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安般守意经 解题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8

经名:大安般守意经

著译者:后汉安世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又名《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安般经》、《安般守意经》、《大安般经》,后汉.安世高译,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册。从歷史的记载,安世高约在西元148年抵达洛阳,译出本经等多部经典,故本经為中国有关禪定的最早经典,经题虽為「经」,但其形式体裁则属於「论」。本经上卷著重论述安般念的修习如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等六阶段禪法的过程,下卷广释三十七道品,是一部禪定修行的指南书。本经关於数息的方法,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甚深。

「安般」為「安那般那」(anapana)之略称。「安那」(ana)為入息(吸),「般那」(pana)為出息(呼)。意译是持息及数息观,在本经明指念息不离是名為安般,即默数出入息令心随息,用息来收敛散心以达到定境。在本经安般念的修习有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等六个步骤,而此六个步骤又分為止、观两部份,就是籍著止来諦观教理而从中解脱。

此经行文的体例,与诸经异。在《阅藏知津》谓:「大似论体,谅是西域先贤依安般六行之义而造此论:或是后人书写之误,谓经文与註释不分而连书之耳。」从藏经中整理如下:

1. 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安般守意经》一卷(安录云《小安般经》)、《大安般经》一卷,均安世高译。

2. 隋.法经等撰,《眾经目录》:《大安般经》一卷、《安般守意经》一卷,均安世高译。

3. 隋.费长房撰,《歷代三宝纪》:《安般守意经》二卷(或一卷道安云《小安般》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李廓录同)

4. 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大安般守意》经二卷(道安云:《小安般》见土行僧祐李廓录)、《大安般经》一卷(道安注:见僧祐录)。

唐.明佺等撰《大周刊定眾经目录》:《安般经》一卷,《大安般守意经》一部二卷(或一卷,四十五纸,安世高译,出长房录)、大安般经一部二卷(或一卷,二十纸,安世高译,出内典录)。

5.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大安般守意经》二卷(或一卷,安公云:《小安般》,兼注解)。

从《经录》记载本经有两个底本,一為二十纸本,一為四十五纸本。前者应為安世高的原译本,即道安所说的《小安般经》;四十五纸本為注解本,即《出三藏记集》所说的《大安般经》。到了《开元释教录》,将这两个本子合而為一,或即採用注解本,并定名為《大安般守意经》,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本子。

本经為早期汉译经典中注解最多的一部,康僧会、支愍度、谢敷、支遁、道安等人都曾為之作注,但已佚失,现在保留下来的资料有康僧会、谢敷、道安為该经作注时写的序文。

本经的的地位及特色:

1. 在东汉之末就传入中国,故本经為中国有关禪定的最早经典。

2. 本经对数息观的介绍,為早期禪修典籍中较详细,因此也最受后人重视。

3. 本经蕴含佛教禪法的早期结构和运作程式,有助於中国禪法追本溯源。

4. 慧远将本经表述的三十七品经和四諦、五阴、十二因缘等基础教理系统化、清晰化,并以当时安世高所译典籍中的有神论,為三世实有的哲学论证,而创建了他的有名的神不灭论,反驳当时儒家用以排佛的神灭论。

5. 慧远突显了本经蕴含而不显著的五门禪法,為聚徒行禪提供了根据,推动禪的独立化运动。

6. 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及六妙法门等教理的渊源。

本经要义如下:

一、佛在越祇国舍羈瘦国。或有一说在遮匿迦罗国。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天,思惟如何度脱十方眾生。佛行安般守意九十天,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再行安般守意,復收意行念。

二、安般守意的十一种意涵:

1. 安為身,般為息,守意為道。守者谓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為护,护者遍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為道也。

2. 安為生,般為灭。意為因缘,守者為道也。

3. 安為数,般為相随,守意為止也。

4. 安為念道,般為解结,守意為不堕罪也。

5. 安為避罪,般為不入罪,守意為道也。

6. 安為定,般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安般守意名為御意至得无為也。

7. 安為有,般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意随道行。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意谓空也。

8. 安為本因缘,般為无所处,道人知本无所从来,意知灭无所处,是為守意也。

9. 安為清,般為净,守為无,意名為,是清净无為也。无者谓活,為者谓生。不復得苦,故為活也。

10. 安為未,般為起,已未起便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為不守,当為还,故佛為说安般守意也。

11. 安為受五阴,般為除五阴,守意為决因缘,不随[堕]身口意也。守意者,无所著為守意,有所著不為守意。何以故?意起得灭故。意不復起為道,是為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為道也。

三、安般守意有十种黠(智慧):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諦,是為十黠成,谓合三十七品经為行成也。守意譬如灯火,有两因缘:一者坏冥,二者见明。守意,一者坏痴,二者见黠也。

四、释明守意:

1. 意,意从因缘生,当缘因缘;莫著,是守意也。

2. 守意有三辈,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以生当疾灭;三者事已行,当徙后悔。计亿万劫不復作也。守与意各自异,护十方,一切觉对不犯,是為守意。

3. 觉彼无為,是為意,是守意也。

4. 守意中有四乐:一者知要乐;二者知法乐;三者為知止乐;四者為知可乐。是為四乐。法為行,得為道。

5. 守意六事,為有内外。数、随、止是為外,观、还、净是為内。随道也。念息相随,止、观、还、净,欲习意近道故。离是六事,便随世间。

五、说明六事:

1. 数息為遮意,相随為敛意,止為定意,观為离意,还為一意,净為守意。

2. 数息為地,相随為犁,止為軛,观為种,还為雨,净為行,如是六事乃随道也。

3. 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止為止罪行,观却意,不受世间為还,念断為净也。

4. 意乱当数息,意定当相随,意断当行止,得道意当观,不向五阴当还,无所有当為净也。

5. 多事当数息,少事当相随,家中意尽当行止,畏世间当观,不欲世间為还,念断為净也。

6. 何以故数息?不欲堕五阴故。何以故相随?欲知五阴故。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弃苦故。何以故為还?厌生死故。何以故為净?分别五阴不受故。便堕黠慧八种道,得[草-早+别],為得所愿也。

7. 行息时為堕数,相随时為堕念,止时為堕定,观时為堕净,还时為堕意,净时為堕道,亦為堕行也。

8. 数息為四意止,相随為四意断,止為四神足念,观為五根、五力,还為七觉意,净為八行。(此即三十七道品)

六、接著说明此六事有一定的次序、数息的方法,遇到障碍如何排除,再来说明出入息。

七、说明数、相随、止、观、还、净、行六事:

1. 数:莫过十息,莫减十数等两恶。喘息长即自知;喘息短即自知;喘息动身即自知;喘息微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即自知;喘息止即自知;喘息不止即自知;喘息欢即自知;喘息不欢即自知;内心念万物已去,不可复得,喘息自知;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弃捐所思喘息自知;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放弃躯命喘息自知;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等為十六即时自知。六事再加上十息即是十六事,接著说明息,及坐、行中如何修持。佛是為了不欲痛、避乱意、用[门@下]因缘,不欲与生死会故、欲得泥洹道等四因缘所以教人数息守意。并说明念生死校计、饮食多、疲极、坐不得更罪地等四种数息使不上的障碍。

2. 相随:行善法从中得解脱,当与相随。亦谓不随五阴六入,息与意相随。

3. 止:说明為何在止在鼻头。

4. 观:观息败时,与观身体异。息见因缘生,无因缘灭也。

5. 还:还弃结即弃身七恶,净弃结即為弃意三恶。以五阴及十二因缘做观。

6. 净:诸所贪欲為不净,除去贪欲是為净。

故从息至净,是皆為观,谓观身、相随、止、观、还、净,本為无有。内意数息,外意断恶因缘,是為二意。

八、说明為何不先内外观身体,而以此六事观,并解释意相观、意观止、出息入息尽定观及内外法、法观止等。

九、觉知出入息,并说明以见观空等无為道修观。

十、说明爱欲、嗔恚、痴、戏乐、慢、疑、不受行相、受他人相、不念、他念、不满念、过精进、不及精进、惊怖、强制意、忧、匆匆、不度意行爱等十八烦恼不能成就安般守意。

十一、数息与三十七品的关係:

1. 数息為堕十二品,数息时堕四意止,息不乱时為堕四意念断,得十息有时為堕四神足。

2. 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是六事是為念三十七品经。

3. 明数息与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的关联。

十二、说明三十七道品:四意止(四念处)、四意念断(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八正道)。

十三、佛所说的十二部言教皆堕三十七品经中。

十四、四十种泥洹:三十七品经及三向。

十五、最后说明数息非泥洹、道善(出世间)世间善、内外十二事、三智、六通智等。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解题
下一篇:金光明最胜王经 解题
 大方等大集经 解题
 般舟三昧经 解题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解题
 摄大乘论 解题
 地藏经 解题
 胜鬘经 解题
 四十二章经 解题
 观无量寿经 解题
 维摩詰所说经 解题
 大毘婆沙论 解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87.仰光朝大金塔 Paying homage to the Great Golden Stupa ..[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我在家诵念《大悲咒》,是否可以?诵经礼佛时,经常打妄想,怎样才能解除?[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请以亲身经历讲述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的?[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如何面对痛苦[栏目:丹增嘉措仁波切]
 寻找可依止的善知识[栏目:宽见法师]
 泡沫的雪山[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栏目:李向平教授]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五篇 不灭虹身 第九章 中阴救度解倒悬1[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五)不善业之杀业[栏目:圣者言教]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栏目:张秉全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