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行脚禅参大自然(陈章波)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9

行脚禅参大自然

来源:《黑熊能入定吗?》   
作者:陈章波

  禅修,简单的讲就是自我洗脑:从观念的建构到不断地联系,最后内化变成习惯都是脑的重塑。

  俚语或成语透露了国人在变与不变之间的抉择,像“船到桥头自然直”是以不变应万变;“穷则变,变则通”、“危机就是转机”,是感觉到了困境或危机,所以要变。变了,就有机会。“知耻近于勇”,是感觉到耻辱,所以要改变来洗刷,改变要勇气才能落实,所以“近于勇”;而“周处除三害”就确实地付诸行动,所以是一个勇者。综合说,行为改变是生活的常轨,要先觉察,再勇敢地去实行。

  人类是从树上走到草原而演化出来的,能够两脚平衡地著地,空出两只手,做出很多中动作,促成了脑的发展。国人用“真人其息及踵”来表示走路的极致,是说走很远的路,采获很多事物的能人,走路的时候气息能够到达脚跟阿氏腱的地方。我们的脚前面三分之一的地方有一窝称为涌泉,当脚掌松得很彻底,涌泉接触到地面时,会有一股像泉水涌上来的压力感。比较东方和西方的鞋子,可以发现我国的鞋子是平底的,西方的鞋子有个脚后跟,这个脚后跟的功能是让身体略为前倾,重心移到涌泉,却压挤到脚跟的阿氏腱,所以哦阻路时气息就没办法到达脚跟。

户外禅的走路及方法

  了解这些,就可以体会到行户外禅时要如何走路。第一是全身肌肉放松,让重量掉到涌泉。第二是应用重量掉到地面所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来运动身体,这时体内液体会受到撞击,也就是气功的成因及功效,所以太极拳叫做“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第三是身体要挺直,腰平直放松,臀部下坠,坐骨不晃动,只有大股骨的球状关节来摆动大腿,走路时脚掌要平贴地、要松开手臂,让它自然摆动,胸部、腹部放松。当你以涌泉为使力点,全身所有的韧带都松的,上半身文风不动,这种走法就像是脚趾头在拨水一样,感觉上像鸭子划水,全身轻飘飘。这时候走路就非常地有效率,你的身体会很健康。

  最后是要轻便平底而且软硬适中的鞋子,鞋底要有纹路,防滑;鞋底太软,踩到凸凹不平的地方,脚会痛;穿太硬的鞋,像皮革的鞋底,又无法让足踝、脚掌有运动的机会。我国的功夫鞋就是很好的鞋子。户外禅要走在泥土步道上,泥土有一点点弹性,有点吸附的能力,这样走起路来就会全身酥透,所有骨头之间的韧带都舒展开来。

  在做户外禅的时候,要放松心情,愉快、闲暇,轻松地走着。走到一个程度,肌肉开始疲劳、不再用力,这时肌肉不再牵扯韧带,韧带也因而得以松了,走到后来全身都松透了。所以规划户外禅的时候,一定要安排相当程度的走路活动。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脑内艺术馆》,作者塞莫•萨基是科学家,从视觉脑的生理作用来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家在点、线、颜料、笔触上面做了各种尝试与错误之后,让自己脑神经得到最大的兴奋;因为这种兴奋是全人类都感受得到的,当你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你的神经也受到刺激,你也得到那样的美感。感应美学的基本成分,像颜色、形状、动作的神经细胞,在视觉脑各有其定位,常常可以各自独立运作,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脑有很多独立而且平行运作的单元。
 
超越本能的行脚

  当我们行户外禅,观赏大自然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视觉,在刺激兴奋脑子里那些美学元素的神经元。你越接近大自然,脑子就越能够感受美的所在,对大自然就会更加的喜悦,也愿意常常到大自然去欣赏、去享有,更进而师法大自然之道,为了让大家享受而去爱护它。这样的原理事实上可以用在听觉等所有外在环境的刺激;连你的脑内意识的思维也是可以循这个原理建构的。

  整个户外禅是融合了眼看四方、耳听八方、用心行走……,心要缘于外或守于内?这是层级问题,先外再内,终于默照。户外禅最有利于天人合一、无我、大地观的建构,最终能慈悲于万物。

  散步、漫步,人的本能;经行、行脚,却是超越。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农禅并重(王建光)
下一篇:药山禅指要(本光法师)
 初期禅宗的如来藏思想(张文良)
 禅门高僧南泉普愿禅师(远尘法师)
 禅宗对“烦恼即菩提”的阐释(王雷泉)
 继往开来的临济禅师(德鸣)
 浅论南宗禅的言说方式(张培高)
 禅宗祖师公案选
 试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心性论的影响(陈建华)
 《高峰禅要》简介(兀斋)
 禅与悟(圣严法师)
 坐禅与工夫(心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净土信仰的价值导向作用(贝叶堂)[栏目:净土宗文集]
 持准提咒、金刚经肿瘤消失[栏目:准提咒感应记]
 宗镜录 卷一[栏目:宗镜录·白话文]
 佛法强调清净心,请问感恩心与清净心的关系是什么?[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发菩提心的要点是什么?[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百喻故事广释 自序[栏目:百喻故事广释]
 杂阿含经卷第九(二四七)[栏目:杂阿含经]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李小荣)[栏目:药师佛·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