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止三观
 
{返回 悟演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1

20120709 悟演法师的讲义

三止三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一切皆因心而显现,人生八苦也因心显现,世间一切皆因心而显现,所以,如何在心地法门上用功夫,就是我们修行的出路。在表相上做文章,去努力,是属于空谈。从心地法门上去修行,不僅是对我们为人处世,心性上的一个修持纠正,更是一种智慧的提升。往往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贪、嗔、痴、慢、疑心特别重。

今天,我们讲“三止三观”的修行方法。我们很多人执着一个“我”字,执着于这个世间万物都有,真实不虚,对我,对有,特别的执着,以致颠倒、无明、惑业,他缺乏对世间万物空性的理解,因此,第一,我们应该是行体真止修空观。早几天我说了,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是“给予方便”,给人家方便就是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说要“恒顺众生”,这一点就是让我们要惜缘,要懂得以此对境来修行,要以假修真。因此,第二个就是行方便随缘止修假观。我们对世间一切的善、恶、对、错、美、丑等等都偏执,要么是好,要么是坏,而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佛教,提倡的是“中道”,因此,我们要行息二边分别止修中观。通过这“三止三观”也是我们当代学佛人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间,面对一切境界都要用“三止三观”来真实生活修行于当下。这是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千言万语也是为了两个字“出世”,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让自己从烦恼中间走出来,就是要转识成智,就是用这颗充满禅意的心,又叫“禅心”,来了自己这个缘。具足禅心和了心是我们出世的法宝。我们念佛、修行、坐禅的一切就是为了出世,那么有出世就有入世,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看待入世呢?出世是为了解脱,入世是现实的生活。如何理解入世?入世是对自己责任的坚持,入世也是一种修行。在入世之中所产生的一切境界都是我们追求出世的对治法门,这一点定要知道。因此,有入世才有出世,出世跟入世是不可分的,不一亦不二,这是今天讲的第二个问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佛人都学了很多,道理也懂得不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间,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气,缺乏包容、缺乏智慧、缺乏出离心、缺乏慈悲心,最普遍出现的就是“观过”,很会去看别人的问题,所以才起了心,动了念,因此而造业。那么,作为学佛的人,是应该不观过,如果你观过了,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释迦牟尼佛提倡的是不观过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不观过?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三个问题。其实,不观过并不是指看不到过失,更不是要把过失看成优点。而应该是在明确自己修行宗旨的前提下,把一切境界当作自己当下的修行,来调心、来增长资粮,这才是真正不观过。如何做到不观过呢?不观过是要从恭敬心上培养,如果你对他很恭敬,你就不会太过观他的过了,并且你会非常善巧方便去做一切的事情。因为你没有彻彻底底的去恭敬他,才会有分别。试问有几个会说爹妈不好呢?除非是迕逆之子,一般都会说爸爸妈妈好,但是,爸爸妈妈也是凡夫俗子,吃五谷杂粮的众生,那有没有习气毛病的?我们会观他们的过吗?不会,就算父母亲做错了,我们也不放在心里面。也许根本不在乎,也许跟他们说说,沟通沟通仅此而已,所以说,要不观过必定从心地恭敬心上着手。就是因为观过,它给我们带来种种的烦恼、无明、惑业,也给我们人生道路上设置了种种的障碍。

不错,这个世间十分的颠倒,很多善良的人都会招惹更大的伤害。在网络上,师傅我也有很多粉丝经常提出问题问我:「师傅,为什么善良会受到伤害?」这只能说是因果的关系,只能说你自己缺乏智慧,不需要怨天尤人。那么,面对种种的伤害,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这是第四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去面对伤害?我跟大家说过了,1、修行是一个忏悔的过程,是一个感恩的过程。因此,发生伤害的人事障碍,在我们人生道路中间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惭愧自己没有足够的福德智慧去感化他,并且,面对这个伤害我们的人和事,我们要发愿在未来能够利益他,帮助他,让他能够从烦恼自身中走出来。2、坚决不结怨,只结缘,怎样去理解?起码现在不要去结这个恶缘,敬而远之,或者是沉默以对,内心不要起嗔恨之心。3、把这个伤害我们的人和事,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要提醒自己防过,改正过患,就是防过和改过。4,把这个伤害我们的人和事当作是佛菩萨示现来磨练我们的心志,来激发我们感恩之心。所有佛教徒都皈依佛法僧三宝,其实更多的是皈依自己的修行。修行就是给自己良心的最好交代,而包容、出离、慈悲、智慧是我们修行的主题。

很多人往往在人与人之间相处,在团体生活中间都会执着一个“我”字,比如大家对某某人发生陈见的时候,当你永远没有忘记这一点的时候,你都会出现偏差,你所说的话,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自己设置障碍,其实,境界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够觉醒怎么做。其实,面对伤害,面对无明烦恼,在某种意义来说,忘记不愉快,是我们人生中要具足的一种智慧和能量。你忘记不到,你是凡夫,你不可以能没有戒备,但你越戒备就越来事,越来事就越给自己挖坟坑,所以要从心性上去断离这种现境,这种障碍,这才是真实的方法。

学佛的人他不能够转心成智,他就永远跳不出三界火宅。有因必有果,要在你心中断离这个东西,离开这个颠倒、无明、惑业,你才能够真正快乐解脱,这是一个做人和处理人事关系的一个原则。这也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说:「末法年代,会有很多魔子魔孙披着僧衣袈裟进入佛门,来破坏佛教。」那怎么办呢?佛陀您都离我们远去了,没有您的指导,没有您这个指明灯,我们就是在茫茫大海中飘浮的一首孤船,我们该怎么办?佛陀说:「可怜的孩子们,你们要记住,我虽已入灭,法性尤存,以戒为师。」所以释迦牟尼佛已经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如何在世间生活,因此,我们大家不要执着于对和错,而是在乎你能否用中道的理念和中道的方法去完美它,处理它,让自己的心没有任何动念,这是一个很实在的心地修持,你才不会激起波澜。人和事的心都是幻变的,心是没有一成不变的,都是随时变化的,无常的,你能够跟得它转吗?你不能转,你只能够管自己,不能管他的心啊。因此,我们根本就不用把自己的精力耗在人家的心性上去,更多的是要关注自己,和如何处理人事关系,最至上的法宝就是中道,所以不要爱之入骨,也不要恨之彻骨,也不要执着对和错、男和女、老和少、美和丑,中道。也可以这么说,在人生舞台,所有扮演的角色都不脱离两个字“中性”的艺术。打个最实际的比如,任何一个女性,虽然你十月怀胎充满女性的慈柔,坚负了女人的责任,诞生孩子呱呱堕地和教育孩子,但你在某程度上比大丈夫还大丈夫,你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去养育自己的孩子,是大丈夫气概,所以说并非完全只是一个女人,更多的是真心真爱的智慧。回到我们佛陀的理念来说,就是要中道。不管那个男人,那个女人,你不要偏离中道去思维,去行持,否则很容易偏差,你太过于野蛮,就好像一把火,一把刀一样,人家看到都怕,必敬而远之成为孤家寡人,但是,你如果在心性上拥有女性的慈柔就是你的无上成功法宝,你的人格魅力将会更多的展现出你的光芒。如果你是一个女人,总是咕噜咕噜,就会让人家反感,那有时间给你整天咕噜咕噜,你的丈夫也不可能给你一天24小时咕噜咕噜呀。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空间,每个人的心灵都有自己的一片很苍白的空间,这个苍白的空间充满着悲哀与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你不能指望对方给予你什么东西,你越指望他就越难受,只可以指望自己。因此很多生活思想理念变质了以后,我们讲话的底气和生活的勇气都不一样。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返回 悟演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因缘
下一篇:善念
 拜福斗
 命运
 大家应如何学法?
 发心与觉悟
 二O一二年四月初七日佛七解七
 二O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弥陀佛七共修第二课
 因缘
 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五课
 三止三观
 二O一二年九月十三日观音佛七共修第一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供灯的意义与功德[栏目:供灯]
 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念佛[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祖师真影──大圆满隆钦宁提传承祖师口传故事撷英[栏目:圣者传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五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忘了“我”[栏目:感悟人生·学诚法师]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六章 到达彼岸的无上咒 顿悟之六[栏目: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念佛法门是当今最适合的法门吗?请问如何念佛?[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培养佛学人才,利益社会众生[栏目:索达吉堪布]
 同人不同命[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清净道论 第十一 说定品[栏目:觉音尊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