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1 六种无为
 
{返回 元音老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96
11、六种无为
 
“虚空无为”,是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一真法界的空性。真如佛性量同虚空,没有妄想、没有 杂染,尽管现一切相,起诸般妙用,而无丝毫住着,宛如虚空一样无所作为,故名虚空无为。这 种无为,实际上是指我们用功修行,进入无修、无得、无证的境地,圆满了一真法界的神用。
“择灭无为”,是以无漏之智选择相应的法门,断掉种种障碍,灭掉种种杂染,从而体现真理、 证入菩提。此法是权教菩萨用的分断分证法,教下叫做“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不像大乘圆 顿菩萨是圆断圆证的。
“非择灭无为”,是指实教菩萨不用选择某种方法来分断无明,而是如实观照。就是观照法性 本来寂灭、本来无为、本来如此,并不是选择某种法门,经过修炼,方变得无为的。所以,非择灭无为和上面的择灭无为是完全相反的。择灭无为是要选择某种佛法来修证,从而断掉诸种障碍、杂染,方证得无为。非择灭无为识得法性本来如此、本自寂灭、本来无为,完全不须选择某种法 门来修证而成,故名“非择灭无为”。
“不动无为”,是指功夫修到离开了三禅天、进入四禅天的境界后,没有欢喜、快乐等等来动 摇其身心,而且水、风、火三灾对其也奈何不得,故名不动无为。它是小乘圣人所证得的有余涅槃。
“受想灭无为”,是四空天的无所有处。受想不行,通灭尽定,而不是无出、无入的大乘定, 故名受想灭无为。受想灭无为和不动无为均属二乘人所证境。
“真如无为”,是众生的理体、我人的佛性。它本来非真非妄,不变不易,法尔如此,故名真 如。依相宗说来,要证这个真如妙体,须修三观:一是凡夫的遍计所执性。凡夫执着、追逐外境, 昧却本来,认假作真,无所不要,无所不着,故为遍计所执。二是依它起性。因修观而明一切事 物皆无自体,全是因缘合成,依靠它物而有。如草绳无有本体,依草而有,绳不可得,故空却诸 相而证入本性。三是圆成实性,即真如佛性。这三观是相宗的实修方法。从“依它起”观空,了却“遍 计所执”,即证入“圆成实性”。这一心三观也是很妙的方法。宗下是从八识起修,直截指示你认识 真如本体,即八识之中本有之觉性,就是本觉,即《起信论》所说的真如门。认识了真如本体, 还没有证到一心——清净法身。所以,还需绵密保任、除尽妄习,才能圆证菩提。
摘自《心经抉隐》

{返回 元音老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2 有为法和无为法
下一篇: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0 二十四种不相应法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九章 其他 6 四等无明
 恒河大手印 (第三讲)
 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七、直指自心实际
 大手印浅释 第三讲 大手印之定 五、修习“不修之大修”
 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四、大手印要中要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7 净念相继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0 往生把握
 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五、见修行果
 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七、三修门
 成佛的诀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十六、超度亡人为什么念经?[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工作禅 第22节 周末夫妻,让家庭不和谐 1[栏目:工作禅·为什么辛苦付出却不开心]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佛法的学习与实践,克服惰性![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致一位遭受身心重创的女子的函[栏目:道坚法师]
 佛教慈善,要坚守纯真的品格![栏目:刘元春教授]
 禅修的要领[栏目:圣严法师]
 第三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一品 观境]
 信位菩萨之净行以《华严经》〈净行品〉为主[栏目:华严文集]
 三十六世 鼓山灵峤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104.太原孚上座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