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义在心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91

正义在心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正义去做事。”

  对“无适”、“无莫”,注释家有若干种不同的解释。

  《朱熹集注》说: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那么朱熹竟然将“无适”和“无莫”理解为“无可”和“无不可”,并以此来批判佛老,不通。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适,郑(玄)作敌,莫,郑音慕,无所贪慕也。”显然郑玄是把“莫”当作“慕”的假借字。作“敌”、“慕”翻译不通。

  皇侃《义疏》引范宁曰:“适、莫,犹厚、薄也。比,亲也,君子与人无有偏颇厚薄。”“适”:是“嫡”的假借字(上古音二字皆人锡部)。“嫡”字可以引申出“亲”义、“厚”义。“莫”训“薄”则是假“莫”为“薄”(“莫”、“薄”的读音上古皆入铎部,故可通假)。

  以上三种解释中,皇侃《义疏》解释得最好。正如邢昺疏:“此章贵义也”,“言君子之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之相亲也。”

  儒家“仁义”并提,但是两种各有不同性质。仁是从本质来说的,即是“体”,义是从表象上来说,即是“用”,故有“取义成仁”之说。仁者处世,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唯以正义作为自己的最后归宿。凡是符合正义的事物,不管是亲是疏,仁者都会亲近。凡是不符合义的事物,不管是亲是疏,仁者都会远离。

  周武王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论语.尧曰》)意思是我虽然有至亲,但不如有更多的仁德之人。说明周武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惟仁是举,这本身就说明周武王是一个仁者,值得我们学习。惟仁者处世坚持正义,不会厚此薄彼,不会因为亲疏不同,而做违背的义的事情。

  为了维护正义,仁者会大义灭亲。但大义灭亲不是用亲人的代价,来维护自己利益,甚至于出卖朋友而求荣。仁者以天下为公,所以他能够大义灭亲。大义灭亲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十四年》,石蜡为了国家的利益杀了自己的儿子,被赞为“大义灭亲”。后来用以指为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亲属间的私情。

  如果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唯义是亲,那么这个人已经进入平等心境。禅定的最高境界是除掉分别心,而除掉分别心先要树立平等心,所以孔子的这段话将引人进入绝对无分别心的仁者境界。

  论语禅:

  仁者无亲,唯义是亲。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一念之间
下一篇:士志于“道”
 求神不如求己
 “道”不远人
 众生平等
 一念之间
 当下承当
 述而不作
 直心是道场
 “礼”与生活禅
 悟“道”
 好人得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的榜样就是阿弥陀佛(王君伟)[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25 主人的痰[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7)[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七、佛七讲话:净土资粮[栏目:徐恒志居士]
 戒杀长寿的真相[栏目:了凡弘法学会]
 相应122经 持戒者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用清净的念头,去对治不清净的念头[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四八)[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