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安般守意经 解题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68

经名:大安般守意经

著译者:后汉安世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又名《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安般经》、《安般守意经》、《大安般经》,后汉.安世高译,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册。从歷史的记载,安世高约在西元148年抵达洛阳,译出本经等多部经典,故本经為中国有关禪定的最早经典,经题虽為「经」,但其形式体裁则属於「论」。本经上卷著重论述安般念的修习如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等六阶段禪法的过程,下卷广释三十七道品,是一部禪定修行的指南书。本经关於数息的方法,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甚深。

「安般」為「安那般那」(anapana)之略称。「安那」(ana)為入息(吸),「般那」(pana)為出息(呼)。意译是持息及数息观,在本经明指念息不离是名為安般,即默数出入息令心随息,用息来收敛散心以达到定境。在本经安般念的修习有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等六个步骤,而此六个步骤又分為止、观两部份,就是籍著止来諦观教理而从中解脱。

此经行文的体例,与诸经异。在《阅藏知津》谓:「大似论体,谅是西域先贤依安般六行之义而造此论:或是后人书写之误,谓经文与註释不分而连书之耳。」从藏经中整理如下:

1. 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安般守意经》一卷(安录云《小安般经》)、《大安般经》一卷,均安世高译。

2. 隋.法经等撰,《眾经目录》:《大安般经》一卷、《安般守意经》一卷,均安世高译。

3. 隋.费长房撰,《歷代三宝纪》:《安般守意经》二卷(或一卷道安云《小安般》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李廓录同)

4. 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大安般守意》经二卷(道安云:《小安般》见土行僧祐李廓录)、《大安般经》一卷(道安注:见僧祐录)。

唐.明佺等撰《大周刊定眾经目录》:《安般经》一卷,《大安般守意经》一部二卷(或一卷,四十五纸,安世高译,出长房录)、大安般经一部二卷(或一卷,二十纸,安世高译,出内典录)。

5.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大安般守意经》二卷(或一卷,安公云:《小安般》,兼注解)。

从《经录》记载本经有两个底本,一為二十纸本,一為四十五纸本。前者应為安世高的原译本,即道安所说的《小安般经》;四十五纸本為注解本,即《出三藏记集》所说的《大安般经》。到了《开元释教录》,将这两个本子合而為一,或即採用注解本,并定名為《大安般守意经》,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本子。

本经為早期汉译经典中注解最多的一部,康僧会、支愍度、谢敷、支遁、道安等人都曾為之作注,但已佚失,现在保留下来的资料有康僧会、谢敷、道安為该经作注时写的序文。

本经的的地位及特色:

1. 在东汉之末就传入中国,故本经為中国有关禪定的最早经典。

2. 本经对数息观的介绍,為早期禪修典籍中较详细,因此也最受后人重视。

3. 本经蕴含佛教禪法的早期结构和运作程式,有助於中国禪法追本溯源。

4. 慧远将本经表述的三十七品经和四諦、五阴、十二因缘等基础教理系统化、清晰化,并以当时安世高所译典籍中的有神论,為三世实有的哲学论证,而创建了他的有名的神不灭论,反驳当时儒家用以排佛的神灭论。

5. 慧远突显了本经蕴含而不显著的五门禪法,為聚徒行禪提供了根据,推动禪的独立化运动。

6. 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及六妙法门等教理的渊源。

本经要义如下:

一、佛在越祇国舍羈瘦国。或有一说在遮匿迦罗国。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天,思惟如何度脱十方眾生。佛行安般守意九十天,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再行安般守意,復收意行念。

二、安般守意的十一种意涵:

1. 安為身,般為息,守意為道。守者谓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為护,护者遍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為道也。

2. 安為生,般為灭。意為因缘,守者為道也。

3. 安為数,般為相随,守意為止也。

4. 安為念道,般為解结,守意為不堕罪也。

5. 安為避罪,般為不入罪,守意為道也。

6. 安為定,般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安般守意名為御意至得无為也。

7. 安為有,般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意随道行。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意谓空也。

8. 安為本因缘,般為无所处,道人知本无所从来,意知灭无所处,是為守意也。

9. 安為清,般為净,守為无,意名為,是清净无為也。无者谓活,為者谓生。不復得苦,故為活也。

10. 安為未,般為起,已未起便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為不守,当為还,故佛為说安般守意也。

11. 安為受五阴,般為除五阴,守意為决因缘,不随[堕]身口意也。守意者,无所著為守意,有所著不為守意。何以故?意起得灭故。意不復起為道,是為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為道也。

三、安般守意有十种黠(智慧):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諦,是為十黠成,谓合三十七品经為行成也。守意譬如灯火,有两因缘:一者坏冥,二者见明。守意,一者坏痴,二者见黠也。

四、释明守意:

1. 意,意从因缘生,当缘因缘;莫著,是守意也。

2. 守意有三辈,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以生当疾灭;三者事已行,当徙后悔。计亿万劫不復作也。守与意各自异,护十方,一切觉对不犯,是為守意。

3. 觉彼无為,是為意,是守意也。

4. 守意中有四乐:一者知要乐;二者知法乐;三者為知止乐;四者為知可乐。是為四乐。法為行,得為道。

5. 守意六事,為有内外。数、随、止是為外,观、还、净是為内。随道也。念息相随,止、观、还、净,欲习意近道故。离是六事,便随世间。

五、说明六事:

1. 数息為遮意,相随為敛意,止為定意,观為离意,还為一意,净為守意。

2. 数息為地,相随為犁,止為軛,观為种,还為雨,净為行,如是六事乃随道也。

3. 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止為止罪行,观却意,不受世间為还,念断為净也。

4. 意乱当数息,意定当相随,意断当行止,得道意当观,不向五阴当还,无所有当為净也。

5. 多事当数息,少事当相随,家中意尽当行止,畏世间当观,不欲世间為还,念断為净也。

6. 何以故数息?不欲堕五阴故。何以故相随?欲知五阴故。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弃苦故。何以故為还?厌生死故。何以故為净?分别五阴不受故。便堕黠慧八种道,得[草-早+别],為得所愿也。

7. 行息时為堕数,相随时為堕念,止时為堕定,观时為堕净,还时為堕意,净时為堕道,亦為堕行也。

8. 数息為四意止,相随為四意断,止為四神足念,观為五根、五力,还為七觉意,净為八行。(此即三十七道品)

六、接著说明此六事有一定的次序、数息的方法,遇到障碍如何排除,再来说明出入息。

七、说明数、相随、止、观、还、净、行六事:

1. 数:莫过十息,莫减十数等两恶。喘息长即自知;喘息短即自知;喘息动身即自知;喘息微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即自知;喘息止即自知;喘息不止即自知;喘息欢即自知;喘息不欢即自知;内心念万物已去,不可复得,喘息自知;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弃捐所思喘息自知;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放弃躯命喘息自知;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等為十六即时自知。六事再加上十息即是十六事,接著说明息,及坐、行中如何修持。佛是為了不欲痛、避乱意、用[门@下]因缘,不欲与生死会故、欲得泥洹道等四因缘所以教人数息守意。并说明念生死校计、饮食多、疲极、坐不得更罪地等四种数息使不上的障碍。

2. 相随:行善法从中得解脱,当与相随。亦谓不随五阴六入,息与意相随。

3. 止:说明為何在止在鼻头。

4. 观:观息败时,与观身体异。息见因缘生,无因缘灭也。

5. 还:还弃结即弃身七恶,净弃结即為弃意三恶。以五阴及十二因缘做观。

6. 净:诸所贪欲為不净,除去贪欲是為净。

故从息至净,是皆為观,谓观身、相随、止、观、还、净,本為无有。内意数息,外意断恶因缘,是為二意。

八、说明為何不先内外观身体,而以此六事观,并解释意相观、意观止、出息入息尽定观及内外法、法观止等。

九、觉知出入息,并说明以见观空等无為道修观。

十、说明爱欲、嗔恚、痴、戏乐、慢、疑、不受行相、受他人相、不念、他念、不满念、过精进、不及精进、惊怖、强制意、忧、匆匆、不度意行爱等十八烦恼不能成就安般守意。

十一、数息与三十七品的关係:

1. 数息為堕十二品,数息时堕四意止,息不乱时為堕四意念断,得十息有时為堕四神足。

2. 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是六事是為念三十七品经。

3. 明数息与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的关联。

十二、说明三十七道品:四意止(四念处)、四意念断(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八正道)。

十三、佛所说的十二部言教皆堕三十七品经中。

十四、四十种泥洹:三十七品经及三向。

十五、最后说明数息非泥洹、道善(出世间)世间善、内外十二事、三智、六通智等。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解题
下一篇:金光明最胜王经 解题
 阿毗达磨俱舍论 解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解题
 观无量寿经 解题
 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 解题
 解深密经 解题
 长阿含经 解题
 大般涅槃经 解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 解题
 妙慧童女经 解题
 八大人觉经 解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又见桃花飞满天[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佛教育乐篇[栏目:教规礼仪]
 佛教经典常谈 六、华严经(渡辺照宏)[栏目:华严文集]
 感受与正知研讨会:闭幕演讲[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归于零[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六 2 不妄语的利益[栏目:宽见法师]
 昂首与低头的智慧(胡安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不要自私的学佛[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女人外遇[栏目:叮咛·圣严法师谈天下事]
 略论原始佛教和谐消费思想(谭苑芳)[栏目:其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