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感悟人生 第六讲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一、生命,一道深奥的命题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80

第六讲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10月27日晚,学诚大和尚从日本返京,次日上午9时为弟子们作了开示——《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大和尚教诫:佛法要靠法师、同行善友来传递和体现,也就是靠善知识、法师和同行善友——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来诠释。
  上一讲我们谈到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很好地来认识这个主题,才能够对无限生命有极其重大的帮助。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无限生命的概念,我们不容易真正建立起来,自然而然对终极信仰也就会若有若无,就不会那么明确。

一、生命,一道深奥的命题
  1.流水的启示
  无限生命对一般的人来讲,没有那么深的智慧去认识、去觉悟。生命本身就是一道很深奥的命题。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曾经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在河的旁边看到水一直在流动,能够体会到无常,能够体会到无限。“逝者如斯夫”,河流一直在流动,这就说明无常;“不舍昼夜”,昼夜不停,就是无限。我们站在河的岸边看到水在流动,我们却很难体会到比较深的含义。我们可能只看到水在流动,我们甚至都看不出来水流动的变化。
  实际上,一条河流在流动的话,我们眼前看到的水,前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前一天、两天、三天……前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前一年、两年、三年……分别都是在不同的地方。我们今天看到的水在南京,昨天、前天可能在武汉,再前几天也可能在重庆,再几天以前可能在新疆,再几天以前它可能还在天上……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河水在流动时,我们不容易看到、想到这些水经过了千山万水,经过了千家万户;这些水所经历的境界,是千变万化的。进一步来说,我们眼前看到这个水在这里,过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它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它有可能流到大海里,也有可能流到其他的支流里,也有可能去灌溉庄稼,也有可能被人和其他动物饮用了。
  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看到一样东西,看到一个事物,不容易将它与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更不要说联系到水的用途有多大,它对我们人的生命的帮助有多大……我们很难这样去看待。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只是在需要喝水的时候、需要洗衣服的时候、需要洗澡的时候,才会考虑到有没有水,这个水干净不干净、卫生不卫生。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更多的情况下是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不能准确、全面、深入地去了解一件事情的本意和作用。
  我们人的生命同水比起来更加复杂、深奥。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很难认识清楚,更何况我们无限生命这样一个深奥的命题。我们认识不清楚的原因,答案也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内心对无限生命存在状态的认识,时时刻刻、不知不觉被无法穿透的自我所蒙蔽 ——我执、法执。因为被我执、法执所蒙蔽,我们很容易被外在那些五光十色、虚伪不实、眼花缭乱的现象,以及生命的现象所迷惑。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花大量的时间、主要的心力去考虑如何拥有现世利益以及眼前的得失上。我们把自己的生命花在考虑眼前利益的得与失上,自然而然我们内心里面的那些烦恼的沉渣就会泛起。烦恼的沉渣泛起的时候,无限生命的状态,无限生命这样一个深刻的、深奥的命题就会被掩盖,消失了,不会有动力了。
  2.佛陀的抉择
  释迦牟尼佛最初出家的时候,是跟一个名为阿罗逻迦兰的外道学习。他跟这位外道修行的时候,这位外道在修无想定。他问释迦牟尼佛:世间人对于色声香味触 ——五欲的境界容易着迷,不容易解脱,尤其是在青少年的时候,你为什么能够对五欲的境界如此厌恶呢?割爱辞亲是一般世间人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最难以远离的、最为痛苦的事情,为什么你能够做得到呢?你不仅能够割爱辞亲,而且能够远离五欲,这恰恰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一般人需要五欲的境界,需要父母家人的亲情。而释迦牟尼佛出家,在这两点上是与一般人不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回答:一般人追逐五欲,因为觉得五欲的境界是快乐的,所以会拼命去追逐,然后来满足自己内在的欲乐。我出家为了求解脱,为了要救度众生。佛陀内在的愿望不是以五欲的获得为主,不是以五欲的获得为快乐,而是以拯救天下苍生、普度众生为乐。五欲的境界如梦如幻,不是无限存在的,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是无常的,它本身不存在厌恶不厌恶的问题。这就是佛陀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佛陀是为了普度众生,而不是因为对五欲的境界厌恶才出家。这些境界本身不存在好恶的问题,好恶是在人的心,就是自己的好乐心在哪里。佛陀的好乐心是为了救度众生,而不是五欲境界。常人的好乐心是在这些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上。
  第二个问题,割爱辞亲。远离亲情很不容易做到,但这些亲情也是如梦如幻的。人生百年终有一别,是不是?你们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只是早晚的问题,最终肯定都是要别离的。因此,还不如早日出家用功修道,实实在在能对父母、对众生有大利益、大贡献。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回答阿罗逻迦兰的两个问题 ——如何来看待五欲以及如何看待亲情的,佛陀当时就有这样的认识。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感悟人生 第六讲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二、智慧对治烦恼心
下一篇: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七、利他与如理听闻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二讲
 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
 感悟人生 第六讲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四、分享佛法这束阳光..
 苦乐人生
 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四、苦乐源自内心 生命..
 中国佛教文化的走向
 安住道场 广结善缘
 现前种因 当来结果
 生命的无比尊严与无上价值—— 在佛教生命观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四卷[栏目:净界法师]
 速度、广度与深度[栏目:禅林衲子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六[栏目:海仁法师]
 修心七要 连载二[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莲池大师与云栖寺[栏目:林克智居士]
 The Buddha’s Parinibbána[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生命的相续[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怀疑木筏喻:信未入心[栏目:净宗譬喻·净宗法师开示集]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栏目:龙树菩萨]
 净土大经解演义[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