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一)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02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三卷)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接下来,阿难,为什么说,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六入】梵文“钵罗吠奢”,翻译为“入”,或者“处”。“六入”就是指“六根”,即: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和意入。

当叫做“六根”的时候,其中,“根”是“能生”之义;能生啥呢?能生“六识”。当叫做“六入”的时候呢,“入”是“吸纳”之义;吸纳啥呢?吸纳“六尘”。

咱大家的“六入”作用就是如此,一方面,能够“吸纳”六尘;另一方面,“六入”与“六尘”相和合,就“能生”出来“六识”。所以,它们既叫做“六根”,也叫做“六入”。

前面第二卷当中,在“十番显见”之后,世尊为大家开显了“五阴”之实相。进入第三卷,世尊将为大家继续开显“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和“七大”之实相。

在“六入”当中,首先来看“眼入”为何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世尊运用类比,仍旧以前文色阴虚妄当中,瞪视虚空而发生了疲劳幻觉的那个人作为例证,来论述其中的道理。因为,那个人的疲劳幻觉,就发生于“眼入”。

世尊对阿难尊者说道: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个用眼睛瞪视虚空的人,时间久了以后,就发生了疲劳幻觉。那么,包括‘眼入’和它的疲劳幻觉在内,其实,都是菩提觉性当中的疲劳幻相。”

【兼目与劳】包括“眼入”和它的疲劳幻觉。

需要注意的是,当“眼睛瞪视虚空”的时候,此时,眼睛就正在“吸纳”虚空,有意无意地试图采集出来一些色相,那么,这样的“眼睛”正好就叫做“眼入”。

像这样“吸纳”久了,眼睛就疲劳了,于是,就产生了疲劳幻觉。“劳”就是疲劳幻觉。

【菩提瞪发劳相】菩提觉性当中的疲劳幻相。

无论是“眼入”瞪视虚空,还是发生疲劳幻觉之后,在虚空里面“见”到了“狂花”等幻相,这些,都离不开“菩提觉性”,都发生在“菩提觉性”当中。同时呢,“眼入”之“见性”(犹如第二月),与虚空里的“狂花”等等,都是虚妄的幻相,所以,世尊说它们都是“菩提觉性当中的疲劳幻相”,即“菩提瞪发劳相”。

“眼入”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它的“见性”,这个“见性”相当于“第二月”,它是虚妄的。因此,只要论证出“见性”确实是虚妄的,是了不可得的幻觉,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也就证明了“眼入”是虚妄的,是了不可得的幻觉,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就是世尊的论证思路,下面,世尊就来引导大家观察论证。

世尊继续说道: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因为疲劳幻觉当中的狂花相,具有明、暗两种虚妄的色尘,‘眼入’对应着便从中发起了‘看见’,与狂花色尘相对,并且‘吸纳’其中的明暗色相。这个‘看见’,就叫做见性。”

“而实际上,这个‘见性’一旦离开了明、暗两种虚妄的色尘,就根本没有它自己的独立体性了。”

其实,对于一切众生的生死轮回来说,种种境界之“狂花相”与咱的“见性”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随着“无明妄动”而同时发生,不分先后,同属“菩提瞪发劳相”。并且,它们互为因缘,而辗转相续发生了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咱大家呢,才落入了如今的生死境遇。

——这是很神奇的,因为,菩提觉性当中本无因缘,此时呢,却随着无明妄动,而发生了虚妄的因缘。就这样,“见性”与“狂花相”互为因缘,一路“狂花”结“空果”,因因果果而成为生死流转,再也没有了尽头。

因此,它们谁也离不开谁。哎,离了“见性”,谁看见“狂花”之境界相呢?离了“狂花”的种种明暗色相,“见性”到底见个啥呢?所以说,此“见性”就是众生;所以说,“狂花”就是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境界。

要想证明这个“见性”是虚妄的,首先需要证明它不是某种独立存在,如上所说,世尊已经论述得很清楚,这个‘见性’一旦离开了明、暗两种虚妄的色尘,就根本没有它自己的独立体性了。

其次呢,还需要证明这个“见性”没有来处,那么,它就纯属幻觉了。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是这样的,阿难,你要知道,这个‘见性’,既不是从或明或暗的色尘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眼根’生出来的,当然更不是从虚空里面生出来的。”

关于其中原因,请看世尊的一一论证: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见性’是从光明色尘产生的,当它面对黑暗色尘的时候,就应当消灭了,应该不会再见到黑暗才对。”

“如果‘见性’是从黑暗色尘产生的,当它面对光明色尘的时候,就应当消灭了,应该不会再见到光明才对。”

事实上呢,咱的“见性”既可以见到光明色尘,也可以见到黑暗色尘,这就反证出,“见性”既不来自于光明色尘,也不来自于黑暗色尘。

那它是否来自于“眼根”呢?世尊继续论述: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如果‘见性’是从眼根产生的,那就与明暗色尘无关了,也就不会再有明暗差别,看什么都一样。那么,这个‘见精’(即‘见性’),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了实质内容。”

——这也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证明“见性”并不来自于“眼根”。

最后,再看它是否来自于虚空。世尊说道: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如果‘见性’是从虚空生出来的,往前既然能够看到色尘万象,那么,往回也应当能够看到眼睛(眼根)才对。”

“况且,假如虚空自己能看,那跟你的眼睛(眼入)还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见性”看不到眼睛,说明它不在虚空;离开了眼睛(眼入),人们也根本就没法看。所以,证明了“见性”并不来自于虚空。

综上所述,“见性”既不是明暗色尘之外的独立存在,也终究没有来处,所以,它是虚妄的幻觉。这也就证明了,“眼入”是虚妄的幻觉。同时,“眼入”也显然不属于虚无,它具有着无边广大的作用,因此,它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对于“六入”当中的“眼入”,世尊小结说: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六入’当中的‘眼入’,是虚妄而不真实的;它根本就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它本来就是无处不在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接下来,在“六入”当中,再来看“耳入”为何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世尊对阿难尊者说道: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就好比有一个人,用两个手指头,使劲塞在自己的两个耳朵孔里面,‘耳根(耳入)’因此而疲劳的缘故,头部里面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这就是‘耳入’的疲劳幻觉。”

“那么,包括‘耳入’和它的疲劳幻觉在内,其实,都是菩提觉性当中的疲劳幻相。”

【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用两个手指头,使劲塞在自己的两个耳朵孔里面,‘耳根(耳入)’因此而疲劳的缘故,头部里面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这就是‘耳入’的疲劳幻觉。

在这里,世尊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大家可以试试,只要您把两个食指同时塞进左右耳朵孔里面,使劲塞紧,自然就会听到头部里面发出阵阵“嗡嗡”的声音,一直持续不断,非常清楚。毫无疑问,这个声音就是咱的“声尘”。

那么,这个“声尘”是从哪里来的呢?似乎有些平白无故,世尊说得清楚,它就是咱大家“耳入”的疲劳幻觉。哎,咱的耳朵因为被压得很紧,所以就疲劳了,才产生了幻觉。

其实,这个事例,就已经显示了“耳入”和“声尘”的虚妄不实,也显示了“耳入”当中“闻性”的虚妄不实。

【菩提瞪发劳相】菩提觉性当中的疲劳幻相。

这个“瞪”字,应当理解为一种类似于“愣神”的状态,那是一种有些痴迷的情形,所以才会发生疲劳幻觉。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指“眼入”的瞪视,而是可以普遍适用于“六入”了。

所以,在后面的“鼻入”、“舌入”、“身入”和“意入”当中,世尊仍然使用“菩提‘瞪’发劳相”,来代表菩提觉性当中的疲劳幻相。

“耳入”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它的“闻性”,这个“闻性”和前面的“见性”一样,相当于“第二月”,它是虚妄的。因此,只要论证出“闻性”确实是虚妄的,是了不可得的幻觉,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也就证明了“耳入”是虚妄的,是了不可得的幻觉,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就是世尊的论证思路,和前面论证“眼入”虚妄的道理是一样的。下面,世尊就来引导大家观察论证。

世尊继续说道: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在双手塞耳这个事例当中,因为‘耳入’疲劳幻觉的这个‘嗡嗡’声里面,具有动、静两种虚妄的声尘,‘耳入’对应着便从中发起了‘听闻’,与动、静声尘相对,并且‘吸纳’其中的动、静声音。这个‘听闻’,就叫做‘听闻性’。”

“而实际上,这个‘听闻性’一旦离开了动、静两种虚妄的声尘,就根本没有它自己的独立体性了。”

【动、静二种妄尘】在任何声音里面,都有高低强弱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与振动有关。而所谓的“振动”,也就是有动有静,才叫做振动。因此,佛陀把声音的内容,概括为动、静二种声尘,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合理而科学的。

不过,仅就手指塞耳朵这个事例而言,虽然有明显的嗡嗡声,却找不到明显的动、静之源,所以说,其中的动、静二尘是虚妄的,只是幻觉而已。

【听闻性】也简称“闻性”,单指“耳根”,也就是“耳入”所发起的听闻作用。

要想证明这个“听闻性”是虚妄的,首先需要证明它不是某种独立存在,如上所说,世尊已经论述得很清楚,这个‘听闻性’一旦离开了动、静两种虚妄的声尘,或者说离开了那持续不断的嗡嗡声,就根本没有它自己的独立体性了。

其次呢,还需要证明这个“听闻性”没有来处,那么,它就纯属幻觉了。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是这样的,阿难,你要知道,这个‘闻性’,既不是从或动或静的声尘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耳根’生出来的,当然更不是从虚空里面生出来的。”

关于其中原因,请看世尊的一一论证: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闻性’是从安静声尘产生的,当它面对振动声尘的时候,就应当消灭了,应该不会再听闻到振动的声音才对。”

“如果‘闻性’是从振动声尘产生的,当它面对安静声尘的时候,就应当消灭了,应该不会再听闻到安静才对。”

事实上呢,咱的“闻性”,即可以听到振动的声音,又可以在没有声音振动的时候,听到安静。这就反证出,“闻性”既不来自于安静声尘,也不来自于振动声尘。

就双手塞耳这个事例来说,其“嗡嗡”声里面,明显有着强弱变化,这就相当于动、静的交替,对此,咱的“闻性”完全能够充分听清楚,这就说明,“闻性”是不会随着动静声尘而改变的,它并不来自于振动或者安静。

那么,它是否来自于“耳根”呢?世尊继续论述: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如果‘闻性’是从耳根产生的,那就与动静声尘无关了,也就不会再有动和静的差别,听什么都一样。那么,这个‘听闻之体’(即‘闻性’),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了实质内容。”

【闻体】听闻之体。和听闻之性是一样的,也就是“闻性”。

——这也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证明“闻性”并不来自于“耳根”。

最后,再看它是否来自于虚空。世尊说道: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如果‘闻性’是从虚空生出来的,那么,虚空竟然有听闻的性能,那它也就不是虚空了。”

“况且,既然虚空自己能听闻,那跟你的耳朵(耳入)还有什么关系呢?”

【有闻成性】有听闻的性能。

显然,只有众生才具有听闻的性能,而虚空并不具备。假如说虚空竟然有了听闻的性能,那它哪里还能够叫做虚空呢?这就自相矛盾了。所以,反证出“见性”并不来自于虚空。

综上所述,“闻性”既不是动静声尘之外的独立存在,也终究没有来处,所以,它是虚妄的幻觉。这也就证明了,“耳入”是虚妄的幻觉。同时,“耳入”也显然不属于虚无,它具有着无边广大的作用,因此,它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对于“六入”当中的“耳入”,世尊小结说: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六入’当中的‘耳入’,是虚妄而不真实的;它根本就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它本来就是无处不在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接下来,在“六入”当中,再来看“鼻入”为何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世尊继续对阿难尊者说道: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就好比有一个人,用呼吸急剧地来抽动自己的鼻子,这样抽搐得久了,就会发生疲劳幻觉;于是,就在鼻子当中,闻到了阵阵冷的感触。因为这种感触,而进一步发起了对于通畅与阻塞,虚幻与真实的分别,乃至于对种种香臭气味的分别,等等,这些都是‘鼻入’的疲劳幻觉。”

“那么,包括‘鼻入’和它的疲劳幻觉在内,其实,都是菩提觉性当中的疲劳幻相。”

【畜(音:触)】“搐”的通假字,指抽动。例如:抽搐。

【通、塞、虚、实】在呼吸当中,空气流动通畅,叫做“通”;空气和鼻腔发生摩擦,有了阻力,甚至完全堵住,叫做“塞”;较慢的呼吸,或者抽搐之间的短暂停顿,暂时感受不到冷触,叫做“虚”;而急剧的抽动,则会让冷触以及种种气味之感受变得很真实,叫做“实”。

总而言之,这些无非都是“鼻入”的疲劳幻觉,乃至于种种气味也是一样,纯属幻觉,无有真实。连所谓的“香”和“臭”,也没有定论。例如,同样是臭豆腐,有人嫌它臭,有人就说它香。同样是香菜,有人喜欢吃,觉得很香;也有不少人特别讨厌,就觉得臭,闻了就恶心。

最典型的,大部分脚臭的人,都不会觉得自己臭,反而呢,自己洗了脚以后,还要搬起来闻一闻,他觉得特过瘾。别人呢,早就躲得远远的了。

“鼻入”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它的“嗅闻性”,这个“嗅闻性”和前面的“见性”与“听闻性”一样,相当于“第二月”,它是虚妄的。因此,只要论证出“嗅闻性”确实是虚妄的,是了不可得的幻觉,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也就证明了“鼻入”是虚妄的,是了不可得的幻觉,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就是世尊的论证思路,和前面论证“眼入”与“耳入”虚妄的道理是一样的。下面,世尊就来引导大家观察论证。

世尊继续说道: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在急剧抽动鼻子这个事例当中,因为‘鼻入’疲劳幻觉的这个冷触里面,具有通畅和阻塞两种虚妄的香尘,‘鼻入’对应着便从中发起了‘嗅闻’,与通、塞香尘相对,并且‘吸纳’其中的通、塞触感。这个‘嗅闻’,就叫做‘嗅闻性’。”

“而实际上,这个‘嗅闻性’一旦离开了通、塞两种虚妄的香尘,就根本没有它自己的独立体性了。”

【通、塞二种妄尘】通畅和阻塞两种虚妄的香尘。

要想嗅到气味,首先,必须要有空气流动,把气体吸入鼻腔,鼻粘膜才可以接触到气体,同时溶解并体会到它的气味感受,这就是“通”,即“通畅”;而当鼻子里面有了鼻涕,或者发炎充血以后,鼻子就被堵住了,空气难以流通,这叫做“塞”,即“阻塞”。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在鼻子“阻塞”的时候,就闻不到气味了呀,咋会把“阻塞”也叫做“香尘”呢?

答:“通畅”的时候,咱的“鼻入”感受到了冷触,嗅到了空气的气味,所以叫做“通”香尘;而“阻塞”的时候呢,咱的“鼻入”则感受到了“无冷触”,嗅到了“无气味”,这也是香尘呀!所以,把“阻塞”叫做“塞”香尘。

这就和前面“眼入”当中,把“光明”与“黑暗”,都叫做色尘的道理是一样的。也只有这样,才公平合理呀。

【嗅闻性】简称“嗅性”,单指“鼻根”,即“鼻入”所发起的对于气味的嗅闻作用。

——在“六根”所对应的“六尘”当中,“鼻根”对应的是“香尘”,也就是香臭气味之尘境。

要想证明这个“嗅闻性”是虚妄的,首先需要证明它不是某种独立存在,如上所说,世尊已经论述得很清楚,这个‘嗅闻性’一旦离开了通、塞两种虚妄的香尘,或者说离开了那阵阵冷触,以及“无冷触”,就根本没有它自己的独立体性了。

其次呢,还需要证明这个“嗅闻性”没有来处,那么,它就纯属幻觉了。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你要知道,这个‘嗅闻性’,既不是从或通或塞的香尘生出来的,也不是从‘鼻根’生出来的,当然更不是从虚空里面生出来的。”

关于其中原因,请看世尊的一一论证: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嗅闻性’是从通畅而来,那么,到了阻塞的时候,通畅没有了,这个‘嗅闻性’就应当随之消失,那为什么还会知道阻塞了呢?”

“如果‘嗅闻性’是从阻塞而来,那么,到了通畅的时候,阻塞没有了,这个‘嗅闻性’也应当随之消失,那怎么还会发生并明了,香、臭等各种气味的触觉呢?”

【发明】发生并明了。有别于当今“发明创造”之含义。

【香、臭等触】香、臭等各种气味之触觉。

在“六入”当中,“鼻入”、“舌入”和“身入”都离不开“触觉”,其中,“鼻入”需要与空气相“触”,才会发生气味感受;“舌入”需要与饮食相触,才会发生口味感受;“身入”需要与东西相触,才会发生触觉感受。

实际上呢,咱的“鼻入”之“嗅闻性”,在通畅的时候,可以明了各种香臭气味;在阻塞的时候,也可以立即知道阻塞了。这就说明,“嗅闻性”不可能来自于通畅,也不可能来自于阻塞。

接下来,再来看它是否来自于鼻根。世尊继续说道: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如果‘嗅闻性’是从鼻根产生的,那就与通塞香尘无关了,也就不会再有通畅和阻塞的差别,嗅什么都一样。那么,这个‘嗅闻之机能’(即‘嗅闻性’),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了实质内容。”

【闻机】嗅闻之机能。和“嗅闻之性”是一样的,就是指“嗅闻性”。

——这也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通畅的时候,咱大家可以嗅清楚各种气味;阻塞的时候呢,也因为嗅而知道阻塞发生了,绝不可能嗅什么都一样。所以,证明“嗅闻性”并不来自于“鼻根”。

最后,它是否来自于虚空呢?世尊说道: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如果‘嗅闻性’是从虚空生出来的,那么,它也应当可以从虚空当中,返回头来嗅嗅你自己鼻子的气味。”

“况且,既然虚空自己能够嗅闻,那跟你的鼻子(鼻入)还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咱大家的嗅闻作用离不开咱的鼻子;“嗅闻性”也没有办法从虚空当中来嗅一下自己鼻子的气味。这就说明,咱的“嗅闻性”并不来自于虚空。

综上所述,“嗅闻性”既不是通塞香尘之外的独立存在,也终究没有来处,所以,它是虚妄的幻觉。这也就证明了,“鼻入”是虚妄的幻觉。同时,咱的“鼻入”也显然不属于虚无,它具有着无边广大的作用,因此,它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对于“六入”当中的“鼻入”,世尊小结说: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六入’当中的‘鼻入’,是虚妄而不真实的;它根本就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它本来就是无处不在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四)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十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栏目: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佛坛之供置与供养[栏目:祈竹仁波切]
 思惟八有暇(一)[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念佛百问[栏目:净宗法师]
 科学家到底如何看待宗教?[栏目:魏德东教授]
 外离一切相[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How to Apply Vipassana in Student Life[栏目:S.N. Goenka]
 24.集聚母——因愿力具辩才,与夫儿共证果[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投入地笑一回[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