜欢,不愿意的。或是顺情之触,即自己喜欢而乐意的。但要和外物相接触合,才能感觉到。一离开外物,便不知道。所以离只可算作一分功德,合则有双分功德。现在测验身根功能,三分缺一,只得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最后说到意根,意是意念分别,是第六意识。它的功能虽是默不出声,但心里完全明白,并且能容纳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事物。它的思惟能力,则无论圣人或凡夫,清净法或染污法,都可以包容,都可以尽它的涯量边际来容纳,所以意根的功能很圆满,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阿难,你现在不愿顺生死流转,而想求逆流功夫,就应该返本穷源,寻求生死流之根源,才能得到不生灭的果位。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欲求不生灭果,当依不生灭因。六根之性是不生灭,但有优劣之分,所以你应当先选拣检验,这六受用根,哪一种是离知?哪一种是合知?鼻、舌和身三根是要合才能知道。眼、耳和意三根则离开亦能知道。合知比较难修,离知比较易入。再考验谁是浅显易明?谁是深隐难测?意根是深隐难测,眼耳比较浅显易入。再看哪一种是圆通?哪一种是不圆通?眼具八百功能,故不圆通。耳具千二百功德,当然最圆通。如来已暗示耳根最圆通,但不说出,要阿难自己体验选择,作为入门之道。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如果你能在这六根中,明白哪一根是最圆通,依它修持,把无始以来交织妄业之流,扭转过来,做逆流的工夫。顺著不生灭的圆通根来修,犹如顺水扬帆,和那些不圆通之根,比较起来,迟速几有一日和一劫之不同。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我已经完全明显开示给你知道,这六湛圆明的根性,本来所具足的功能数量,由你自己仔细去选择,哪一种和你最相应,最适合的,我就会和你再详细解说,令你对这根,能次第解结,渐次深入,得到进步。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十方如来,在这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一一依次修行,头头是道,都能得到无上菩提,并无优劣之分。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但是阿难,你的根性下劣,不是优秀分子,故不能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得到圆融自在之智慧。故我要为你说明,诸根之优劣深浅,使你选择后,能做逆流工夫,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只要你能够一根深入,入到极点,妄尽真存,达到一真无妄之境界。这就是一根得以还源,其他六根,亦同时得到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听佛说后,还未真正明白,故再问佛怎样才叫深入一门?入哪一门呢?就能六根同时得到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佛告阿难,你现在已得初果须陀洹,即入流,入圣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六尘流。金刚经说得很清楚,初果须陀洹,名为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亦已灭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众生世界,见道位中我执分别之惑,即已断了见惑八十八使。但思惑八十一品还未断,故还未能逆分段生死之流。所以还未知道六根里,多生多劫,无始以来所积下来的虚妄习气,即我执俱生之思惑。这种积习不容易除,是要经过亲修,才能断得。何况此中还有分别法执,俱生法执和尘沙无明,生住异灭,分别头数呢!生住异灭即四相无明:在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中之业相、见相、境界相,及六粗相中之智相、相续相为住相。以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异相。以起业相,业系苦相为灭相。在这四相无明中,分别起来还各有四相,所以头绪纷繁,数量是无穷无尽的。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你现在暂且观察,你的六受用根是一呢?还是六呢?阿难如果说是属于一体,既然是一体,为何耳不能看见?眼不能听闻?头不会走路?足不会说话?如果说一体,则应该能互用才对啊!
 
昨天来的那位自命名为“祖师”的美国人,大言不惭。我说他是口头禅,他答是脚头禅,简直不知说什么?他还以为答得很巧妙!真是可怜!
 
究竟耳是否能见东西?会的。眼是否能听东西?会的。这叫做六根互用。阿难只证初果还未达到这境界。(有人说:经典都没有这样说,简直不知法师说什么?)经典上没有的东西多著呢!经典上黑的是字,白的是纸,所说的道理如果跟这跑,那就跟死东西跑,而不是跟活东西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用不生灭心来修道。经典是有生灭,将来最先灭便是楞严经,所以我最喜欢讲楞严经,让多些人明白楞严经,此经便不容易消灭。
 
到四果阿罗汉,才能六根互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要修到归回一精明,便能互用无碍。你们要想六根互用,便要下苦功,多用功参禅,不怕腰痛腿痛,不要自暴自弃,以为自己做不到,因为谁都可证果成佛的。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假若说六根决定是六个,彼此就应该不相联系。那么我现在在大会中给你宣扬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你的六根,不晓得是用哪一根来接受?阿难不假思索,冒冒失失地就答:“我用耳根来听啊!”佛说:“你的耳朵听到佛法,就应该是它自己听到,不关你和身和口。但现在为什么用口来问道理,身体又生起恭敬来承受法言呢?能这样合作,显然是六根都互相关联的。”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应该知道,不是一个而是六个,也不是六个而是一个,绝对不能说:六根本来是一个,或本来是六个啊!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阿难!你应该知道,这六根不是一,亦不是六。因为从无始以来,依真起妄,起惑造业,颠颠倒倒,再依业受报,故沦落于苦海中,不断地生死交替。既然有生,故在圆融妙湛自性中,幻出六根来。于本来非一非六的一精明体,生出一和六的虚妄分别。你虽已证初果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脱离,不被外尘所转,但根结之体,还未解开,所以还未达到亡一之境界。
 
见色而被色所转,闻香则被香所转,这都是不够工夫。记得我在东北时,和一班徒弟持诵大悲咒,念至两百遍时,忽然闻到一股从未闻过的异香。有一小徒弟说:“真香!”这就跟香味走。又有一次跟一老修行往应斋,施主做的斋菜,色香具备。老修行赞不绝口说:“真好吃!”又问我觉得怎样,我说不知道。老修行说:“你真像木头,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我在想,这样高的老修行,还执著在饮食上,那六销怎么销呢?六销虽销,但分别法执仍在,故曰犹未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譬如太虚空,本来是圆湛之性,无形无相,可是一经加入各式各样方圆的器具,就说这是圆形虚空,那是方形虚空,随器而变其形。因器具不同,虚空亦有异名。一旦把器具除掉,只是一个虚空,又说虚空是一了。根本上一个也没有的。
 
虚空就如如来藏性,安上种种器皿就如眼耳鼻舌身意。无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所以说它一也不可以,说它六也不可以。根本一个也没有,才是太虚空,才是如来藏性。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彼太虚空,怎可以给你说是同是异?虚空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它是无同无异。你更不能叫它是一非一,说它是同是异。如果再叫它是一非一,岂不是妄上加妄?你之了了能知的六受用根,亦是和虚空一样的。
 
所以说:“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众生因为依真起妄,遂受生死轮回。修道就要去妄存真,回复自性寂净。今日擦,明日擦,好像神秀之偈颂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初修道是要这样的。六祖是已证果,所以其偈颂不同。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这便是一门深入,一入无妄,一时清净的意思。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现在解释六受用根怎样来的。由于明和暗二种色尘,互相拱烘影显,在元妙圆融真性里,生起无明。明暗参杂,遂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顽空,由真妄和合,就胶著湛然之体,发为见精。见精对映色尘上,连结在一起,就成胜义根。这根元本叫做清净四大。为何叫清净?因这地、水、火、风四大之形相,十分微细,非肉眼所能看见,只有佛眼法眼才能看见;所以叫做清净四大。亦即眼体——眼睛,形状有如葡萄一样,依清净四大胜义根,而变成浮尘根,即肉眼之体。浮尘根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我人修道修得好,就是胜义根。不修道,就叫浮尘根。见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眼,向外攀缘一切色尘境界。根随尘转,宾士于色尘上,流如急流,逸若纵火烧山,奔犹野马宾士,各处乱跑,终日执著在色相上。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动和静二种声尘互相攻击,在妙圆真心里面,就发生听觉作用,叫做闻精,闻精对映声尘,收摄声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耳。形状如新卷的荷叶,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闻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耳,向外攀缘一切声尘境界,逐尘转,终日流逸奔逐于声尘上。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于通达和壅塞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嗅觉作用,叫做嗅精,嗅精对映香尘,吸取香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鼻子。形状有如双爪下垂,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浮尘根之肉鼻,向外攀缘一切香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香尘。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恬谈无味而变成有味,这二种味尘互相参杂,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尝觉作用,叫做尝精。尝精对映味尘,绞取味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舌头。形状犹如新半月,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尝精就寄托在浮根尘之舌头,向外攀缘一切味尘境界,循尘所转,终日流逸奔逐在味尘上。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于隔离和接合二种触尘,互相摩擦,在妙圆真心中,就发生触觉作用,叫做觉精。觉精对映触尘,抟取触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身之体,形状好像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状如人身,颡即鼓腔),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觉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之肉身,随尘所转,终是流逸奔逐于触尘上。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最后讲意根,即第六意识,是有生有灭;前念灭,后念生,好像波浪一样,后浪推前浪,连续不停,生灭不息。
 
由于生起息灭二种法尘,互相连续。在妙圆真心中,发生知觉作用,叫做知精。知精对映法尘,揽取法尘而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叫做意思,亦即肉团心,形状有如莲花。亦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之意思上。因为肉团心即意思心不可见,故形容意根好像在幽暗室的视觉一样。内照法尘而能知道和思量一切,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意思上,随法所转,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上。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阿难,如上面所说六根之性,本来都是妙圆真心,如来藏性。但因有了觉上加觉,本来觉体已觉,不必加觉。但因为要加觉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失去真实之性,把本有之见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来的功能,因和妄明妄觉结连在一起,成为第八识见分,其体虽真,但用上终是妄了。因为真性胶著妄尘,就发出见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因为揽尘结根,就变成六和合,六种作用了。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你现在能离开明暗二尘,见体就不存在。为何有见?就因为有明暗之相帮忙你,才有见体。离开动静二尘,就没有闻体。离开通塞二尘,就没有嗅性。离开有味无味,就没有尝性。离开离合二尘,就没有触性。离开生灭二尘,就没有了知之性。我人因为揽六尘而结成六根,因此聚见于眼,聚闻于耳,耳嗅于鼻,聚尝于舌,聚觉于身,聚知于意。这皆是妄体。如果能到常光独照,迥脱根尘,那么妄体都没有了,了知元性,怎还有安寄之地呢?真妄二体,需分别清楚:揽尘结根,聚见于眼,为妄体。元明照用,常光独耀,为真体。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这段文及下段文都很重要,我人为何仍未开悟?就因为顺生死流而转,不能逆生死流,亦就是跟著妄尘去跑。现在只要你能不随六根六尘去转,不循著明、暗、动、静、合、离、通、塞、生、灭、有味、无味这十二种有为相,不会被有为法所转。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任由你选拔一根,不让它和妄尘交黏,而使它潜伏于内,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就能发挥本有的明耀。明耀之性,一经发出,则通天彻地,耀古辉今;既不为外尘所滞碍,亦不被内根所局限,而是寂然真心,本妙明性。那其余五根,不再去胶合妄尘,再发妄相。自然会随著这一根的解脱,而同时都得解脱了。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段文是六根互用的基本条件,不随十二种外尘所引起之妄知妄见,则能“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本有之真知真觉,不必靠浮尘胜义二根,但只寄托在二根之中,而能发出灵明之功能。这个时候根尘双脱,灵光独耀,便能六根互相调换使用。如眼根不单能见,还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随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余五根的作用,这便是诸黏圆满,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
 
今天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是僧人结夏安居三个月,圆满的日子。亦是僧自恣日,僧人彼此互相说过。也是摩诃目犍连尊者得到天眼通的日子。他第一眼便看见母亲在地狱受苦。因他母亲在生时,不但不信三宝,还毁旁三宝,又喜欢食肉,食鱼虾,食鱼卵等,一天不知啖食多少生命,所以死后便堕地狱。目连见母在地狱,饥渴交迫,十分痛苦,便持钵饭献母。母接钵后,即以袖遮体,走到无人见处啖食。哪知饭一进口,都变成火炭,不能入口!目连见状,亦无办法,只得走回佛陀处求救。佛说:“你母造业太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救度,必须请十方僧人一同以清净功德回向,你母才能离苦得乐。”故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日,到处都有盂兰法会,超度先人亡灵。盂兰盆是“救倒悬”之意。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这里举出会中,得到六根互用的圣者作证明。阿难,你岂不知道?在这楞严法会中,就有六根互相用的人。好像阿那律陀尊者,虽然眼瞎,但是他得到半头天眼,能看见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中果一样清楚,这是无目能见。
 
阿那律陀(译作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报,他是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后懒惰贪眠,被佛呵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被佛一骂,便生大惭愧,发奋七日七夜不睡,终至双目失明。佛又可怜他,就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通,能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物一样。
 
跋陀难龙:是龙神(译作善欢喜龙),保护摩羯陀国,风调雨顺,人民欢喜,故名欢喜神。此龙神虽有耳,但不能听。只用角去听一切声音,这是听不用耳。
 
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译作天堂来,即恒河),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神女是主河神,无鼻而能闻到鱼香。
 
骄梵钵提:译作牛饲,即牛吃草声音,出入息好像牛饲一样。为何他会这样?因他在因地修行时,为一小沙弥,做一位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已证罗汉果,但牙齿已掉尽,故吃东西很慢。小沙弥笑他食东西像牛一样,因此生生世世,都得牛饲之果报。故佛嘱他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间,恐怕众生见后又生诽谤而堕落。在佛教里不能随便讲话的,讲错一句话,就错落因果。
 
又好像以前有人问老修行:“大修行人落因果否?”老修行答:“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答错这句话,便五百世堕落为狐狸。等到百丈禅师讲经时,每天都有一长胡子老人来听经。有一天当禅师讲完经回寮房时,老人跟他到寮房,叩头跪下问:“大修人落不落因果?”禅师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听后,恍然开悟,便把前后经过告诉禅师,并说:“得禅师指点,现在已明白,故明天但可往生,请禅师代为埋葬。”明天禅师带徒弟往后山,果然见一老狐狸尸,禅师便以僧礼葬之。由这一点看来,是不可以乱答乱讲的。以后你们千万不可乱答人们所问,切切不可不知以为知,乱答是很危险的。
 
骄梵钵提的舌头,虽然不正常,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虚空神。空神没有身体,它的体质好像风一样,本来没有感觉。由佛放光相助,使它无身亦能有触觉。
 
还有其他的声闻,入了九次第定,灭掉前五识及第六意识,受想二个心所,证得寂然境界之灭谛,好像大迦叶,早就灭了意根,连第七识亦已灭尽。他现在还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等弥勒菩萨出世,将衣钵交给他。他已灭尽心念,没有分别生灭心,只从根本智慧,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你之六根如果能够拔除解脱,则在你自性里面就发出莹然如玉的智光。那么一切浮尘以及器世界,种种变化相,都好像滚汤浇冰一样,消溶净尽。你的心光就变成无上真知真觉,即是妄除真现,就能得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阿难,我再举一例证明,不靠根而知道的道理,好像世间人,从来都是聚见于眼,如果叫他即刻把眼睛闭上,那么眼前所见的只是黑暗。若再有一人站在他面前,他当然亦不能分别这个人的六根,头和足在何处。不过如果叫他用手,循著面前所站这个人的身体,摸索一匝,虽然看不见他的形貌,但是当手摸到头便知是头,摸到足,便知是足。因知觉性是常在的,不必靠光明,不必依根尘,亦同样能知道。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世人皆以能缘之见,必因有光明才能看见,没有光明就不能看见。然而从自性所发出之知觉,虽然眼前都是黑暗之相,亦不会因黑暗而分辨不出来。这是说明,凡夫的见性,尚且不必依靠明缘,而能分别知觉,何况根尘皆已销尽,得证果之人,他的本觉胜净明心,哪有不成为圆融的妙用呢?
 
“了悟犹如夜得灯,无窗暗室户光明。”这便是开悟的境界。为何要修道?就因为没有把握,做不得主。身体健康时做得主,但病时做不得主。睡时做得主,但死时又做不得主。所以修道就为著要时时刻刻都能做得主。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又生怀疑,再对佛说:“如过去佛所说的道理,在因地发心之时,与得果时之觉心,务须相同。若在因地时,用生灭的心来做所修因,而求不生灭之佛果,是不可以的。因发心和得果之名目,要相应不相违背才对。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世尊,就如果位中七种佛之果德: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菩提是觉道。涅槃是不生不灭。真如是无妄,一直一切真。佛性是每人本具之自性。庵摩罗识即白净识,迷时名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悟时名庵摩罗识,亦叫含藏识。空如来藏即本妙真心,大圆镜智,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这七种名称,虽然不同,但本性是清净无染,万德具足,坚固凝结,犹如金刚王,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假如这个见精听精,离开明、暗、动、静、通、塞等尘相,就没有能觉之体可得,犹如第六意识的忆念心,如果离开法尘,就一无所有,没有本体可得。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怎可以用此毕竟断灭的根性,来做所修之因,而欲获得如来七种常住不灭之果德呢?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世尊,假如离开明暗,就没有看见了。如果没有前尘,第六意识的忆念心亦就消灭了,我曾经向前追究,向后推求,想来想去,好像本来就没有我的心体,也没有我心体的所在处。生灭心不可用,真心又找不到,那么要用哪个心来作因地心,来求无上的神通呢?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世尊以前曾经说过湛精圆常的道理,如果说话不诚实,就会成为儿戏之说。为何佛所说的话,前后不相同?以前说不要用生灭心修道,现在又说用这个心来修,我越听越不明白,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来开发我的蒙昧和法执。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佛听阿难这样说,使佛亦啼笑皆非,故叫一声阿难,你虽然是博学多闻,还未得到漏尽通,故你心中只知颠倒的来因,但是一旦真颠倒现前时,你又不能认识。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如果我说真实话,恐怕你的诚心还不会明白,不会信从,我现在只得用尘俗通俗的道理来作譬喻,才能解除你的怀疑。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罗侯罗,译作覆障,佛之子。在母腹六年才生。中国亦有老莱子,虽然年已七、八十岁,但活泼好像小孩一样,时常作种种游戏让父母欢喜。又有老子,在母腹八十一年才生,出世时头发都白了,故叫老子,姓李名耳。故罗侯罗在母腹六年不算久。)
 
佛即叫罗侯罗敲钟一下,当的一声,佛问:“你今闻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我等有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钟声停止,佛又问:“你听到吗?”阿难和大众俱答:“听不到”。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罗侯罗是密行第一,没有人知道他修行,可是他随处都可以入定,他用功修行是没有人知道的。他很聪明又懂佛的意思,故不必等佛说:他再敲钟一声。佛又问:“你现在听到吗?”阿难和大众答言:“都听到。”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闻?怎样叫做无闻?”阿难和大众,都对佛说:“钟敲起来,有声音,就是有闻。钟敲过了,声和响都散了,就叫做无闻。”
 
阿难和大众毛病就在“无闻”,以为无声就无闻,其实能知道无闻,就是闻了。如果真的是无闻,则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又叫罗侯罗再敲钟,问阿难言:“现在有听到声音吗?”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歇了一会,声音消散,佛又问:“现在有声吗?”阿难和大众,答说“无声。”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歇了一会,罗侯罗再来敲钟,佛又问:“有声么?”阿难和大众,都答:“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问阿难:“怎样叫做有声,怎样叫做无声?”阿难大众都对佛说:“钟若是敲响了,就叫做有声,敲过后声响都消散,就叫做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对阿难及大众说:“为什么你们今天说话,完全矫乱无章!自相矛盾呢?”阿难和大众同时问佛:“我们怎样会矫乱无章呢?”佛说:“我问你们闻不闻?你们都答有闻。又问你们有声么?你们就答有声。一句答有闻,一句答有声,闻与声,报答无定,这样怎还不是自语矫乱呢!你们对声和闻都分不清楚,以声当作闻,以闻当作声,岂不是颠倒矛盾,矫乱无章?”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阿难,声音消散了,你就说无闻。如果真实无闻,闻性既已消灭,就和枯木一样,冥顽无知。但钟声再敲,既然没有闻性,你又怎么还会知道呢?这证明闻性是不生灭的。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知有知无,有和无,当然属于声尘之有无。有闻和无闻,有声或无声,难道就是你的闻性之有与无吗?如果实在无闻,试问哪一个能知道你的闻性是无闻呢?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因此阿难,声在闻中,是有生有灭,但闻性是无生无灭,不是因为声生声灭,而使得你的闻性,也跟著变有变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你自己颠倒尚且不知道,还认为声就是闻,声和闻是最浅的,你还分不清楚,难怪我说真常不生灭法,你认为是断灭法!你也不应该说:离却动静之声尘,以及通塞之耳根,就没有闻性,不但声尘之有无,肉耳之聋不聋,都不关闻性之事;因闻性是圆融周遍,不生不灭的。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佛以敲钟,证明闻性是不生灭,有声无声闻性都是存在的,现在再举例证明闻性不生灭。
 
犹如熟睡的人,虽然睡得很熟,但闻性依然存在。其家里人,正在他熟睡的时候,或捣练即槌衣(古时洗衣方法),或舂米(即碓米)。熟睡的人,听闻舂米杵声,和捣衣砧声,以为是击鼓或敲钟声,还会意识到。
 
为何钟声鼓声,变作木石的声音?梦时睡时能闻声,便是闻性功能,错认作他物,是分别心念,独头意识作怪,能支配你的梦。好像日想夜梦,便是独头意识所支配。
 
修道时亦有出玄入牝之境界。睡时神识可以从顶上化做一个人出去,还可以到各处游玩。从前有一老道士,苦修很多年,以为自己了不起,很有功夫。每次睡时就可以出去周游。可惜嗔恨心重,贡高心亦强,所以还未证道。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大家论道交谈,老道说:“在道教中可以修成仙,长生不老,永远存在。佛教有何本领?释迦佛还要死,而我们老子是肉身上天的。道家还可以修成出窍入窍呢!”老和尚说:“你怎样出窍?”答:“我一睡下便可以出去周游。”老和尚说:“你现在就表演给我看。”老道就睡下,果然不久,就从顶上出去,但不是人身,而是蛇身,爬到外面一个脏水边喝了一口水,再沿池边爬。和尚就放下一条草一片叶。蛇跑到草叶上,大吃一惊,就马上跑回来,还出了一身大汗。和尚问:“你刚才到哪里去?”老道答:“刚才我到天上去,在天河旁边喝了一口甘露水,忽然遇到一个金甲神,拿著一把金刀,把我吓得一跳,就跑回来。”和尚说:“但我和你所见的完全不同。我看见一条蛇从你顶上出来,你平时一定嗔恨心重,所以火性不化,就变成蛇。你到便池那边喝了一口脏水,你却以为是天河甘露。我放下一条草一片叶,你却以为是金甲神,拿著一把刀要杀你,所以就跑回来。”老道一想,原来我所修的完全是错的,就拜和尚为师,专修佛道。是故,修道是不可以有嗔恨心,有嗔恨心,怎样修都不会成功的。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只要有一念嗔心,发脾气心,八万障门就开,障碍重重,怎能成道?这个老道修了这么久,但因有嗔恨心,终变成蛇,自己还不知道。幸亏遇和尚指点,才不堕落畜道,变成蛇身。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这个熟睡的人,忽然醒了,才知道原来是舂米之声音。他就告诉家人,他正在作梦的时候,竟把舂米的声音,误认为是击鼓的声音。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阿难,这个作梦的人,哪能记得什么是动、静、通、塞?只是他的身体虽然熟睡,但他的闻性,始终是不会昏沉的。
 
熟睡的人为何错认舂米之声为钟鼓之声?这是因为平时多闻钟鼓声,故在八识田里,有了钟鼓种子,所以就错觉变钟鼓声。我人有颠倒行为,亦如梦中错觉一样,不知不觉就把行为颠倒了。就如刚才所说的老道,喝了脏水,还认为是甘露水!当时不知道,以为是得其所哉!如果知道是粪水,一定会作呕的。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上文说梦时闻性不灭,现在就是纵然你的肉身消灭了,生命迁谢了,生命不一定断灭,只是迁到别个地方去,好像住房屋。这间屋坏了,迁到另一间;这个身躯坏了,迁到另一个身躯。但是闻性依然存在,不会随你消灭的。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只是一切众生,从无明妄动以来,根尘相对,就终日被色、声、香、味、触等尘所流转,逐念妄虑分别,认假作真,不能觉悟,都因为从来不明白根中之性是清净明妙真常不灭的。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不晓得随著净妙真常的根性,而去追逐生灭污染的识心,所以就生生世世,轮回于六道之中,不得解脱。
 
生灭法是有形有相,不生灭法是无形无相。但世人都执著在有形有相之生灭法,由是生生世世,都夹杂染污和生死结合在一起。今生姓李,来生姓张。今生做牛,来生做马,完全不认识,在轮回中转来转去,没有停息之日。
 
有一种人很愚痴,不近人情,他前生一定是畜生来投胎,故今生还不脱离畜生习气。但千万不可轻慢他,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果他肯发勇猛心修道,将来还比你先成佛呢?所以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堪作佛。”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啊!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若能舍弃生灭无常之分别识心,而守住真常不生不灭之根性,用真性真心来修道,久而久之,自性光明就会现前;六根、六尘、六识诸虚妄心就自然会应时消灭脱离。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粗根粗尘都已消除,存下最难除的所想之微细尘相,和能想之微细识情,亦都能远离净尽;那么垢除明现,尘消觉满,则你的法眼,即时清明,六结已解,五浊已除,六根清净,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个时候怎样不可以得到无上知觉呢?
 
这个情字是最染污、令人醉生梦死,得不到清净,所以大家对这几句经文,要特别注意,不要再执著在情上,执著在爱上,执在妄想分别心上,不能马马虎虎,每个人都要把这几句经文,铭刻在心里,这是很重要的。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浅释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浅释
 道场新起
 求菩萨为全球消毒
 净极光通达
 住道场要随众
 追悼沙德先生
 到西方了生死
 春日莲华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浅释
 红莲遍地开
 ‘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本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九○○)[栏目:杂阿含经]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栏目:多识仁波切]
 论同品异品中除宗有法之说(宝僧)[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The Craft of the Heart - The Three Skills[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五[栏目:妙心法师]
 146.问曰:有人重罪,三不善业成就,听、受、书、持般若,是人云何当得不离诸佛、闻法、亲近佛?[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