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1 六种无为
 
{返回 元音老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37
11、六种无为
 
“虚空无为”,是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一真法界的空性。真如佛性量同虚空,没有妄想、没有 杂染,尽管现一切相,起诸般妙用,而无丝毫住着,宛如虚空一样无所作为,故名虚空无为。这 种无为,实际上是指我们用功修行,进入无修、无得、无证的境地,圆满了一真法界的神用。
“择灭无为”,是以无漏之智选择相应的法门,断掉种种障碍,灭掉种种杂染,从而体现真理、 证入菩提。此法是权教菩萨用的分断分证法,教下叫做“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不像大乘圆 顿菩萨是圆断圆证的。
“非择灭无为”,是指实教菩萨不用选择某种方法来分断无明,而是如实观照。就是观照法性 本来寂灭、本来无为、本来如此,并不是选择某种法门,经过修炼,方变得无为的。所以,非择灭无为和上面的择灭无为是完全相反的。择灭无为是要选择某种佛法来修证,从而断掉诸种障碍、杂染,方证得无为。非择灭无为识得法性本来如此、本自寂灭、本来无为,完全不须选择某种法 门来修证而成,故名“非择灭无为”。
“不动无为”,是指功夫修到离开了三禅天、进入四禅天的境界后,没有欢喜、快乐等等来动 摇其身心,而且水、风、火三灾对其也奈何不得,故名不动无为。它是小乘圣人所证得的有余涅槃。
“受想灭无为”,是四空天的无所有处。受想不行,通灭尽定,而不是无出、无入的大乘定, 故名受想灭无为。受想灭无为和不动无为均属二乘人所证境。
“真如无为”,是众生的理体、我人的佛性。它本来非真非妄,不变不易,法尔如此,故名真 如。依相宗说来,要证这个真如妙体,须修三观:一是凡夫的遍计所执性。凡夫执着、追逐外境, 昧却本来,认假作真,无所不要,无所不着,故为遍计所执。二是依它起性。因修观而明一切事 物皆无自体,全是因缘合成,依靠它物而有。如草绳无有本体,依草而有,绳不可得,故空却诸 相而证入本性。三是圆成实性,即真如佛性。这三观是相宗的实修方法。从“依它起”观空,了却“遍 计所执”,即证入“圆成实性”。这一心三观也是很妙的方法。宗下是从八识起修,直截指示你认识 真如本体,即八识之中本有之觉性,就是本觉,即《起信论》所说的真如门。认识了真如本体, 还没有证到一心——清净法身。所以,还需绵密保任、除尽妄习,才能圆证菩提。
摘自《心经抉隐》

{返回 元音老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2 有为法和无为法
下一篇: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0 二十四种不相应法
 佛法修证心要 下
 恒河大手印 (第十讲)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一章 心中心法 11 千座未悟
 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3 破尽二执
 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八、法贵当机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信函摘抄)
 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五、见修行果
 中有成就秘笈 (中有闻教得度释义)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一章 心中心法 4 以禅为体,以密为用,净土为归..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严经讲话 二十三、唯一法门——入法界品(二)[栏目:鎌田茂雄]
 有感于“四事不长久”[栏目:邹相美文]
 二一五 龟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相应36经 生起经[栏目:相应部 14.界相应]
 心中常有声音叫弟子想歪,非常邪恶的念头,如电视广告般不时打扰,另弟子很羞愧,常请佛菩萨勿怪罪,请问这..[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不可忽视支分戒律(普巴扎西仁波切)[栏目:持戒]
 把佛书推广到社会[栏目:明日的佛教]
 法华转 转法华[栏目:圣严说禅]
 调心之道,离不了心学[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生财之道[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