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其他宗教也讲慈悲心,和佛教的慈悲心有什么区别?
和其他宗教相比,佛教的慈悲心表现在:(1)对象范围无比广大。有些宗教对人有慈悲心,对动物没有;对教内的人有慈悲心,对异教徒没有。相反还常常生嗔恨心。而佛教的慈悲心是对所有众生平等的慈悲,包括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以及动物等一切六道众生。(2)对一切众生都平等。其他宗教对他们所爱的人也有亲疏之别,比如对自己亲人的爱就多些,对其他人就少些。而佛教的慈悲心对自己的亲人.蚂蚁乃至地狱众生是无二无别的,都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就像《庄严论》中所说的:“菩萨视众生,犹如己独子,慈爱彻骨髓,常欲如是行。”这种平等的慈悲是基于对众生本质的了解,所有众生虽然外形各异,但在佛性上毫无高下优劣之别。每个众生也都自然而然的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这一点和自己也是一样的。有些人认为动物和人相比是低等动物,所以杀动物是合理的,那么希特勒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他大肆屠杀犹太人是否就合理呢?如果认为某类众生比我们弱小.低劣,就可以随意杀害的话,我们和纳粹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应该建立起牢固的自他平等的观念。如果对自己有慈悲心的话,对一切众生也应该有慈悲心,应该修慈和悲,这个和信仰没关系。知道这个道理,修的时候心里就能升起感受,生活当中也会自然对众生有慈悲心,对自己有出离心。因为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所以为了众生的利益,不能伤害自己,同样为了自己也不能伤害众生。这是很符合逻辑的。
生起慈悲心以后,就会想到应该去利益众生,但是在自己基础和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不要急于去利益别人。刚刚进入佛门的人,做上供下施是应该的,上师也让弟子做,比如建寺院,做慈善捐助等,但如果信仰智慧福报慈悲还不稳定,只做表面的善业,最后信仰也减少了,烦恼增加了,经济受影响了,这样就不好了。在有能力有福报的情况下,大乘弟子应该去做,值得随喜恭敬,但在没有断除我执之前,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时,先不要伤害自己。刚开始还是好好修自己的心,能生起稳固的慈悲心再说。