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二、如何得解脱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8

二、如何得解脱
  1.扫尘除垢
  如何来正确对治自己的烦恼?就要如理修行佛法、修持佛法。如理修持佛法,我们常常听到六加行。六加行的第一加行: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洒扫住处”就是我们常常所讲的清洁工作,打扫卫生、布置场地等。“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身所依是佛像,语所依是佛经,意所依是佛塔。在印度、在南传佛教国家的寺庙,比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这些国家,庙里面都有塔、有菩提树、有佛像。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庙里边有塔。佛像、佛经、塔,这代表着身语意之所依。
  佛经里边告诉我们,扫地有五种功德:
  第一种功德,令自心清净;第二种功德,令他心清净;第三种功德,众天神欢喜;第四种功德,造就猛利的业;第五种功德,死后往生天界。“往生天界”就是往生净土; “造就猛利的业”就是戒律清净;还有天神欢喜,自心、他心清净。
  洒扫住处、清洁卫生的时候能够令自己的内心清净,那么这是五种功德的第一种。我们又如何能够把清洁卫生的工作同对治烦恼、如理修持佛法结合在一起?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一种联想,说我们修行、对治烦恼要从搞卫生开始。我们常常觉得这种搞卫生、做清洁的工作,都是没有文化的人、智力比较差的人、岁数比较大的人做的事情。实际上,佛法就是告诉我们从这样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我刚刚出家的时候,寺庙里面的老和尚就告诉我:你学
  扫地要学三年,学泡茶也要学三年。当时我就很不好理解,让我学扫地还要学三年,这很容易就能学会,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学会了。并且,每天都要扫,不管是有没有灰尘、有没有垃圾,都要去清扫。其实,这就是修行的一种功夫,培养我们的长远心。
  我们在清除尘垢的时候、清除垃圾的时候,这些尘垢、垃圾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除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的尘垢。通过外在的尘垢这种比喻、这种象征,来认清我们内在的烦恼垃圾。
  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弟子 ——周利槃陀伽,他出家以后,释迦牟尼佛告诉他“扫尘除垢”四个字,他学了三个月都记不住,但是最后他能够大彻大悟。佛陀授记他说,周利槃陀伽是他所有的声闻弟子当中,转变心意最殊胜的人。他天天就是扫地,扫到最后,佛陀这样为他授记。
  他扫地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一种成就?他就是能够很认真地根据佛陀的开示、佛陀的教授去实践。佛陀为他讲:“此尘是贪非尘土,尘乃贪名非尘埃,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我们扫来扫去,都是要扫内心里边的这些尘埃 ——贪的尘埃、嗔的尘埃、痴的尘埃,这是三毒的垃圾。
  2.对治烦恼得清净
  我们修学佛法不能认识到自己内心当中有垃圾,自己内心当中有问题,我们又如何来对治?我们又如何来清扫?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常常说,我们修行就是念经、持咒、磕头,这才算修行,很难说我们打扫卫生是在修法,实际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意识不到内心当中烦恼的尘垢,我们即便天天坐在这里念念有词,但实际上你念的和心里想的是两个不同的情况。口里一边念佛经,内心一边在起烦恼,甚至被烦恼包裹得越来越紧,不仅不能对治,还会包得越来越死。
  我们内心怎样才能够有清净的状态呢?我们只有对治了烦恼,内心才会清净,内心才会开明,内心才会有安乐。同时,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清净,别人看到我们,也生欢喜心,他的内心也清净了。别人听到我们说话,也很高兴,他的内心也能够得到清净。天神看到我们戒律无有亏损、内心清净,也很欢喜。所以,我们要真正去认识到底怎样叫做如理修持佛法。
  3.解除烦恼靠修行
  如果我们缺乏了最基本的功夫和最基础的条件,我们又怎样能去修行呢?如果我们自己的心不能打开,不能净化,修行佛法的人内心里面还有很多障碍,这是不够条件的一种表现。所以六加行的第一加行,本身就是要清除自他的障碍、自他的违缘、同行善友之间的违缘以及同善知识的违缘。所以,认清自己的烦恼、认清自己内心的状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如果把我们自己内心提得很高,觉得我们这种现况、我们这种条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行,那无疑就是我们绕着这条路在走。所谓“绕着路在走”,就是你走的不是一条直路,你走的是一条弯路,你绕道走,绕了一圈最后还会回到原来这个点上去,走错路了。所以我们学佛法,学习道次第的话,就真正要按照佛陀告诉我们的一点一滴去实践,如果不是根据这样的正法去实践的话,都是白忙活一场,根本、内在的烦恼调伏不过来。所以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它的缘由就是在这里。
  我们如果没有去对治烦恼,我们的各种痛苦会越来越多,不能解除。我们常常讲到八苦,现在有这些痛苦,过去也是这些痛苦,我们未来一样也是这些痛苦。今生今世我们得到人的身体,固然是因为我们在过去造作了成为人的业因,但今生能够得到人身,不等于说我们过去世就修行过,或者修到什么程度。当然也有人过去就修行过,但不等于说我们所有人在过去都修行过。
  世间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你让他到庙里来,来拜佛、听经,他肯定不来,那他就是缺乏善根,但是他们也是人,甚至是很有身份、很有地位、很有学问的人。所以说,你得到人身,不等于说你前世修行就很好。我们如果不修行的话,这些痛苦、这些问题肯定不能解决,一直会不断地累积,不断地持续下去。
  佛法把这八苦最后都归到五蕴炽盛苦。这个痛苦既不偏重于物质方面,也不偏重于精神方面,五蕴和合。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三种是我们内心的痛苦。生老病死,是我们身体上面的痛苦。而身心和合的痛苦,就是最后一个苦——五蕴炽盛苦。无论是身体方面的、心理方面的,还是身心和合方面的苦,你都要把它去除。如何才能没有这方面的痛苦,唯有佛法才能够去除、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痛苦。痛苦怎么解脱?不要有业,不能造作召感痛苦的业。我们如何不去造恶业?要断烦恼。烦恼怎么断?要靠佛法来对治。所以我们用佛法来对治烦恼,烦恼对治了就不会造业。没有这种业就不会感召八苦,没有了八苦我们就解脱了,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三、珍惜生命
下一篇: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一、次第修学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
 怎样修行
 现前种因 当来结果
 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四、共业增上
 佛法在科技时代的意义
 感悟人生 第四讲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二、欲乐与法乐
 生命无限 希望无穷
 人生的究竟意义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上)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一、融入团队 利人利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初学佛者应该如何学修?[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难言的悟境[栏目:雪漠]
 15.下毒之家[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佛学基础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节 唯识宗[栏目:佛学基础]
 皆大欢喜 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栏目:往事百语]
 迦旃延(论议第一) 训诫无礼的少年[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上士道之大乘密部[栏目:祈竹仁波切]
 忍耐是一种修炼[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愿力可以超越业力[栏目:达真堪布]
 相应4经 舍利弗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