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积极借鉴佛教中的生态智慧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31

积极借鉴佛教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现在大力倡导保护生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中关于生态的智慧是值得借鉴的。佛教是一个充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这一观念从最初起,即通过佛教的教义和戒律得到传播与实践。
 
  佛教把生命状态分为两种,即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人与动物等属于有情众生,植物乃至宇宙山河大地属于无情众生。佛教虽然肯定人在六道中的特殊性,同时也强调,因为六道的轮回,一切有情众生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从这点出发,佛教坚决反对杀生,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其他五道的有情,不仅不能杀害,也不能损恼他们。佛教戒律里面,有很多不得鞭打牛马、让牛马过于负重的规定。而对于大心菩萨来说,更是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所以,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是平等和报恩。
 
  佛教对待无情众生的态度,与对待有情众生的态度是紧密相关的。佛教并不因为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的“无情”,而轻视它们,甚至滥用和浪费它们。佛教把我们由于过去世之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正报”,把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依报”。佛教认为,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也就是说,“依报”的好坏,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如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勤行善业,则“依报”就会变得美好,如:和乐、富足与庄严,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及往生有情的功德所感。反之亦然。从这一点来说,佛教更强调“人祸”,而不是“天灾”。从佛教的观点来看,重点不在外部的自然界,而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的内省,迁恶向善,由“净心”实现“净土”。佛教戒律中规定,不可“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梵网戒》),比丘不得“踏杀生草,断众生命”(《四分律》),并反复强调对自然财富的珍惜和合理利用,甚至在合理合法的饮食之时,也要“食存五观”,要观想此食垦植、收获、舂磨、炊煮,所费功夫甚多,而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要“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反省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受得起施主的供养。要对于饮食滋味不贪美味,不憎粗砺。要把饮食看成是治疗“饥渴疾病”的良药,为修成道业而受用饮食。所以,佛教对待无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是自律和珍惜。
 
  佛教生态智慧的出发点是慈悲的精神。当我们用慈悲的眼与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时刻不忘众生成就了我们,我们就能与其他生物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与环境保护(恒强法师)
下一篇:人与自然的关系(济群法师)
 当今佛教的环保工作(源湛)
 佛教的环保理念与和谐自然(释月净)
 佛教与心灵环保(圣凯法师)
 佛教理念有利于生态平衡与社会风尚(刘元春)
 佛陀:环保意识的最高体现(卢继定)
 净土宗能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哈斯朝鲁)
 佛教与环保(道真)
 作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
 佛教“依正不二”与“自他不二”的环境伦理观(龚晓康)
 境解脱:佛教解脱论的生态建构(陈红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于佛陀讲解阿毗达摩的疑问。[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浅谈正果法师的佛学思想[栏目:胡晓光教授]
 补陀洛迦山传 附录第五(盛熙明)[栏目:宋元居士名家文集]
 第十八课 皈依的境行观[栏目:天台宗简明教程]
 大乘佛教的忏悔观[栏目:圣凯法师]
 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考察——以南传佛教国家为案例[栏目:宋立道教授]
 二二 第二十一佛 毘舍浮品[栏目:佛种姓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林旺的福寿乃是前世修来[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无死的金刚心 第2章 遭遇大圆满[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