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马震)
 
{返回 玄奘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78

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

     中国古代僧人的西行求法,始于3世纪,在5世纪的法显时代和唐初的玄奘时代达到了两个高潮,其中尤以玄奘取经成为亚洲佛教历史的转折点。这些僧人历尽艰辛,忍受饥寒,九死一生。他们往往是几十个人出发,却只有三五个人能生还。玄奘更是孤身潜行,沿途各国感召于他的虔诚,纷纷派人护送,但这些护送的人大多挡不住风沙严寒,纷纷死伤折返。因此,玄奘在那个年代创造了中国人探险精神的一个奇迹。
    玄奘生活在1300多年前(公元600-664)。他出生于洛州缑氏县游仙乡陈村(现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一个官宦家庭。幼年时代,他经历了隋王朝的崩溃和唐王朝的建立。8岁那年,父亲给他讲授《孝经》,当讲到曾子避席一节时,他忽然整好衣服,离席肃立。父亲问他干什么?他答:“曾子接受老师教诲时离开坐席,我现在听父亲教导,怎能安坐不动呢?”父亲由此知道他将来一定会有成就。11岁时,在洛阳净土寺成为少年行者,开始学习佛教经典,研读《维摩经》和《法华经》。13岁时,隋炀帝下令度僧,因他年幼,未能入选。主持此事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站在公衙门口,就问他出家是为了什么?他答“继承如来的业绩,光大佛法。”郑善果对他的志向极为欣赏,又见他相貌不凡,就破格录取了他,并对旁边的官员说:“诵经容易,这种风骨难得,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佛门大器的。”从此玄奘出家为僧。在出家后的十余年间,玄奘研读佛经,听受讲经,都能独立思考,明辨微义,声望日增。玄奘在19岁的时候,前往成都求学,研读了佛教大小乘经论和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的经典。后来他游学数地,26岁时到长安住大觉寺,从道岳学俱舍论。
    玄奘既遍谒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敲,发现各有所宗,校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为搞清佛经的真实涵义,同时也为取得像《瑜伽师地论》那样的更多的经典,尤其向往精通瑜伽兼谙百家的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玄奘决心亲自到西方――印度去求法。于是他联合志同道合者向朝廷上表请求西行,但朝廷下诏不准。其他人都断绝了念头,只有玄奘仍不屈服。他一方面学习梵语,一方面磨练意志,最后下决心西去求法。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地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17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却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玄奘从长安出发后,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今新疆焉耆)-屈支(今新疆库车)-跋逯迦(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玄奘回来时,从那烂陀地出发,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至阿富汗达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线-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最后终于回到长安;玄奘西行17年经过的国家有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
    在印度期间,玄奘主要学习的地方是那烂陀寺。经过6年的学习,他学习钻研诸部经论,所学各门,无不精通。其师戒贤法师特别器重他,命他向其他学生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同时对《中论》、《百论》、《瑜伽论》进行了很好的阐发。玄奘的学识受到众人的赞叹,也受到当时国王戒日王的重视,经常成为国王的座上宾。公元641年时,那烂陀寺举行了一场大型辩论会,持续了18天,最终玄奘法师取胜,这时万众欢腾,争着为玄奘法师赠送荣誉称号,大乘送的是“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送的是“木叉提婆”(解脱天)。从此,玄奘法师名震五印。
    17年后,玄奘被当时通缉捉拿他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国礼迎回长安,长安百姓人山人海,塞街满巷,争相一睹这位后来被神话成为“唐僧”的智者和勇士。
    玄奘回长安后潜心译经19载,手不辍笔直至圆寂,身后留下1235卷佛经译本,这些佛经广泛传布到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促进佛教在东方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玄奘留给中国人的,远不止1235卷佛经译本,也远不止广布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大乘佛教,它更是一种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一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玄奘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佛教精神,孜孜不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玄奘的行动同时也是对中国人探险精神的有力证明。玄奘比马可波罗早几百年单人徒步从中国到达了印度,这不仅仅是玄奘个人的胜利,也是盛唐文化走向世界的成果。玄奘用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质。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地理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赵朴初曾经说:“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探险者之代表。”
    盛唐是中华古代文化全盛之顶点,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辉煌的时期。玄奘是此时最有成就的中外文化交流之使者,他用自己的双足,开创出了一条从中国经西域、波斯,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
    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亲践了110国,听闻了28国,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做了详尽的记载。1300年后,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他的记载,终于发掘出了埋没了几百年的古代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遗址。
    印度历史学家Ali 说:“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作者:马震,摘自《中国宗教》2006第4期)


{返回 玄奘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玄奘与摄论学派(圣凯法师)
下一篇: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之路
 法相宗的创立者玄奘与弟子窥基
 拜谒玄奘故里(刘继保)
 玄奘与佛典翻译
 玄奘翻译观的现代诠释(梁岩)
 玄奘大师传略(传真法师)
 漫谈玄奘的爱国主义思想——纪念玄奘圆寂1335周年(高振农)
 印顺导师与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的弟子
 玄奘的宝贵贡献(摩丹·雷杰米)
 仰望玄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四、年轻的大管家[栏目:宁玛的红辉]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十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金刚之智 第六章 金刚之智[栏目:妙华法师]
 五百罗汉 270、多伽楼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您讲经、答问时也能同时念佛吗?[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黄连忠)[栏目:原始佛教理论]
 唐 寒山大士[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见性成佛 第四十天[栏目:如本法师]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三[栏目:白话佛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