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往生净土以信愿为本
 
{返回 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05

往生净土以信愿为本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增广文钞卷一书一〈复周智茂居士书〉)
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1]。(增广文钞卷三序〈净土释疑序〉)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住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极处,若未断尽烦惑,仍然是六道轮回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极处,而未断尽烦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渊悬殊。(文钞续编卷上〈复习怀辛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文钞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
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2]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卷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虽属具足惑业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余一切法,则决无此义。(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六〉)
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文钞三编卷四〈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1]  周挚(zhōu zhì),至为真诚;至为笃厚。
[2] 五浊,娑婆世界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之五浊。

{返回 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信愿行三法的关系
下一篇:净土法门统摄一切禅教律
 临终助念的利益及临终破坏的祸害
 信愿行三法的关系
 净土法门是上求下化的大乘法
 后记
 塑造佛像戒装藏
 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临终有人助念亦可往生
 念佛求生西方完全是佛力
 所有修持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念佛共修和独修的仪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Buddha: Dispenser of Happiness[栏目:S.N. Goenka]
 俗眼无珠[栏目:禅是一枝花]
 3.一只大虫——出家盗用僧物,比丘头虫身报[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自己做 Do It Yourself[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当务之急是忏悔业障[栏目:传喜法师]
 第三十一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相应2经 难做的经[栏目:相应部 39.沙门达迦相应]
 自身净土自心佛[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第三篇 瞋 - 瞋是心中火[栏目:放下的幸福]
 第三篇:临终成就 贰、随机问答 五、观修法要[栏目:智敏慧华上师开示录·圆觉心法指归]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