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死的金刚心 第9章 衰微的基因
 
{返回 无死的金刚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55
第9章:衰微的基因(3)
 
琼波浪觉发现,印度教文化已经渗透了当时印度百姓的日常生活,《阿含经》中曾批判过的一些场景又出现了。祭祀礼仪仍然遍布四处,多有宰牲者,血腥味无处不在。人们崇拜梵天、湿婆和毗湿奴,相对于佛教追求的终极空性,印度人更希望有个永恒的神我。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印度教无疑也是个伟大的宗教,它的包容、自省和与时俱进,使它拥有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从吠陀教到婆罗门教,再进化为印度教,它的生命一次次焕发出光明。它是非常成熟的宗教,跟佛教一样,为人类贡献了许多能清凉灵魂的智慧。
 
客观地看,琼波浪觉在尼泊尔的游学生涯中,对印度教是持排斥态度的。这可以理解。以正统佛教信仰者的目光来看,印度教中的许多宗教礼仪跟佛教相悖之处甚多。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佛教就跟婆罗门教有过激烈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但在印度大地上的较量,婆罗门教终于占了上风,甚至可以说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据一些学者称,印度教最终的占上风是在公元8世纪。当时,印度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叫商羯罗。据考证,他出生于南印度西海滨从科钦的小城阿屋依。他创立了吠檀多哲学派不二论的教义,其教义源自古代《奥义书》和一些婆罗门经典。商羯罗以注解《薄伽梵歌》的形式来宣扬自己的教义,从中提炼出了他的不二论精华,跟佛教中观派有了实质性的沟通,从而打破了佛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壁垒。有人甚至将商羯罗斥为隐形的佛教徒。但无论商羯罗实质上是否是佛教徒,其外相却被认为是印度教的思想家。他的努力,使许多信众接受了印度教,一些有名的佛教寺院也改宗信仰了印度教。若将印度的信众土壤比喻为一个蛋糕,当印度教切去很大的一块后,属于佛教和其他宗教的部分就越来越少了。那时,佛教寺院的僧侣补充也越来越困难了。
 
一位叫厄力奥特的著名佛教历史学家这样写道:“佛教教众和普通印度教徒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只有在佛教寺院内才能接触到鲜明的教义;这些寺院补充不良……但甚至寺院所教的教义类似印度教更大于类似于释迦牟尼的教导。正由于这种缺乏抗议的精神,这种对每个时代各种思想的柔顺适应性,才使印度的佛教丧失了个性和独立的存在。”
 
琼波浪觉后来创立的香巴噶举也面临了这种状况。虽然它有着无比殊胜的教法,但因为宗教哲学没能广传于世,他创教几百年后,教派便湮没无闻了。为了真正让香巴噶举独特的宗教哲学为世人知晓,我才写了《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和《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等作品。佛教在印度的衰亡告诉我们,单纯的柔顺应世,缺乏抗议精神,最终会导致自己被时代的喧嚣湮没。
 
有学者称,虽然佛教史家将佛教在印度的最终消亡归于伊斯兰大军的入侵,其实,在那些屠刀挥来之前,佛教在印度已经丧失了生命力。他们的例证是印度教同样经历了伊斯兰大军的血腥镇压,但它从血泊中站起后,马上就恢复了旺盛的生命力。
 
遗憾的是,琼波浪觉在印度大多着眼于具体教法,对宗教哲学的涉猎较少,这也成为香巴噶举后来衰微的一个重要因素。印度教数千年的有效经验并没有给琼波浪觉带来有益的启迪。
 
以是因缘,在笔者发起的“香巴文化论坛”中,我才强调大手印文化的与时俱进与经世致用。

{返回 无死的金刚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死的金刚心 第9章 有趣的辩论
下一篇:无死的金刚心 第9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死的金刚心 第19章 求索的灵魂
 无死的金刚心 第20章 迦毗罗卫的血光
 无死的金刚心 第16章 专要金子的乞丐
 无死的金刚心 第12章 爱的理由
 无死的金刚心 第22章 证悟本源的智慧
 无死的金刚心 第21章 正信和智慧的力量
 无死的金刚心 第14章 真正的资粮
 无死的金刚心 第4章 驮羊
 无死的金刚心 第5章 魔桶咒法
 无死的金刚心 第18章 空行甘露教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三章 第三节 从《阿阇世王经》谈起[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印祖故事 53、监狱说法开风气,慈悲化及狱中人[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如何劝家人吃素[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二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Message for a Globalized World[栏目:Bodhi Bhikkhu]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栏目:黄智海居士]
 弘斯正理门 妙尽自他共——论玄奘对因明的历史贡献[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在净土能不退转有五种原因[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大乘宗地引论[栏目:太虚法师]
 《吉祥经》讲记(2)[栏目:明海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