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断除烦恼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1

断除烦恼

佛陀对一位比丘传了这么一个简要的法:“比丘!非汝所应之法,宜速断除,断彼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即凡与比丘身份不相应的东西,都应该立即断除。比丘知道不相应的是对五蕴的贪恋等烦恼,于是去到静处,专心观修,舍弃对五蕴的贪恋等烦恼,以此修成了阿罗汉。此法简单有效,你是否也来试一试?

《杂阿含经》说:“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意即如果色等五蕴不会对大家造成损害,就不需要厌弃,但是因为它们确实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必须厌弃。五蕴有危险,就像五条毒蛇,凑近了,就会被咬而丢命。你有认识到五蕴的危险吗?

《杂阿含经》说:“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着。”佛陀并告诫对于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味”就是贪恋,“染”就是被沾染、牵制。比如有人喜欢把玩时尚手机,花去了大量时间,与其说使用了手机,还不如说是被手机控制了。大家观察一下,生活中是否就是这个理?

《杂阿含经》中说:“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佛陀教导了我们观无常的方法:不留恋已经消失无余了的过去五蕴,也不期盼目前根本不存在的未来五蕴,对于现在的五蕴,则生厌离,放下对其的贪欲,知道它也就马上消失了。

《杂阿含经》中佛陀还教导弟子:“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这个教导,振聋发聩!现在社会的目标,诸如房子、感情、尊严等等,都属五蕴。佛陀说追求它们,就是在追求苦。大家是不是该停下来,作一反省?

《杂阿含经》说:“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相反地:“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佛陀教导我们,五蕴是佛弟子研究、修行的对象,对其应知晓,应明了,才能远离贪欲,解脱心灵,超越生老病死。而研究、修行,则需依靠佛法的指导。

《杂阿含经》中导师佛陀教导弟子:“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佛陀并教导应同样观受想行识的无常。这说明我们所学的法义,无论观无常,还是观诸法为梦幻、空性等,都要落实在五蕴之中,在五蕴中去发现它们无常、梦幻、空性的真相。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令心解脱的法要
下一篇:起心动念不离因果
 魔有四类
 对治“我”执的方法
 照镜子
 “我”饿了?
 真正的人是什么
 令心解脱的法要
 没有“我”,地球照样转
 分别心的特点
 忏悔心和慈悲心
 远离恶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与家人共处一室,家人要用蚊香,我不忍杀生,有没有办法?[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时光不再来[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结[栏目:广超法师]
 1724 法华玄赞义决(唐.慧沼撰)[栏目:02 经注论疏]
 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相应183-185经 外部-无我-欲等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相应40经 追求辩论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释放[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修行的助缘[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认识「业」[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