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说大乘稻芉经 解题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56

经名:佛说大乘稻芉经

著译者: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佛说大乘稻[草-早+干]经》,又称《稻秆经》、《稻[草-早+干]经》,(梵)Arya-salistambha-nama-ma hayana-sutra,(藏)Hphags-pa sa-luhi ljan-ba shes-bya-ba theg-pa chen pohi chen-mdo。全一卷。為敦煌出土的版本,译者不详。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的缘由是有一天,佛与弟子游行,见田中有稻秆,佛即告诉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於法,即能见佛。」后由舍利子与弥勒菩萨之问答,宣说因缘有内外二种生法,从稻秆生长的缘起,由种生芽,由芽生叶等,喻十二因缘的生起次第。缘起法则是佛法最核心之处,亦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理论,本经主旨在阐释如何正见缘起,為解说缘起法则意义非常透彻的经典。

本经的地位及特色:

本经為解说缘起法则意义非常透彻的经典。

本经教义,契合三乘共法和大乘不共法,而於一切佛法俱能融会贯通,且道理甚明显,精要透切,无何晦奥之处。

本经的梵本早已佚失但在西藏重要论典中:《中论注─净明句论》、寂天菩萨《学集论》、《入菩提行论》中有诸多引用,可见本经之义理受到西藏论师的肯定。

本经内容可分為序说、正说、结说。

一、序说:说明缘起。

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眾、诸菩萨摩訶萨俱。舍利子有一天向弥勒菩萨说:「今天佛陀看见稻秆,告诸比丘:『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於法,即能见佛』。说完即默然无言。」於是舍利弗就请示弥勒菩萨佛陀為何如此说,以「什麼是因缘?什麼是法?為何见因缘即能见法?為何见法即能见佛?」来说明缘起正见。

贰、正说:弥勒菩萨先义释因缘、法、佛,再以性相观因缘、观法、观佛,最后以事相观因缘、观法、观佛

一、义释因缘、法、佛

(一)什麼是因缘:以流转及还灭说明十二因缘

1. 流转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

2. 还灭门: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

(二)什麼是法:即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圣道;果,及涅槃。

(三)什麼是佛:知一切法者,名之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

二、性相观因缘、观法、观佛:有缘起正见即是见法,唯有见法,当下即能见佛。

(一)如何见因缘:见其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等十五种。

(二)如何观法:见因缘等十五种特性的即见法。

(三)如何观佛:见因缘得正智,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於佛。

三、事相观因缘、观法、观佛:

(一)观因缘:以因相应、缘相应其二种而得生起。以「外因缘」及「内因缘」二方面来看。

1. 外因缘:依报世间的因缘,如种豆,抽芽,芽生叶、茎、花、果等阶段。

(1) 流转门:因相应及缘相应和合而得生起。

A. 因相应:说明种子抽芽、生叶至结果等。

B. 缘相应:地、水、火、风、空、时等外六界,若无此眾缘,种则不能而生於芽等。

(2) 还灭门:观法的五种特相:

A. 不常: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

B. 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於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

C. 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

D. 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

E. 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

2. 内因缘:有情眾生的因缘。

(1) 流转门:因相应及缘相应和合而得生起

A. 因相应: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等十二因缘。有无明故,於诸境界起贪、瞋、痴。於诸境界起贪、瞋、痴者,此是无明缘行;而於诸事能了别者,名之為识;与识俱生四取蕴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诸根,名為六入;……生已,诸蕴成熟及灭坏者,此则名為生缘老死等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缘。有其无明、爱、业、识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业及烦恼(无明),能生种子之识;业则能作种子识田;爱则能润种子之识;无明能殖种子之识。有此眾缘,不断流转。

B. 缘相应:与地、水、火、风、空、识等内六界和合而得生起,无此眾缘,身则不生。

(2) 还灭门:观法的五种特相:不常、不断、不移、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A. 不常:彼后灭蕴,与彼生分各异,為后灭蕴非生分故;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

B. 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

C. 不移:為诸有情,从非眾同分处,能生眾同分处故。

D. 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作於小业,感大异熟。

E. 与彼相似:如所作因,感彼果故。

(二)观法: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能除三世之迷捨诸见,证得无

生无灭之法。

(三)观佛: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即能即受记作佛。

参:结说:信受奉行

弥勒菩萨摩訶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犍闥婆等,信受奉行。

本经的传译如下:

一、汉译:有五种汉译本,从吴支谦(220-253)首译,迄宋為止,前后歷时约 750 年。本经是以敦煌本為主。

1. 吴.支谦译《了本生死经》,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册,一卷,近二千字,為舍利弗為比丘说。

2. 东晋.闕译《佛说稻芋经》,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册,一卷,二千餘字。

3. 唐.不空译《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廾 + 干)喻经》,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册,一卷,二千餘字。

4. 宋.施护译《大乘舍黎娑担摩经》,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册,一卷,二千餘字。与《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廾 + 干)喻经》相似。

5. 失译《佛说大乘稻芉经》(即敦煌本),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册,一卷,四千餘字。本来没有入藏,本经以敦煌出土的版本為主,加上法成《大乘稻秆经随听疏》一起在上海刊行,后来才以敦煌出土的大英博物馆本编入《大正藏》。

二、梵本:梵本目前已佚。西元1912年Poussin以西藏本為基础,从梵本《集菩萨学论》、《菩提行经註》、《中论疏》等抽出适当的梵文加以辑补,而製作成復原梵本。1950年,又有SAstrI依五种汉译本而成梵本。

本经的注释有汉;释及藏释

一、汉释

1. 唐.法成集《大乘稻芋经随听疏》,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民国七年起,江味农居士歷经二年,於残乱卷帙中辑成。依日本学者芳村修基(西元1956年)推定,本疏乃依莲华戒之《广释》而成者。

2. 佚名《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文不长。可能是法成所作。

3. 民国.太虚讲《佛说大乘稻秆经讲记》,收於《太虚大师全书》第一册。

二、藏释:入西藏大藏经的有下

1. 莲华戒《圣稻芉经广释》。

2. 龙树《大乘稻芉经颂释》,日本学者大南龙昇(西元1967)推定虽题名「龙树」,但可能是后人假託之作。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等如来藏经 解题
下一篇:大日经 解题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解题
 中阿含经 解题
 无量寿经 解题
 六度集经 解题
 八大人觉经 解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 解题
 佛所行讚 解题
 大方等如来藏经 解题
 摄大乘论 解题
 大念处经 解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时修法却感到内心毫无动力,似乎只是走了个过场,此时该如何调整?[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05-084迈向菩萨之道[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相应1经 因陀罗迦经[栏目:相应部 10.夜叉相应]
 菩提心的两个阶段之实修[栏目:泰·锡度仁波切]
 正念的修行 1-2[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
 三论学派对天台宗创立的作用(曾其海)[栏目:三论宗文集]
 没有折磨 人不会走向成熟[栏目:觉真法师]
 《觉悟之路》第十六章 佛教的主要特色[栏目:那烂陀长老]
 白遍是不是白骨观?[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第三章 彼岸 《纯陀经》的记载[栏目:舍利弗的一生]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