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二章•经题 第一节•释名
 
{返回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50
第二章·经题

第一节•释名

  经题为一经之总纲,经文为一经之别目。总纲弄明白了,则经文大意也就掌握得差不多了。经题有提纲挈领之作用,是透视经文内旨的窗口,好比人之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般重要。所以,自古以来讲家依据各自的解析经典的方法,深入浅出地阐述、发挥经题之至深幽微难见之义理,以便于听者掌握、领会全经要旨。如天台宗以“五重各释、七番共解”来阐释经题,华严宗以“十玄”开解经题等。今则为了阅者易于有目可寻,则依天台“五重玄义”来开解此经文题。

  古德强调解析经典须重师承、宗家法。宗家法则渊源有自,重师承则以免妄谈般若之过咎。可今人大多不通教理,依己意释文,讲者不能析条陈理,听者惘然不知所措。悲哉!哀哉!这里,略去七番共解,只以五重玄文来阐释经题。

  天台家法,之所以依五重玄义开解经题,自有道理。所谓五重者,即释名第一,辨体第二,明宗第三,论用第四,判教相第五。此五重玄义之次序不能错乱,彼此相生相依。释名第一者,就是为了说明一经立题命名之所以然,如大人给小孩起名一般,但文题相符严密得好比函、盖之关系。名虽是假名,列第一者,就是为令行人因名寻体而已,所以名而辨体。体后须明宗者,就是为令行人明白修行要旨,从而克因修果,亲证理体而已。既能克因证体,自有大用现前,故宗而论用。又因用分大小权实,故最后须判释教相也。其意大致如是。

  为了便于更甚明白故,今将这五重之名义以修房子为譬,说个清楚。名譬房名,如楼房、土房等;体譬房空,即室内之空间,是大是小;宗譬梁、柱、沙子、水泥、人工等,总之凡成房之种种做工、材料皆是;用譬房之用途,即修房之目的,如住人、贮藏等;判教相譬合计修房利益之大小。所以,名乃假名,体是实质,宗是做工,用是目的,判教相是总结合计。

  那么台宗之所以如是开解经题,其良苦用心不外乎四悉檀意。如释名者为令行人得世界悉檀欢喜益,未种佛法善根者令种;明宗者为令人行人得为人悉檀生善益,已生善者令增长;论用者为令行人得对治悉檀破恶益,未生恶令灭;辨体者为令行人得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为确保宣讲能“上契佛理、下合群机”故,终须判教相以明大小权实顿渐偏圆等。

  藕益大师在发挥此经五重玄义前曾云:“原夫人世福田,莫尚乎三宝。出世道法,莫先乎孝慈。欲报深恩,莫要乎与拔。欲成济度,莫大乎盂兰。是以目连道满,首思乳哺之恩。大圣垂慈,广示法供之式。时必择夫自恣,德乃藉于众僧。僧宝所存,**斯在。**转处,佛常现前。举一卽三,最胜无比。圆音一唱,慈亲已脱于苦轮。锡类重咨,芳轨永贻于缁素。谁无父母,如何弗思。况复垂训殷勤,教令念念常忆。自非观心起行,焉能事理双彰!一字法门,非海墨之所罄。四辈齐奉,岂浅近之津梁!略述五重,用探奥旨。”

  大师如是之语,指出了年年七月十五举办盂兰盆法会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世人报答恩亲,顺乎孝道,种出世福田的最好机会。其意希望人人能归敬三宝,孝顺父母,做个世间好人,出世圣人也。

  第一节•释名
   “佛说盂兰盆经”六字为一经之总纲,是经题。前之“佛说盂兰盆”五字,是别题;后之“经”字为通题。别则简别此经不同于他经,因为各经所诠意旨不同故;通则说明此经在三藏中属于经藏所摄,通于一切诸经,因为一切经藏皆诠定学故。

  依一卷经文来看,此经之名并非佛陀所定名,而是结集者根据本经之发起因缘而定名的,故此经之名并非像《金刚经》、《佛说阿弥弥陀经》等是佛陀亲自所定名。本经之发起因缘是这样的,如经文所载: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观此段经文可知,经家之所以如是定名,就是为了显示目连尊者初成道时的“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的孝顺精神,希望后人皆能如是效法目连尊者,年年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日”能如法地供佛斋僧,以解除自己内心的悭贪习气,开发自身本具的孝顺之行。更说明出家释子并非不孝顺父母,而是以度脱自己历生父母之神识永得解脱为究竟宗旨的。莲池大师说的“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即是此意。

  并且,佛陀在末后殷切嘱咐说:“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这教令弟子常常忆念之心,就是希望人人能作个像目连尊者一样的孝顺之人,这是佛陀宣说此经的目的与意义。孟子也极力提倡大瞬的常常忆念父母之心怀,孟子认为即便父母去世四、五十年了,只要做子女者能时常忆年父母之生前的种种恩惠,这也就算得上个孝子了。

  今释此经题之名,先事释,次观心释。

   一、事释
   就事释者,先释“佛说”二字,次释“盂兰盆”三字,后释“经”之一字。

   1、释“佛说”
   这里,“佛”,确指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说”,是“悦所怀也”的意思。合之“佛
   说”二字,用以简别此经非弟子、天、仙、化人所说,乃如来金口亲宣也,因为经通五人说故。唐•义净三藏说:“颁自我口畅之,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佛者,觉也。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意,“三觉圆,万德具”,方为究竟觉者。自觉,知真本有,达妄本空;觉他,以己所觉,令他人觉,即“以斯道觉斯民”的意思;觉满,知真本有,知至究竟;达妄本空,达到究竟;自利利他,皆到究竟,故曰一究竟一切究竟。

  具体点说,佛有三身:曰法身、报身、化身。别说则法身非报、化,报身非法、化,化身非法、报;圆融说,则三身皆法身。化身为应化法身,报身为功德法身,法身为离垢妙极法身,故“三身一际”。报、化,“色即是空”;法身,“空即是色”。应化身应凡小故,“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报身修行功德圆满至究竟觉故,行弥法界,即普贤大行;智弥法界,即文殊大智。大智无法不知,大行无生不度。智、行,一圆满一切圆满,故曰功德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此与清净法身有异,清净法身,十法界众生无二无别,本自清净,无垢无染。离垢妙极法身,为修德圆满所显现,本来清净,但在众生分上无染而染,已被染污,故必依法修行,三障尽净,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方曰离垢妙极法身。要知佛,乃“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凡小既以释迦佛为报身,则法、化二身不明可知。菩萨知释迦为化身,亦知三身一际,华严会上就释迦佛显如来果德,正是三身圆融义。

  其实,谈到佛,大家不要以为真的高深莫测,佛陀是有历史可考的,据说生于周昭王甲寅廿四年四月八日,父名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妻名耶输陀罗,子名罗侯罗。当然,佛有千佛万佛。佛号乃就德立名,有理想佛、本性佛。如西方弥陀佛,乃大家心中向往之理想佛的,亦释迦佛所说。本性佛,“即心是佛,心外无佛”。

  更要清楚的是,佛之三身,法身约理而说,报、化依智而论;又法身约体,报身约相,应化身约用。虽说如是,但理、智从来不二,体、相、用本为一体。所以,佛之三身不分而分,分而不分,尽虚空遍法界。法身,分离垢妙极法身与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乃修德究竟所显,是修;清净法身以显天然性德之本具,是性。报身,又分自受用与他受用,自受用属法身,是理;他受用属报身,是事。应化身,又分劣应身与胜应身,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一般,以水喻机感,因机感之不同而受用分大小,此乃从用而论。

  总之,佛之三身说明了性修不二、理事不二的道理,极其三身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我人应明确认识到,谈及法身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论其报身,惟独如来与地上法身大士方有如是之福慧二严之身垂示,凡夫乃是业报之身也;论其应化身,凡夫则无分,有即是三途苦趣之应化身也。所以,知此道理,应发大愿,起大行,由修显性,证自己本有之法身理体,发自己本具之庄严威德,显自己应示之百千万亿身。

  关于“说”字,即是称性发挥之意。如来三身说法是一致的,“法、报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意谓本性的体是法身,必须从体、相而起用,才能叫真说,称性之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众生根性有利钝之异,故见佛闻法有大小之别,以分别心闻法,法亦成分别。所以,佛陀在世,每次说法前皆先入定,然后起定说法,其目的是为了能“上契真理,下合群机”。历代祖师讲经,每次开讲前须修止观半小时,以降伏妄想,开讲时尽量达到无我之境,以确保发挥经文意旨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2、释“盂兰盆”
   此中,“盂兰盆”乃法供之名。盂兰是梵语,正云“乌蓝婆拏”,华言“救倒悬”,意谓三途剧苦无可喻陈,借喻倒悬。“盂兰”为“盆”之定语,藕益大师云:“此法一兴,倒悬斯解,名之为救。”宗密大师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可见,所谓“盂兰盆”者,谓以种种净洁碗、钵贮种种净洁美食以供十方僧,能救慈亲之倒悬苦。

  后人对“盆”有所误会,每于举办盂兰盆会之时,往往是将种种净洁美食置于一大盘中,更有甚者是用红纸糊一大箩筐,上书“盂兰盆”三字,以盛信众之钞票。藕益大师曾正讹云:“一切碗钵,通名为盆。后人不达,作一大盘。众食尽着于中,普同供养。此则大违律制,众僧不飨。以凡圣虽殊,俱不触僧伽食器故。”

  此中,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称,名“盂兰盆”也。又以所从能,即名此盆为“救倒悬盆”也。宗密大师曾说:“斯由尊者之亲魂沉暗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这便是此经依此义安立经名的由来。

  藕益大师在《疏》中有一设问,甚有深意,今摘录如下:
   “夫分段、变易皆名苦报,何但饿鬼方称倒悬?
   凡夫四倒,二乘四倒,皆倒因也。欲界无禅定之食,三有乏无漏之浆;偏真缺俗谛,法财权位失中道实味,皆倒果也。
   碗、钵为盆,百味五果为食,解饿鬼倒悬。摄心为盆,十支为食,解欲界倒悬;念处为盆,四谛行观为食,解三界倒悬;宏愿为盆,六度万行为食,解四枯倒悬;一心为盆,不思议观为食,解二边倒悬。

  引申触类,总以碗、钵百味为正因缘境。若无事境,理观无寄。若无理观,事功不深。倘见此说,便欲废事,则目连始得六通亦即成就念处盆,四谛食,何故母犹不脱鬼伦耶!”
   大师的设问,当然是希望人人能理观、事修兼并。宁可执事,且莫执理。

   3、释“经”
   “佛说盂兰盆”五字是别名,“经”之一字是通名。“经”,正名为“线”,义译为“契经”。线能贯花,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如纬似花,能诠之文能持能贯。经字义理众多,如《法华玄义》所云,有有翻五义、无翻五义,又各具法本、行本、义本种种诸义,说不可尽。简而言之,经者训法、训常,宜遵佛敕常作如是供佛斋僧之法,年年七月十五日修盂兰盆供,救多生父母倒悬之苦也。又经者,径也。即如本经,修盂兰盆供,乃是解救父母脱倒悬之苦的一条捷径也。

  梵语修多罗、或云修单兰、或云修妒路,华言契经。意谓诠显义理,契合众机,乃契理契机之教。契理,则说事如事、说理如理;契机,则令听着悟解领会、欢喜信受。
   又经者,贯也、摄也。谓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佛灭度后已三千余年,众生之所以得闻正法者,皆贯穿摄持之力也。又经者,法也,常也。谓十界同遵为法,三世不易为常。经还有很多意思,如微发义、涌泉义、墨绳义、结鬘义等,就再不一一累赘了。

  总之,此经发挥孝顺之道,孝顺之道乃十界同遵之理,孝顺父母乃天经地义之事,故名为经。

   二、观心释
   藕益大师云:“次观心释名者,净戒为器,无作四谛不思议观慧为食,供养自性一体三宝,圆解八倒之悬,顿履一实之地。无明父、贪爱母,当下即成解脱;智度母、方便父,任运入无功用。故名盂兰盆经也。”

  三、经题之特点
   此“佛说盂兰盆经”,其经题甚有特点,可谓是人法兼举,梵华合名,法供齐彰也。凡六对十二义,分说如下:
   1、 人法一对:佛为人,盂兰盆为法。法由人说,人由法显,人法不二。
   2、 梵华一对,盂兰为梵语,盆为华夏之音。梵语秘密,华言显露,显密不二。
   3、 法供一对,盂兰表法,盆示供器。供借法喻,法由供显,法供不二。
   4、 能所一对,盂兰为所救,盆为能救。所须从能,能所合称,能所不二。
   5、 通别一对,佛说盂兰盆为别目,经为通题。以通定别,摄通入别,通别不二。
   6、 事理一对,盂兰为理,以盆成事。事依理成,理由事显,事理不二。


{返回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二章•经题 第二节•辨体
下一篇: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十节•由本经发起因缘所引起的反思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三节R..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十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四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三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二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二章•经题 第三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七章•流通分 第二节R..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四章•科判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五章•序分 第二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消气(乔叶)[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相应99经 定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我发现自己渐渐地就不想再念诵《喇荣课诵集》了,请上师开示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继续修学?[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佛教圣众因缘集 二十四、撮盐山立 一本万利[栏目:佛教圣众因缘集]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行愿[栏目:学诚法师]
 The Ungrateful Sons[栏目:Dhammapada Stories]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5[栏目: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