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阿含经 解题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27

经名:中阿含经

著译者:东晋瞿曇僧伽提婆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60卷,收录於《大正藏》第一册,经号26。

梵名Madhyamagama。此经是北方佛教所传四阿含经中之一。据《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记载,《中阿含》是佛陀為利根眾生说示诸种深义,為学问者所修习。另外根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记载:「中者,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故曰中也。」因此所谓《中阿含》就是篇幅中等的圣教集,而其主要的特色在於以僧伽比丘為重,偏重法义的阐明,是修多罗胜义的延续。

本经汉译本最初是由苻秦曇摩难提译出,共五十九卷,现今只存一些零本。目前流通本是僧伽提婆等因曇摩难提译文未能尽符原意,所以加以改译的。

在声闻乘各部派中所传的阿含经典各各不同,汉译《中阿含》属於何部所传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此经初次译本与《增一阿含》同出於有部译师曇摩难提,今本翻译时,由僧伽罗叉讲梵本,僧伽提婆汉译,这二人都是有部根据地的罽宾人,而提婆别译的《阿毗曇八犍度论》(即《发智论》),罗叉续成罗什所译的《十诵律》,也都是有部的重要典籍;且此经的结构和西藏译本止天所著的《俱舍论疏要用论》所引用的有部《中阿含》极其相似,从这几方面来看,此经可能是有部的传本。

此经全部梵本似已散佚,早年在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本断简中,仅有三经与本经中的零本相同,即(1)同於本经之第三诵《大品‧请请经》;(2)同於本经之第三诵《大品‧优婆离经》;(3)同於本经之第四诵《根本分别品‧鸚鵡经》。

在本经全部译出的前后,零本翻译很多,现存的计有七十三种。西藏大部经中,仅有相当於本经的零本五种,与南传巴利文本《中部》对勘,222经中仅有九十六经相同,而且本经所收者,篇幅或长或短,不全是适中的,所以在南传巴利文本,也有九十餘经编入他部中(据赤沼氏《对照目录》)。此外,本经中各经见於巴利文《长部》者则有9经,见於《增一部》者有七76经,见於《相应部》者有76经。

本经共有五诵,十八品,222经。即:第一诵,有五品半,64经;第二诵,有四品半,52经;第三诵,有二品半,35经;第四诵,有二品及二个半品,35经;第五诵,有三品半,36经。全经内容以叙述佛陀及诸弟子所说的教法為主,其间亦含有佛陀对弟子、异学、王者、居士等的教诫。以下则略述各品各经的大意:

初一日诵,有五品半,64经。

(一)七法品︰收录与「七」的法数有关之经典,收有10经。

(1)善法经

叙说世尊為比丘说成就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眾、知人胜如等七法,便於贤圣得欢乐处,正趣漏尽。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1经,但七知的名称略异;而别译本有支谦《七知经》,并与失译《般泥洹经》部分经意同。

(2)昼度树经

叙说世尊以三十三天昼度树自叶黄、叶落、叶还生、树生网、树如鸟喙、树开如钵,乃至树尽敷开的七段生长变化,比喻佛弟子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证阿罗汉的七段修行过程。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2经,别译本有施护《园生树经》。

(3)城喻经

叙说世尊以王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譬喻比丘得七善法:坚信、惭耻、羞愧、精进、多闻、正念、智慧、成就四禪。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4经。

(4)水喻经

世尊以常卧水中乃至住岸等七种人,譬喻世间行恶不善法乃至成就四果的七种不同层次之人。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3经,别译本有失译《咸水喻经》。

(5)木积喻经

叙说佛於游行时,见大木积洞然俱炽,而教诫诸比丘出家学道当力求精进,如此受人信施,可令诸施主得大福祐、大果报、大光明。

经意同《增一阿含‧五王品》第10经。

(6)善人往经

说七种阿那含為「七种善人所往到处及无餘涅槃」。

(7)世间福经

叙说摩訶周那请问世尊世间及出世间福,世尊為说施房舍、床座、衣、食等為七世间福;闻如来及如来弟子出游欢喜,乃至皈依、受戒,為七出世间福。得七世间及七出世间福者,其福不可限量。

经意同《增一阿含‧七日品》第7经。

(8)七日经

佛為诸比丘说一日乃至七日出时世间崩坏情况,故当观一切行无常,厌离求解脱。并说昔曾為外道所师宗之善眼大师,然所说法為不究竟,今说法方為究竟,饶益眾生。

别译本有宋法贤《萨钵多酥哩踰捺野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七日品》第1经。

(9)七车经

叙说舍梨子以七事问满慈子何故从佛修行,為戒净?為心净為见净?為疑盖净?為道非道知见净?為道跡知见净?為道跡断智净?满慈子答以乃為无餘涅槃故。又问无餘涅槃是為戒净乃至道跡断智净其中之一而施设否?答以否,然离此等则无『无餘涅槃』。满慈子并举波斯匿王七车速行之喻,以七车来比喻所问七事,而以一日换乘七车速达目的地,比喻修行须七事俱净,方达最终目的之无餘涅槃,而非仅具足一事即可到达。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10经。

(10)漏尽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七种断除有漏之法:(一)依见(得如实知见)而断。(二)依护(护诸根)而断。(三)依离(远恶友恶外道)而断。(四)依用(当受用衣服卧具等布施时之反省)而断。(五)依忍(血肉乾竭亦决心不捨精进)而断。(六)依除(除欲恚害三念)而断。(七)依思惟(七觉支之思惟)而断。并谓断有漏者,诸结已解,能以正智得究竟苦边。

经意同《增一阿含‧七日品》第6经,但《增一阿含‧七日品》说此经名為「净诸漏法」;别译本有后汉安世高《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

 

(二)业相应品:说明有关十善业与十不善业等善、恶业之果报,并指出外道对业报的种种邪见;收有10经。

(1)盐喻经

世尊以盐水、夺羊、负债三譬喻為诸比丘说随人所作业而受其报。若作不善业,且不修身、戒、心、慧,则受苦果地狱之报;作不善业,但修身、戒、心、慧,则受轻微苦果现法之报。

(2)和破经

佛闻目揵连与尼乾弟子释和破共论护身口意之比丘,是否生不善漏令至后世之事。佛為和破说比丘有不善身口意行、漏、烦热、忧慼者,后时不善身行灭,不更造新业,弃捨故业,即於现世便得究竟。佛又说:如是正心解脱,比丘便得『六善住处』。六善住处,即六根六境相对时不喜不忧,捨求无為,得正念正智。是后,和破离弃尼乾子,归依佛法僧。

(3)度经

叙说沙门梵志中有人提出一切皆因(一)宿命造(二)尊祐造(三)无因无缘等三种主张。佛斥為邪说妄见并开示自知自觉之缘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有觉者便知苦集灭道四相,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能以正智而得苦际。

(4)罗云经

佛取水器泻出而留少水以喻道少者,将少水尽泻以喻尽弃道者,将水器覆著地上用喻道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则喻道仰(空)者,以此种种喻,教诫罗云。若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惭不愧,则道性渐少至空,并以王象入阵斗譬喻之。又以人用镜观其面之净或不净,比喻人亦当如是反省,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作三业之净不净、為自或為他,而后当行则行,当捨则捨。

(5)思经

佛為诸比丘说故意作业则必受其果报,非故意作业则不一定受其果报。又业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种。圣弟子当捨身、口、意之十不善业,成就十善业,修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则必得阿那含以上之果位。

(6)伽蓝经

佛游行羇舍子伽蓝,伽蓝人闻佛盛名,多来见佛。佛為说凡夫由贪、瞋、痴三毒,因习本有,心无厌足,故作十恶业;圣弟子当离十恶,行十善,修四无量心,得四安隐住处。伽蓝人等闻佛所说,尽自归依佛法僧。

(7)伽弥尼经

佛以石、油一沉一浮之譬喻為伽弥尼天子解说行不善业者,黑有黑报,身坏命终,自然趣下,必至恶处;行十善业者,白有白报,命终之后,自然昇上,必至善处;又说八支圣道為园观、昇进、善处之道。

(8)师子经

佛為尼乾子弟子师子大臣说自己所主张的八种法:(一)不可作(身口意之恶行),(二)可作(身口意妙行),(三)断灭(恶行),(四)可憎恶(恶行),(五)法律(為断三毒故),(六)苦行(能断生死根本者),(七)不入於胎(因当

来有灭尽),(八)安隐(脱生老病死、忧慼染污故)。师子大臣遂弃尼乾子,而成為优婆塞。

可参阅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五分律》卷二十二、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四十二。

(9)尼犍经

佛為尼乾外道说明以苦行灭前世之业非解脱正道,并举出三点理由说明:(一)尼乾不知前世為有我為无我,不知前世有作恶或未作恶,现世苦尽或未尽。(二)尼乾依苦行即於现世作苦而已。因為业不可因勤、因苦行转作乐报。(三)尼乾等亦知以苦行转苦报业為乐报业,乃至转熟报业為不熟报业,是不可能的。又说尼乾有五可憎恶,如来得五称誉。

(10)波罗牢经

波罗牢伽弥尼访佛,问佛:汝知幻,岂非幻术者?佛以善巧譬喻驳斥之,復以譬喻為伽弥尼解答『现世行十恶,是否即於现世受报?』以及『六师外道中,有四论师说法不一,究竟何者為真实?』等问题。最后佛為其开示远离之法,依此可得正念,可得一心,便於现世断疑。并说虽四论师之异说,亦能明辨其是非,且进入解脱之道。

 

(三)舍梨子相应品:记叙智慧第一的舍梨子说法教化的事蹟;收11经。

(1)等心经

舍梨子為诸比丘分别内结、外结,等心天以此告诉佛,佛於眾中讚之。

(2)成就戒经

尊者舍梨子為诸比丘说若有比丘成就戒、定、慧者,则可於现世出入想知灭定。若於现世不得究竟智,则身坏命终,亦可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灭定。佛於眾中说舍梨子已成就五法,眾人应共爱敬尊重。

(3)智经

舍梨子答黑齿比丘之问,黑齿白佛,佛设种种问。舍梨子一一善答,得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等义,佛讚许之。

(4)师子吼经

尊者舍梨子因一比丘诬以轻慢他而后欲出外游行,乃以截角牛、截两手之旃陀罗子、地、水、火、风、扫帚、哺旃尼、处处裂破之膏瓶、自喜年少颈繫死尸等十喻,解说自己对自身有反省云何轻慢一梵行比丘而欲游化人间。

经意同《增一阿含‧六重品》第6经。

(5)水喻经

舍梨子告诸比丘五除恼法,谓於他人身口意之净与不净,慧者见之皆莫生恼。并以粪扫衣、草覆之深水池、牛跡水、旷野病人及好池水五譬喻之。

(6)瞿尼师经

瞿尼师比丘在无事室调笑憍扰,心如獼猴,尊者舍梨子為诸比丘说无事比丘当学:(一)敬重而随顺观,(二)不调笑及不躁扰,(三)不谈卑劣的言论,(四)不憍傲而少言说,(五)护持诸根,(六)食知止足而不贪,(七)精进而不懈怠,(八)学正念及正智,(九)知时而行乞食,(十)善择坐位,(一一)共论律阿毘曇,(一二)共论寂静解脱,离色至无色定,(一三)共论漏尽智通。此不独无事比丘行於无事,应学如是法,人间比丘更应如此。

(7)梵志陀然经

尊者舍梨子在舍卫国时,闻旧友梵志陀然在王舍城怠於道业,耽於邪恶,乃往詰问,并告以為父母或為他人而行作恶,不能脱离堕地狱之苦,应当如法、如业、如功德钱财,行福业,不作恶业。陀然遂自归三宝成為优婆塞,其后,陀然病篤,尊者闻之,驰赴慰问。尊者察觉陀然憧憬梵天之心,乃為说『四梵室』至梵天共住之道。陀然修习后,命终得生梵天。

(8)教化病经

舍卫国给孤独长者於病危篤时,请尊者舍梨子说法。舍梨子乃前往慰问,并言长者既因上信、善戒乃至正智十法得须陀洹果,应更进一步求证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於是长者病得痊癒,十分欢喜,自说归依佛之由来,与建造祇园精舍之经过,并供养尊者舍梨子。

经意同《增一阿含‧非常品》第8经。

(9)大拘絺那经

尊者舍梨子问尊者大拘絺罗得正见、入正法的方法。大拘絺罗以知不善、不善根、善、善根,以及知食、漏、苦、老死、生、有、受(取)、爱、觉、更乐(触)、六处、名色、识、行等四諦之比丘,得成就正见,得入正法回答。

经意同《杂阿含》第344经。

(10)象跡喻经

尊者舍梨子為诸比丘说一切无量善法,均摄於四聚諦中,以四圣諦為一切法中最為第一,犹如诸兽之跡,象跡為最第一。其中又说苦圣諦有四苦八苦,并广说五盛阴苦之所以,即一切法為四大假和合,四大各含内外二种。一切法即由此内外四大随因缘和合而成就者。如是观之,则能堪耐诸困苦。后復言当住四无量心,离一切有、受欲,见一切因缘所生法,厌离五盛阴,以至得解脱。

(11)分别圣諦经

佛称讚舍梨子、目揵连二尊者,言舍梨子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揵连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又尊者舍梨子循佛言教,对比丘广说四圣諦之义。就苦圣諦而说八苦;就苦集諦而说爱染执著為苦之因;又言断爱染执著,离欲可灭苦,明示苦灭諦;并说正见乃至正定之八支圣道以詮示道諦。比丘闻之,皆欢喜奉行。

经意同《增一阿含‧四意断品》第1经,亦可参阅安世高《佛说四諦经》、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卷六。

(四)未曾有法品︰讚叹佛、法、僧三宝之希有殊胜功德,使闻者得净信。收10经。

(1)未曾有法经

尊者阿难讚叹佛自初发心(在迦叶佛时)、托胎、诞生、出家、成道,直至教化,一生中所出现的二十三种未曾有而不可思议之事;佛更教阿难要受持『如来知生住灭智』之未曾有法。

(2)侍者经

叙说阿难為世尊侍者之事。依据印顺长老之研究,乃集数部份而成:(一)经首至『……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止,是初立阿难為侍者。(二)自『尊者阿难作是说……』至『……阿难未曾有法』止,為阿难自说。(三)自『復次,一时,尊者舍梨子……』至『……阿难未曾有法』止,為舍梨子问阿难。(四)自『復次,一时,世尊游王舍城……』至『……阿难未曾有法』止,為师子卧法说。(五)自『復次,一时,世尊游拘尸那竭……』至『……阿难比丘自默然住』止,為佛般涅槃时说。(六)自『復次,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至经末,為佛般涅槃以后之事。

(3)薄拘罗经

叙说一异学问尊者薄拘罗八十年来是否行欲事,薄拘罗遂為说出家学道八十年间的净行。

(4)阿脩罗经

叙说婆罗逻阿修罗王向佛说大海的八未曾有法,佛亦為说正法、律中的八未曾有法。比较如下:(一)大海渐广渐深;正法、律渐修渐学。(二)大海不失潮时;正法、律中四眾弟子不犯戒。(三)大海甚深极广;正法、律亦然。(四)大海水咸同一味;正法、律中无欲為味,觉、息、道味等同一味。(五)大海有无量珍宝;正法、律有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之珍宝。(六)大海為大神所居;正法、律為四向四果圣者所居。(七)大海不受死尸;正法律中圣眾清净,不容不精进,非沙门、梵行者。(八)大海受五河之水而无差别;四姓入正法中亦无差别,同為沙门释子。之后,婆罗逻阿修罗王讚叹如来八法,并自归依佛法僧。

经意同《增一阿含‧八难品》第4经。

(5)地动经

佛因居金刚国时有大地震,而為说大地震动之三种因缘:(一)空中大风起,风起则水扰,水扰则地动。(二)有如意足神通比丘与护比丘天於地作小想,於水作无量想,则地随其所欲之意而扰动。(三)如来於三月后入般涅槃,故地动。又记叙如来化身為诸天说法之不可思议事。

经意同《增一阿含‧八难品》第5经。

(6)瞻波经

叙说在十五日布萨之时,佛於会中知有不净比丘在座,故虽三请而不说波罗提木叉。尊者大目揵连乃逐出该比丘,然后请佛说戒。佛以大海八德為喻而说法。

经意同《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2经,别译本有西晋法炬《佛说恒水经》、《法海经》、后秦鳩摩罗什《佛说海八德经》,亦可参阅《五分律》卷二十八。

(7)郁伽长者经上

叙说耽酒娱乐的郁伽长者见佛威容而醉醒,遂往闻法而得法眼,成為优婆塞。返家后,令诸夫人各随己意,任其去留。长者归佛后,坚守五戒,积诸福业,成就八种未曾有法。

(8)郁伽长者经下

叙说佛般涅槃后不久,郁伽长者常设大布施,后於海中没失载满货物的船舶,阿难乃从长老上尊比丘之意,往劝郁伽长者勿復布施,长者则告以不厌财尽,只望愿满如转轮王愿。其后,并叙自己所得之奇特之法。

(9)手长者经上

叙说手长者以惠施、爱言、利行、同事四事摄受大眾。一日,闻佛说法,还家静坐,成就四无量心。三十三天称叹长者,毘沙门天王因此往告长者,手长者则默然守定。佛在比丘眾中称叹其七未曾有法,后有一比丘往诣长者,告知佛对他的称叹且為说法。比丘归返告知佛,佛又称手长者『无求无欲』之第八未曾有法。

(10)手长者经下

佛讚叹手长者具足少欲、信、惭、愧、精进、念、定、慧之八未曾有法。

(五)习相应品︰叙述以持戒令人不悔為始,乃至具正念、正智、惭愧等善清净法而展转得从贪、瞋、痴解脱,趋向涅槃等诸法的因缘;收16经。

(1)何义经

佛為阿难说持戒者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乃至得解脱,如是此戒趣至彼岸。

(2)不思经

叙说人不可但求无悔而不持戒,当持戒便得无悔乃至得解脱。

(3)念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护诸根、护戒、不悔乃至解脱涅槃,是基於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则不得成就。

(4)惭愧经上

世尊為诸比丘说正念正智是依正思惟,正思惟依信,信依爱敬,爱敬依惭愧。无惭愧者,即害爱敬、信乃至害解脱、涅槃。

(5)惭愧经下

尊者舍梨子以树作譬喻,广说具惭愧心乃至涅槃之理。

(6)戒经上

世尊為诸比丘说犯戒之害处与持戒之利益。

(7)戒经下

舍梨子以树作譬喻,為诸比丘说犯戒之害处与持戒之利益。

经意同《杂阿含经》第495经。

(8)恭敬经上

世尊為诸比丘说恭敬及善观能具威仪、具学法、具戒定慧乃至涅槃。

(9)恭敬经下

世尊為诸比丘说恭敬及善观能具威仪、具学法、具护诸根乃至具涅槃。

(10)本际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迷惑之本是以『有爱』為因,以无明為缘。无明则由五盖乃至亲近恶知识,以恶人為缘而来。又言圣者之所以明、解脱,即缘於七觉支;七觉支则由四念处乃至亲近善知识,以善人為缘而来。

别译本有后汉安世高《佛说本相猗致经》、失译《佛说缘本致经》。

(11)食经上

大意同《本际经》,并言大海以大河為食乃至雨為食之喻。

(12)食经下

同上经,而譬喻稍略。

(13)尽智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如实知见四圣諦如真,便得漏尽。而尽智以解脱為习乃至不悔;以护戒為习,护戒又以护根為习;如是正念正智、正思惟、信、观法忍、翫诵法、受持法、观法义、耳界、闻善法、往诣、奉事善知识,展转為习。

可参阅东晋瞿曇僧伽提婆《何义经》、《不思经》、《念经》。

(14)涅槃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涅槃以解脱為习,乃至正信以苦為习,行以无明為习;遍观十二因缘而得涅槃。

(15)弥醯经

尊者弥醯侍佛,后辞佛往[木*柰]林静处修行,反起三恶念。佛知其心解脱未熟故,因此為说五习法:(一)善知识与善知识相交,(二)受持学戒,(三)谈论戒定慧等法义,(四)常行精进,(五)修智慧善观。其间,皆当与善知识俱,而修恶露、慈、息出息入、无常想等四法。

(16)即為比丘说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法,大意同前经。

(六)王相应品︰叙说佛陀的本生及佛世时佛陀為大国王说法等事;收14经(品上七经)。

(1)七宝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转轮王出世,则有七宝出於世间;如是如来出世,亦有七觉支宝出於世间。

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7经,别译本有宋施护《佛说轮王七宝经》,亦可参考《杂阿含经》第721经。

(2)三十二相经

叙说具足三十二相者,在家可為转轮王,出家则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并详述三十二相。

(3)四洲经

佛為阿难说前生為顶生王作转轮王时,统领四洲,更随其意念而入三十三天法堂,与天帝释各坐半座,然意犹不足,欲驱帝释而夺其半座,作天人王,此念适发即堕下界,失如意足神通而命终。此因欲望无穷,不能知足所致。

经意同《增一阿含‧安般品》第6经,别译本有西晋法炬《佛说顶生王故事经》、北凉曇无讖《佛说文陀竭王经》。

(4)牛粪喻经

佛為一比丘说五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并以前生為剎利顶生王时所拥有之七宝,今无一存之,乃色无常、苦、变易之法所致譬喻之。

经意同《杂阿含》第164经。

(5)频鞞娑罗王迎佛经

摩竭国频鞞娑逻王闻佛声名,往诣佛所。见佛身旁有极受人崇敬之鬱毘逻迦叶在座,而怀疑二人何者為师。佛知王意,於是请迦叶说明归佛因缘,王及随行眾人始知佛之威德如此,佛并為王说五蕴之生灭无常法。王闻法后,即生法眼净,归依佛而成為优婆塞。

经意同《杂阿含经》第1074经、《别译杂阿含》第13经,别译本有刘宋法贤《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亦可参考《十诵律》卷二十四、吴支谦《撰集百缘经‧频婆娑罗王请佛缘》。

(6)鞞婆丽陵耆经

佛為阿难谈及昔日為大长者之子,名优多罗摩纳,有一善友名难提波罗陶师,在家修梵行,行十善业而不懈怠。优多罗摩纳从其友之劝往见迦叶如来,且自求於如来座下出家。其后,迦叶如来教化迦私国王颊鞞时,王欲设大供养,如来再三不允并称叹难提波罗陶师之梵行,王始知国土内有比自己更具供养心之殊胜善人。

(7)天使经

佛以净天眼出过於人,能随眾生所作善、恶业,而知此眾生之生、死时乃至上天、堕地狱。若有眾生生於人间,多造恶业,不畏后世罪,身坏命终生阎王境界受苦,阎王则以生、老、病、死、治罪五事名五天使来詰责罪人。其后,并叙述受苦眾生入东西南北四门大地狱,往来峰巖、粪屎、铁鍱林、铁剑树林、灰河等处,无量百千岁受极重苦。

与东晋竺曇无兰《铁城泥犁经》、刘宋慧简《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同本,亦可参考《增一阿含‧善聚品》第4经、东晋竺曇无兰《泥犁经》、东晋竺曇无兰《五苦章句经》。

第二一日诵,名小土城,有四品半,52经。

(六)王相应品:佛陀為弟子说往昔本事及為弥勒授记当来成佛等事;品下七经。

(8)乌鸟喻经

佛以一梵志与獭兽、乌鸟等问答為喻,劝比丘当护身口意之清净,住无事中,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

(9)说本经

尊者阿那律陀往昔於波罗奈国饥饉之时,曾布施辟支佛一钵食,因而受大福报。佛陀则為说往昔有阿夷哆尊者谓自己可得成為转轮王,佛訶责之;未来有弥勒如来之出世,弥勒尊者即谓自己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佛嘉许之,并令阿难取金缕织成之衣予之;其时,魔王欲嬈乱佛及诸弟子,未能得逞。

别译本有失译《佛说古来世时经》。

(10)大天奈林经

佛在弥萨罗之大天奈林中,為尊者阿难说佛昔日由子至孙,从孙至孙,乃至展转八万四千代為转轮王,皆因见头生白髮而出家,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居於大天奈林中。其最后王名尼弥,广行戒善,為三十三天所讚叹,且被帝释请至天上。佛最后并嘱阿难转相继法,莫令佛种断绝。

经意同《增一阿含‧礼三宝品》第4经,亦可参考吴康僧会《六度集经‧摩调王经》、 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道利品》。

(11)大善见王经

佛欲在拘尸城之娑罗双树间入涅槃,尊者阿难不解佛陀选此偏僻小城作為涅槃地的缘由,佛乃為说过去世為城主大善见王,依法治国,慈愍及於昆虫,修净妙之行,离断一切欲,得四禪,住四无量心,命终后生於梵天。以拘尸城為如来因缘之地,於其中间六反為转轮王捨身,今第七如来,择此地為捨最后身、最后形之地。

可参阅)《长阿含‧游行经》、西晋白法祖《佛般泥洹经》卷下、失译《般泥洹经》、东晋法显《大般涅槃经》、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七。

(12)三十喻经

叙说佛於布萨之日,见比丘眾静坐寂默无声,颇感欢喜,因说王及大臣具有之三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捨恶行善之三十德。

(13)转轮王经

佛為诸比丘说以转轮王相继之法统领天下者,人民富盛,謳歌泰平。但一朝误法,则杀生、妄语、邪淫相踵而至,人寿转减,形色转恶。所谓相继之法,即设法斋、行布施、听闻上尊名德沙门梵志之法以作為治国法则,此乃转轮王之自境界。佛又為诸比丘说应以四念处為自境界,如意足為寿,戒為色,禪為乐,自作证成就游為力。

可参阅《长阿含‧转轮圣王修行经》。

(14)蜱肆经

叙说鳩摩罗迦叶答蜱肆王问不可否认『有后世有眾生』之说。王一一举出反证,意欲指摘其為妄说,但迦叶皆以巧妙之喻驳服之。王又怕他人闻后,对己生轻侮心,因此仍固执己见。迦叶復以种种譬喻劝王捨去邪见,捨欲、恚、怖、痴,以免自受无量之恶。其后王信服,自皈三宝,并遵从迦叶劝告而行布施,但以不能至心布施故,命终后仅生於四天王的榵树林空宫殿中。

别译本有宋法贤《大正句王经》,亦可参阅《长阿含‧弊宿经》。

(七)长寿王品︰以第一经长寿王本起為品名,辑录有关忍、戒、定、慧、解脱、灭睡眠等修学法门,说修行不杀、行慈、八大人念等法而得生天种种光明殊胜,;收15经。

(1)长寿王本起经

佛见拘舍弥比丘等斗諍事而劝戒比丘唯忍能止諍,并说长寿王与长生童子行彻底忍辱行之事。又记叙佛至护寺林,转往般那蔓闍寺林中,為阿那律陀等三尊者述说疑患乃至不观色患等十一患即是失定、光明之因,必修三定乃至广无量定,精勤修道品,始能得阿罗汉。

可参阅《增一阿含‧高幢品》第8经、吴康僧会《六度集经》第10经、失译《长寿王经》、《四分律》卷四十三、《五分律》卷二十四。

(2)天经

佛為诸比丘说在其未成就正觉之前,曾依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得生光明而见形色,及与彼天共集会相慰劳,乃至知曾否生此天等八事。

(3)八念经

尊者阿那律陀於坐中作是七念:道从无欲、知足、远离、精勤、正念、定意及智慧得。世尊获知后,入如其像定而往讚之,并為说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之第八大人之念:后并集合比丘详说此大人八念。

别译本有后汉支曜《佛说阿那律八念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八难品》第6经。

(4)净不动道经

佛毁呰一切欲、色、欲想、色想。以欲為无常、虚偽、妄言,為魔饵,為生无量恶不善法之本。若能善观,则能净不动、净无所有处想、净无想处而次第升进,以至於『捨』我、我所之本有。若又执著此『捨』者,则不得般涅槃(因法执);如果不乐、不住、不著此捨,则必得般涅槃。

(5)郁伽支罗经

佛游郁伽支罗,在恒水池岸,為一比丘说四念处应与三定、四共俱定并修,亦当善修习四无量心,则必可得果证。

可参阅《杂阿含》第610经。

(6)娑鸡帝三族姓子经

佛為阿那律陀、难提、金毘罗三位年少新学比丘说离欲法。又言如来住於无事处山林树下,乃為自现法乐居及為慈愍后生人得以效法之缘故。又如来记说弟子命终时生於何处,亦為清信男女得生信爱喜悦而效法,并举四眾弟子為例。

(7)梵天请佛经

叙说一梵天起邪见,执著於梵天界之有、常、不变。佛虽為说无常、变易之理,梵天仍不捨邪见,视佛应随其所使,佛又破其邪见。梵天以神通与佛较量,梵天不敌。时魔波旬恐惧减少魔眷属而请佛勿教化弟子,佛斥退之。

(8)有胜天经

仙餘财主问尊者阿那律陀有关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差别。尊者答以在一树一林乃至在二、三国修行而得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者,為大心解脱;在无事处成就四无量心所得者,為无量心解脱。并说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三种天,随沙门、梵志心的差别,其修行程度不同,果报亦随之有别。

(9)迦絺那经

佛因知尊者阿那律陀的道业殊胜,而自动与八百比丘共為阿那律陀作三衣,并命尊者说迦絺那法;阿那律陀依次说明自己发心出家、离十恶、修十善乃至解脱,得六神通的经过,佛颇称讚之。

(10)念身经

佛為诸比丘说十八念身法,说明有念身者,善法尽在其中,不為魔波旬伺机所乘;反之,则為魔波旬所乘。又讚说念身的十八功德。

(11)支离弥梨经

质多罗象子比丘不待其他比丘说法完,就竞说己见,又不以恭敬、善观问诸上尊长老比丘,故尊者大拘絺罗詰责之。然其诸亲朋友则為象子比丘多所迴护,大拘絺罗尊者乃為其亲友说种种退失法喻。其后,象子比丘果真捨戒罢道。

(12)长老上尊睡眠经

佛以目揵连曾於独处时睡眠,故為 说灭除睡眠之法,并教以莫计床乐眠卧安快等事。其次,说比丘之修行事,当观无常、兴衰等而得至究竟。

别译本有西晋竺法护《佛说离睡经》。

(13)无剌经

佛游鞞舍离时,鞞舍离之人高声唱传,往诣佛所,供养礼事。时有居於附近之诸名德长老比丘知禪以声為障碍,故避至牛角娑罗林。佛讚叹之,遂说持戒、护诸根乃至四禪、四无色定的障碍,并言漏尽阿罗汉对欲、恚、愚痴三障碍,已断已离灭不復生。

(14)真人经

叙说有真人法与不真人法。不真人法者,即自夸豪贵、端正、才辩、诵经、持律、学论、服法衣、乞食、远离乃至得四禪、四无色定而贱他者。真人之法,虽然同样修学,得无量功德,得恭敬供养,而不自贵贱他。

别译本有后汉安世高《佛说是法非法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安般品》第8经。

(15)说处经

佛為阿难说明教诲年少比丘的方便法门,即五阴、六内处、六外处,乃至七觉支、八支圣道等的修行法,其后更為说顶法及顶法退。

可参阅《杂阿含》第326-334经。

(八)秽品︰以第一经秽品经為名,说种种障碍涅槃清净的污秽法及转净法;收有10经。

(1)秽品经

尊者舍梨子為诸比丘分别四种人:(一)内有秽而不自知,(二)内有秽而自知,(三)内无秽而不自知,(四)内无秽而自知。其中(一)(三)二种為下贱之人,(二)(四)為最胜之人。因前者无自觉之心,不起『捨不善』以修善之心;后者有自觉,增修善,断尽恶意;并為说秽之种种喻。

经意同《增一阿含‧四諦品》第6经,别译本有法炬《佛说求欲经》。

(2)求法经

佛為诸比丘说当行求法,莫行求饮食。又说上中下弟子随师不随师之功过,舍梨子因此广说三可毁三可称法,并说可得涅槃之中道。

可参阅《增一阿含‧惭愧品》第3经。

(3)比丘请经

大目揵连為诸比丘说应请诸尊教我、訶我,莫难於我。并说成就戾语法与成就善语法者之过失、功德,且以照镜為喻。

别译本有竺法护《佛说受岁经》。

(4)知法经

周那為诸比丘说知法与不知法者,并以富人称贫及贫人称富譬喻之。

(5)周那问见经

佛為周那说渐损法、发心法、对法、昇上法、涅槃法。

(6)青白莲华喻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有法从身灭,有法从口灭,有法但从慧见灭,能修身、戒、心、慧,犹如莲华水生水长,出水上而不著水。

(7)水净梵志经

世尊因水净梵志而為诸比丘说有二十一秽污於心者,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不秽污於心,则必至善处,生於天上。并為梵志说以善法净洗之偈,梵志闻后,有所解而心大欢喜,并终身自归。

别译本有失译《佛说梵志计水净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利养品》第5经、《别译杂阿含》第90经、《杂阿含》第1185经。

(8)黑比丘经

世尊因黑比丘喜斗諍而為说不可爱及可爱法,并说恶马、良马喻。

(9)住法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於善法有退、有住、有增,须自观知善、不善法,而求断、求增,如救头燃。

(10)无经

舍梨子為诸比丘说净法衰退及转增之由,并述断恶修善如救头燃之喻。

(九)因品︰以大因经為首,阐发甚深缘起义,餘经分别说四念处、欲贪之过患及出离,又分别种种果报的因缘;收有10经。

(1)大因经

佛為阿难广明缘起甚深,又明七识住及二处。於此知如真者,名慧解脱;兼修八解脱者,名俱解脱。

经意同《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别译本有施护《佛说大生义经》,亦可参阅安世高《人本欲生经》。

(2)念处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三世诸佛皆断五盖,住四念处,修七觉支而得无上正尽觉,并广明四念处。

经意同《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1经。

(3)苦阴经上

因异学亦言知断欲、断色、断觉,比丘以此白佛。佛乃為诸比丘分别欲色觉之味、患、出要。

经意同《增一阿含‧三宝品》第9经,别译本有失译《佛说苦阴经》。

(4)苦阴经下

释摩訶男生染、恚、痴法。佛為说欲味、欲患。若知如真,不為所覆,便得无上息。

经意同《增一阿含‧莫畏品》第1经,别译本有法炬《佛说苦阴因事经》、支谦《释摩男本四子经》。

(5)增上心经

佛為比丘说欲得增上心者,常数数念於五相:一念相善相应,二观念恶患,三不念念,四以思行渐减念,五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6)念经

世尊為诸比丘分别诸念作二分:欲、恚、害念作一分;无欲、无恚、无害念作一分。若生欲、恚、害念,须不受断除吐;若生无欲、无恚、无害念,须速修习广布。次应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向法次法,乃至证四禪,断诸漏。

(7)师子吼经

叙述因有信尊师、信法、信戒德具足、爱敬同道等四法,故有四种沙门果。又教欲达究竟者,应离欲、恚、痴、爱、受、无慧、憎、諍、二见而得慧。断四受(四取)者,当先除去无明。明已生者。不復更受(取),不恐怖,断因缘,必般涅槃。

(8)优曇婆逻经

实意居士诣异学园,异学欲以一论灭瞿曇。佛乃至其园,為说苦行秽不秽法及正解脱法。异学屈服,但以魔力所持,无人发心随佛修行梵行。

可参考《长阿含‧散陀那经》、施护《佛说尼拘陀梵志经》。

(9)愿经

因一比丘心愿佛与慰劳、共语、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禪,成就观行於空静处,佛乃為诸比丘广说比丘所应愿之事。

(10)想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若於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等,一切悉知: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彼不计一切即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与竺法护《佛说乐想经》同本。

(十)林品︰叙说佛陀於各林间為第子所说法。第一、二经皆名林经,佛為弟子说依一林住,所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由得正念以至定心、解脱、漏尽,应善自观心,增长善法等教诫,以至第十经為瞿曇弥经,佛為尼眾说八敬法;收有10经。

(1)林经上

佛為比丘分别四种所住林:一若不得正念,虽不缺四事供养,则不应住。二或可得正念,然乏四事供养,亦不应去。三若正念、四事俱不可得,应捨此林。四若正念、四事俱可得,应尽命住。

(2)林经下

与上经大意相同,為强调沙门之义。

(3)自观心经上

叙说比丘当善自观心,观己是否得内止,得最上慧观法,当更求漏尽智通作证。若畜衣等四资具或狎习一切人而增长善法者,得畜衣等或狎习一切人;不然则不得畜积、狎习。又当分辨可习法与不可习法,以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

(4)自观心经下

叙说比丘当善自观心,若多行增伺、瞋恚心、睡眠缠、行掉贡高、疑惑、身諍、秽污心、不信、懈怠、无念、无定、恶慧者,则宜速求方便,学极精进,灭此恶不善法。若无此恶不善法,则可更求漏尽智通作证。

(5)梵行经

知漏、知漏因、知报、知胜如、知尽、知灭道,如是觉、想、欲、业、苦,一一知因乃至知道,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苦。

别译本有安世高《佛说漏分布经》。

(6)阿奴波经

佛告诉阿难他以他心智见提和达哆入地狱,又為说大人根智及善知六种人,并劝人勤加精进。

别译本有竺曇无兰《佛说阿耨风经》。

(7)诸法本经

叙述世尊教导诸比丘,,对於异学所问一切诸法「本、和、来、有、上主、前、上、真、讫」的问题,应答以「欲、更乐、觉、思想、念、定、慧、解脱、涅槃」。又教示出家学道欲得苦边者,当习「学道心、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恶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等,如此可得知世间之习、灭、味、患、出要如真。

别译本有支谦《诸法本经》。

(8)优陀罗经

以优陀罗不知痈本,虽生非非想处,还堕狸中為例,劝比丘应知身為痈,爱為痈本,六更触处為一切漏。

(9)蜜丸喻经

先為执杖释说宗本法,执杖不是不非而去。次為比丘略说,即入室坐。诸比丘转问大迦旃延,迦旃延為其广说,然后诸比丘白佛,佛為印可。最后阿难问名,佛说此法為蜜丸喻。

经意同《增一阿含‧七日品》第10经。

(10)瞿曇弥经

叙述世尊姨母大爱三度请求出家,世尊三止之,后因阿难代為请求,世尊乃為说「八尊师法」。又言因女人出家,遂令当住千年之正法减五百年,又言女人不得行五事。

别译本有慧简《瞿曇弥记果经》,亦可参阅《四分律》卷四十八、《五分律》卷二十九。

第三一日诵,名念,有二品,35经。

(十一)大品︰此品特色為每经皆附说偈颂,乃集眾多佛陀教法。柔软经是说佛陀未出家前宫中生活,龙象经则喻佛陀為龙中龙,以至最后「喻经」是佛陀告诉诸弟子无量善法可得,皆以不放逸為本;收有25经。

(1)柔软经

世尊自述出家以前,在其父王处过著柔软的生活,后為求离欲离恶之法,遂成就初禪,觉悟生老病死之实相,又觉悟无怖於欲,得无有想,行净梵行。

(2)龙象经

叙述眾人以波斯匿王有名為「念」之龙象,為大龙王,世尊為乌陀夷说不以身口意害者為龙,乌陀夷遂於世尊前作龙相应颂讚嘆世尊。

(3)说处经

先述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世之三说处,若一心闻法而闻一法、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便得正定,达心解脱。其次说相应於一向论、分别论、詰论、止论等四处而答者,可以共说及共论。又若住於处非处、所知、说喻、道跡者,则可得共论;否则,则不可共论。最后又举说义、说事必要的种种条件。

长寿王品亦有说处经,但经意不同。

(4)说无常经

说观五蕴无常、苦、非神,修习七道品、正思正念,可得漏心解脱;又说此世中阿罗和為最胜最尊。

(5)请请经

叙说舍梨子因闻世尊於十五日(自恣日)告诉诸比丘:「我是梵志,得灭讫后,无上医王。我今受身,最是后边,汝等辈是我真子。」而问世尊是否嫌他及五百比丘身口意行?世尊答以不嫌,舍梨子又问比丘中得解脱者之数,世尊答以五百比丘中,九十為三明达,九十為俱解脱,餘者為慧解脱。

经意同《杂阿含经》第1212经、法贤《佛说解夏经》,亦可参阅《别译杂阿含经》第228经、《增一阿含‧善聚品》第5经、竺曇无兰《新岁经》、竺法护《受新岁经》。

(6)瞻波经

世尊游瞻波时,於十五日欲说从解脱,以眾中有不净者在,而默然坐至初夜、中夜、天明。目犍连乃入如其像定,以他心智看出不净比丘,而摈弃於会外。世尊於是以喻说非沙门行者当摈弃之,并以颂言清净共清净,常当共和合。

别译本有法炬《瞻婆比丘经》。

(7)沙门二十亿经

二十亿比丘宴坐思惟,观自心不得解脱,欲捨戒罢道归家,以行佈施求福业。佛為说弹琴喻,教示学道不可过急与过缓,当分别此时,观察此相,莫得放逸。二十亿闻佛所说,善受善持,遂成就阿罗汉果,而至佛前善说所证之义。

经意同《杂阿含经》第254经、《增一阿含‧地主品》第3经。亦可参阅《四分律》卷三十九、《五分律》卷二十一。

(8)八难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人行梵行时,有八难八非时,并说一不难与一是时。

经意同《增一阿含‧八难品》第1经。

(9)贫穷经

叙说有欲而贫穷者為大苦,因為贫穷而举贷,就会被增长利息,财主屡次前往求索所恼,,故最大苦。若人无有信、戒、闻、施、慧,纵然多金银财宝,因无有力势法财,故亦贫穷,於圣法中称為不善贫穷。若於身、口、意造三恶业,则犹如贫而举债,必堕三涂苦。

(10)行欲经

举十例说明世间行欲人有非法、如法、法与非法并用以求财等三种人,对所得财物的处理方式,并指出最下、最上、最妙的行欲人。

别译本有西晋法炬《佛说伏婬经》。

(11)福田经

世尊為给孤独居士说世间有二种福田人,即学人与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可参阅《杂阿含经》第992经。

(12)优婆塞经

叙说优婆塞善护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证果。

(13)怨家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乃由男女辈瞋恚时来。即不欲怨家有好色、安眠、大利、朋友、称誉、大富、生天等七事。世尊并以偈颂道出瞋之為害及无恚之功德。

(14)教曇弥经

曇弥尊者因凶暴急弊,极為粗恶,故被生地的优婆塞所逐。於是曇弥乃问佛陀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何以被逐?世尊為他说树神喻,教示沙门当住沙门法。

(15)降魔经

魔王化作细形进入大目揵连腹中,大目揵连於入定中观知,魔惧而自出,尊者因此以本生谭告诉魔王,魔波旬闻后心悸恐怖,即於彼处没。

别译本有失译《佛说魔嬈乱经》、支谦《弊魔试目连经》。

(16)赖吒和罗经

赖吒和罗居士之子受佛法感动,请父母允许其出家,父母不允,就绝饮食伏地不起,於是父母许其出家。赖吒和罗出家后精进努力,成為阿罗汉。后还家乞食,父母欲以金钱、妻子使其破戒,反被赖吒和罗说服,并对拘牢婆王叙说此世无护无可依恃、此世一切趣向老法、此世无常要当捨去、此世无满无有厌足為爱走使四事。

别译本有支谦《佛说赖吒和罗经》、法贤《佛说护国经》。

(17)优婆离经

长苦行尼揵因佛问:「施设几行,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而答以身口意三罚中身罚最重,世尊则立意业為最重。优婆离居士从尼揵处闻此说后,欲来难佛,反為世尊所教化,后拒不让诸尼揵入门。

(18)释问经

天王释先遣五结乐子以琴歌见佛,次来问法,佛為说:因思有念,因念有欲,因欲有爱、不爱,因爱、不爱有慳、嫉二结,致生大苦阴。并為说八正道、断三法、修三法、护六根等。天王释闻佛开示,见法得法,并证初果。

经意同《长阿含‧释提桓因问经》,别译本有法贤《佛说帝释所问经》,亦可参阅吉迦夜共曇曜译《杂宝藏经》卷六。

(19)善生经

善生遵守其父遗言,恭敬、供养、礼事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世尊见之,為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四业及其原因,与欲、恚、怖、痴四事,并示以六非道、六灾患、四不亲而似亲、四种善亲等法,最后并為说以圣法、律中礼拜六方之意义。

经意同支法度《佛说善生子经》,亦可参阅《长阿含‧善生经》、安世高《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20)商人求财经

叙说若有人不信佛所说正法、律,彼人必被害,犹如商人為罗剎所食。若有人信佛所说正法、律,则彼人必得安度,犹如商人乘馲马王安稳得度。世尊所谓正法、律者,即指观六根、六境、五阴、六大等為非我。

可参阅《增一阿含‧马王品》第1经。

(21)世间经

叙说世尊自断世间集,证世间灭,修世间道。若有一切尽普正者,由世尊知见所觉得。因為世尊一切言说应对,是真諦不虚,不离於如,亦非颠倒,真諦审实,故世尊在眾有所讲说,谓师子吼。

(22)福经

佛為诸比丘说褔报妙善多所饶益,并自述其往昔长夜作褔、长夜受报之本生谭。最后以布施、调御、守护三业得三业果报。

可参阅《杂阿含》第264经。

(23)息止道经

叙说年少比丘开始习戒,应常观想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锁相,以除欲恚之病。

(24)至边经

叙说欲尽苦边而甘行乞食,然復不修沙门法行,则彼愚痴人失欲乐,復失沙门义,俱忘失二边。

可参阅《杂阿含》第272经、玄奘《本事经》卷四。

(25)喻经

叙说无量善法以不放逸為根本,又说诸善法中,不放逸最為第一,如沉香、如须弥山王、如转轮王乃至如如来。行者若能雄猛观诸不放逸法,慧者必能得解脱。

可参阅《杂阿含》第1239经、《别译杂阿含》第66经、玄奘《本事经》卷一。

(十二)梵志品︰佛陀為外道、异学梵志、婆罗门等说四姓平等及人人皆可行慈、无结、无怨、无恚、无諍等行,乃至断除五盖、得至四禪而趋漏尽智通作证;收20经(品上10经)。

(1)雨势经

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子欲攻打跋耆国,派遣大臣雨势请教世尊。世尊说明跋耆国有七不衰法,令其知难而退,并集合诸比丘说七种不衰法与六种慰劳法。

可参阅《长阿含‧游行经》、《增一阿含‧七日品》第2经、白法祖《佛般泥洹经》、失译《般泥洹经》、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2)伤歌逻经

世尊向伤歌逻解说如意足示现、占念示现、教训示现三示现,并说明其中尤以教训示现為最上、最妙、最胜。

(3)算数目犍连经

算数目揵连梵志以鹿子母堂及算数為喻,请教世尊佛法中次第,佛為分别说之。復问何因缘有得究竟、不得就竟者,佛為说问路之喻。

别译本有法炬《佛说数经》。

(4)瞿默目犍连经

阿难答瞿默目揵连及大臣雨势所问,言佛灭后无一人可与佛相等。次说有法可依,及有行持戒、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宴坐、知足、正念、精进、修慧、漏尽十法者可敬。又訶贪欲、瞋恚、睡眠、疑惑四伺,并讚四禪四伺。雨势去后,復答覆瞿默目揵连三种解脱无有胜如。

(5)象跡喻经

卑卢异学為生闻梵志说象跡喻以讚叹佛,生闻见佛后,佛為具足说此法喻,谓出家、持戒、护根、除盖,成四禪,证无漏,方為极大象跡。

(6)闻德经

世尊為生闻梵志说博闻诵习之差别及功德,即自不忧慼懊恼痴狂所作业败坏不成、出家、堪忍飢渴诸疾乃至证灭。

(7)何苦经

世尊答生闻梵志所问在家、出家苦乐事,及答饶益天人法,并说观善知识如月初生,日日增长;恶知识如向尽月,日日稍减。

观善恶知识部分如《增一阿含‧安般品》第8经。

(8)何欲经

生闻梵志问剎利、居士、妇人、偷劫、梵志、沙门,各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讫,佛一一答之。

经意同《增一阿含‧六重品》第8经。

(9)鬱瘦歌罗经

鬱瘦歌逻梵志向佛说四种奉事及四种自有财物。佛展转破之,谓如强与他肉而取其代价。次作虚空、慈心、洗浴、取火等喻,以明四姓平等。

(10)阿摄和经

阿摄惒逻延多那强调梵志係梵天之子,而由其口所生,餘则不然,世尊為其分别之。并说不问种族如何,若教以正趣,则可得善解,自知如法并藉洗浴、父母合会、出生等譬喻,使其易於瞭解四种姓不能施设差别。

别译本有竺曇无兰《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第四一日诵,名分别,有三品半,35经。

(十二)梵志品︰佛陀為婆罗门说明世间有婆罗门、剎利、居士三姓由来,及第四沙门种姓,而四姓所得善恶业果报皆平等。(品下十经)。

(11)鸚鵡经

世尊告诉鸚鵡摩纳都题子不论在家出家,行正行者能解自知如法,并举正邪二行之各种例子加以说明。而鸚鵡摩纳言梵志施设真諦、热行、诵习、苦行、梵行五法,有大果报、大功德等,為世尊所破。又以其心怀瞋恚,世尊為他说欲、恚、身见、戒取、疑五法皆因心而起,遂说破关於梵天、梵道跡等摩纳之见。

(12)鬚閒提经

世尊為鬚闲提说无病為第一利,涅槃為第一乐,八正道為往安隐甘露之第一道。若得圣慧眼净,则可自知无病、涅槃;欲得圣慧眼净,则须由亲近善知识恭敬承事、闻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四种法而来。依此四法,则可如真地知苦、集、灭、道而自生法眼,乃至知无病、涅槃。

(13)婆罗婆堂经

婆私吒及婆罗婆二人皆梵志种姓出家,被诸梵志极訶责,佛於是说身之清净垢秽不依种姓,并為详说劫初时渐立三种姓及沙门之事,最后又说善恶业报无种姓之差别。

经意同《长阿含‧小缘经》,亦可参阅施护等译《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

(14)须达哆经

世尊為须达哆长者说施心差别,非关粗妙之物。又為比较福田,并以昔為梵志大长者随蓝作喻,说明布施凡夫、四果、辟支佛,乃至如来,不若布施四方僧舍;又不若受皈依,行慈心,更不若修无常观。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趣四諦品》第3经,别译本有求那毗地《佛说须达经》、法天《佛说长者施报经》、失译《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15)梵波罗延经

世尊為梵志说今无梵志学「故梵志法」,梵志久已越「故梵志法」,并以偈诵述其如是说的理由。

(16)黄芦园经

世尊為鞞兰若梵志说四禪、忆宿命智通、生死智通、漏尽智通及不痴法等。

别译本有失译《佛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17)头那经

世尊為头那梵志说五种梵志法:一如梵,二如天,三不越界,四越界,五旃荼罗。头那梵志闻法后,自皈依佛法僧。

(18)阿伽罗訶经

阿伽罗訶那梵志请问世尊:梵志经典何所依住?世尊為他说依人而住。展转续问,世尊又说人、稻麦、地、水、风、空、日月、四王天乃至大梵依於忍辱温良住,忍辱温良依涅槃住,涅槃则无所依住。梵志后终身自归。

(19)阿兰那经

诸比丘集坐讲堂,共论人命极少,宜力行善。世尊以净天耳闻后,往讚许之,并述说过去世為阿兰那梵志时,出家学道,為弟子说人命甚速无常法、梵世法,然不至究竟;今出世為如来,饶益多人,说法究竟,已得脱一切苦。

(20)梵摩经

叙说弥萨罗国有梵志梵摩,年老寿高,极大富乐,颇受人尊敬。遣弟子优多罗观佛三十二相。优多罗初仅见三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阴马藏及广长舌二相。优多罗见后回去一一具报,并请求就世尊学道,梵摩许之。其后,梵摩亦自归依世尊,命终后世尊记说其证阿那含果。

别译本有支谦《梵摩渝经》。

(十三)根本分别品︰本品对佛法要义广為分别,如分别说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分别说业报;分别说根、境、识等,对此等要义皆有详细的分析;收有10经。

(1)分别六界经

弗迦逻娑利未曾见佛而自称是佛弟子,佛乃為说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及成就第一真諦、慧、施、息四住处。并教示他不放逸慧,守护真諦,长养惠施,学至寂(息)等。弗迦逻娑利闻法后,得住果证,遂向世尊悔其因不识如来而称如来為「君」之过。

(2)分别六处经

叙说六内处、六更乐(即六触)一一配合六尘而分别有喜住、忧住、捨住等十八意行。依此六喜、六忧、六捨又有执著与无欲之别,遂成三十六刀(有情的足跡);断之,则成就无量说法。又说三意止(三念住)為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眾可教。最后,说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

(3)分别观法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初中后善、文义具足、梵行显现之分别观法经。谓心出外洒散,心不住内,不受而恐怖,则生起生、老、病、死。反之,心不出外洒散,心住内,不受不恐怖,则不復生、老、病、死。因為佛仅略说,未广分别,诸比丘不能了解,故请尊者大迦旃延广分别此义。

(4)温泉林天经

尊者三弥提游王舍城,住温泉林。有一天神来劝尊者受持跋地罗帝偈,尊者遂往问佛,佛為说偈后,即入室宴坐。诸比丘乃请大迦旃延广予解释,大迦旃延就根境识之相对而详加说明。

(5)释中禪室尊经

叙说有一天神来问卢夷强耆尊者是否有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尊者乃往问佛,佛為说偈,并就五蕴广说其义。

别译本有竺法护《佛说尊上经》。

(6)阿难说经

阿难就五蕴而对诸比丘具说跋地罗帝偈之义,有一比丘告佛,佛请阿难叙说后,讚其所说正确无误。

(7)意行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於此世修四禪八定者,以嚮往其处故,命终得生色界无色界,其於修定中所受喜乐与生天后所受者无有差别。并谓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於诸定中最為第一。

(8)拘楼瘦无諍经

佛游婆奇瘦剑磨瑟曇拘楼都邑,為诸比丘分别諍、无諍法。

可参阅《杂阿含》第912经。

(9)鸚鵡经

佛為鸚鵡摩纳都提子举证说明其家中白狗,前生即是其父都提,并言其父係因增上慢,故生於下贱狗中。鸚鵡摩纳都提子闻知,放下瞋恚心而生善心,并问何故人身有高下、妙不妙之别。佛又為说人之所以有寿命长短、健康多病、美丑、威德、财產、智慧多寡与家庭贵贱之别等之因缘。与梵志品的鸚鵡经经名相同,内容有别。

经意同求那跋陀罗《佛说鸚鵡经》,与天息灾《分别善恶报应经》、瞿曇法智《佛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可参阅失译《佛说兜调经》、施护《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10)分别大业经

有一比丘问世尊:谁将世间去?谁為染著?谁起自在?佛谓一切唯心,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次又问多闻义、智慧义、黠慧广慧义。佛谓顺梵行為多闻,知四諦為智慧,能饶益人為黠慧广慧。

(十四)心品︰辑录不同内容的经典,而以第一经為名;收有10经。

(1)心经

有一比丘问,谁将世间去,谁為染著,谁起自在。佛言:一切唯心,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而心随多闻。次又问多闻义,智慧义,点慧广慧义。佛言:顺梵行為多闻,知四諦為智慧,能利人為广慧。

与竺法护《佛说意经》同本。

(2)浮弥经

尊者浮弥為王子耆婆先那童子说世尊如是说:或有人作愿、或无愿、或愿无愿、或非有愿非无愿,修行正梵行,彼必得果。之后世尊更為尊者说四种譬喻:[(壳-一)/牛]牛角及牛乳、抨水及抨酥、压沙及压麻子、钻湿木及钻燥木,以喻邪、正梵行,得、不得果。

(3)受法经上

叙说世间真实有四种受法:(一)现乐当来受苦报,(二)现苦当来受乐报,(三)现苦当来受苦报,(四)现乐当来受乐报。若行淫欲,则现乐后苦;强制烦恼,则现苦后乐;外道苦行,则现苦后苦;欢喜修行梵行,五下分结尽,化生於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则现乐后乐。

(4)受法经下

佛為诸比丘说世间痴法虽祈求喜、爱、可之法,却生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佛陀之不痴法虽难见难觉,但能生喜、爱、可法。并谓世间真实有四种受法:(一)感喜乐而犯十恶者,现在乐未来苦。(二)感苦忧而行十善者,现在苦未来乐。(三)感苦忧而犯十恶者,现在未来俱苦。(四)感喜乐而行十善者,现在未来俱乐。

经意同竺法护《佛说应法经》。

(5)行禪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有四种行禪者:(一)炽盛而谓衰退,(二)衰退而谓炽盛,(三)衰退而知衰退,(四)炽盛则知炽盛。

(6)说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四禪八定中皆有退堕、久住、昇进及漏尽义,修者当知。

(7)猎师经

敍说猎师藏饵捕鹿等事。第一群鹿食后被捕,第二、三群鹿虽知所警戒,但不堪飢饿,亦食而被捕。第四群鹿则终於逃离被捕的厄运。世尊以猎师之饵比喻人之五欲,猎师喻魔王,鹿则喻沙门、梵志。第一乃至第三沙门、梵志受用信施,但以放逸而為魔王所俘虏。第四沙门、梵志则已达脱离魔王之境,故不被俘虏。魔王不至之处為: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灭尽定。

(8)五支物主经

敍说外道沙门文祁子语佛弟子五支物主能成就:(一)身不作恶业,(二)口不恶言,(三)不行邪命,(四)不念恶念四事者,為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佛闻之,以此為婴儿亦能成就之,更為五支物主言何者為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及其从何而生、何处灭、何处败坏,乃至如何行灭等说。

(9)瞿曇弥经

佛陀姨母瞿曇弥夫人以金缕衣供佛,佛令施比丘眾,但三劝而不从。时,阿难立於佛后,佛為阿难说七施眾及十四私施,并谓四种布施之净与不净。

与施护《佛说分别布施经》同本。

(10)多界经

敍说阿难作是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灾患及忧慼,皆从愚痴生,不从智慧生。佛為广说明之。阿难请问愚痴与智慧之别,佛谓知六十二界、十二处、十二缘起、是处、非处者為智者,反之则為痴者。

经意同法贤《佛说四品法门经》。

(十五)双品︰本品以两篇「马邑经」、两篇「牛角娑罗林经」、两篇大、小「空经」等两两相同之经,故以双品立名。是佛陀教诫弟子,自称沙门者应学如沙门法及如梵志法。收有10经(品上五经)。

(1)马邑经上

佛说沙门既自称沙门,自当学如沙门法、如梵志法,故為说沙门梵志法。谓可自身行清净,依次上学以求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成就之后,更进而守护诸根,正知出入,独住远离,除去五盖,成就四禪,乃至解脱。

经意同《增一阿含‧牧牛品》第8经。

(2)马邑经下

佛说沙门当学沙门道跡,就是说若不止息贪、恚、瞋、不语、结、慳、嫉、諛諂、无惭、无愧、恶欲、邪见等,纵使如法持僧伽梨衣,或无衣乃至持水苦行者,皆不称為沙门。反之,若息灭贪乃至邪见者為沙门道跡,断五盖,修四无量心以至解脱,虽以四姓之族姓子出家,只要修行沙门道跡,皆是沙门。

(3)牛角娑罗林经上

佛游跋耆瘦,在牛角娑罗林,舍梨子与阿难等,各说起发此林之法。佛皆讚之,并说不解结跏趺坐乃至漏尽,是為起发此林。

经意同《增一阿含‧六重品》第3经、竺法护译《生经‧比丘各言志经》。

(4)牛角娑罗林经下

敍说阿那律、难提、金毘罗三人住於牛角娑罗林中,佛往问之,各言安隐,并说人上之法,佛讚许之。长鬼天等展转讚叹,声彻梵天。

(5)求解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当以眼知色、耳闻声二事求解於如来,正知如来法。

第五一日诵,名后诵,有三品半,35经。

(十五)双品︰佛為弟子说若如法修习则得灭忧苦懊恼,而一切行中正见最在其前,能解於内空、外空则正知成就。(品下五经)。

(6)说智经

佛為诸比丘说与梵行已立者之问答法。若有自称已得漏尽者,当受说奉行,并如是问:如来说(一)五盛阴、(二)四食(摶食、更乐、意念、识)、(三)四说(见见、闻闻、识识、知知)、(四)内六处、(五)六界、(六)内识外相诸一切我、我所、慢使断知之法,云何知、云何见?若是梵行已立之漏尽比丘,应如是答:(一)五盛阴是无常变易之法,若离而不可染著,则得知无所取、漏尽心解脱。一一回答至(六)故发心出家,修禁戒,断十恶业,乃至断五盖、心秽、秽羸,得漏尽,并详述之。

(7)阿夷那经

世尊因异学阿夷那而為诸比丘略说知法、非法、义、非义,令后学如法如义。诸比丘往请阿难广释,阿难谓邪见乃至邪智為非法,因此生不善恶法為非义;正见等為法,所生善法為义。

(8)圣道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有一道令眾生得清净,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者,谓圣正定。因正定乃由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支助法习成,并举出各支一一解说,明所以以正见先行之因。若学正见至学正定,则為学者成就八支。若无学正见至无学正定、正智、正解脱,是谓漏尽阿罗汉成就十支。又说依十邪支及因此而来之不善之法,共有二十不善品。依十正支及因此而来之善法,共二十善法。总计為说四十大法品转於梵轮,若不正知而邪解,则受十詰责。

(9)小空经

佛為阿难说比丘若欲多行空者,(一)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二)莫念人想,莫念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不念地之高下,但见地平正如掌)。(三)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四)当数念一无量识处想。(五)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六)当数念一无想心定。依次莫念而空,至捨无想心定,以现法解脱儘存肉身。所谓行真实、空、不颠倒,漏尽得无為心解脱者,為三世诸佛如来胜跡。

(10)大空经

因眾比丘集於加罗差摩精舍,佛為阿难等说远离法,并说修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法。又说正知法,讚不放逸法,且分别烦师、烦弟子、烦梵行法。后復诫弟子不恭敬顺行者,為於师行怨事;能恭敬顺行者,為於师行慈事。

(十六)大品︰称為「后大品」,有别於第三诵之大品,本品各经著重於僧伽之和合灭諍,讚叹一坐食法,及佛為弟子说修习慈悲喜捨等行不放逸,明十二因缘生灭法;收有10经。

(1)迦楼乌陀夷经

敍说乌陀夷感念世尊恩深,讚断过中食,佛為印可,并深訶以為小事而不顺此戒者,犹如痴蝇。

(2)牟梨破群那经

世尊教诫牟犁破群那比丘事。牟犁破群那比丘常与比丘尼共集会,若有人向牟犁破群那比丘道说比丘尼者,即起瞋恚憎嫉乃至斗諍;若有人向比丘尼提起也是如此。佛闻知乃訶破群那,教说出家当学事:(一)学一坐食,(二)学善语恭顺,(三)学五言道,成就四无量心。(五)受捶打、石掷、刀害,亦得学忍辱堪耐,不恶语言。

经意同《增一阿含经‧礼三宝品》第8经。

(3)跋陀和利经

陀和利比丘自言不堪任一坐食,而不奉行佛说一坐食之教,单独离眾,藏一夏不见世尊。夏坐讫,过三月后乃诣佛悔过。佛曾面责之,终接受其悔,并為解说具戒则得四增上心、三明达。跋陀和利又问:何因何缘诸比丘等同犯於界,或有苦治,或不苦治?佛為说四种比丘,并说往昔设少戒而比丘遵奉之,今设多戒而比丘多不奉行的原因。

经意同《增一阿含‧牧牛品》第7经。

(4)阿湿具经

佛设日一食戒,阿湿具与弗那婆修二比丘不遵佛戒,过中亦食,耽於安隐快乐。佛知后,呼而责之,為说乐觉、苦觉、修不修义,及说修行不放逸义。

(5)周那经

周那告诉阿难尼揵諍事,阿难告诉佛,佛為说六諍本、七灭法及六慰劳法。

别译本有施护《佛说息諍因缘经》。

(6)优婆离经

佛与优婆离问答七灭諍法等如法不如法事。第三颂大品亦有与此经同名,内容不同。

可参阅《四分律》卷四十四。

(7)调御地经

沙弥阿夷那和提应王子耆婆先那之请而说比丘於正法、律中,行不放逸精勤,实可得一心。王子以為说无是处,不辞而去。沙弥告佛此事,佛谓其為欲所缚,不见其义,而以山下不见园林喻譬喻之。并以调野象喻来比喻如来之以四念处调御眾生,乃至得四禪,堪忍一切苦痛。

(8)痴慧地经

敍说愚痴法与智慧法。愚痴法有恶思、恶说、恶作三种,在现世受恶名、治罚、恶死三种忧苦,后世则有地狱、畜生之恶报;并以盲龟浮木比喻受生為人之难。智慧法有善思、善说、善作三种,在现世受善名、无罪、善死三乐,后世则生於天上善处受乐,犹如转轮王成就七宝、四如意足,受极喜乐。

别译本有竺曇无兰《佛说泥犁经》。

(9)阿梨吒经

阿梨吒比丘起「行欲者无障碍」的邪见,而自称是世尊所说,诸比丘訶之,并说世尊言:欲如骨鏁、肉臠、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谓欲有障碍也。世尊又以蛇喻法、筏喻法,諭其当捨颠倒之见,更依次解说(一)六见处,(二)因内有恐怖、因外有恐怖、因内无恐怖、因外无恐怖,(三)於六见处断神见。

部分经意同《增一阿含‧马血天子品》第5经。

(10)嗏帝经

嗏帝比丘起「识」轮迴往生不更异之邪见,世尊教以:(一)缘六根六境生识之缘起法。(二)以栰為喻,諭其虽是如来真说,若是执著则非。(三)四食之缘起及灭,以明所谓十二因缘法,以此為正见。

(十七)晡利多品︰本品以「晡利多经」為品名,辑录佛陀為弟子、外道等说法的经等。晡利多经佛為晡利多居士说离杀、盗、邪淫等八支断俗事,「持斋经」為居士妇说应持八支斋,餘经并与异学论究最上、最妙、最胜之法,以及「法乐比丘尼经」「大拘絺罗经」等佛弟子之间对法义之讨论与论究;收有10经。

(1)持斋经

佛為毘舍佉说放牛儿斋、尼揵斋、圣八支斋三种斋法,而以八支斋為最胜解脱之道。并谓当更修五念:(一)念佛,如沐首。(二)念法,如沐身。(三)念僧,如浣衣。(四)念戒,如磨镜。(五)念天,如炼金。

别译本有支谦《佛说斋经》、沮渠京声《佛说八关斋经》,与失译《优陂夷堕舍佉经》同本,但五念法稍异。

(2)脯利多经

世尊為晡利多居士说八支断俗事,谓离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贪著、害恚、憎嫉恼、增上慢。并说欲如骨锁、肉臠、火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若作此观则得解脱。晡利多居士闻此诸法,得住果证,并自归依成优婆塞。

(3)罗摩经

佛為比丘说圣求、非圣求之法,并自述自二十九岁出家至成道后度五比丘事。

可参阅玄奘《本事经》卷四。

(4)五下分结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五下分结(欲、恚、身见、戒禁取见、疑)缠心,如不知捨如真则五结转盛。故举果实乃至等譬喻示人当依此道此跡断绝五下分结。又说得四禪,住四无色定,更昇进而终至得解脱。

(5)心秽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须拔除心中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等五秽,并须解心中身缚、欲缚、说缚、聚会缚、昇进缚等五缚。次说应修四如意足及堪任等五法。

经意同《增一阿含‧非常品》第4经。

(6)箭毛经上

箭毛异学说瞿曇有五法,令诸弟子恭敬不离,谓粗衣、粗食、少食、粗卧具、燕坐。佛则為说不因此五法,而是以无上戒、无上慈、无上知见、说四諦、宿命智通作证或漏尽智通作证五法令诸弟子恭敬不离。

(7)箭毛经下

世尊為箭毛异学说天眼、宿命通事,箭毛则述邪师所说上色,佛辗 转以萤火、星、月、日、天光等驳破之,并為说四禪道跡。

(8)鞞摩那修经

佛訶责异学鞞摩那修,言其不自知最胜色而自乐於五欲功德,不发最上最胜之愿求,故佛诫其非。异学则憎佛、谤佛不知世之前际后际,而记说得究竟智,佛言已知,置世前际,置世后际,设不忆一生,若有弟子质直老实从佛教化如是行者,必可得知正法。说此法时,异学遂生法眼,从佛出家学道。

别译本有求那跋陀罗《佛说鞞摩肃经》。

(9)法乐比丘尼经

毘舍佉优婆夷往请教法乐比丘尼,比丘尼一一答覆。之后比丘尼以此告诉佛,佛印可之。

(10)大拘絺罗经

舍黎子往问大拘絺罗,尊者大拘絺罗一一為作答覆。与第一诵舍梨子相应品大拘絺罗经相同。

亦可参阅《杂阿含》第251、344经。

(十八)例品︰本品以《中阿含经》最后一经「例经」為品名,辑录波斯匿王讚嘆佛陀的因缘,佛第子说种种法等不同内容的经典。例经是佛陀告诸比丘,若欲断无明者当修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等菩提分法。餘经有波斯匿王诣佛问法并讚叹佛法事;阿难及阿那律陀為居士及餘比丘说法等;以至「箭喻经」中佛為鬘童子说佛法於不著边际、无助於解脱的论题不加深究等;收11经。

(1)一切智经

波斯匿王及鞞留罗大将闻佛来游,整驾往诣佛所,问佛下列问题:(一)一切智,(二)四种姓之胜如,(三)四种姓后世之差别,(四)断行之胜如,(五)四种姓之胜如,(六)天之存否?(七)三十三天之有无?(八)梵之有无?佛陀及阿难均以方便答之。其中,尚有波斯匿王太子鞞留罗大将与尊者阿难之问答,阿难且受波斯匿王的称讚。

(2)法庄严经

波斯匿王诣城外园观,见诸树下寂无音声,遂忆念佛陀,乃命驾往弥娄离访佛陀。见佛陀后,说十一法静以讚嘆佛陀。王辞去之后,佛集眾比丘说波斯匿王所说之法,并名之為「法庄严经」,令诸弟子受持诵习。

可参阅《增一阿含‧力品》第10经。

(3)鞞訶提经

尊者阿难為波斯匿王说:(一)如来不做梵行者乃至世间所憎恶之身行。(二)不善身行,并举身行之患。(三)详述如来行善身行之所以。王闻后欢喜,并布施尊者鞞訶提衣。尊者后以此告佛,得佛印可。

(4)第一得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一切均是变易有异法,从人王乃至十「一切处」,多闻圣弟子均不欲之,况下贱法;唯应广布八正道。

(5)爱生经

佛為失却爱儿而愁忧失正心之一梵志说爱生时便生忧慼,该梵志则言爱生时生喜心乐,不生忧慼,故离开佛所,而市郭儿则同意其言。此事辗转广布传入波斯匿王之耳,王不解其故,因听从末利皇后之说,遣那利鸯伽梵志往问其详。佛乃援引母失爱儿以致疯狂之例,加以证明,强调爱生则忧生。王闻而知之,加以受末利夫人之教,遂誓為优婆塞。

别译本有安世高《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利养品》第3经、竺法护《生经‧子命过经》。

(6)八城经

尊者阿难為八城居士说成就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之十二甘露门,居士乃欢喜供养阿难美食及居屋。

别译本有安世高《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7)阿那律陀经上

尊者阿那律陀為诸比丘说四禪及漏尽為贤死贤命终。

(8)阿那律陀经下

阿那律陀尊者為诸比丘说见质直、得圣戒,修四念处、四无量心、四空定,得漏尽,為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9)见经

尊者阿难為一异学梵志说如来不一向说世有常无常、如来终不终等问题。

别译本有失译《佛说邪见经》。

(10)箭喻经

鬘童子不满佛不说世之有常无常、有底无底乃至如来终不终等问题,佛為他说出家学道之目的非為此知见而来,若求此见者,与义不相应,则无益而徒受烦苦而已。犹如有人身被毒箭,却言未可拔箭,应先知其由来,於是在一一追问之间而命终。后告其当学四圣諦之趣涅槃法。

别译本有失译《佛说箭喻经》。

(11)例经

佛告诸比丘,欲断无明,别知无明乃至老死者,应修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十一切处、十无学法,并详述各项。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 解题
下一篇:长阿含经 解题
 十善业道经 解题
 八大人觉经 解题
 无量义经 解题
 修行道地经 解题
 父母恩重难报经 解题
 佛所行讚 解题
 金光明最胜王经 解题
 维摩詰所说经 解题
 大毘婆沙论 解题
 大日经 解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礼拜的功德[栏目:果硕仁波切]
 超越死亡·自序[栏目:达照法师]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1~6[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371.笑隐大欣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相应3经 想-无知经[栏目:相应部 33.婆蹉氏相应]
 中国佛教信众三类人群总数2亿 80%没有正式皈依[栏目:王志远教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五二)[栏目:杂阿含经]
 迦旃延(论议第一) 为穷人说发财之道[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从佛学角度看人际关系失调与精神疾病产生的关系(万隆法师)[栏目:佛教与医学]
 孙俪——心中有佛,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栏目:名人说佛·名人佛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