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二节•注疏
 
{返回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64
第三章·传译  

第二节•注疏

  关于《佛说盂兰盆经》的注疏,代不乏人。

  最早就有唐•慧净的《盂兰盆经赞述》,这是自此经译出以来对经文的第一次详细的阐述。作者从经题到经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了训释,如对“盂兰盆”一词,慧净法师解释为“成(盛)食之器”,“名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曰盆也”。当然作为赞述,并不只限于字义,慧净还通过分析经文,将蕴含在经文中的佛理阐发出来。如当目连持食往救其母时,经文对目连母亲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这段描述,其文字简明易读,别无所难,读者很容易一看而过,但慧净诠释说:“左手障饭者,悭也;右手搏食者,明于贪也。其母才兴悭吝,则掩握纵横钵内香餐,速而变化也。”将其中所含之佛理阐发出来,使读者顿悟其中深意。

  其次,唐京师沙门玄应作《一切经音义》(也称《玄应音义》),对《盂兰盆经》有关经文的音义作了注释、训解。所注虽不多,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对“盂兰盆”一词的翻译,玄应指出:“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拏,此译云:‘倒悬’。旧云盂兰盆是贮食之器者,此言误也。”后唐西明寺僧人慧琳作《一切经音义》(一称《慧琳音义》),将玄应《盂兰盆经音义》收录其内。

  再者,唐•宗密大师作《盂兰盆经疏》。宗密《疏》分成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四意开解经题;第二部分为正解经文。《疏》前有序,说明作《疏》之由。在序中,宗密把孝道提到了至极的地位,并把孝说成是儒、释二教共同的究竟归元。他说:“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又说:“应孝子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酬昊天恩德,其唯盂兰盆之教焉!”其实,佛典中不乏讲孝之经文,此处突出了《盂兰盆经》的地位。在第一部分综述中,宗密又进一步阐明孝为儒、释二教之共同宗本,但行孝有异同。宗密指出了儒、释孝亲在生前死后上都有所不同:儒家生前重慎护发肤,扬名后代;死后重棺椁宅兆,保留形体。而释教生前是祝发坏衣,法资现世;死后则念诵追齐,荐其去识。其相同的是生前对父母恭敬、赡养;丧祭哀痛庄严,这样宗密把儒、释两教的不同之孝得以统一。

  在对经文的阐释上,在对佛理的阐发方面,宗密也较慧净更深一层。如在对经文“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一段,宗密阐释为:“境随心变,果藉业成,饿因未除,饱缘宁致?……今左手障钵,悭恐余侵。右手搏食,贪于自给。悭贪猛盛,如此现行,饭食劣缘,若何充济?故化为火炭不得食。”宗密的解释点出了境由心造这一重要佛理。所以贵州赤水雪山沙门继庆在跋中认为宗密会要道要言以注经,广明释门真孝,入佛最上乘。宗密之《疏》影响甚大,后人的注疏大多只是在宗密《疏》的基础上做文章。

  北宋钱唐沙门元照,有感于世风浮侈支离作《盂兰盆经疏新记》,自称“疏者所以通经,记者所以解疏”,认为人们由记可以达疏而通经,由经起行,由行而达道,把自己对宗密《疏》的解释看作达道的途径。《新记》是否真有这样的功用,此且不论,但《新记》确有集诸家之长,通三教之说的特点。如对宗密之“始于混沌,塞乎天地”一语,元照先用儒家元气之说解释,次用道家虚无之道解释,再用佛教空界大风来说明,并将三者相比附。儒、释、道三教在元照这里并行而不悖。《新记》还在颇多问题上与宗密《疏》有不同的诠释和看法。如宗密认为《盂兰盆经》据名题即化教所摄属于经藏,据其意义亦制教摄属于律藏。元照不同意此说,并说明了此说不妥的五条理由。

  在元照之后光严无际大师普观作《盂兰盆经会古通今记》,普观会通古今,对前人之注疏更有进一步的说明。如元照在《新记》中把“道生一”的“一”解释为“混元”,普观《今记》则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把“一”解释成“混元”,还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新记》讲佛法要引儒道之说。普观认为这是为了使道俗同闻佛道。如果只讲佛道,俗流难明,而讲混沌则四众通知。

  在宋代,为《盂兰盆经》作注疏的还有遇荣和日新。遇荣作《盂兰盆经疏孝衡钞》、《盂兰盆经疏孝衡钞科》。《孝衡钞》多引儒家典籍,发明《疏》义,彰明孝道。《孝衡钞科》则将经文归纳为若干大小标题,起提纲系领的作用。遇荣作此二文,旨在以《孝衡钞科》提纲要,使人们由经文知目连起教之因由,由宗密《疏》释经文之大义,由《孝衡钞》申释宗密疏文之详情。日新所作的《盂兰盆疏钞余义》,主要对前人疏钞所援引的文字、音义方面作解释。

  明•智旭大师作《盂兰盆经新疏》,智旭认为《盂兰盆经》以法供为名,自性三宝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与乐为用,大乘为教相,是报父母深恩、济度拔苦的最好之法,所以作新疏。在《疏》中,不仅对经文作出新的解释,如“四辈”宗密解释为僧、尼、士、女或人、天、龙、鬼,智旭则解释为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着力宣传儒、释之世间孝和出世孝,还将佛教的许多理论融入其中。如为了说明自性三宝之自性,他说:“现前一切十界依正诸法,皆此介尔心中之所显现,如彼梦中所见,诸法终不离于梦心,现前诸法亦复如是。”

  在清代,有灵耀作的《盂兰盆经折中疏》,他认为《盂兰盆经》新、旧二疏皆有所短。旧疏依经判释偏于简约,阿含事相短度井井,却未揭言外义趣;新疏妙辩纵横,文义富丽,理观圆极而似不合现文,于是折中两家成一家,扬长避短,使文不失义、辩不违经,事理兼备,而成《折中疏》。

  在清代还有元奇作的《盂兰盆经略疏》,元奇认为《盂兰盆经》是人天因果,只要依经而行则已,不必广说。而且前人的释文多有引用,使初学浅识者望而生畏,于是采直释之文,作略疏,使疏文简明易近。

  在近代,则有近人丁福保作的《盂兰盆经笺注》,慈舟法师作的《盂兰盆经讲录》,圆瑛法师作的《盂兰盆经讲义》。二师之讲义似乎皆宗宗密之旧疏,且依天台家法而释题。
  现在,有显明法师作的《盂兰盆经讲记》,全依智旭之新疏阐述经题。还有灵岩山佛学院的讲师清源法师作的《盂兰盆经浅解》,只是消文而已。
  以上为历代以注疏形式阐发《盂兰盆经》之脉落,当然以旧疏、新疏而成为研究者的焦点,各有所宗,元以各自的出发点及其时代背景不同故。但以二老实为法坛老将,形成了新、旧二疏,甚有研究价值。一为华严之宗师,一为天台之私淑后裔,各以崭新之观点注疏此经,可谓经纬交织,互映成文。合之双美,离之两伤,愿来哲合而研之,自有不可告人庆悦。

  此外,《盂兰盆经》在流布过程中还被演变为各种变文、宝卷、戏曲等形式,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盂兰盆经》的变文——《目连变》早在唐宝历年间便有人提及,当然它的形成年代可追溯得更早些。现今我们可以从敦煌文献中看到多种《盂兰盆经》变文,其中有一种是《目连缘起》,为龙德元年(公元九二一年)辛已岁四月十六日净土寺学郎薛安俊所写,主要概述经文的大意。另一种是《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主要详述目连冥间救母。还有一种是《目连救母变文》,主要是对经文的正宗文进行解释。

  《盂兰盆经》由于其契合中国传统伦理孝顺思想,情节生动,成为各种形式的题材,其在中国的流传真可谓源远流长。

(注:此节是网上摘来,整理浓缩而已。)


{返回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三节•盂兰盆会的源流
下一篇: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一节•译史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九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二章•经题 第五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七章•流通分 第三节R..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一节R..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六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三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四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七节̶..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传译 第二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54.云何持戒生忍辱?[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栏目:衍慈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PART 2 - 阿罗汉果:在法的震撼中流泪 Shedding Tears in Amazement..[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大圆满前行 第九章 皈依 第四节 3 皈依境的运用[栏目: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