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感悟人生 第二讲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示 六、如何与佛法相应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20
六、如何与佛法相应
  人的语言具有局限性,而佛陀的境界是无限的。佛陀的境界是无有边际的,是圆满的,是无限的。我们用世间所有的语言来形容佛法有多么好,都是不够的,佛法永远不止这样一些简单的意义。我们不能在这些名言工具上停滞不前,我们更不能在这些形式上停滞不前。“形式上”是什么意思呢?形式就是外表的部分,就是拘泥于宗教的这些形式,佛教的这些形式。我们更需要的是它的内涵、它的核心。内涵和核心就是佛法。无论内涵也好,核心也好,关键点就是佛法。
  佛法是佛陀为我们凡夫众生宣说的,但是我们在理解它时,又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每一个人对佛法理解不同,不能说每个人都是错的,我们本身就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点来诠释佛法。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如何在这些点上,找到自己相应的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地。佛陀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不同的法门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当下的现行,都是为了启发我们的信心,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发长远的心。
  古往今来,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佛菩萨出世,那么多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是因为众生的业障很重。众生非常非常多,无量无边,有些众生跟释迦牟尼佛有缘,有些众生跟弥勒佛有缘,有些众生跟阿弥陀佛有缘,有些众生同观音菩萨有缘,有些众生同文殊菩萨有缘,有些众生同普贤菩萨有缘,有些众生同地藏菩萨有缘……也就是说,不同的佛菩萨他们总的愿都是一样的 ——要度众生,但是他们的缘不一样。这个缘不一样是由我们凡夫的条件决定的。我们自己具备的条件,决定了我们同什么佛菩萨、善知识相应。
  反过来说,我们发了什么心,我们发了什么愿,我们根据什么标准去实践,然后慢慢就会跟什么佛法相应,就跟什么样的佛菩萨相应。相应不相应,相应的程度如何,都是根据佛法去判断的,而不是从形式上面去判断。从形式上面来判断,每个人都是三宝弟子,都是佛教徒,这肯定不会有错。虽然每个人都是佛教徒,都是三宝弟子,但是每个人又不同,不同的地方就是对法相应的程度、相应的点不同,这点就很重要。我们要找到下手处,要找到立足点,就必须要找到相应的部分,这样才会有信心。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找不到路,我们对很多佛菩萨、很多的经典、很多善知识生不起信心,或者说轻毁、诽谤、不信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业障造成的。因为我们有业障,所以我们对佛菩萨的信心就生不起来,或者说对其他的法门生不起信心来。这两个就是不同的意思:一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下手处;还有一个,我们对自己还没有学习的这些佛法,还不知道的、不了解的这些佛菩萨、祖师大德,我们是一个什么心情,是一个什么心态,是一个什么态度,这很重要。如果我们生不起信心,至少说明,我们学得还不够,我们学得还不好。我们学够了,我们学好了,我们就通达了。法法都是相同的,法法都是相通的,法法都是无碍的,佛佛道同,这是肯定的,都能够通的。
  今天同大家分享的主题:在自己生命的缘起点上,如何很好地与佛法相应。我想大家如果能够好好体会,好好去认识,好好去努力,这种信心一定会得到不断增强。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一、佛陀开创了生命教育
下一篇:感悟人生 第二讲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示 五、学佛的方法和路子
 用心感知别人的情绪
 直心是道场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行愿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一讲
 略论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四、依师践行莫空过
 弥勒信仰乃人间净土的归趣
 信仰佛陀 跟随佛陀―佛诞日传授三皈五戒上的开示
 人生的究竟意义
 感悟人生 第四讲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一、信仰淡化的原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二二 小难提耶猿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佛教戒律与社会道德(释慧澈)[栏目:戒律学研究]
 关於「四相」之02:《金刚经》中四相的真义(二)[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无贪着,无烦恼[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0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在行香中突然站板,身体放松,上半身会摇动,是要用意念控制它,或是随它动?[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对于80后读经书,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推荐?[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什么叫藏传佛教?[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禅宗妄心系与真心系(聂清)[栏目:如来藏思想研究]
 福德日记4月29日─认识「八福田」(一)[栏目:福德日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