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3.空品
中部121经/空小经(空品[13])(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
那时,尊者阿难在傍晚时,从静坐禅修中起来,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难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有一次,世尊住在释迦国,名叫那轧拉迦的释迦族人城市,在那里,我在世尊面前听闻、领受:『阿难!现在,我多以空性住而住。』大德!我是否善听闻、善把握、善作意、善理解它呢?」
「阿难!你确实善听闻、善把握、善作意、善理解它。阿难!从以前到现在,我多以空性住而住。阿难!犹如这鹿母讲堂以[无]象、牛、马、骡而是空的,以[无]金、银而是空的,以[无]男女集合而是空的,只有这个不空性,即:缘于比丘僧团的单一性。同样的,阿难!比丘不作意村落想、人想后,作意缘于林野想的单一性,他的心跃入于林野想,明净、住立、胜解,他这么了知:『凡缘于村落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凡缘于人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只有这个程度的干扰,即:缘于林野想的单一性。』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村落想而是空的。』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人想而是空的。』『只有这个不空性,即:缘于林野想的单一性。』像这样,凡在那里不存在的,据此,他认为它是空的,但,凡在那里有残留的,他了知:『这是存在的。』阿难!这样,这是[他的]如实的、不颠倒的、遍净的进入空。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人想、林野想后,作意缘于地想的单一性,他的心跃入于地想,明净、住立、胜解,阿难!犹如公牛皮以百根钉子善扩展而离皱折,同样的,阿难!凡这隆起与低洼、河川与难行处、树的残株与荆棘处、山与不平处之地,比丘全部不作意后,作意缘于地想的单一性,他的心跃入于地想,明净、住立、胜解,他这么了知:『凡缘于人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凡缘于林野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只有这个程度的干扰,即:缘于地想的单一性。』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人想而是空的。』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林野想而是空的。』『只有这个不空性,即:缘于地想的单一性。』像这样,凡在那里不存在的,据此,他认为它是空的,但,凡在那里有残留的,他了知:『这是存在的。』阿难!这样,这是[他的]如实的、不颠倒的、遍净的进入空。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林野想、地想后,作意缘于虚空无边处想的单一性,他的心跃入于虚空无边处想,明净、住立、胜解,他这么了知:『凡缘于林野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凡缘于地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只有这个程度的干扰,即:缘于虚空无边处想的单一性。』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林野想而是空的。』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地想而是空的。』『只有这个不空性,即:缘于虚空无边处想的单一性。』像这样,凡在那里不存在的,据此,他认为它是空的,但,凡在那里有残留的,他了知:『这是存在的。』阿难!这样,这是[他的]如实的、不颠倒的、遍净的进入空。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地想、虚空无边处想后,作意缘于识无边处想的单一性,他的心跃入于识无边处想,明净、住立、胜解,他这么了知:『凡缘于地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凡缘于虚空无边处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只有这个程度的干扰,即:缘于识无边处想的单一性。』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地想而是空的。』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虚空无边处想而是空的。』『只有这个不空性,即:缘于识无边处想的单一性。』像这样,凡在那里不存在的,据此,他认为它是空的,但,凡在那里有残留的,他了知:『这是存在的。』阿难!这样,这是[他的]如实的、不颠倒的、遍净的进入空。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虚空无边处想、识无边处想后,作意缘于无所有处想的单一性,他的心跃入于无所有处想,明净、住立、胜解,他这么了知:『凡缘于虚空无边处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凡缘于识无边处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只有这个程度的干扰,即:缘于无所有处想的单一性。』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虚空无边想而是空的。』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识无边处想而是空的。』『只有这个不空性,即:缘于无所有处想的单一性。』像这样,凡在那里不存在的,据此,他认为它是空的,但,凡在那里有残留的,他了知:『这是存在的。』阿难!这样,这是[他的]如实的、不颠倒的、遍净的进入空。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识无边处想、无所有处想后,作意缘于非想非非想处想的单一性,他的心跃入于非想非非想处想,明净、住立、胜解,他这么了知:『凡缘于识无边处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凡缘于无所有处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只有这个程度的干扰,即:缘于非想非非想处想的单一性。』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识无边处想而是空的。』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无所有处想而是空的。』『只有这个不空性,即:缘于非想非非想处的单一性。』像这样,凡在那里不存在的,据此,他认为它是空的,但,凡在那里有残留的,他了知:『这是存在的。』阿难!这样,这是[他的]如实的、不颠倒的、遍净的进入空。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无所有处想、非想非非想处想后,作意缘于无相心定的单一性,他的心跃入于无相心定,明净、住立、胜解,他这么了知:『凡缘于无所有处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凡缘于非想非非想处想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只有这个程度的干扰,即:仅缘于这个身体与六处关连的以及缘于生命。』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无所有处想而是空的。』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非想非非想处想而是空的。』『只有这个不空性,即:仅缘于这个身体与六处关连的以及缘于生命。』像这样,凡在那里不存在的,据此,他认为它是空的,但,凡在那里有残留的,他了知:『这是存在的。』阿难!这样,这是[他的]如实的、不颠倒的、遍净的进入空。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无所有处想、非想非非想处想后,作意缘于无相心定的单一性,他的心跃入于无相心定,明净、住立、胜解,他这么了知:『这无相心定是被造作的、被思惟的。』他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惟的都是无常的、灭法。』当他这么知、这么见时,心从欲的烦恼解脱;心从有的烦恼解脱;心从无明的烦恼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他这么了知:『凡缘于欲的烦恼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凡缘于有的烦恼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凡缘于无明的烦恼而会有的干扰,这里,那些不存在,只有这个程度的干扰,即:仅缘于这个身体与六处关连的以及缘于生命。』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欲的烦恼而是空的。』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有的烦恼而是空的。』他了知:『这个想的状态以[无]无明的烦恼而是空的。』『只有这个不空性,即:仅缘于这个身体与六处关连的以及缘于生命。』像这样,凡在那里不存在的,据此,他认为它是空的,但,凡在那里有残留的,他了知:『这是存在的。』阿难!这样,这是[他的]如实的、不颠倒的、遍净的、最高的、无上的进入空。
阿难!凡过去世进入并住于遍净的、最高的、无上的空性之沙门、婆罗门,他们全都进入并住于这遍净的、最高无上的空性;阿难!凡未来世将进入并住于遍净的、最高的、无上的空性之沙门、婆罗门,他们全都将进入并住于这遍净的、最高无上的空性;阿难!凡现在进入并住于遍净的、最高的、无上的空性之沙门、婆罗门,他们全都进入并住于这遍净的、最高无上的空性,阿难!因此,『我们要进入并住于这遍净的、最高无上的空性。』阿难!你们应该这么学。」
这就是世尊所说,悦意的尊者阿难欢喜世尊所说。
空小经第一终了。
「我多行空(MA.190)」,南传作「我多以空性住而住」(suññatāvihārenāhaṃ…bahulaṃ viharām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我常住于空」(I often abide in voidness)。「空性住」(suññatāvihāra),另译为「空住」。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我多行空(MA.190)」,南传作「我多以空性住而住」(suññatāvihārenāhaṃ…bahulaṃ viharām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我常住于空」(I often abide in voidness)。「空性住」(suññatāvihāra),另译为「空住」。
「唯比丘众(MA.190)」,南传作「缘于比丘僧团的单一性」(bhikkhusaṅghaṃ paṭicca ekattaṃ,另译为「唯缘于比丘僧团」),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依于比丘僧团的单一」(the singleness dependent on the Saṅgha of bhikkhus)。
「无事想(MA.190)」,南传作「林野想」(araññasaññ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森林的认知」(the perception of forest)。
「疲劳(MA.190)」,南传作「干扰」(darathā,另译为「忧患苦恼;不安」),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干扰」(disturbances)。
「无想心定(MA.190)」,南传作「无相心定」(animittaṃ cetosamādhi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无形迹心的集中贯注」(the signless concentration of mind),并解说,在毗婆舍那(洞察)中的心定,之所以被称为「无相」,是因为它缺乏持久的相。
「本所行(MA.190)」,南传作「被造作的」(abhisaṅkhat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是条件[所成]的」(is conditioned),并解说,此段这是指反洞察(paṭivipassanā, counter-insight),即对行使洞察功能之识的行为应用洞察的原理,基于此而到达阿罗汉的状态。
「本所思(MA.190)」,南传作「被思惟的」(abhisañcetayit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凭意志制造的」(volitionally produced)。
「想的状态」(saññāgataṃ,另译为「想类」),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觉知(认知)的领域」(field of perception)。
「进入空」(suññatāvakk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下降入空」(descent into voi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