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悟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道”是什么?
汉郑玄注:“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那么就是孔子感叹当今世界无道,这个有道,言下之意是指仁政和王道,也就是当今世界只有霸道,没有王道。清刘宝楠注:“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已得闻知之也。闻道而不遽死,则循习讽诵,将为德性之助。若不幸而朝闻夕死,是虽中道而废,其贤于无闻也远甚,故曰可矣。”这是说孔子已闻古代圣王的道和君子之道。宋朱熹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事物当然之理,到底是什么理,还是含糊不清。
现在的人把“道”翻译为真理的很多。例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把这句话翻译为“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解说“真理”的意义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那么孔子的真理是什么?我们仍旧不清楚。当前学术界又有了一种看法,说“道”是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古棣《论语译说》说是“政治之道”所以他就翻译为:“我早晨听到哪个国家实行道,当晚死去也安心了。”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道”是孔子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提到的“道”是“形而上”的道,即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的道。这种“道”是出世的“道”,也就是宗教意义的上“道”,要走入这种“道”的境界,禅宗叫做“悟道”。人生苦短,不能荒废光阴,要抓紧时间修“道”。如果真正悟“道”了,那么永恒的生命就产生了,肉体死去还有什么要紧呢?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孔子只要哪个国家实行了政治上的道,就愿意死去,那孔子也太轻生了,他也就不是中国的圣人了。孔子虽然一生奉行人本主义,但是他实际上也有宗教家的精神。他比宗教家聪明的地方,是用入世的法则导人走向出世之道。
“道”既然是宇宙的最高法则,一旦悟道,也就没有生死了,也就永生不死了。执着追求“道”,并非去追求肉体上的长生不老。秦始皇不懂道,所以就做出让人去海边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傻事。道士不懂道,所以就入山清修,求得肉体的永恒。孔子所追求的“道”,是生命永恒的“道”,这永恒的道并非就是肉体的永恒,而是有似于禅宗大彻大悟的那种境界,一旦大彻大悟了,生命就真正永恒了,肉体死去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鉴于这里的“道”有如此深刻和微妙的意义,所以我们以为这个“道”不翻译为好,所以把这句话翻译为:“早晨悟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了。”也就是说这个“道”是开悟的意思,并非具体的“道”。
在历史上,未悟“道”的人,总是寻找肉体的长久。例如,后魏昙鸾,年少时游五台山,感灵异出家,但本性嗜好长生之术,受陶隐居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就问道:“佛有长生不死之术吗?”支笑道:“长生不死正是佛道。”就授以《十六观经》,说:“修习它,则三界不再生,六道不再往,寿命有恒河沙劫,不可穷尽。”鸾大喜,就焚毁仙经,专修净业,寒暑病痛,从不松懈,魏王号为神鸾。临终前他自知时至,召集大众告诫说:“地狱众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叫弟子高声念佛,面向西方稽首而终。
昙鸾从追求肉体长生的仙术,到接受高僧传授的禅观,专修净业,最后顿悟,安详而去,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昙鸾十六观即《观无量寿经》,无量寿当然是永生不死,“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它的中文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昙鸾通过十六禅观净化心灵,心中无时无刻都在净土,从而发现自性的无量寿和无量光,这样就顿悟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揭示了这种顿悟的境界。
论语禅:
悟永生不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